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21/wKhkGWevc_yAdRUBAAK7-QJFQv0512.jpg)
![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21/wKhkGWevc_yAdRUBAAK7-QJFQv05122.jpg)
![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21/wKhkGWevc_yAdRUBAAK7-QJFQv05123.jpg)
![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21/wKhkGWevc_yAdRUBAAK7-QJFQv05124.jpg)
![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21/wKhkGWevc_yAdRUBAAK7-QJFQv051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须知: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春秋战国时期,当思想家认识到“天道远,人道迩”的时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材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A.重视以人为本 B.崇尚天人合一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和而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也就把天和人分离开来,达到了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初步自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天道和人分离,注重对人本身的认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反映了重视以人为本,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将天和人分离开来,而非天人合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人的重视,没有涉及对国家的情感,不能反映家国情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共性,没有涉及思想家不同的思想,不能反映和而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2.汉朝因袭秦朝政策,法律上、社会上都轻贱商人,更是采取了许多打击工商业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能与之印证的是()①推行均输平准②“诸色户计”③征收算缗钱④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推行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①正确;“诸色户计”是元朝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所承担的不同义务和不同的职业身份,将民众划分为不同的户计,②错误;征收算缗钱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项经济政策,主要是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③正确;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是西汉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而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与题干中“轻贱商人,更是采取了许多打击工商业的措施”不符,④错误;①③正确,B项正确;②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3.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据此()A.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有了确凿的证据 B.改鲜卑姓为汉姓消除了北方民族矛盾C.拓跋改为元姓体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 D.改革提升北魏国力推动北方重新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中“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措施体现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五行学说和元气论,认为土是万物之元,改为元姓,体现了对土的崇拜,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的确凿证据,材料中只提到孝文帝的推测,排除A项;改鲜卑姓为汉姓无法消除北方民族矛盾,只能缓和矛盾,排除B项;北方统一在孝文帝改革之前的439年就已经实现了,排除D项。故选C项。4.“元(玄)宗事夷狄,戍者多死,边将讳不以闻,故贯籍不除。天宝中,王鉷为户口使,方务聚敛,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隐课不出,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法遂大弊。”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户籍管理的混乱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B.频繁的对外战争是租庸调破产的根源C.为此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以礼治国 D.该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两税法的颁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法遂大弊”及所学知识可知,玄宗以来的户籍问题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征收,出现了很大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两税法的颁布,D项正确;据材料“戍者多死,边将讳不以闻,故贯籍不除”可知,导致户籍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戍边的军人死亡,排除A项;租庸调制破产的根源是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越来越少,加上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导致租庸调制破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和赋税,没有涉及以礼治国,排除C项。故选D项。5.“虽然在元代,中央已设立了宣政院,统辖西藏全区,……(终)究不如清政府派遣官员、军队,对藏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等直接管理,更较有效。”清政府对西藏“更较有效”的直接管理是设立()A理藩院 B.办事大臣 C.伊犁将军 D.行都指挥使司【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所学可知,与宣政院委派僧俗官员间接统辖西藏不同,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清代中央政府实现了对西藏地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直接管理,B项正确;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A项;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排除C项;行都指挥使司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6.某条约首次明文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4年的中国。依据题干“合众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是与美国签订的条约,租房建教堂等事项是美国在中美《望夏条约》中提出的,D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英双方签订,无美国,排除A项;《马关条约》是中日双方签订,排除B项;《北京条约》是中国与英、法、俄等国签订,排除C项。故选D项。7.清政府曾于1911年11月3日宣布“宪法十九信条”:皇帝之权、皇位继承顺序由宪法规定;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依国会之决议;……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宪法改正提案之权属于国会。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武昌起义 B.预备立宪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时间“1911年11月”,可知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化解危机以维护皇权,清政府在面临重大统治危机的情况下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A项正确; 1906年9月1日下诏正式进行预备立宪,时间不符,排除B项;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护法运动时间为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21日,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1942年4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道:“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这次战争”指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 B.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C.“首先站起来”的战斗是指平型关大捷 D.美国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评论该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美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坚持抗日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这次战争”指的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是1931年开始的,不是1941年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排除A项;“首先站起来”的战斗发生在1931年,而平型关大捷是在1937年,发生在日军全面侵华后,排除C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美国已不是旁观者,排除D项。故选B项。9.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中国邮票在140余年的历史中,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见证了我国百年的发展历程。以下是展现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邮票,其中表述正确的是()①小岗大包干②厦门③中共十二大④加入世贸A.①率先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②是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C.③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④使中国掌握国际贸易主导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项正确;②厦门是四个经济特区城市之一,排除B项;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非十二大,排除C项;加入世贸,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10.种姓制度是因不同种族、语言、宗教等而形成的内婚制的职业集团,是印度社会的一个特点。这种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种姓制度描述正确的是()A.印度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基础B.首陀罗是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C.桑奇大塔是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的建筑D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对其产生了一定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时期。据材料可知,种姓制度是一种种族分级制度,而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对其产生了一定冲击,D项正确;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而非印度教,排除A项;刹帝利主要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而非首陀罗,排除B项;桑奇大塔是印度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而非婆罗门教,排除C项。故选D项。11.伏尔泰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的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由此可推断()A.伏尔泰发现了自然界永恒定律 B.该观点受到哥白尼日心说启发C.牛顿定律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 D.欧洲开始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的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可知,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中的运动三大定律,描绘了客观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而伏尔泰认为人也必然遵循永恒的定律,即人类社会也有定律可循,这说明牛顿定律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材料中的永恒定律指的是牛顿定律,这并非伏尔泰发现,排除A项;材料观点受到牛顿定律的启发,排除B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和尊严受到注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观察下面的示意图,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1850)A.工业城市的兴起直接导致英国议会改革 B.煤资源对英国城市布局具有决定性影响C.铁路网的逐步建设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 D.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城市化的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期间,铁路网逐步完善,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又多建设在铁路网上,据此可判断,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铁路网的逐步建设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议会改革,而非工业城市的兴起直接导致英国议会改革,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煤资源对英国城市布局是否具有决定性影响,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英国是否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城市化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3.独立时代,美洲国家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了维护革命成果和保持社会稳定,美洲的强权政治往往通过剥夺某些群体的权利来迫使人民接受其统治。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洲的强权政治主要是指考迪罗主义 B.美洲国家的独立斗争主要是黑人领导C.整个美洲都通过强权政治来维系统治 D.独立之后印第安人重新成为美洲主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美洲的强权政治”并结合所学可知,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即实行考迪罗主义,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领导拉美独立运动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都是白种人,排除B项;“整个美洲”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印第安人被西方殖民大肆屠杀,不可能重新成为美洲主宰,排除D项。故选A项。14.实践证明,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里,企图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苏俄政府决定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新经济体制”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俄。据材料“企图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根本行不通的”和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B项正确。据材料“企图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根本行不通的”可知,实践已经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根本行不通的,排除A项;“新经济体制”改革是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更后时间的苏联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5.1984年10月,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说道:“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和平问题的根源是恐怖主义 B.南北问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C.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南北差距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问题”不仅关系到全球的稳定和安全,也是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D项正确;和平问题的根源并不单一,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恐怖主义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它并非唯一的原因,排除A项;南北问题是发展的问题,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排除B项;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了,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近年来众多先进的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对传统观念产生了挑战。有的学者主张中国的长江流域一样是文明的摇篮,其进入文明的时间不晚于黄河流域。有的学者认为,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文明的起源应该是有许多地方,遍布中华大地。有的学者认为,虽然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但仍不能否认黄河流域是其核心区域。据此推断()A.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明显的多源性特征B.黄河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唯一发源地C.长江流域文明是对黄河流域文明的继承与发展D.中华文明是否独立发展而来还未有确凿的证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学界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这一观点基本认同,存在分歧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地位上的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明显的多源性特征,A项正确;中华文明是多起源,黄河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排除B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无法推断出两者有继承发展关系,排除C项;中华文明是多起源,这意味着中华文明是独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7.晚唐时期,69%的高官出身于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这个数字只有19%。有研究显示:1148年和1256年两份进士题名录,约有57%的人祖上三代未曾为官过。但如果扩大家族范围,几乎所有宋代功名获得者在官场中都有亲属或亲戚。材料说明()①晚唐时期官场中门第观念仍十分流行②唐宋科举制度带来渐进式的阶级流动③应试者的出身是宋朝录取的重要标准④通过科举考试是向上流通的唯一途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晚唐时期,69%的高官出身于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官员来自世家大族的比例相对较高,反映了晚唐时期的官场中门第观念年仍十分流行,①符合题意,据材料“晚唐时期,69%的高官出身于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这个数字只有19%。有研究显示”可知,自唐朝到宋朝,阶级流动加强,反映了自隋朝确立科举制后,科举制带来的阶级流动渐进式发展,②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据材料“晚唐时期,69%的高官出身于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这个数字只有19%”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出身对于科举考试的影响较小,③错误,排除BD项;唐宋时期除了科举考试外还有其他阶级流动的方式,科举考试并非唯一途径,④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18.2024年的春运,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在自驾的比例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交通运输部上线“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帮助人们查询高速公路实时状态等信息,如果遇到事故,也可通过小程序“一键呼救”。根据材料可知()A.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 B.信息革命成果已运用到日常生活中C.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D.微信小程序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2024年春运时期因人们自驾出行比例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交通运输部上线“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方便人们高速出行的需要,可见信息革命成果已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2024年春运时期我国自驾出行比例增加,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的认识,排除A项;C项表述符合现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逻辑,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革命成果已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排除D项。故选B项。19.意大利北部的自治市博洛尼亚诞生了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它以法律(罗马民法和教会法)和医学研究见长。它的创建就是为了集中研究1070年在意大利重新发现的《法学汇纂》的核心文本。它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它既不是由宗教团体举办,也不是由教师行会举办,而是由学生自治组织创建、并为学生服务的特殊行会,为后来的整个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一个重要蓝本。材料主要反映()A.城市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B.罗马法学的复兴成为西欧大学产生的前提条件C.大学出现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和打破教会束缚D.博洛尼亚大学的教学模式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博洛尼亚大学法学和医学等研究突出,并且是由学生自治组织创建、并为学生服务的特殊行会创办,自主权较大,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和打破教会束缚,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西欧大学的兴起,城市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罗马法学的复兴成为西欧大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能反映“它的创建就是为了集中研究1070年在意大利重新发现的《法学汇纂》的核心文本”,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博洛尼亚大学的创立、特点及影响,材料不涉及其教学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20.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A.中间阶层的人数有所增加,发展逐渐趋于稳定B.底层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生活依赖于社会保障C.上层居民收入显著增长,得益于政府干预加强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内部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70年到2018年,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平均年收入都有所增长,这说明美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一时期底层居民和中层居民年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上层居民的则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内部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中间阶层的收入状况,没有反映中间阶层的人数状况,排除A项;底层居民收入占比确实下降,但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生活依赖于社会保障”的结论,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21.马克思认为:不同的生存条件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当人类进入文明阶段时,“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下列选项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人类文明的不同类型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B.生产资料的不同导致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C.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地域文明的起源与差异D.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原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今世界。据材料“不同生存条件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可知,生产方式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文明的类型就不同,据所学可知,不同地域的生产方式有差异,因此文明的类型和层度不同,C项正确;A项错在决定,应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有影响,但地理环境无法决定人类文明,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环境不同,生产资料不同,但是材料没有反映生产资料的不同导致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材料体现的是影响文化差异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24题20分,第25题12分,共5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史记》对这场(御前会议上)辩论是这样描写的:“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引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划内设置地方政府。……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引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至元甲戌(1274年),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下车之日,立州县,均赋税;兴水利,置屯田;擢廉能,黜污滥;明赏罚,恤孤贫。秉政六年,民情丕变,旧政一新,而民不知扰。……呜呼!云南于古为蜑獠之域,……钦惟世祖皇帝天戈一指,尽六诏之地皆为郡县。迄今吏治文化侔(等同)于中州,非圣化溥博,何以臻此!——摘编自《云南志略·云南总叙》(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皆为郡县”的原因及其决策过程。结合所学,说明“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之理由。(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唐、宋三朝“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的表现,并概述元朝“行省云南”的意义。【答案】(1)原因: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于分封制的反思;秦国完成统一,需要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决策过程:丞相绾等人建议在新征服地区设立王国,以方便管理。然而,廷尉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设立王国会导致地方势力过大,最终可能威胁中央政权。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决定废除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理由: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封建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表现:汉朝: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同时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唐朝: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道-州-县的三级制。道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一管理,州的设置则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地方。县的数量也有所减少,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进一步加强。宋朝: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化,形成了路-州-县的三级制。路的设置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直接地管理地方。同时,由文官担任知州,又设置通判为其副手,辅佐知州行政工作,分化知州的行政权;在地方涉及转运使司,将地方财政集中于中央。在军事上,实行“更戍法”,将地方军权集中于中央。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融合,加快民族交流;推进边疆开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分封制的反思;根据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完成统一,需要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第二小问决策过程,根据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绾等人建议在新征服地区设立王国,以方便管理;根据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然而,廷尉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设立王国会导致地方势力过大,最终可能威胁中央政权;根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决定废除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第三理由,根据材料一“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封建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可知,这个发展是中央集权趋势,在根据所学知识,汉、唐、宋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汉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同时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唐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道-州-县的三级制。道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一管理,州的设置则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地方。县的数量也有所减少,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进一步加强;在宋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化,形成了路-州-县的三级制。路的设置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直接地管理地方。同时,由文官担任知州,又设置通判为其副手,辅佐知州行政工作,分化知州的行政权;在地方涉及转运使司,将地方财政集中于中央。在军事上,实行“更戍法”,将地方军权集中于中央。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 至元甲戌(1274年),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二“呜呼!云南于古为蜑獠之域,……钦惟世祖皇帝天戈一指,尽六诏之地皆为郡县。迄今吏治文化侔(等同)于中州,非圣化溥博,何以臻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民族融合,加快民族交流;根据材料二“下车之日,立州县,均赋税;兴水利,置屯田;擢廉能,黜污滥;明赏罚,恤孤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进边疆开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29年8月通过第一部《考试法》:“一、以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二、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三、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历,经检定考试及格者;四、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以国文及党义为第一试,分科考试为第二试,及成绩审查为第三试”。1930年1月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正式成立。“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30年12月颁布《考试法施行细则》1931年7月民国首届高等文官考试:依据《考试法》资格审查,应考人数2070人,其中女性20人。第一试的国文,不得用白话答题,党义不合格者不录取;第二试的分科考试有统计学、社会政策、国际公法、市政论、经济政策、外国文等12门。最终录用101人。1936年8月何廉(时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尽管在考试院的督导下,实行着一种考试制度,但大小官职都不是通过这种制度来替补的,要有也只限于那些比较低微的职衔。”——摘编自《国民政府公报》李里峰《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答案】观点判断:中国文官考试具有现代的进步性和传统保守的局限性。其现代性主要体现:①重视考试立法和考试制度的设计,考试法律体系逐渐形成,法制化程度高;②考试资格男女平等,按成绩录取,平等性、开放性增强;③考试机构考试院独立于行政权(属于五权之一);④考试内容着重于近代文化科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⑤考试的分科分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分类分级的专业要求。其局限性体现:①考试内容形式保守性:国文考试内容以经文为主,不得用白话文;②将党义列入必考内容,实行思想灌输和意识形态的控制;③考试设计与实际任用脱节,实施过程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等现象无法禁绝。【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29年至1936年中国。首先对观点进行判断,据材料“通过第一部《考试法》”“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正式成立”“第一试的国文,不得用白话答题,党义不合格者不录取”并结合所学可以做出判断:中国文官考试具有现代的进步性和传统保守的局限性。然后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其先进性和局限性;据材料“通过第一部《考试法》”“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正式成立”可知,重视考试立法和考试制度的设计,考试法律体系逐渐形成,法制化程度高;据材料“依据《考试法》资格审查,应考人数2070人,其中女性20人”可知,考试资格男女平等,按成绩录取,平等性、开放性增强;据所学可知,考试机构考试院独立于行政权(属于五权之一);据材料“第二试的分科考试有统计学、社会政策、国际公法、市政论、经济政策、外国文等12门”可知,考试内容着重于近代文化科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考试的分科分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分类分级的专业要求。据材料“第一试的国文,不得用白话答题,党义不合格者不录取”可知,考试内容形式保守性:国文考试内容以经文为主,不得用白话文;据材料“以国文及党义为第一试,分科考试为第二试,及成绩审查为第三试”可知,将党义列入必考内容,实行思想灌输和意识形态的控制;据材料“实行着一种考试制度,但大小官职都不是通过这种制度来替补的,要有也只限于那些比较低微的职衔”并结合所学可知,考试设计与实际任用脱节,实施过程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等现象无法禁绝。24.跟随商品和人口流动的轨迹,看见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已毋庸置疑。当时一位中国旅行家杜环对此地的繁华和富裕颇感震惊:“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另外,富贵阶层的投资还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二17世纪初,中国瓷器初抵欧洲北部的时候,价格高到大部分人都买不起。但1631年笛卡尔惊叹,阿姆斯特丹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十年后,走访阿姆斯特丹的英格兰人说:“不管是哪种地位的人家,家里都有很多中国瓷器”“不计其数的店铺群和在那城市前方往来不断的船只,放眼现今全世界,阿姆斯特丹无疑是最繁忙的地方,这城里的人无疑最热衷于经商者”。荷兰人格劳秀斯认为:“土地、河流以及属于一个国家的海洋的任何部分都应该向那些有合法理由需要行使通过权的人们开放”。——摘编自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等材料三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人数的增长,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1)根据材料一,写出“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的帝国,结合所学,指出其在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货物无奇不有”的原因,写出此时除荷兰外经营中国瓷器的主要西欧国家。(3)根据材料三,概括1990至2005年间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答案】(1)帝国:阿拉伯帝国地位: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理由: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的广大地区(地理角度);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经济角度);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文化角度,答到具体史实即可,如:翻译了大量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典籍,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在东亚、西欧、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角度)。(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视角);欧洲新商业形式(商品交易所、股份公司)促进了贸易扩大(欧洲视角);大西洋沿岸荷兰有地理和交通优势(处于欧洲的贸易中心,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荷兰商船承揽了海上大部分运输,被称作“海上马车夫”;格劳秀斯的思想为荷兰提供扩张的合法性;荷兰人的商品经济和商业贸易观念、意识强。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3)特点:人口在全球范围迁移;迁移人口数量增加、增速加快;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迁移(或答人口迁入的国家较为集中)原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大大加强;发过国家的高收入和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吸引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雇佣劳动力;两极格局的解体有利于人口在世界范围的流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帝国:据材料“公元8世纪和9世纪”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在商业贸易上沟通东西,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的商业贸易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桥梁的原因可以从地理角度、经济角度、文化角度、阿拉伯商人角度等方面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的广大地区;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东亚、西欧、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原因:据材料“放眼现今全世界,阿姆斯特丹无疑是最繁忙的地方,这城里的人无疑最热衷于经商者”及所学知识可知,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之所以能够“货物无奇不有”的原因可以从世界角度、欧洲角度、荷兰地理位置角度、荷兰造船业、荷兰商业、荷兰思想角度进行说明。主要有: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洲新商业形式(商品交易所、股份公司)促进了贸易扩大;大西洋沿岸荷兰有地理和交通优势;荷兰商船承揽了海上大部分运输,被称作“海上马车夫”;格劳秀斯的思想为荷兰提供扩张的合法性;荷兰人的商品经济和商业贸易观念、意识强。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活跃在欧洲与中国之间进行远洋贸易的国家除了荷兰之外,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过。【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特点:据材料“世界迁移者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可知,迁移人口数量增加、增速加快;据材料“全世界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可知,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的人口迁移是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范围较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人口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量的迁移,这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有关;之所以人口迁移主要迁往发达国家是因为发过国家的高收入和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吸引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机器质押借款合同
- 2025年劳动解除合同标准条款
- 2025年抗疟药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货车租赁与运输服务合同样本
- 2025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惯例
- 2025年专业清洁人员派遣协议
- 2025年二手车购买合同范本
- 2025年三板市场股权买卖协议
- 2025年伙伴开设教育机构合作协议书模板
- 2025年继电器研发策划技术协议书范本
- 河南2025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招聘3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生物-辽宁省大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卷及答案
- Unit 4 A glimpse of the future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001
- 加气站安全课件
- 《民营企业清廉建设评价规范》
- 智能RPA财务机器人开发教程-基于来也UiBot 课件 第2章-常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 公务车辆定点加油服务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安徽工程大学《回归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读书分享《给教师的建议》课件
- 《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专题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