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4单元全册试题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4单元全册试题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4单元全册试题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4单元全册试题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4单元全册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4单元全册试题

目录

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1宋词二首习题

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2六国论习题

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3阿房宫赋习题

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单元测评

第二单元美的真谛4滕王阁序习题

第二单元美的真谛5米洛斯的维纳斯习题

第二单元美的真谛6新诗二首习题

第二单元美的真谛单元测评

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7林黛玉进贾府习题

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8雷雨习题

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单元测评

第四单元建构精神家园9报任安书习题

第四单元建构精神家园10富有的是精神习题

第四单元建构精神家园单元测评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1宋词二首

课后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广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

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D.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瑜。

E.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瓯C项,下片作者不仅慨叹自身的功业无成,还有豁达的自我解脱;D项,“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

杰”是正衬周瑜。

|答案|CD

2.简要分析上片的景物描写。

画注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

参考答案|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

澎湃,这三句描写江山气势,有声有色。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3~4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偏胄草率北伐的历史教训I,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当时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而产生的痛惜心情。

E.词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对英雄业绩的强烈向往,在艺术风格上显得豪放悲壮,沉郁苍凉。

画C项,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历史教训,意在提醒南宋朝廷要做好北伐的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免蹈历

史覆辙;D项,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答案|CD

4.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

1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从观赏古迹起笔;“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

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接着写古代的人物及事件咏史寄意,借古讽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最后以典故作结,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参考答案I从观赏古迹起笔;接着写古代的人物及事件,咏史寄意,借古讽今;最后以典故作结,抒发自己壮志

未酬的感慨。

二、语言运用

5.同是豪放派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代背景,使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风格迥异。下面一段文字对

他们进行了比较评价,请补写空缺的内容,要求句式与横线上的句子保持一致。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乐观、旷达,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沉郁。如果

说苏轼是儒雅旷达的学者,辛弃疾则是;如果说苏轼是潇洒出尘的白鹤,辛弃疾则

是O

gg]此题属于仿写题。首先弄清楚语段的主旨是比较评价苏轼与辛弃疾;然后分析语境,补写的语句须和上

一句句式保持一致。

答菱示例心系家y的英雄志高念远的苍鹰

6.(1导学号96914001阅读下面一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啦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也就是对画面内容进行说明,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说明时要注意

其中的顺序,同时要注意不能遗漏。

区翌嵬画面中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惊恐地伸出双手想要留住从前上方的钟表上落下的数字,

但这些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微信界面吸了进去。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解画根据画面内容,分析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思,再用简洁的语言加以阐释。

参翌更|这幅漫画揭示了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网的现象,呼吁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之中而使时

间白白流逝。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L下面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羽扇飨巾(guan)titt(qianglu)

故卒(14i)浪港I尽(tao)

B.舞榭歌台(xi。)寻觅(mi)

寻常巷型(mb)佛理(U)

C.一尊(zun)的江月(Ui)

金戈铁马(g。)羸弱(ying)

2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D.羞雅(nan)对峙(zhi)

纵横碑阖(hd)千钧一发(f&)

丽]C项,“羸”应读“1包”。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婉约辞藻烽火良晨美景

B.遥想故垒佛狸惊涛拍岸

C.巷陌鲁谒弥望晓风残月

D.漂泊喜雀仓皇灰飞烟灭

解析A项,“晨”应为“辰”;c项,“蔼”应为“霭”;D项,“雀”应为“鹊”。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拿西边垒:城堡

B.一尊还跟江月酎: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

C.舞榭歌台榭:高土台上的房子

D.可攀回首堪:能够

丽D项,堪,忍受。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灌人物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烽火扬州隆

④除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画第一个“风流”意为杰出、英俊、有才华;第二个指风流余韵。第一个“路”为宋代行政区划名,相当

于现在的省;第二个指人生之路。

|答案|c

三、阅读鉴赏

〈〕导学号9691400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5〜6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签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回①兜整: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土。

5.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中的“曹刘”指的是曹操和刘禅。

B.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C.“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D.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3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E.“生子当如孙仲谋”,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

画A项,应指曹操和刘备;E项,“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说法不当。

6.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函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主旨概括。

参考答案|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

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

三、语言运用

7.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故要识西湖,但看西子;要识西子,但看此诗。

②“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

③余谓此诗又是为西子写生也。

④东坡又有诗云:

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⑥识者谓此诗已道尽西湖好处。

⑦东坡酷爱西湖,尝作诗云:

丽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先确定首句⑦,再组合语段:⑤⑥,④②③,最后很自然地得出尾句①。

参考答案份⑤⑥④②③①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

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其意义又不止

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

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很多人都发生气质

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

会而,言③o

解画作答此题,要在通读所给文段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要弄明白文段的大概内容,对每个层次的内容进行

概括归纳;另一方面要把握语段的行文思路。

惨考答案I①就是传承文化的必要方式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③可以转变风气

4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2六国论

课后一起巩固

.I---------------------------------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六国珍

芬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F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道俅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生艰冬,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

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火殆尽

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画句式“以……”"以……”为对偶句,根据对偶句上下句断句的一致性可确定答案为A项。

|答案|A

2.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可分史论和政论两种。

B.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先祖父,“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敬称,“祖父”指祖辈、父辈。

丽B项,“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

断更加鲜明突出。

B.在第二、三段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5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C.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

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

D.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

瓯D项,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gg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娄翌](1)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

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2)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将要全部消灭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

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5〜6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回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

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

家,故有“野泊”。

C.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

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喑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

“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丽]A项,“律诗”应为“近体诗”;D项,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答案[AD

6.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画分析诗人情感,应抓住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一般是抒

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同时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参考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

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

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到处兵荒马乱的景象。

・I------------------------------------------------------------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6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①弊在赂秦(lu6)②率赂秦耶(shudi)

③思旗先祖父(ju6)④攀霜露(bU)

⑤怛牧以谗诛(ji)⑥为国者(wgi)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②③⑤D.①④⑥

画此题考查字音识记。“赂”应读作“1。”,“暴”应读作“pU”,“为”在此处读作“w6i”。

|答案t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联先祖父厥:其,他的,他们的

B.率赂秦耶率:一律,一概

C.胜负之藜数:次数

D.阳牧以谗诛洎:及,到

丽]C项,数:天数,命运。

|答案|C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个则获邑,木则得城

B.目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迈亚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逊由项,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4.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哒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丽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

“才”;C项中“以”释为“把”。

§£][)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

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

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中奉之诸

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南默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

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7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魂,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

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

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

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攘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

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

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

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般败纱,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

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己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函解题时,首先通读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借助断句技巧和关键词语进行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由语段

中的“矣”为句末语气词,可排除D项。由“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语意来看,“秦兵未出”与

“而天下诸侯己自困矣”应是对应的,说的是“秦兵”与“天下诸侯”的行为,故可排除B、C两项。

|答案上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靖山以东的地区。

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四马一车。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

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瓯B项,“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追逐追击”。

7.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推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

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

吸取历史教训。

丽D项,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苏辙的没有采用。

|答案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D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参考答案|(1)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而韩、魏从后面偷袭它,这就是危险

的途径啊。

(2)放弃小小的韩、魏,拿(他们)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秦国呢?

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中的六国世家,私下里(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凭着五倍的土地,

十倍的民众,决然向西进兵,去攻打蜡山以西的方圆仅千里的秦国,而最后竟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替他们

8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深思远虑,以为一定会有使他们自我保全的计策。因此我未尝不责备当时六国的策士们,对祸患的考虑太疏

忽了,对利害的见识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国土;诸侯要和秦国争

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地区,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

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东方)的要道,却掩护着靖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是全

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建议征服韩国,商鞅被秦

国重用,就建议征服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归顺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

这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武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燕、赵在

前面抵挡它,而韩、魏从后面偷袭它,这就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在

后面偷袭)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

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放弃(此指“不帮助”)小小的韩、魏,拿(他们)去抵挡

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秦国呢?韩、魏屈服而归顺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

动军队直达东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诸侯国都遭受到它的祸害。

韩、魏是没有能力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阻挡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

近韩、魏来抵御秦国。(如果东方各国亲近韩、魏,)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等国,

然后齐、楚、燕、赵等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保全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

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

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情况了,

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运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的小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

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使自己陷入困境了。以至于让

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三、语言运用

9.()导学号96914003依照句意,续写句子。

爱国是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一掬同情泪,爱国是苏洵“”的谆谆告诫,爱

国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后乐。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是钱学森的千方

百计排除阻挠回到祖国;_;

____O

胸画笫一个横线处应填写苏洵关心国家,劝谏当权者的话;后两个横线处应选取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物事例,

句式应与例句大致相同。

答案示例I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爱国是姚明签下的随时听从中国队召唤的保证书爱国是残疾运

动员金晶舍身对奥运火炬的护卫

9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3阿房宫赋

课后一起巩固

.I---------------------------------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阿房宫斌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

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缰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

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世蟆陵婿,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

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缀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遮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辎卷,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

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

槛,多于“才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

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

六国之人,则递•:世司至万世向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

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画结合句中的重点词句断句,如“戍卒叫”“函谷举”是两个句子,就应排除C、D两项。“而”是连词,

连接“不敢言”“敢怒”,由此确定答案。

ggB

2.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

借景抒情。

B.妃嫔媵婿,“妃”是帝王的妾,“嫔”“嫡”都是古代宫廷中的宫妃,地位比“妃”要高;“媵”是陪嫁

的侍女。

C.锚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锚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锚、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D.九土,九土即九州。“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

的代名词。

画|B项,“嫔”“婚”地位比“妃”低。

3.()导学号9691400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A.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开头12字不仅气魄宏大,且含义深广,耐人寻味。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

宫的修建,又写出了秦始皇统一以后的纵心溢志,起到了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

B.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第一个、第二个、第四个“后人”意思相同,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统治者;第

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

C.《阿房宫赋》先抑后扬,一抑一扬,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

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D.《阿房宫赋》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前半部分铺排描写宫室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荒淫奢靡,为后半部

分的议论张本,意在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丽1c项,“先抑后扬”“一抑一扬”说法不当,文章极力铺排秦国鼎盛时期的轰轰烈烈,为了与后文形成

对比。

gg]c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参考答案|(1)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掉秦国的,是秦国帝王,并不是天下百姓。

(2)假使秦国统一后也能爱护六国的百姓,就会传位到三世以至于万世而永做国君,谁又能消灭他们

呢?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5~6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孤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

眠。

C.颈联设想“家书到隔年”,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

而生出的怨恨。

I).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E.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画X项,“家书到隔年”是实写,不是虚写;D项,根据诗歌的标题“旅宿”应知漂泊在外,写的景物是想

象归乡后的情景,而不是“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ggCD

6.()导学号96914005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画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远梦”和“家书到”,辨明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哪些是虚,哪些是实,然后从情感表

达的角度分析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这是虚写;梦醒天明,隔年的家书都是实写。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

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1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1.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不暇自哀弃掷通迤缪立远视

B.明星荧荧烟邪雾横雷霆乍惊

C.倚叠如山直栏横槛日益娇固

D.覆道行空高低冥迷春光融融

解析R项,“邪”应为“斜”。C项,“娇”应为“骄”。D项,“覆”应为“复”。

ggA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各姻地势抱:依顺

B.宫车过也过:拜访

C.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D.则避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

而]B项,过:经过。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困困罩而望幸罩

B.千万人之心也用之如泥沙

C.多于周身之帛缕其势弱于秦

D.不敢言加敢怒二败加三胜

瓯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无实义;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搜刮的东西;C项,介词,

比;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g£]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骊山北构而西折

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B.大江冬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遂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秦师遂率

廨到例句中的“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A项,北:败逃的军队。C项,归:使动用法,使……归。D项,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ggB

5.下列各句中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族秦者秦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画“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属于判断句。C项也属于判断句,A项属于被动句,B项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D

项属于宾语前置句。

|答案|c

6.名句默写。

12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⑵《阿房宫赋》中,作者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用

“,?,?”四句虚写出了阿房宫

建筑的神奇瑰丽。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三句写秦王对物

的践踏。

(4)《阿房宫赋》中,作者用“,”两句,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讽谏,意味

深长。

解画要注意结合题干中的提示性信息,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翦(1)川溶溶流入宫墙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邈迤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

秦王初并天下,令举相、御事日:“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

帝号。”丞相维、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日:“臣等谨与博士议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

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

帝,」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阜窜,乃抚东土,至于琅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

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为微行咸

阳,与武上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

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①徒刑

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戮苜或刻其石日“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

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九月,葬始

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

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

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

匠臧者,无复出者。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园①隐宫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B.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C.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D.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画仔细观察该画线句子,句式有其特点,根据句式,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句意,“阁道”是一个词,不

能断开,排除I)项。故选B项。

I答案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A.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后来的宰相。

B.“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

察朝廷、诸侯官吏。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D.“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画A项,丞相不一定是宰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

®]A

9.()导学号9691400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统一天下后,下令群臣议论帝王的称号问题;秦始皇采纳群臣的建议,把自己称为“皇帝”。

B.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于是调发隐宫徒刑者七十多万人,挖运北山的石头,从蜀地、

荆地输送来木料,建造阿房宫。

C.秦始皇厌恶别人说死,但在他统一天下之前,就开始派人在骊山开凿洞穴,为自己营造陵墓。

D.秦始皇夜间易服出行咸阳,在兰池遇上盗贼,他和武士围困盗贼,武士杀死了盗贼,在关中大肆搜查二十

天。

函A项,“采纳群臣的建议”有误。

|答案「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

(2)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参考答案|(1)秦始皇易服出行咸阳,有四个武士随从。夜间出来时,在兰池遇上盗贼,被盗贼困逼。

丝良手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就会自动射向目标。

参考译文|秦国刚刚兼并天下,下令丞相、御史说:“六国国王都已各服其罪,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不

改换名号,就不能颂扬建立的功业,流传后世。希望议论一下帝王的称号。”丞相王维、御史大夫冯劫、廷

尉李斯等都说:“我们谨慎地和博士讨论,都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高贵。'我们冒着死

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表示地位称号的‘帝’

字,叫作‘皇帝'。"

秦王兼并了全国,确定了皇帝这一称号,于是抚巡东部地区,到达琅邪。齐人徐市等上书,说海中有三座

仙山,叫作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斋戒沐浴,和童男童女寻求三座仙山。于是派遣徐市

挑选童男童女数千人,到海上寻找仙人。秦始皇易服出行咸阳,有四个武士随从。夜间出来时,在兰池遇上

盗贼,被盗贼困逼。武士杀死了盗贼,在关中大肆搜查了二十天。

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于是就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兴建朝宫。首先建造前殿阿

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堂上可以坐一万人,殿堂顶上可以树立五丈高的旗帜。周围环绕着架起阁

道,从殿下直达南山。在南山的山顶上修建标志,作为门阙。在空中架设道路,从阿房宫渡过渭水,与咸阳相

连接,以此象征天下阁道越过天河直至营室。阿房宫尚未建成;建成后,想另外选择一个好的名字称呼它。

在阿房宫建造宫殿,所以天下人称它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多万人,分成几批营造阿房宫,或修建骊山工

程。挖运北山的石头,输送蜀地、荆地的木材,都集中到这里。关中共计宫殿三百座,关外四百多座。

有一颗星坠落在东郡,到了地面变成石头,百姓有人在这块石头上刻写说“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

听到了,派御史挨个审问,没有人认罪,把在石头附近居住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并用火烧毁这块石头。

秦始皇出外巡游,到了平原津就病了。秦始皇厌恶说死,群臣没有人敢提到死的事情。七月丙寅,秦始

皇死于沙丘平台。九月,把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始皇刚即位时,就在骊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了全国,把天下

各方的七十多万刑徒送到骊山,把隧洞一直挖到见水的地方,用铜封锢,然后把棺材安放在里面,仿制的宫

殿、百官和各种珍奇异宝都徙置其中,臧得满满的。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就会自

动射向目标。拿水银做成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使用机械互相灌注流通,墓中上面各种天象齐备,下面有地

上景象万千。利用人鱼的脂肪做蜡烛,估计很长时期不会熄灭。有人说工匠制造机关,奴隶们都知道,奴隶

14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人数众多,就会泄漏出去。葬礼结束,已经封藏了墓室的随葬品,又关闭了当中的墓道,放下了最外面一段墓

道的大门,把工匠和奴隶全部关在里面,没有一个逃出去的。

三、语言运用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

0,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

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②,使后来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

③,已经在读者尤其是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

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画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对以史为鉴的态度。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可知第一个空是对下文

的总结,从正面来谈以史为鉴的意义;第二个空从反面谈庸俗化历史的危害;第三个空则是谈一种社会现象,

从下文的内容比较容易推断出来。

惨考答案中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

12.(____________)导学号96914007为下面漫画拟一个题目,并说明寓意

爸让你干了三年局长,买房还

借钱,难道这三年你都白干了?

画要仔细观察漫画的构成要素,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合理的类比、联想。漫画的题目要求简明、生动,围绕

漫画的主题;漫画的寓意表述要力求简明、准确,内容上要能揭示本质。

答案示例1题目:训子

寓意:讽刺了不良的家庭教育。

15

高中语文必修四试题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17•全国高考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

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

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

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

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