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_第1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_第2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_第3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_第4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届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2)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3)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5)卧龙跃马终黄土,。(杜甫《阁夜》)(6),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二)文言文阅读。(15分)贤士隐居者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①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②玩心坟典,不事交游。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注:①王氏:王安石②玩心:犹言专心致志。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B、殆忘寝食殆:恐怕C、虽细事不苟也苟:马虎D、辄一扣之扣:求教3、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3分)()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⑥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古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5、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①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3分)②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送路六侍御入朝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结合第一联和第二联,请简要分析作者送路六而内心悲愁的原因。(3分)(2)诗中风光是明艳的,作者偏说“不分”“生憎”,运用何种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聂赫柳朵夫把一张早年的合照送给玛丝洛娃。玛丝洛娃一开始很开心,但当她的同伴说已经认不出她时,她意识到已青春不再,声色生活使她过早地衰老了。想到这一切都起因于聂赫柳朵夫,她又生出了对他的愤恨。B.在流放途中,有个小女孩的母亲得伤寒死了。父亲就抱着她走路,因此没有戴手铐。可是有个军官硬要给他戴上。小女孩的父亲说明原因却惹怒了军官,遭来毒打。女政治犯帕夫洛夫娜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帮忙带孩子,事情才算平息下来。C.聂赫柳朵夫动身前,姐姐和姐夫来看他。姐姐娜塔莉亚从小就和他关系不好,姐夫拉戈任斯基是既没有名望也没有财产,却极其工于心计的官场老手。聂赫柳朵夫对他非常反感,但出于礼节,见面时聂赫柳朵夫表现得十分热情。D.玛丝洛娃告诉聂赫柳朵夫,车厢里有个女人要分娩了,能不能让她留下来。另外,费多霞的丈夫塔拉斯想见见费多霞。当聂赫柳朵夫终于找到押解官,对他说了这事时,押解官却说:“哦,随她去生好了,等生出来再说。”E.自从随着队伍跋涉了两个月后,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也在她的外貌上表现出来了。她消瘦、晒黑,但却更显年轻了。她让一绺头发飘到额头上来。聂赫柳朵夫对她有一种以前从没体验过的心情。8、简答《复活》题。(选择其中一题作答)(5分)(1)“你是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她接着说,急不可待地要把涌上心头的种种想法都说出来。问:“你”指的是谁?因为什么事需要拯救?后来如何实现了复活?(2)玛丝洛娃被流放到哪里?她在途中处境很糟糕,聂赫柳朵夫知道后为她做了什么事?使她境况得到哪些改变?答:选做()题(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注】①介然:特别专一的样子。(1)从教育的角度上看,以上两个选段阐明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分)(2)孟子以“茅塞子之心”为喻,意在告诉高子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治学当有忧乐情怀彭时代品格与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一些学者之所以受到世人敬仰,不惟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更因其具有高尚的精神品格。学者高尚的精神品格有着丰富内涵,其中忧乐情怀是一个核心元素。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孔子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忧乐情怀。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一般人看来,颜回的“忧”是“不堪之忧”。但对颜回来说,这种物质匮乏的“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一方面,“忧”从“忧道”、“忧政”升华到“忧民”、“忧国”、“忧天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诸多名言,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家国、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另一方面,“乐”也从最初的“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发展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为人之乐,再到“君子乐得其道”的“得道”之乐,直至“乐以天下”的至乐。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其实,范仲淹还对天下与个人、“忧”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在天下与个人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即要有大局意识和利他精神,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系天下苍生,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在忧与乐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即在位时应为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殚精竭虑,不在位时则应以天人合一、追求真理为快乐。通过梳理古代忧乐情怀的内涵及其演进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忧乐情怀中的“忧”,并不是悲天悯人的感情宣泄,而是超越一己利益得失的担当精神、进取志向、整体观念、忧患意识;忧乐情怀中的“乐”,也不是满足个人物质欲望的快乐,而是一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一种先苦后甜、先人后己的成就感、责任感。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维系、传承、发扬,与存在这样一大批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安贫乐道、先忧后乐的士人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士人学者的忧乐情怀可以给今天的学者带来许多启示。一方面,治学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特别要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作贡献;另一方面,应以发现真理、传播真理为己任,以传播文明、资政育人为至乐,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始终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真理。(摘自20XX年11月10、下列对“忧乐情怀”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忧乐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是学者高尚精神品格的核心元素。B、忧乐情怀体现了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儒家学者精神境界。C、忧乐情怀在今天表现为:“忧道”、“忧政”,“父母俱在、兄弟无故”。D、忧乐情怀的“忧”是忧患意识,“乐”是先人后己的成就感、责任感。11、为什么说范仲淹是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3分)12、阅读全文,简述作者是怎样阐释“治学当有忧乐情怀”这一论点的。(3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风雪夜归何蔚萍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吱的一声,门开了。原来并没有关上。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B.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C.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D.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E.“她”站在门前是实写,门其实没关上,但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是虚写;到那位中年男人是虚写,她的想象是实写。虚实结合,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14.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4分)15、请探究结尾“原来并没有关上”的妙处?(6分)(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谢志浩陈岱孙1900年农历闰八月二十七,出生于福州文儒坊簪缨之家。祖父陈宝璐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伯祖父陈宝琛同治七年进士,乃末代帝师,外祖父和舅父为驻外使节,娴熟英语。深厚的家学渊源,陈岱孙耳濡目染,中学、西学的根基,自然十分扎实。1918年,陈岱孙考入清华高等科,经过两年的埋头苦读,放洋游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经过导师卜洛克先生特别推荐,陈岱孙得以在校图书馆书库,使用小隔间,发奋苦读,废寝忘食。1926年3月,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通过答辩。1927年夏,得到母校聘书,前往经济系任教,开始了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清华岁月。在清华任教之初,承担《财政学》、《经济学概论》、《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立志谋求“学术独立”,内心存在强烈的愿望,使用中文上课。这在当时,除了社会学系的陈达先生,尚不多见。作为坚韧的爱国主义者,陈岱孙特别厌恶中英文夹杂使用,认为那是一种殖民地的心态。所以,除了为一班旧制学友用英语讲授外,全部使用中文授课。这对于英语出口成章的陈先生来说,殊非易事!听过陈先生讲课的学生,对先生的讲课风格,赞不绝口,无不认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据西南联大的学生陈维仁回忆,每当回忆起西南联合大学,都要想到陈岱孙先生的课堂。他走上讲台,先是放下包,转身在黑板上用英文写下所讲的题目,然后再转过身来解开金光闪闪的手表放在讲桌上,便开始讲课。陈先生讲课深入浅出,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且没有一句费话,一直到最后一句话讲完,恰好下课的钟声也响了。如果陈先生讲课结束钟却没有响,那一定是钟出了毛病。至今每次回想起听陈岱孙讲课,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先生惜墨如金,留下的著作并不多,但,遣词造句,字斟句酌,议论风生。邹恒甫,也认为,陈岱孙的著作给人以美的享受。陈先生认为自己做不到“胁肩谄笑”,所以,一辈子乐育英才;但是,陈先生并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而是处事干练,人情练达。随着院系调整,陈先生离开了清华园,短暂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任教,追随好友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于1953年来到了毗邻清华的燕园,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由清华到燕园,地理距离也就数里而已,但是,陈先生开始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化的艰难转型,可谓漫长的跋涉。曾有二十年的时光,陈先生不写一篇文章,晚辈任继愈投以钦敬的目光,这里面,有着太多历史的感慨!晚岁的陈岱孙,由镜春园迁徙到燕南园55号,九十五岁依然主持博士生的毕业答辩,回首平生,老先生认为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教书。(摘自20XX年4月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