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1页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2页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3页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4页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2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4年)活水源记(明)刘基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②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③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⑥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⑦,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注释:①槠(zhū):常绿乔木。②华阳外史弘景:即南北朝的陶弘景。③欧冶子:春秋时期的铸剑工匠。④奎(kuí)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⑤潴(zhū):汇聚。⑥秘书卿:元代秘书监长官,正三品。⑦脊(jǐ)令:鸟名,即鹤钨。17.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B.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C.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D.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伏行沙土中乃不知有汉B.浴饮毕,鸣而去吾与汝毕力平险C.属岁旱时属予作文以记之D.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1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游记质朴清新,富有生趣,题为《活水源记》,最大特点就是“活”。不仅山活水活,连草木虫鱼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B.作者开篇从灵峰山入笔,写了山顶金鸡峰上的景色、灵峰寺周围的形势及曾在此居住活动过的名人高士,可见这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C.文章第二段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最后写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D.文末作者用“君子之德”来赞美活水源“泽又能及物”,再以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收束全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富思想意趣。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参考答案】17.B18.D19.C20.(1)我早春来到这里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种水族动物都躲藏着不肯出来。(2)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这是它鸣叫的原因啊!【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以及重点字词来分析。“其初为渠时”在句子里做状语,其后应断开;“深不逾尺”是完整的句子,“而”是连词,在这里表转折,通常它的前面要断开,因此“而”的前面要断开;“俯视”理解为“低头看清流”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而且“则”通常用在句首,引出下文,因此“则”的前面应断开;句意: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在水底倒映出来。因此断句: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B.动词,完毕/动词,竭尽,用尽;C.连词,适逢/动词,同“嘱”,嘱托;D.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结合第②段“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可知,第②段先从活水源源头写起,接着写水的特点冬暖夏凉,继而写它由小变大、冬夏不枯的生命力,接着写“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交代了名字的由来;最后“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写的是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因此选项“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表述不正确,应是“从活水源源头写起,接着写水的特点,继而写活水源由小变、冬夏不枯的生命力,然后才写名字由来”;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予:我。方:正,正是。甚寒:很寒冷。甚:很。诸水族:各种水族动物。皆:都。隐:躲藏。(2)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不以其道: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其:代词,指千里马。道:方法。食:同“饲”,喂。尽其材:竭尽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材:才能,才干。【参考译文】会稽的灵峰山,它的最高峰叫金鸡峰。那里的草,多是翠绿的竹子;那里的树多是枫树、槠树,还有许多松树;那里的鸟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很像鸡,可是比鸡小,身上披着美丽的羽毛,鸣叫的声音非常动听。灵峰寺就在灵峰山中,四面被山环抱着。寺院对面的山叫“陶山”,曾经是华阳外史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院东南的山叫“日铸峰”,曾是欧冶子铸造宝剑的地方。寺院的后边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小阁楼,名叫“松风阁”,奎上人就住在那里。这里有一道泉水,泉水从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渐渐地汇成一条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涨满了于是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过,从沙土旁流出来就形成了四个小水池,往东流到山脚下。就汇聚成一个大水池,再往东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东北注入镜湖。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在水底倒映出来。所以秘书卿白野公常常到这里来游赏,一天到晚坐在流水旁边,还给流水取个名字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如铜钱一样大小,还有小鲫鱼,颜色是正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经常来吃小鲫鱼。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种鸟就像鹦鹤那么大,黑色的羽毛,嘴是红的,常常在水边叫个不停,那声音就像竹鸡,可比竹鸡叫声还要婉转流利。有两只脊令,常常从翠竹上飞下来,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饮足水,就鸣叫着飞走了。我初春来的时候正当特别冷的天气,这些水中的生物都还蛰伏着没有出来。到这时候,全都出来活动了。还有四五个小虫子,全如小指头那么大,形状如同半个莲子,整天在水面上转着圈浮游,日光照在它们的脊背上,颜色就像是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虫子。我既喜爱这条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欢它源头永不枯竭,而能让这么多小生物都来依附它,很有点像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奎上人又说:“每逢遇到大旱的年景,泉水所经过的地方,能灌溉数十亩良田。”那么,是它的恩泽又能惠及到众人了。白野公深深地爱上了这“活水源”是很有道理的呀。(2024年四川德阳)蔬食(清)李渔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①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是犹作羲皇②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选自《闲情偶寄》,有制改)[注]①脍:细切的肉。②羲皇:指伏羲。后文中的“唐虞”指唐尧与虞舜,都是上古时候的贤王。17.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B.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C.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D.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丝不如竹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草衣木食各隐卷底衣褶中C.一以崇俭俭以养德D.得以有之属予作文以记之1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用“声音之道”来类比“饮食之道”,提出饮食上崇尚追求自然的观点。B.作者认为跟肥腻远离,以蔬菜为主食,甘于吃蔬菜,是与崇尚古玩差不多的雅事。C.作者编《饮馔》,既有崇尚节俭,恢复古风的原因,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D.作者说蔬食的好处很多,如清、洁、芳香、松脆等,但能称为至美,是在于“鲜”。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答案】17A18.B19.C20.(1)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时时享受这种乐趣。(2)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解析】【17题详解】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断句判断标准: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这句句子的意思是:这被世人觉得奇怪,放弃美名而不要,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异端邪说,认为像佛法一样,这是很错误的啊。“者”后一般要断开,“而”在句中,一般在前面断开,“而故异端其说”的意思是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异端邪说,意思完整,应在“说”后面断开。第一个“是”是宾语,第二个“是”是主语,断开。故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故选A。【18题详解】考查一词多义。A.管乐器/竹子;B.衣服/衣服;C.为了/来;D.代词,代指这种乐趣/代词,代指这件事;故选B。【19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结合“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可知作者编《饮馔》为肉食在其次,而蔬菜为首选,一是为了崇尚节俭,一是为了恢复古风;至于看重宰割(牲畜)而珍惜生命,又因为想着这一点,而不忍心或忘掉了啊。所以选项中“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说法有误;故选C。【20题详解】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语:圃:园子。旋:随时。亦:也。乐:乐趣。(2)重点词语: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参考译文】声音的基本理念,是弹弦不如吹奏,吹奏不比歌唱,这是因为它一步步更加合乎天地万物自在生长的道理。吾认为饮食的基本原则,是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也是因为它一步步更加合乎天地万物自在生长的道理。以草为衣,以木为食,上古的风俗。人能疏远肥腻的食物,只吃蔬菜而感到甘甜,不使腹中的蔬菜受肉腥践踏。这就如同做了伏羲氏时代的百姓,像唐尧、虞舜时代那样吃饱肚子,这与崇尚古玩是同样的趣味。这被世人觉得奇怪,放弃美名而不要,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异端邪说,认为像佛法一样,这是很错误的啊。我编辑了《饮馔》一卷,认为肉食在其次,而蔬菜为首选,一是为了崇尚节俭,一是为了恢复古风;至于看重宰割(牲畜)而珍惜生命,又因为想着这一点,而不忍心或忘掉了啊。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鲜这个字来形容。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2022年四川德阳)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②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其母曰:“何不亦求之?”对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其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对曰:“言身之文④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⑥,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左传》,有改动)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②诬:欺骗。③尤:过错。④文:文饰。⑤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⑥田:祭田。17.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B.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C.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D.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晋侯赏从亡者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B.禄亦弗及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惠、怀无亲,外内弃之故

人不独亲其亲D.以志吾过

寻向所志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介之推借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B.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之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C.晋文公到处寻找介之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来缅怀像介之推一样的人。D.文中的介之推是一个不贪功好利的人,不主动提封赏,认为“贪天之功”的人比盗贼还恶劣。20.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参考答案】17、A

18、D

19、B20、①上天没有灭绝晋国。(晋国)必将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晋文公还会是谁?②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2021四川德阳)陶侃留客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世说新语·褒赏篇》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17.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陶公少有大志少时,一狼径去B.汝但出外留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与母湛氏同居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吾自为计自三峡七百里中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20.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参考答案】17.C18.B19.D20.(1)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2)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佩。【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18题详解】A.年少/一会儿;B.都是“只,只是”;C.居住/停,过;D.自己/在,从;故选B。【19题详解】D.“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意“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没有体现出陶侃对范逵有所求。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叟:老头;惠:同“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②及:到;遂:于是,就;称:称赞。【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2020四川德阳)【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世皆称孟尝君①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②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孟尝君传》)[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②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才美不外见(______)(2)擅齐之强(______)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5)主以故归之(______)(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_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18.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5.(1)xiàn(2)shàn16.(1)有时(2)用鞭子打(3)同“饲”,喂(4)通晓(5)因为(6)像虎豹一样凶残17.(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2)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18.①共同话题:人才。②异:甲文用马譬喻,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乙文,驳斥(或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告诉人们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国的贤明之士。【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读音。(1)“见”通“现”,读作xiàn;(2)擅,意为“拥有”,读作shàn。可据义定音。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有时。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通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祗”:只是。“奴隶”:奴仆。“骈死”:并列而死,一起死。“特”:只,不过。“耳”:罢了。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孟尝君和伯乐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够发现人才,所以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人才。不同点在于甲文托物言志,用马作喻,表达自己希望统治者能够识才用才;乙文使用批判的方式,否定“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进而指出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安邦治国的贤士。【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饭有时要吃尽一石粟。而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因为)吃不饱,没有力气,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马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马的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哎!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泰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2019四川德阳)【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周望②数为余言,傅金吾③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④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⑤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⑥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①勒:压抑。②周望:袁宏道的朋友。③傅金吾:姓傅的宫廷侍卫。④玉照堂:张功甫的园林名。⑤夕舂:夕阳的代称。⑥游客:袁宏道在本文中的自称。15.给加点字注音。(2分)(1)水中藻、荇交横()(2)周望数为余言()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3)庭下如积水空明()(4)盖竹柏影也()(5)今岁春雪甚盛()(6)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17.翻译下列句子。(4分)(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时为桃花所恋,竞不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甲乙两文中都各有一个“乐”字,请比较其含义上的异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乙】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2017四川德阳)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①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②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③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④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⑤之卑⑥,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⑦在太学已二年,流辈⑧甚称其贤。……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⑨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注释】①县官:这里指朝廷。②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③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④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⑤天质:天资,人的智力。⑥卑:低下。⑦君则:马生的字。⑧流辈:同辈的人。⑨故:特意。2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1)右备容臭()(2)父母岁有裘葛之遗()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走送之(3)同舍生皆被绮绣(4)腰白玉之环(5)无冻馁之患矣2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23.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从【甲】【乙】两个语段中各找出一处。(4分)【参考答案】20.(1)xiù(2)wèi(各1分)21.(1)指代抄书(2)跑(3)通“披”,穿(4)腰佩(5)忧虑、担心(各1分)22.(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2)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特意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每分句各1分)23.【甲】段:(1)“我”与富家子弟上的对比(或:“我”的贫寒与富家子弟的奢华对比;(2)“我”与先达的对比(或:“我”谦恭求教与先达严厉对比)。(答到其中会意一点,得2分)【乙】段:“我”与诸生的对比(或:①“我”与诸生求学条件的对比;②“我”手录书与诸生有众多可读之书对比;③“我”奔走求学与诸子坐大厦之下安然读书对比;④诸生中业不精、德不成者与“我”的专注的对比;⑤“我”与诸生求师境遇对比。(答对其中任意一点,2分)(2015四川德阳)不躬不亲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纯棉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说苑·反制》)注释:①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2分)2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衣练紫之衣(2)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24.请翻译下面句子。(2分)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25.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这个短语是:【参考答案】23、(2分)(1)穿(1分);(2)但,却(1分)24、(2分)你想禁止奢侈,为什么不先从自己开始呢?25、(1分)上行下效【参考译文】齐桓公对管仲说:“我国地方不大,物产不丰,但群臣的衣服车马都很奢侈,我想下令禁止,可以吗?”管仲说:“我听说,君王吃过的食物,臣下就会常吃,君王喜欢的服饰,臣下就会经常穿戴。而如今,君王您吃的是桂浆,穿的是纯紫的大衣,狐狸皮的白裘,这是群臣过分奢侈的原因啊。《诗经》上说:不亲自去做,就不能取信于百姓,君王您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齐桓公说:“对!”于是重新制作了纯白了衣服,大白的帽子,这样上朝一年,齐国整个风气都变得简朴了!(2013四川德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行拂乱其所为(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如则无法家拂士21.请翻译下面句子。(3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2.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参考答案】20、(4分)(1)这;此(2)违背(3)奋起,指有所作为(4)如果(每小题1分)21、(3分)(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能。(译出“动心忍性”为“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之意,得1分;译出“曾”为“增加”、“增长”之意,得1分;表意正确、语言通顺,得1分)。22、(3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摆事实)(1分);阐释了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或阐释了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分)(2013四川德阳)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一日,猫蔽身林间,突出噬雀母。其雏四五,噪而逐描,每进益怒。猫奋攫之,不胜,反奔入室。雀母死,其雏绕室啁啾〔注1〕,飞入室者三。越数日,犹望室而噪也。哀哉!猫一搏而夺四五雏之母,人虽不及救之,未有不恻概〔注1〕于中者。而猫且眈眈然,唯恐不尽其类焉。乌乎,何其性之独忍于人哉?物与物相残,人且恶之;乃有凭权位,张爪牙,残民以自肥者,何也?——〔清〕薛福成〔注1〕《庸庵全集》〔注1〕啁啾:许多小鸟的叫声。〔注2〕概:通“慨”〔注3〕薛福成:清外交家,散文家。文章宗法桐城,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2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雏雀习飞其下习:练习B.猫蔽身林间蔽:隐藏C.越数日,犹望日而躁也犹:好像D.乃有凭权位,张爪牙凭:凭借26.第二段是对________________一事的评论,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3分)【参考答案】25.(2分)C26.(3分)猫雀相搏当时依仗欺压百姓(前句1分,后句2分)【参考译文】窗子外面有一片枣林,幼鸟练习飞翔,常从枣树上飞下。一天,猫藏在林子里,突然窜出来吃了母雀。母雀有四五只幼鸟,愤概地追逐猫。猫努力地想抓住它们,但没有得逞。最后猫反而跑进房间里来。母雀死了,她的幼鸟围着房子悲鸣,还有三只飞进了房间里。过了几天,仍然向着房子躁动着。可叹啊!猫一搏而夺去了四五只小鸟的母亲,人虽然不至于去救母雀,但是不会不为这一幕所震撼。而猫只是依然凶残地望着鸟儿,唯恐不能把它们除尽。呜呼,它的性格里哪里含有忍让呢!物与物之间相残,人都讨厌;现在居然还有人凭权势,张着血盆大口残害人民而养肥自己的人,这种人又算什么东西呢?(2011四川德阳)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