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师版-5梳理论证思路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师版-5梳理论证思路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师版-5梳理论证思路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师版-5梳理论证思路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师版-5梳理论证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师版——05梳理论证思路【答题思路与模板】一、常见考题题干。1.请简要分析全文或第x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x段的论证思路。3.本文(第x段)是如何论述某观点的?二、答题思路梳理。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2.划分层次,梳理逻辑关系;3.整合语言,概括论证思路,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组织答案。三、答题模板参考。1.答题公式:梳理论证思路=观点十论证十结论(注意用表示顺序的词语衔接)2.模板:文章首先通过……引出……的论点;然后通过……(示例/名言/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针对训练与测试】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让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①近日,第58届“亚广联奖”(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奖)评选揭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电视娱乐节目奖”。这档节目能获此殊荣,在于它挖掘古籍中蕴含的精神财富,以“戏剧+影视十文化访谈”的形式提炼、展示,为古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范例。②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承载着中华儿女丰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养分,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和心灵寄托。③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讲述的是从政为官要心系百姓的安危冷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号召干事创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彰显担当。④推动古籍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更能让古之精华为今所用,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新元素、开拓新境界。我们要细化措施,运用科技手段,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⑤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要细化古籍保护措施,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首先,要开展古籍普查,摸清古籍资源状况。2020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评选并公布了第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命名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次,要改善古籍保存条件,确保古籍资源安全。再次,要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对濒危古籍更要抢救性修复。另外,要根据不同类型古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防止低水平重复。⑥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还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采用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对整本古书进行脱酸加固处理,让面临风化消失风险的古籍“重获新生”。江苏省以“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为基础,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让读者在“云端”就能感受中华古籍之美。⑦推动古籍保护传承,更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为今用”。准确把握古籍文化内涵,在古今之间实现“搭桥”“联心”“融通”,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从《典籍里的中国》到《国家宝藏》,从《上新了!故宫》到《唐宫夜宴》……这些“活”起来、“动”起来、会“说话”的古籍,既能迸发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又能带给人们精神给养和智慧启迪,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思想动能。⑧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古籍,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把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有删改)★1.请简析选文第④-⑦段的论证思路。(5分)【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第④-⑦段各段段意,厘清段落结构;第二步,结合段落具体内容分析作答。通读第④-⑦段,根据第④段中的“我们要细化措施,运用科技手段,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可知,本段提出了保护古籍的意义和方法;第⑤段提出“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要细化古籍保护措施,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的观点,并结合实例给出具体方案;第⑥段提出“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还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的观点,并举了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运用科技手段让古籍“重获新生”和江苏省建设“云端”图书馆的例子进行论证;第⑦段提出“推动古籍保护传承,更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为今用'”的观点,并结合《国家宝藏》等节目让古籍“活”起来、“动”起来、会“说话”的事例加以说明。由此可知,第④-⑦段采用的“总一分”式结构,即第④段提出这一部分的总论点,第⑤-⑦段依次证明。【参考答案】第④段提出“要细化措施,运用科技手段,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的观点(1分),总领第⑤-⑦段(1分),第⑤-⑦段分别从“要细化古籍保护措施,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为今用'”等方面具体阐释(3分)。【答题模板】文章首先通过……引出……的论点;然后通过……(示例/名言/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2.若为选文第③段添加论据,下列第几句合适?为什么?(3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选文第③段,明确第③段的论点;第二步,判断哪一句更契合论点,并根据句子的内涵说明理由。阅读第③段可知,第③段论点即开头句“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第(2)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这是儒家社会伦理的主张,是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的体现,契合本段论点;第(1)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这是学习方法的体现,和本段论点无关。故第(2)句合适。【参考答案】第(2)句合适(1分)。因为第(2)句倡导由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属于“为人处世之道”,紧扣“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这一论点(1分);而第(1)句提到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与本段的论点无关(1分)。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常见的论证方法,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第二步,根据句子的内容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可知,作者举了“江苏省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的事例,这属于举例论证。结合上文中的“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还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可知,举江苏省建设“云端”图书馆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本段的观点,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参考答案】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通过举江苏省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的事例(1分),有力地证明了科技创新能推动古籍保护传承(1分)。【答题模板】①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运用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通过阐述……的道理(或引用……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运用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④运用对比论证,让……和……形成鲜明对比,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①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这条消息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②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③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已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⑤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在网上发消息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解析】第一步,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厘清各段落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第二步,采用“首先……引出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然后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概括作答。阅读文章可知,首先,文章第①段从北京一所小学的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被点名批评开始说起,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接着,第②-③段从“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已边界最直观的场合”两方面解释了“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的原因;最后,第④-⑤段提出了“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等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措施。【参考答案】首先从北京某小学学生参观博物馆后乱扔垃圾被批评这个现象引出中心论点(1分);然后分析“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的原因(1分);最后提出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方法(1分)。【答题模板】文章首先通过……引出……的论点;然后通过……(示例/名言/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5.为什么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3分)【解析】第一步,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筛选有效信息作答。阅读文章,根据第③段中的“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以总结:人们偏于“私德”,缺少公德意识。根据第③段中的“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可以总结:公共场所没有明确的规则。根据第④段中的“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