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合规性检查指南_第1页
企业风险管理合规性检查指南_第2页
企业风险管理合规性检查指南_第3页
企业风险管理合规性检查指南_第4页
企业风险管理合规性检查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风险管理合规性检查指南TOC\o"1-2"\h\u439第一章风险管理概述 3245081.1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3307501.2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49749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 4193382.1风险识别方法 4202432.2风险评估标准 589432.3风险等级划分 57530第三章内部控制体系 5223953.1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5188643.1.1确立内部控制目标 5314943.1.2设计内部控制框架 6213933.1.3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6140743.1.4落实内部控制措施 6280523.2内部控制制度制定 6285363.2.1制定原则 6246103.2.2制定内容 6135223.2.3制定程序 7260303.3内部控制流程优化 775563.3.1流程梳理 7207823.3.2流程优化方案制定 7136593.3.3流程优化实施 764683.3.4流程优化评估 7210973.3.5持续改进 730152第四章风险应对策略 8263534.1风险规避 8272854.2风险减轻 8244434.3风险承担与转移 8127404.3.1风险承担 8221824.3.2风险转移 918621第五章合规性要求 9298145.1法律法规合规性 9160635.1.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9156685.1.2地方政策合规性 963605.1.3国际法规合规性 9297145.2行业标准合规性 9323525.2.1行业标准识别 961985.2.2行业标准更新 9149545.2.3行业自律 10304245.3企业内部合规性 10168605.3.1企业内部制度合规性 10254955.3.2企业内部控制合规性 10110075.3.3企业道德合规性 1028723第六章合规性检查流程 10109446.1合规性检查策划 1018666.1.1目的与原则 1033426.1.2策划流程 10106986.2合规性检查实施 1122836.2.1实施流程 11197716.2.2实施要求 1156676.3合规性检查报告 1123176.3.1报告结构 11230016.3.2报告撰写要求 1229574第七章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2103017.1风险管理组织设置 12212627.1.1组织架构层级 12197527.1.2风险管理组织独立性 12120087.1.3风险管理组织资源配置 1267737.2风险管理职责分配 12252357.2.1分工明确 12292687.2.2职责制衡 13126587.2.3责权一致 13299217.3风险管理团队建设 1311297.3.1人员配置 13296387.3.2培训与激励 1324377.3.3团队协作 1391447.3.4跨部门合作 1328155第八章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37818.1信息系统建设 13278988.1.1规划与设计 13260398.1.2技术选型与实施 145478.1.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 14231478.2信息系统应用 14175698.2.1数据管理 14311718.2.2风险评估与监控 14225918.2.3报告与沟通 14306118.3信息系统维护 1430538.3.1系统更新与升级 15204318.3.2系统安全与备份 15147288.3.3用户培训与支持 1529617第九章内外部沟通与协作 15227659.1内部沟通机制 15166409.1.1沟通原则 1522079.1.2沟通渠道 1573399.1.3沟通内容 1683189.2外部合作与协调 1648799.2.1合作原则 16182819.2.2合作对象 16132229.2.3合作内容 1627529.3应急预案与演练 17191849.3.1应急预案制定 17120619.3.2应急预案演练 1729901第十章持续改进与监督 172759010.1风险管理评估与改进 17478510.1.1风险管理评估的目的与要求 17373910.1.2风险管理评估的内容与步骤 171953310.1.3风险管理改进措施 181345810.2内外部监督机制 181398810.2.1内部监督机制 182534410.2.2外部监督机制 182371610.3持续改进措施与效果评估 182873610.3.1持续改进措施 193219210.3.2效果评估 19第一章风险管理概述1.1风险管理基本概念风险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手段,旨在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涉及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风险:风险是指未来不确定性事件对企业目标实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风险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类的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准确识别风险,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以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风险评估有助于企业了解风险状况,为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4)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等。(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对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以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风险监控有助于及时发觉风险变化,调整风险管理策略。1.2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现代企业运营中,风险管理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避免因风险事件导致企业运营中断,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3)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风险管理有助于保护企业股东、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降低企业风险暴露。(4)提高企业合规性:企业通过风险管理,可以保证企业运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道德规范,降低合规风险。(5)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风险管理,企业可以提前应对潜在风险,降低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7)提升企业信誉和形象:企业重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升其在市场中的信誉和形象,增强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信任。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2.1风险识别方法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以下为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1)文档审查:通过审查企业内部文件、报告、制度等,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2)问卷调查:设计针对性的问卷,收集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识别潜在风险。(3)现场考察:实地考察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观察风险隐患。(4)专家访谈: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企业风险状况。(5)流程分析:分析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6)行业比较:对比同行业企业的风险情况,找出企业特有的风险因素。2.2风险评估标准风险评估是衡量风险程度的过程,以下为常用的风险评估标准:(1)风险概率: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2)风险影响:评估风险发生后对企业经营、财务、声誉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可分为重大、较大、一般、较小四个等级。(3)风险严重性:综合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4)风险容忍度: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可接受的风险程度。(5)风险优先级:根据风险严重性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处理的优先顺序。2.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以下为风险等级划分标准:(1)一级风险:风险概率高,影响重大,严重性极高,需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应对。(2)二级风险:风险概率较高,影响较大,严重性较高,需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3)三级风险:风险概率中等,影响一般,严重性中等,需关注并制定应对策略。(4)四级风险:风险概率较低,影响较小,严重性较低,可暂时关注,适时采取措施。(5)五级风险:风险概率低,影响轻微,严重性较低,可纳入日常监控,无需特别应对。第三章内部控制体系3.1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企业风险管理合规性的基础工作,旨在保证企业运营的高效性和合规性。以下是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个关键环节:3.1.1确立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应首先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遵循法律法规等。确立目标有助于指导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实施。3.1.2设计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框架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1)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权责分明等;(2)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3)控制活动: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控制措施;(4)信息与沟通: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传递;(5)监督与改进: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进行监督,发觉问题并及时改进。3.1.3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应涵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3.1.4落实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将内部控制措施具体化,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执行责任,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3.2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几个关键环节:3.2.1制定原则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2)全面性:涵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3)针对性:针对具体风险制定相应控制措施;(4)实用性:便于操作和执行;(5)动态调整:根据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3.2.2制定内容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2)业务流程:规范企业各项业务操作流程;(3)风险控制:制定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4)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5)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3.2.3制定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遵循以下程序:(1)调研: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收集相关资料;(2)草拟: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草案;(3)征求意见:征求相关部门和员工的意见,进行修改;(4)审批:提交企业管理层审批;(5)发布:发布实施内部控制制度。3.3内部控制流程优化内部控制流程优化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下是内部控制流程优化的几个关键环节:3.3.1流程梳理企业应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流程优化提供依据。3.3.2流程优化方案制定根据流程梳理结果,制定具体的流程优化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简化流程:合并或取消不必要的环节;(2)优化流程:调整流程顺序,提高工作效率;(3)加强控制:增加关键控制点,强化风险防范。3.3.3流程优化实施将优化方案具体化,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保证流程优化措施得到有效实施。3.3.4流程优化评估对流程优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优化效果,为后续流程优化提供参考。3.3.5持续改进根据流程优化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和改进内部控制流程,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第四章风险应对策略4.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企业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或业务范围,避免潜在风险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方法。以下是风险规避的具体措施:(1)调整经营策略: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营策略,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优化业务流程:企业应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发觉潜在风险点,通过优化流程、加强内部监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3)退出高风险业务:对于风险较高且无法有效控制或减轻的业务,企业应考虑退出,以避免风险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4.2风险减轻风险减轻是指企业通过采取一定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减轻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以下是风险减轻的具体措施:(1)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梳理,保证及时发觉潜在风险。(2)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针对识别出的风险,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预防性措施和应急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3)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4)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使其在业务操作中能够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4.3风险承担与转移风险承担与转移是指企业在识别和评估风险后,根据风险性质和承受能力,选择承担或转移风险的方法。4.3.1风险承担风险承担是指企业自愿承担风险,以下情况可以考虑风险承担:(1)风险可控:企业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减轻风险影响。(2)风险收益匹配:企业认为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收益足以弥补风险损失。(3)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承担的法定风险。4.3.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风险转嫁给其他主体,以下方法可以实现风险转移:(1)购买保险: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2)签订合同: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合同,将风险转移给合同相对方。(3)合作与外包: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或外包部分业务,将风险分散到多个主体。(4)股权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将部分风险转移给被投资企业。第五章合规性要求5.1法律法规合规性5.1.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应严格遵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税法、反垄断法、商业秘密法等,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法律合规部门,负责对法律法规的更新、解读和培训,保证全体员工了解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5.1.2地方政策合规性企业还应关注所在地区的地方性政策,如地方规章、政策文件等,保证企业在其所在地区的经营活动符合地方政策要求。企业应与当地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调整经营策略。5.1.3国际法规合规性对于跨国企业,应关注国际法规及国际贸易惯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等,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经营活动合规。企业应设立国际合规部门,负责研究国际法规,指导企业开展国际业务。5.2行业标准合规性5.2.1行业标准识别企业应关注所在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识别并掌握与自身业务相关的行业标准,保证企业产品和服务符合行业标准要求。5.2.2行业标准更新企业应密切关注行业标准的更新,及时调整企业内部管理、生产、研发等方面的标准,保证企业始终保持与行业标准的同步。5.2.3行业自律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自律组织,遵守行业自律规范,提升企业整体合规水平。5.3企业内部合规性5.3.1企业内部制度合规性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章程、员工手册、财务管理制度等,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合规。企业应定期对内部制度进行审查和修订,以适应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变化。5.3.2企业内部控制合规性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措施、内部监督等,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合规。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发觉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5.3.3企业道德合规性企业应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倡导诚信经营,遵守商业道德,保证企业道德合规。企业应设立道德合规部门,负责对员工进行道德培训,监督企业道德行为。第六章合规性检查流程6.1合规性检查策划6.1.1目的与原则合规性检查策划旨在保证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合规性,遵循以下原则:保证合规性检查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检查计划;明确检查范围、内容、方法和要求;保证检查过程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6.1.2策划流程合规性检查策划主要包括以下流程:(1)确定检查对象:根据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对象;(2)制定检查计划:明确检查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和要求;(3)确定检查人员:选择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检查人员,保证检查的独立性;(4)准备检查材料:收集与检查内容相关的文件、资料和数据;(5)开展内部培训:对检查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检查效果;(6)确定检查流程:明确检查步骤、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6.2合规性检查实施6.2.1实施流程合规性检查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流程:(1)启动会议:向检查对象介绍检查目的、范围、方法和要求,明确检查期限;(2)现场检查:检查人员按照检查计划,对检查对象进行现场检查;(3)检查记录:详细记录检查过程、发觉的问题和整改建议;(4)检查沟通:与检查对象进行沟通,确认检查结果;(5)检查报告:整理检查记录,形成检查报告;(6)整改落实:检查对象根据检查报告,制定整改计划并落实整改措施。6.2.2实施要求合规性检查实施应遵循以下要求:(1)保证检查过程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2)严格遵循检查计划,保证检查内容的完整性;(3)及时发觉和记录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建议;(4)保持与检查对象的良好沟通,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5)注重检查过程中的保密工作,保证信息安全。6.3合规性检查报告6.3.1报告结构合规性检查报告应包括以下结构:(1)报告封面:包含报告名称、检查对象、检查时间等信息;(2)目录:列出报告各章节及页码;(3)引言:简要介绍检查背景、目的和意义;(4)检查范围与内容:详细描述检查的范围、内容和依据;(5)检查发觉:列出检查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整改建议;(6)整改落实情况:分析整改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效果;(7)检查结论:对检查对象的合规性进行评价;(8)附件:提供与检查相关的文件、资料和数据。6.3.2报告撰写要求合规性检查报告撰写应遵循以下要求:(1)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述;(2)事实准确,数据可靠,保证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3)分析深入,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建议;(4)报告格式规范,符合企业内部管理要求;(5)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保证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第七章风险管理组织架构7.1风险管理组织设置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置是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以下为风险管理组织设置的具体要求:7.1.1组织架构层级企业应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决策层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重大风险的决策;管理层应设立风险管理部,负责具体实施风险管理活动;执行层则由各业务部门组成,负责各自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管理。7.1.2风险管理组织独立性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应保持独立性,不受其他业务部门的影响。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应直接向企业高层汇报,保证风险管理活动的公正性和有效性。7.1.3风险管理组织资源配置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需求,合理配置风险管理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同时应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7.2风险管理职责分配企业风险管理职责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7.2.1分工明确企业应明确风险管理组织各层级的职责,保证风险管理活动有序开展。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重大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风险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负责具体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管理。7.2.2职责制衡企业应保证风险管理职责的制衡,防止权力滥用。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和各业务部门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保证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7.2.3责权一致企业应保证风险管理职责与权力相匹配,责任与利益相一致。各层级风险管理组织应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责任,享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权限。7.3风险管理团队建设企业风险管理团队建设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以下为风险管理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7.3.1人员配置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需求,合理配置风险管理团队的人员。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能够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7.3.2培训与激励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团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7.3.3团队协作企业应注重风险管理团队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建立有效的团队协作机制。团队成员应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7.3.4跨部门合作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团队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合作,形成跨部门的风险管理合力。通过跨部门合作,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第八章风险管理信息系统8.1信息系统建设8.1.1规划与设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系统规划,明确系统建设的目标、范围、内容和标准。信息系统规划应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相协调,充分考虑风险管理的要求,保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8.1.2技术选型与实施企业在选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易用性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应保证项目管理的规范性,按照预定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系统建设。8.1.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企业应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系统集成应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规范,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8.2信息系统应用8.2.1数据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体系,保证风险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发布等环节,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数据质量。8.2.2风险评估与监控企业应利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自动收集和整理风险相关数据;(2)根据预设的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3)实时监控风险变化,预警风险事件;(4)提供风险应对策略和改进措施。8.2.3报告与沟通企业应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类风险管理报告,为决策层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自动风险报告,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2)提供多种报告格式,满足不同层级的需求;(3)支持报告的在线审批和发布;(4)实现风险信息的共享和沟通。8.3信息系统维护8.3.1系统更新与升级企业应定期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以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需求的变化。系统更新和升级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优化系统功能,提高工作效率;(3)新增或调整功能,满足企业风险管理需求。8.3.2系统安全与备份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访问和操作;(2)定期进行系统安全检查,发觉和修复安全隐患;(3)制定数据备份策略,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8.3.3用户培训与支持企业应针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展用户培训,提高用户操作技能和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第九章内外部沟通与协作9.1内部沟通机制9.1.1沟通原则企业风险管理合规性检查中,内部沟通机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保证风险信息在企业内部迅速传递,提高风险应对效率。(2)准确性:保证风险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因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3)全面性:涵盖企业各层级、各部门的风险信息,保证全面了解企业风险状况。(4)有效性:保证沟通方式、渠道和手段的有效性,提高沟通效果。9.1.2沟通渠道企业内部沟通渠道包括:(1)定期会议:召开风险管理专题会议,讨论企业风险事项,制定风险应对措施。(2)工作报告:各级管理人员定期提交风险管理报告,汇报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情况。(3)内部培训:组织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提升风险应对能力。(4)信息平台: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风险信息的实时共享。9.1.3沟通内容内部沟通内容主要包括:(1)风险识别与评估结果:包括风险事件、风险类型、风险等级等信息。(2)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防范、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策略。(3)风险监控与预警:及时传递风险监控数据和预警信息。(4)风险管理成效:总结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果和不足,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9.2外部合作与协调9.2.1合作原则企业外部合作与协调应遵循以下原则:(1)互利共赢:保证合作双方在风险管理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诚信守法:遵循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合作合规。(3)信息共享:加强与合作单位的风险信息交流,提高风险管理效率。9.2.2合作对象企业外部合作对象主要包括:(1)监管部门: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2)行业协会:参与行业协会活动,学习行业风险管理经验。(3)合作伙伴:与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4)专业机构:聘请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咨询和评估服务。9.2.3合作内容外部合作内容主要包括:(1)风险信息交流:共享风险事件、风险类型、风险等级等信息。(2)风险管理经验:学习借鉴外部单位的优秀风险管理经验。(3)风险应对策略:共同研究风险应对措施,提高风险应对效果。(4)合规性检查:与外部单位共同开展合规性检查,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合规。9.3应急预案与演练9.3.1应急预案制定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事件识别: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