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PAGEPAGE1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17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820小题为多项选择题,每个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正确,全选对每小题得3分,漏选每小题得2分,多选、错选得0分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入试卷第5页答题卡内,只在卷I作答不得分.1.(2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人民币5角硬币的直径约为5cm B.一中学生从讲台正常步行到教室最后排所用的时间约为50s C.滦南县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 D.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行驶速度可达30m/s2.(2分)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首先要选定参照物。下面关于参照物的选择,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物体运动情况,必须以大地为参照物 B.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可能不一样 C.运动的物体,不管选择什么参照物,它都是运动的 D.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不能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3.(2分)行驶列车行李架上的书包相对于下面哪个物体是静止的()A.车厢的座椅 B.轨道旁的树木 C.大地 D.在列车内行走的列车员4.(2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1,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A.2:1 B.3:2 C.4:3 D.3:45.(2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向东行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中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行驶 C.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一直向后退 D.甲、乙两车在20﹣30s内平均速度相等6.(2分)飞机飞行过程中会经历起飞加速、定速巡航匀速飞行、减速降落等过程。如图所示为该飞机从甲地飞到相距1500km的乙地的s﹣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的平均速度为8km/h B.BC段为定速巡航匀速飞行阶段,速度为250m/s C.DE段为定速巡航匀速飞行阶段,速度为12.5km/min D.飞机从甲地飞到乙地的时间为120min7.(2分)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A.甲和乙 B.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丙8.(2分)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下面说法中的“高”“低”所描述的声音特性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A.男低音 B.引吭高歌 C.低声细语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9.(2分)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340m/s B.次声波不能引起人耳听觉,所以不能传递信息 C.宇航员可以利用超声波在太空内交谈 D.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它们的传播都需要介质10.(2分)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到,则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A.900m B.450m C.1800m D.2500m11.(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会逐渐减小,音调和音色不变 B.道路旁植树可以在声源处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D.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不同12.(2分)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15℃,不可能比它更低。如果以这个温度为零度来规定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单位为K,且1K=1℃.那么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A.100K B.OK C.﹣173.15K D.373.15K13.(2分)夏天,莉莉从冰箱冷冻室中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她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是()A.冰块周围的水发生了凝华现象,使冰块“粘”到一起 B.从放入冰块到冰块完全熔化过程中,杯内水温始终没有改变 C.低温的冰块从周围的水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水凝固,所以“粘”在一起 D.冰块使水快速降温,是因为水从冰块吸收了热量14.(2分)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可断定()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15.(2分)北方冬天的室外,气温很低,手冻的难受,这时人们习惯向手上哈气,这样能使手感到暖和些;当我们从锅里拿刚出笼的馒头时,手烫得难受,人们又习惯向手上吹气。为什么呵气时感觉暖和,而吹气时感觉凉爽呢?以下解释最科学的是()A.呵气时,从嘴里呼出的水蒸汽液化放热,手感觉暖和;吹气时嘴里呼出的水分汽化吸热,手感觉凉爽 B..呵气时,嘴里呼出的气流慢,气体温度较高,手感觉暖和;吹气时嘴里呼出的气流快,加快手上汗液蒸发,手感觉凉 C..这只是一种错觉,呵气和吹气都加快了空气流动,加快手上汗液燕发,吸热降温 D..呵气时嘴里呼出的气体水蒸汽含量高、温度高,吹气时嘴里呼出的气体水燕汽含量低、温度低,所以呵气感觉暖和,吹气感觉凉16.(2分)热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大量应用,下列实例中,目的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A.酒精灯盖灯帽 B.。植树时剪掉大部分枝叶 C..地膜种植 D.。衣服展开晾晒17.(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18.(3分)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人们怎么会认为运动员是运动的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跑得很快”是以跑道为参照物,“他们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是以屏幕为参照物 B.运动员相对于屏幕是静止的,而跑道上静止的物体相对于屏幕是运动的 C.“运动员跑得很快”是以屏幕为参照物,“他们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是以跑道为参照物 D.不管选择什么为参照物,运动员都是运动的,跑道都是静止的19.(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探究物体振动发声的是()A.拍手时,鱼缸里的鱼儿会受到惊吓 B.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C.放在玻璃钟罩里发声的音乐芯片,随空气的抽出声音变小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溅起水花20.(3分)北大博士李若言发明了液氮冰激凌。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当物理与甜品相遇,进发出灵感的光火,孕育出新的冰淇凌制作手法。这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智慧与味蕾的巡逅。”这是一位粉丝在吃了李若言的“液氮冰淇淋”之后,模仿《舌尖上的中国》为产品写下的评价。关于液氮冰激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液氮沸点低,所以在做液氮冰激凌时,没有液氮残留,可安全食用 B.由于液氮快速汽化吸热,冰激凌瞬间由液体变为固体,所以口感极佳 C.液氮保存的时候应避免日晒和高温 D.做液氮冰激凌时,周围白雾缭绕,是氮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二、填空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4分)21.(3分)请你在下面的题目中填入适当的单位:(1)一张A4纸的厚度约为0.1;(2)一场足球比赛用时90;。(3)上海磁悬浮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可达120。22.(3分)如图,收割水稻的时候,运水稻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应以同一,同一方向前进。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的;如果以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是的。23.(2分)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50m、后50m平均速度的比为V1:V2=,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24.(4分)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能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若乙实验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挂在音叉左边的乒乓球(选填“会”或“不会”)被弹起,这是由于。25.(3分)千百年来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各种乐器看上去千差万别,音色和演奏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所有乐器的物理原理都是一样的:通过振动发出声音,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就越大,声音就越响亮:拉小提琴时,手指按住弦的不同位置,改变弦振动的,从而改变音调:长笛、箫等乐器,吹奏时振动发声。26.(3分)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病人体内脏器发生,回波携带的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从而诊断病人的病情。外科医生向人体的结石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引起结石激烈的结石会被击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被排出体外。27.(2分)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外界环境噪声干扰,请你提出两个合理、有效的方法。(1)(2)28.(3分)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温度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的过程中,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的更多。冬季,在积雪路面撒融雪剂,其目的是(选填“升高”或“降低”)雪的熔点,加速积雪消融。29.(3分)纸的着火点(纸可以燃烧的最低温度)大约是18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400~500℃.用一次纸杯里装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过一会儿水沸腾,纸杯燃烧(以上两空选填“会”或“不会”)。这是因为。30.(3分)如图是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图。制冷剂应该选择既容易,又容易的物质。该物质经过冷冻室的时候发生物态变化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实现制冷的目的。31.(3分)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是因为冷库内的在冻肉表面(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缘故。请再举出一个生产或生活中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实例。32.(2分)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请你结合学校和家庭水的使用情况,提出两条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合理的措施:(1)(2)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3小题5分,第34小题4分,第35小题8分,共17分.33.(5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陡”或“缓”)些。(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VBC=m/s,VA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选填“大”或“小”)34.(4分)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中传播。(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棉线和金属丝中的传声性能更好。(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的停止,发声停止。(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填“容易”或“不易”)传声。35.(8分)小梦所在的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该实验应选用(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2)实验小组应选用(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使用这套装置的优点是。(3)如图丙所示是小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是(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0℃,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了(4)别的小组同学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熔化了,此时冰熔化[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拓展】若实验用的温度计为水银(其沸点为357℃)温度计,该实验小组想不用调整器材,只要继续对容器内的水进行加热,便可探究水的沸腾规律。他的想法选填“能”或“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理由是:。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演算步,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36.(6分)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汽车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前进了3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汽车行驶的速度;(2)笛声2s通过的路程;(3)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4)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17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820小题为多项选择题,每个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正确,全选对每小题得3分,漏选每小题得2分,多选、错选得0分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入试卷第5页答题卡内,只在卷I作答不得分.1.(2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人民币5角硬币的直径约为5cm B.一中学生从讲台正常步行到教室最后排所用的时间约为50s C.滦南县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 D.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行驶速度可达30m/s【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人民币5角硬币的直径约为1cm,故A不符合实际;B、一中学生从讲台正常步行到教室最后排所用的时间约为10s,故B不符合实际;C、滦南县冬季最低气温可达﹣15℃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行驶速度可达110km/h,即30m/s左右,故D符合实际;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2.(2分)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首先要选定参照物。下面关于参照物的选择,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物体运动情况,必须以大地为参照物 B.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可能不一样 C.运动的物体,不管选择什么参照物,它都是运动的 D.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不能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以下知识点:①参照物可以按需要可以任意选择(除研究对象以外),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具体选哪一种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解答】解:A、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故A错误;B、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故B正确;C、运动的物体如果以物体上的东西为参照物,此物体是静止的。故C错误;D、参照物可任意选择,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为参照物;故D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但要注意,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机械运动是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选研究对象本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只可能处在唯一的静止状态。3.(2分)行驶列车行李架上的书包相对于下面哪个物体是静止的()A.车厢的座椅 B.轨道旁的树木 C.大地 D.在列车内行走的列车员【分析】在研究任何物体的运动时都要先选定一个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解答】解:放在行李架上的书包与车厢的座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火车车厢的座椅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轨道旁的树木、大地、在列车内行走的列车员为参照物,放在行李架上的书包与它们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选:A。【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2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1,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A.2:1 B.3:2 C.4:3 D.3:4【分析】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路程之比和所用时间之比,根据v=可求出速度之比。【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且s甲:s乙=2:1,t甲:t乙=3:2,由v=可得,两物体的速度之比:==×=×=4:3。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5.(2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向东行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中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行驶 C.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一直向后退 D.甲、乙两车在20﹣30s内平均速度相等【分析】(1)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不断变化,分析图示情景答题;(2)(3)根据甲、乙两车的速度大小关系进行判断;(4)比较甲、乙两车在、在20﹣30s内通过的路程,判断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其速度是一个定值,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其速度不断变化,所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CD、由图示可知,在0~20s内,乙车的路程小于甲车的路程,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乙车的平均速度比甲车的小,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开始一段时间内乙车的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后来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所以,甲车中的乘客看到乙车先向西行驶后向东行驶,故B错误;乙车中的乘客看到甲车先前进后向后退,故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车的速度变化、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掌握基础知识、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6.(2分)飞机飞行过程中会经历起飞加速、定速巡航匀速飞行、减速降落等过程。如图所示为该飞机从甲地飞到相距1500km的乙地的s﹣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的平均速度为8km/h B.BC段为定速巡航匀速飞行阶段,速度为250m/s C.DE段为定速巡航匀速飞行阶段,速度为12.5km/min D.飞机从甲地飞到乙地的时间为120min【分析】①在s﹣t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静止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②从图中读出各段对应的时间和路程,利用v=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解答】解:A、由图可知,图象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AB段的路程为80km,时间为10min=h,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480km/h,故A错误;B、由图可知,BC段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为定速巡航匀速飞行阶段,速度为vBC===250m/s,故B正确;C、由图可知,DE段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飞机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C错误;D、由图可知,飞机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s=1500km,时间t=110min=h,平均速度为v==≈818.18km/h,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7.(2分)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A.甲和乙 B.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丙【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3)蝙蝠中的多数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蝙蝠,能产生短促而频率高的声脉冲,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解答】解:甲图: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乙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丁图: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因此声学知识相同的是甲和丙。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利用,属于声学中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8.(2分)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下面说法中的“高”“低”所描述的声音特性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A.男低音 B.引吭高歌 C.低声细语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将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解答】解:A、男低音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BCD、“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不敢高声语”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响度不同;对照选项中的描述可知,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9.(2分)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340m/s B.次声波不能引起人耳听觉,所以不能传递信息 C.宇航员可以利用超声波在太空内交谈 D.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它们的传播都需要介质【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解答】解:A、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不是根据传播速度来定义的,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故A错误;B、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由于次声波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但是能传递信息,故B错误;C、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不可以利用超声波在太空内交谈,故C错误;D、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它们的传播都需要介质,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10.(2分)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到,则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A.900m B.450m C.1800m D.2500m【分析】声波从探测仪发出到障碍物的时间t=×0.6s=0.3s,代入公式s=vt算出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解答】解:声音从探测船到障碍物的时间为t=×0.6s=0.3s,根据速度公式v=得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s=vt=1500m/s×0.3s=450m,故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回声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理解解答即可。11.(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会逐渐减小,音调和音色不变 B.道路旁植树可以在声源处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D.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不同【分析】(1)(4)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造林);在入耳处减弱。(3)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解:A、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距发声体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响度减小,而音调和音色不变,故A正确;B、道路旁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故B错误;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故C错误;D、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故选:A。【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同时还要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以及声音的应用。12.(2分)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15℃,不可能比它更低。如果以这个温度为零度来规定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单位为K,且1K=1℃.那么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A.100K B.OK C.﹣173.15K D.373.15K【分析】首先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确定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然后求出热力学温度。【解答】解:由题意知,摄氏温度的﹣273.15℃,是热力学温标的零度,所以摄氏温度的0度是热力学温度的273.15K,即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K。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当t=100℃时,T=(273.15+100)K=373.15K。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关系的推导及推导公式的应用,需要掌握等量关系,熟练应用。13.(2分)夏天,莉莉从冰箱冷冻室中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她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是()A.冰块周围的水发生了凝华现象,使冰块“粘”到一起 B.从放入冰块到冰块完全熔化过程中,杯内水温始终没有改变 C.低温的冰块从周围的水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水凝固,所以“粘”在一起 D.冰块使水快速降温,是因为水从冰块吸收了热量【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AC、从冰箱冷冻室中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她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是由于低温的冰块从周围的水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水凝固,故A错误;C正确;B、冰从冰箱冷冻室拿出时,温度较低,会从水中吸热,水温会降低,故B错误;D、冰块使水快速降温,是因为低温的冰块从周围的水吸收热量,故D错误。故选:C。【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4.(2分)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可断定()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2)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处于液态;(3)根据晶体熔化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B、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时全部熔化;则第1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C、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符合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的质量将变大,故C正确;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学习时要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15.(2分)北方冬天的室外,气温很低,手冻的难受,这时人们习惯向手上哈气,这样能使手感到暖和些;当我们从锅里拿刚出笼的馒头时,手烫得难受,人们又习惯向手上吹气。为什么呵气时感觉暖和,而吹气时感觉凉爽呢?以下解释最科学的是()A.呵气时,从嘴里呼出的水蒸汽液化放热,手感觉暖和;吹气时嘴里呼出的水分汽化吸热,手感觉凉爽 B..呵气时,嘴里呼出的气流慢,气体温度较高,手感觉暖和;吹气时嘴里呼出的气流快,加快手上汗液蒸发,手感觉凉 C..这只是一种错觉,呵气和吹气都加快了空气流动,加快手上汗液燕发,吸热降温 D..呵气时嘴里呼出的气体水蒸汽含量高、温度高,吹气时嘴里呼出的气体水燕汽含量低、温度低,所以呵气感觉暖和,吹气感觉凉【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解答】解:(1)冬天手觉得冷时,向手上“呵气”是从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递被手吸收了,手的内能增加,手会感到暖和;(2)若使劲儿向手吹气,则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蒸发时从手上吸热,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故选:A。【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进行分析解答,只有真正理解“呵气”和“吹气”的区别才能解决此题。16.(2分)热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大量应用,下列实例中,目的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A.酒精灯盖灯帽 B.。植树时剪掉大部分枝叶 C..地膜种植 D.。衣服展开晾晒【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等。【解答】解:A、盖上酒精灯,可以降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减缓蒸发速度;B、剪除大部分枝叶可以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缓蒸发速度;C、农作物盖地膜可以降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减缓蒸发速度;D、晾衣服时放在向阳处温度高,通风处空气流速大,可以加快液体蒸发。所以目的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D。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理解与应用,要会解释生活中的实例。17.(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错误;C、冰是水遇冷凝固形的是凝固现象;故C正确;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C。【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8.(3分)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人们怎么会认为运动员是运动的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跑得很快”是以跑道为参照物,“他们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是以屏幕为参照物 B.运动员相对于屏幕是静止的,而跑道上静止的物体相对于屏幕是运动的 C.“运动员跑得很快”是以屏幕为参照物,“他们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是以跑道为参照物 D.不管选择什么为参照物,运动员都是运动的,跑道都是静止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的观众或跑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的观众或跑道是运动的,并且运动速度很快。而屏幕中的运动员相对于电视屏幕、电视屏幕上的一条边、运动员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电视屏幕、电视屏幕上的一条边及我们自己都是静止的,即是相对静止的。故选:A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19.(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探究物体振动发声的是()A.拍手时,鱼缸里的鱼儿会受到惊吓 B.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C.放在玻璃钟罩里发声的音乐芯片,随空气的抽出声音变小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溅起水花【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A、拍手时,鱼缸里的鱼儿会受到惊吓,是声音通过空气和水传递到鱼的耳朵中,说明气体和液体可以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B、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是振动的,所以鼓面上的泡沫塑料屑会不停的运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故B符合题意;C、放在玻璃钟罩里发声的音乐芯片,随空气的抽出声音变小,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D、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溅起水花,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故D符合题意。故选:BD。【点评】此题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结合了转换法进行分析声音的产生原因,是中考的热点。20.(3分)北大博士李若言发明了液氮冰激凌。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当物理与甜品相遇,进发出灵感的光火,孕育出新的冰淇凌制作手法。这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智慧与味蕾的巡逅。”这是一位粉丝在吃了李若言的“液氮冰淇淋”之后,模仿《舌尖上的中国》为产品写下的评价。关于液氮冰激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液氮沸点低,所以在做液氮冰激凌时,没有液氮残留,可安全食用 B.由于液氮快速汽化吸热,冰激凌瞬间由液体变为固体,所以口感极佳 C.液氮保存的时候应避免日晒和高温 D.做液氮冰激凌时,周围白雾缭绕,是氮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2)物质从气态到液态是液化现象。【解答】解:A、由于液氮沸点低,在低温的情况下,很容易汽化,所以在做液氮冰激凌时,没有液氮残留,可安全食用在做液氮冰激凌时,故A正确;B、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达到沸点,会沸腾,吸收大量的热,故冰激凌瞬间由液体变为固体,所以口感极佳,故B正确;C、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达到沸点,迅速成为气体,故液氮保存的时候应避免日晒和高温,故C正确;D、做液氮冰激凌时,周围白雾缭绕,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D错误。故选:ABC。【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吸放热情况以及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的了解,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难度不大。二、填空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4分)21.(3分)请你在下面的题目中填入适当的单位:(1)一张A4纸的厚度约为0.1mm;(2)一场足球比赛用时90min;。(3)上海磁悬浮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可达120km/h。【分析】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1)一张A4纸的厚度较小,约为0.1mm;(2)一场足球比赛用时为1.5h=90min;(3)上海磁悬浮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可达120km/h,符合实际;故答案为:(1)mm;(2)min;(3)km/h。【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入符合实际的单位即可。22.(3分)如图,收割水稻的时候,运水稻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应以同一速度,同一方向前进。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如果以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是静止的。【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解答】解:收割水稻的时候,运水稻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以同一速度,向同一方向前进,才能收割水稻,如果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车辆和联合收割机相对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它们都是运动的;如果选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与它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都是静止的。故答案为:速度;运动;静止。【点评】此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是近几年中考的方向。23.(2分)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50m、后50m平均速度的比为V1:V2=7:6,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分析】(1)已知前、后段路程和通过前、后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根据v=计算平均速度的比;(2)已知跑百米,根据题意计算出通过全程所用的总时间,根据v=计算平均速度。【解答】解:(1)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为:v1=;后50m的平均速度为:v2=;则v1:v2=:=:=7:6;(2)百米全程用时:t=t1+t2=6s+7s=13s;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7.69m/s。故答案为:7:6;7.69。【点评】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时,必须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对不是两个速度的平均值。注意公式的熟练运用。24.(4分)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能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若乙实验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挂在音叉左边的乒乓球不会(选填“会”或“不会”)被弹起,这是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分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转换法是初中物理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3)若将实验地点换成月球表面,由于月球上没有介质,为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无法传到左边音叉,无法使左边音叉振动。故答案为:发声体在振动;空气能够传播声音;不会;真空不能传声。【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传播条件,注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以及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需要学生们注意。25.(3分)千百年来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各种乐器看上去千差万别,音色和演奏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所有乐器的物理原理都是一样的:通过振动发出声音,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幅就越大,声音就越响亮:拉小提琴时,手指按住弦的不同位置,改变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音调:长笛、箫等乐器,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分析】(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越大越高;(3)长笛、箫等乐器是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响度越大,声音就越响亮;拉小提琴时,手指按住弦的不同位置,声源的长度改变,弦振动的快慢改变,频率频率,从而改变音调;吹奏长笛、箫时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故答案为:振幅;频率;空气柱。【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通过改变什么改变音调和响度的,结合音乐常识进行解答。26.(3分)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病人体内脏器发生振动,回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从而诊断病人的病情。外科医生向人体的结石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引起结石激烈的振动结石会被击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被排出体外。【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解答】解: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病人体内脏器发生振动,回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从而诊断病人的病情;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由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答案为:振动;信息;振动。【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的了解和掌握,是基础题。27.(2分)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外界环境噪声干扰,请你提出两个合理、有效的方法。(1)教室周围禁止大声喧哗(2)关紧门窗【分析】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解答】解: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教室周围禁止大声喧哗;禁止汽车鸣笛;可以从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关紧门窗;多种花草树木。故答案为:(1)教室周围禁止大声喧哗;(2)关紧门窗。【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答。28.(3分)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温度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的过程中吸热,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的更多。冬季,在积雪路面撒融雪剂,其目的是降低(选填“升高”或“降低”)雪的熔点,加速积雪消融。【分析】凝固是物质由液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融雪剂溶解于水所形成的溶液的熔点较纯水低,因此,向道路的积雪上铺撒此类融雪剂时,使得混合物熔点较低而加快雪的熔化。【解答】解: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成水,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故此物态变化为熔化,熔化吸热,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的更多;融雪剂与雪混合,降低了雪的熔点,可加快雪的熔化。故答案为:熔化;吸热;降低。【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熔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熔点的变化因素,属于基础内容,比较简单。29.(3分)纸的着火点(纸可以燃烧的最低温度)大约是18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400~500℃.用一次纸杯里装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过一会儿水会沸腾,纸杯不会燃烧(以上两空选填“会”或“不会”)。这是因为纸的燃点高于水的沸点。【分析】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液体沸腾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能够不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解答】解:酒精灯火焰温度约500℃,且纸的燃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不再升高,所以在纸杯里装一些水,放在火上加热,过一会儿发现水会沸腾,而纸杯不会燃烧。故答案为:会;不会;纸的燃点高于水的沸点。【点评】本题是对于沸点和燃点的考查,看似神奇的现象,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原理。30.(3分)如图是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图。制冷剂应该选择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该物质经过冷冻室的时候发生物态变化并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实现制冷的目的。【分析】冰箱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氟利昂一类的制冷剂,容易汽化和液化,汽化要吸热而液化要放热,从而将冰箱内部的热量搬运到冰箱的外部,起到制冷的目的。【解答】解: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而液化,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将热量放出;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汽化;液化;放热;吸热;降低。【点评】此题是根据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分析冰箱制冷的原理,提现了物理规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1.(3分)冻肉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是因为冷库内的水蒸气在冻肉表面凝华(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缘故。请再举出一个生产或生活中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实例雪。【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解答】解:冻肉出库时,肉上会有一层白霜,它是由库内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冰晶附着在肉上,因此变重了;雪、霜都是凝华形成的。故答案为:水蒸气;凝华;雪。【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32.(2分)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请你结合学校和家庭水的使用情况,提出两条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合理的措施:(1)用淘米的水浇花(2)使用节水龙头【分析】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从生活细节中做起【解答】解:水资源是十分宝贵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例如用淘米的水浇花、使用节水龙头。故答案为:(1)用淘米的水浇花;(2)使用节水龙头。【点评】本题考查内容较为简单,属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训练同学们的识记能力以及爱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3小题5分,第34小题4分,第35小题8分,共17分.33.(5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刻度尺。(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缓(填“陡”或“缓”)些。(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VBC=0.05m/s,VAC=0.03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选填“大”或“小”)【分析】(1)根据公式v=,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BC为小车在B、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BC由B、C两点的时刻之差求出;sAC为小车在A、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AC由A、C两点的时刻之差求出;用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3)由图知,sBC=5.0cm=0.05m,tBC=15:35:23﹣15:35:22=1s,则vBC===0.05m/s。sAC=10.0cm=0.1m,tAC=15:35:23﹣15:35:20=3s,则vAC===0.033m/s。(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故答案为:(1)刻度尺;(2)缓;(3)0.05;0.33;(4)大。【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利用公式计算时注意时间与路程的统一。34.(4分)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棉线和金属丝中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更好。(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不易(填“容易”或“不易”)传声。【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4)声在松驰的琴弦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解答】解:(1)利用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该部分停止振动,则不会产生声音;(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故答案为:(1)固体;(2)金属丝;(3)振动;(4)不易。【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35.(8分)小梦所在的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该实验应选用碎冰块(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2)实验小组应选用乙(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使用这套装置的优点是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3)如图丙所示是小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0℃,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了5min(4)别的小组同学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熔化了,此时冰熔化需要[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拓展】若实验用的温度计为水银(其沸点为357℃)温度计,该实验小组想不用调整器材,只要继续对容器内的水进行加热,便可探究水的沸腾规律。他的想法不能选填“能”或“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理由是:烧杯中水的温度与试管中水的温度相同后,试管中的水无法从外界吸收到热量,试管中的水无法沸腾。【分析】(1)(2)在固体熔化实验中,应使固体均匀受热,并且让实验过程缓慢便于记录;(3)(4)在一定的温度下(熔点)晶体开始融化,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当晶体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由逐渐增高;水沸腾的条件进行:达到沸点并要继续吸热,结合液体的沸点做出选择【解答】解:(1)该实验应选用碎冰块来进行实验,均匀受热,效果更好些;(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选乙装置;(3)由图象可知,冰是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它的熔点是0℃,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的时间为:t=8min﹣3min=5min;(4)别的小组同学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熔化了,是因为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了热量,此时冰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拓展】他的想法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理由是烧杯中水的温度与试管中水的温度相同后,试管中的水无法从外界吸收到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无法沸腾。故答案为:(1)碎冰块;(2)乙;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3)晶体;5min;(4)需要;不能;烧杯中水的温度与试管中水的温度相同后,试管中的水无法从外界吸收到热量,试管中的水无法沸腾。【点评】像这类实验题主要考查这样几个方面:①实验数据的分析,判断晶体还是非晶体,绘制温度﹣﹣时间图象,找出熔点或凝固点;②判断某个时间段物质所处的状态,熔化前固态,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熔化后液态;③实验中需改进的地方,一般常考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也是从烧杯加盖、火焰、水量方面考虑。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演算步,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36.(6分)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汽车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前进了3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汽车行驶的速度;(2)笛声2s通过的路程;(3)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4)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分析】(1)已知汽车行驶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行驶速度;(2)知道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时间,利用s=vt求笛声2s通过的路程;(3)声音和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司机鸣笛时车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鸣笛时车距山崖的距离;(4)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山崖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行驶的距离。【解答】解:(1)汽车行驶的速度:v车===15m/s;(2)由v=可得笛声2s通过的路程:s声=v声t=340m/s×2s=680m;(3)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2s=s1+s2,所以s=(s车+s声)=(30m+680m)=355m;(4)司机听到回声车距山崖的距离:s′=s﹣s车=355m﹣30m=325m。答:(1)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5m/s;(2)笛声2s通过的路程为680m;(3)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355m;(4)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325m。【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PAGE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第一部分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2.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8.声音等级的划分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陶瓷万圣节礼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耳机铝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钢烟囱内衬料喷涂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清废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活性银美白滋润晶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棒式磁性过滤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参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半框眼镜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全磨制钻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皮带采制样系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1.1青春的邀约 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统编版2024)
- 《1亿有多大》(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001
- 2025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衰老细胞代谢重编程-洞察分析
- 2025年度有限责任公司拆伙协议书范本4篇
- 【8道期末】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解析)
- 七年级数学新北师大版(2024)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单元检测习题(含简单答案)
- 2025中考关于名词的语法填空专练(二)(含答案)
- 3可伸缩的橡皮筋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下册冀人版
- 化工开停车培训
- 2024年财政部会计法律法规答题活动题目及答案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