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比较阅读91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2年)_第1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91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2年)_第2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91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2年)_第3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91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2年)_第4页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91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2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截至2022年)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潜传(节选)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出自《晋书》)[注]①属文:作文章。14、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B.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C.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15、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16、用“/”给《陶潜传》(节选)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17、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4分)词语古义今义妻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绝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19、《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3分)20、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14、A15、D16、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17、①妻子儿女

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③没有出路的境地④不要说,(更)不必说18、(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19、作用:“秦”“汉”“魏晋”这些历史时间名词,一方面交待了桃花源中人的来历,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另一方面,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20、示例:在于他建立了一座真正的生命精神丰碑,并且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这座丰碑的背后没有刻意、没有雕琢、没有杂尘,宁静而淡定、平凡而从容、自然而随性;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不放弃对美好精神家园的重建;有着傲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谄媚权贵的性格。【参考译文】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2022年广西北部湾)【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内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③,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字;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选自元结⑤《右溪记》)[注]①道州:州名。②营溪:河流名。③人间:与前文“山野”对应,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ǐ):使。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渔人甚异之又数刀毙之(《狼》)B.见渔人,乃大惊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C.而置州已来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D.为溪在州右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C.徘徊溪上,为之怅然D.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②刻铭石上,彰示来者。(4)请结合甲文说一说,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色,分别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怎样的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之:代桃林奇景/代狼;B.乃:于是/才;C.而:表转折/表转折;D.为:因为/被。故选:C。(2)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B.卑鄙:古义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是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C.徘徊:古义是来回走动;今义是来回走动。D.亲戚:古义是内外亲属;今义是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故选:C。(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扶,沿着。向,旧的。志,做标记。句意: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②重点词有:铭,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彰,明显。句意: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的要求,选择符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文章写了人们的安居乐业,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从“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怕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生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的热情、淳朴。(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世外桃源,表达了陶渊明对没有阶级压迫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社会的向往,也是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批判。乙文《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答案:(1)C(2)C(3)①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②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4)人们热情、淳朴,安居乐业,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生活。(5)甲文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批判。乙文元结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2022年广西贵港)【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④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注释】①谪:贬谪。②颍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换。(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便要还家(同“邀”,邀请)B.未果,寻病终(寻找)C.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改变)D.而屡易其号(多次)(2)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老于此五物之间C.吾固知名之不可逃D.以志吾之乐尔(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神秘虚幻的故事。B.【乙】文中“醉翁”和“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前者用于他在滁州知州时,后者用于他准备退休定居颖水之后。C.【甲】文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甲】【乙】两文都表现出对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美好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叙述故事,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采用主客间答的形式,诙谐、幽默地表达对即将到来的退休后闲适生活的向往。(4)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②是为五一尔,奈何?(5)【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两空均用原文填空)【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ACD.正确;B.有误,“寻”这里是不久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文“之”字的用法。ABD.结构助词,的;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表现了桃源人不想被打扰的心理。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要词语有:率,率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焉,兼词,于此,在此。整句的意思是: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重要词语有:是,这;为,是;奈何,为什么。整句的意思是: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甲】文中最能体现【乙】文作者所向往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遂与外人间隔”;【乙】文中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改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聊以志吾之乐尔”。答案:(1)B(2)C(3)C(4)①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5)遂与外人间隔;聊以志吾之乐尔。【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乙】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趣罢了。”(2022年广西河池)【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逕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4分)⑴具答之()⑵便要还家()⑶寻病终()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1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C.盖江北之俗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D.余顾而慕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1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2分)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1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参考答案】11、①.

详细

②.

同“邀”,邀请

③.

随即,不久

④.

打水12、C

13、A

14、C15、(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参考译文】【乙】当天风势顺遂,不到中午就已经抵达浦口,并在刘大山家中过夜。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2022年黑龙江大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②传:轮流。③饴:通“饲”。(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便要还家②此中人语云③郗公值永嘉丧乱④甚穷馁(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箸两颊边。(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以公名德。【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①句意为: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②句意为: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③句意为: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值:遇到。④句意为:很穷困,甚至要挨饿。馁:饥饿。(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A.自/跟从;B.竟然/于是,就。C.和/等到;D.在。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要词语有:为,对。向;具,详细、详尽;皆,都;叹惋,感叹惋惜。整句的意思是: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②重要词语有:于是,在这种情形下。辄,就。还,回来。整句的意思是:在这种情形下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4)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意思是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再结合上一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知,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②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通过与读文章可知,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是因为以公名德。答案:(1)①同“邀”,邀请;②告诉;③遇到;④饥饿。(2)D(3)①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②在这种情形下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4)①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②以公名德。【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甲】(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乙】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2022年山东荷泽)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便扶向路C.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12.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参考答案】9.B10.(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11.C12.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政策。【分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A.舍弃/屋子;B.从前/从前;C.类/同“嘱”,嘱咐;D.向、对/成为;故选B。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重点词有:(1)阡陌:乡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2)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是,“未果”。文章最后把与作者同时代的人物写进去,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昕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桃花源事实上是不存在的。选项中“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表述错误,故选C。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由题干可知要分析两文中人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原因。《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向渔人解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可见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争、自给自足,所以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材料链接中“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意思是哪里知道这样的生活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可以看出,滁人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朝廷采用了体养生息的治国政策。【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链接材料译文】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2021重庆B)【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讦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讦谟(xūmó):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①处处志之志:②后遂无问津者津:③缘道以乞穷乏缘:④甚厚,为乡闾所安甚: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南阳刘骅之,善史传,隐于阳岐。2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C.乙文中刘鳞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D.乙文中的刘辚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参考答案】18.①做记号②渡口③沿着④非常;很19.①(渔人)到来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②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歧村隐居。20.C【参考译文】【乙】南阳人刘驎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启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2020贵州遵义)【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①,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注释]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便要还家__________(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__________12.翻译下列句子。(1)遂与外人间隔。(2)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13.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参考译文】11.(1).同“邀”,邀请(2).借给,资助12.(1)于是就同外界人隔绝了。(2)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13.示例: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民风淳朴谦和……【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便要还家: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假,借给,资助。【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遂,于是;外人,外界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2)乃,于是,就;躬,亲自;率,带头;俭约,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劝,鼓励;民,百姓;务,从事;农桑,耕作和养蚕种桑。【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此题要求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梳理相关内容,概括重要信息。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优美;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幸福和谐;由“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民风淳朴谦和。【参考答案】【甲】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子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自己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临别时)村里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乙】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不重视耕种田地,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几年之后,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老百姓也不再打官司了。(2020黑龙江龙东)【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分)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1)黄发垂髫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C.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D.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一词相仿。(1分)2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故停顿为: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老人和小孩。垂髫:小孩。②句意: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和儿女。③句意: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④句意:深入衡山忘了出来。反:同“返”,返回。(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乃:竟然/乃:于是,就;B.之:的/之:的;C.以:用/以:因为;D.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他们(的)。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②重点词:迹,踪迹。异,感到惊异,以……为异。句意: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开明朗然”的意思是:眼前就明亮起来。【甲】文中的“豁然开朗”的意思与之相近。(6)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这说明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理解境界的向往之情。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答案:(1)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①小孩;②妻子和儿女;③曾经;④同“返”,返回。(3)B(4)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②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5)豁然开朗。(6)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点评】“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2020四川广安)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愚溪诗选(节选)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注】断断:争论不休。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

诣:到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利益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分)译文: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4分)译文:

【参考答案】1.(3分)B2.(3分)D(利,对……有好处)3.(3分)D(“均以描写议论为主”说法不正确,《桃花源记》没有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理解不准确。)4.(8分)(1)(4分)(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既、扶、向、志”翻译正确各1分)(2)(4分)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是、得、家、焉”翻译正确各1分)【《愚溪诗选》参考译文】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2017四川泸州)【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仿佛若有光()(2)悉如外人()(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苗油油然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顾而慕之C.具答之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1)其中往来种作(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11.翻译下列句子。(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参考答案】8、(1)隐隐约约(2)全(3)正,正在(4)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9.A10.(1)其中/往来种作(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11.答案:(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评分:每小题3分,共6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12.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2分))【参考译文】【乙】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2016福建南平)【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2.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1)豁然开朗(2)阡陌交通(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4)虽有甲兵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4.【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4分)【甲】①设酒杀鸡作食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美其服②③④【参考答案】12.(4分)

(1)开阔的样子(2)互相通达(3)迁徙(4)铠甲13.(4分)

(1)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或根据语文版《教师用书》)

(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意思对即可)14.(4分)

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甘其食③安其居④乐其俗【参考译文】【乙】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2015辽宁锦州)【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材料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苏州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固②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材料出自龚自珍《病梅馆记》)【注释】①欹(qí):倾斜。②固:本来。③孤癖:特别嗜好。④鬻(yù):卖。⑤斫(zhuó):砍削⑥重价:大价钱。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芳草鲜美:(2)渔人甚异之:(3)遏其生气:(4)安得使予多暇日: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2)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译文:9.按要求从甲乙两文中摘录相关句子。(2分)(1)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2)描写作者“疗梅”方法的句子:1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欲穷其林”与“穷予生之光阴”的“穷”用法一样,“悉如外人”“悉埋于地”的“悉”的意思相同。B.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扫武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