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17359第一章生产计划管理基础 368271.1生产计划概述 397611.2生产计划的类型与作用 362261.2.1生产计划的类型 3301961.2.2生产计划的作用 410912第二章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495572.1生产计划的编制流程 499092.1.1需求分析 4233072.1.2生产资源评估 4117402.1.3生产任务分解 4231372.1.4生产计划制定 5185822.1.5生产计划审批 5149992.1.6生产计划发布 599562.2生产计划的控制方法 5293122.2.1生产进度监控 561012.2.2生产调度 587812.2.3生产异常处理 568282.2.4质量控制 552872.2.5成本控制 5159012.3生产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5310942.3.1需求变动调整 5262162.3.2资源优化配置 6123012.3.3生产进度调整 664952.3.4生产流程优化 6254942.3.5持续改进 610143第三章生产能力分析 650993.1生产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611513.2生产能力的测定与评估 6138993.2.1生产能力的测定 6272653.2.2生产能力的评估 7134403.3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的匹配 76221第四章物料需求计划 716554.1物料需求计划的原理 747304.2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 8167294.3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与控制 830902第五章生产调度管理 942575.1生产调度的基本概念 9125515.2生产调度的原则与方法 9288795.2.1生产调度的原则 95725.2.2生产调度的方法 91535.3生产调度的实施与监控 10160735.3.1生产调度的实施 1094255.3.2生产调度的监控 1027555第六章生产进度控制 10236436.1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与任务 10273526.1.1目的 10196846.1.2任务 11122696.2生产进度控制的方法与手段 1156866.2.1方法 11297856.2.2手段 11105996.3生产进度异常处理 11216416.3.1异常分类 1126066.3.2异常处理流程 12169796.3.3异常处理注意事项 1221532第七章作业计划与调度 12245207.1作业计划的编制 12272947.1.1编制原则 12117107.1.2编制步骤 12127727.2作业调度的实施 1350087.2.1调度原则 13246107.2.2调度流程 13127657.3作业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13127467.3.1调整原则 13164687.3.2调整与优化方法 1424755第八章车间管理 14304148.1车间组织结构与职责 14320678.1.1车间组织结构 14174758.1.2车间职责 145328.2车间作业管理 15272328.2.1作业计划管理 15321808.2.2作业执行管理 1527528.2.3作业质量控制 16193108.3车间现场管理 16233328.3.1环境管理 16233498.3.2人员管理 1682118.3.3安全管理 1618999第九章质量管理 16188879.1质量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7226779.1.1质量管理原则 17116149.1.2质量管理方法 17282479.2质量控制与改进 17257589.2.1质量控制 17124469.2.2质量改进 18288829.3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18290709.3.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8249639.3.2质量管理体系实施 1822682第十章人力资源管理 19157010.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91998410.1.1定义与目的 191072010.1.2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191947810.2员工招聘与培训 19492010.2.1员工招聘 19216310.2.2员工培训 19333710.3员工激励与绩效评估 201789310.3.1员工激励 201156010.3.2绩效评估 20第一章生产计划管理基础1.1生产计划概述生产计划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对生产任务进行系统规划与安排的过程。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涉及到生产目标、资源分配、生产进度等多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生产过程的高效、稳定运行,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生产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任务:明确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生产周期等。(2)生产进度:根据生产任务,合理安排生产过程的时间节点,保证生产进度与计划相符。(3)资源分配: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4)生产调度: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1.2生产计划的类型与作用1.2.1生产计划的类型生产计划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按计划期限分类:可分为长期生产计划、中期生产计划和短期生产计划。(2)按计划内容分类:可分为生产总量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等。(3)按计划对象分类:可分为产品生产计划、部件生产计划、零件生产计划等。1.2.2生产计划的作用生产计划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具有以下作用:(1)指导生产:生产计划为生产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企业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2)优化资源配置:生产计划有助于企业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3)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生产计划,企业可以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等待、停滞现象,提高生产效率。(4)保障产品质量:生产计划有助于企业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保证产品质量达到预定标准。(5)适应市场需求:生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任务,使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提高市场竞争力。(6)协调各部门工作:生产计划是企业各部门共同遵循的依据,有助于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第二章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2.1生产计划的编制流程生产计划的编制是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生产计划的编制流程:2.1.1需求分析生产计划的编制首先需要分析市场需求、客户订单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确定生产任务的目标、规模和时间节点。2.1.2生产资源评估评估生产所需的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设备、物料、技术等,以保证生产计划的可行性。2.1.3生产任务分解将生产任务按照产品、部件、工序等层次进行分解,明确各生产单元的生产任务。2.1.4生产计划制定根据需求分析、资源评估和任务分解的结果,制定生产计划,明确生产任务的时间、地点、数量、质量等要求。2.1.5生产计划审批生产计划制定后,需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以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1.6生产计划发布经过审批的生产计划,应及时发布至各生产单元,保证生产活动按照计划进行。2.2生产计划的控制方法生产计划的控制是为了保证生产活动按照既定计划顺利进行,以下为生产计划的控制方法:2.2.1生产进度监控通过实时跟踪生产进度,了解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保证生产计划按期完成。2.2.2生产调度根据生产进度和实际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保证生产任务的合理分配和资源优化配置。2.2.3生产异常处理发觉生产异常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以减少生产计划的影响。2.2.4质量控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计划要求。2.2.5成本控制通过合理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计划的执行效果。2.3生产计划的调整与优化生产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计划与实际生产情况不符。以下为生产计划的调整与优化方法:2.3.1需求变动调整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任务与市场需求相适应。2.3.2资源优化配置根据生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优化资源分配,提高生产效率。2.3.3生产进度调整根据生产进度和实际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2.3.4生产流程优化分析生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提高生产计划的执行效果。2.3.5持续改进通过不断总结生产计划编制与执行的经验教训,持续改进生产计划管理,提高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三章生产能力分析3.1生产能力的概念与分类生产能力是企业生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按照规定的品种、质量、数量和期限,所能生产的产品或完成的工作量。生产能力是衡量企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的基础。生产能力可分为以下几类:(1)设计生产能力:指企业在设计时所确定的生产能力,通常以年产量或月产量表示。(2)实际生产能力:指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达到的生产能力,受设备、人员、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3)潜在生产能力:指企业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优化生产组织、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措施,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3.2生产能力的测定与评估3.2.1生产能力的测定生产能力的测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测定法:通过对生产设备、生产线等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查,直接计算生产能力。(2)统计分析法:通过对企业历史生产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生产能力。(3)模拟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生产过程,计算生产能力。3.2.2生产能力的评估生产能力评估是对企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全面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能力评估:分析设备的技术功能、运行状况、维修保养情况等,评价设备的生产能力。(2)人员能力评估:分析员工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因素,评价人员生产能力。(3)原材料供应能力评估:分析原材料的供应渠道、质量、价格等因素,评价原材料供应能力。(4)生产组织能力评估:分析生产组织结构、生产流程、生产计划执行情况等因素,评价生产组织能力。3.3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的匹配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的匹配是保证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以下是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匹配的几个方面:(1)生产计划编制:在制定生产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保证生产任务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生产任务分配:根据生产能力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生产任务,避免出现能力过剩或不足的情况。(3)生产进度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的匹配程度,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4)生产能力调整:针对生产能力的不足,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优化生产组织、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措施,提高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计划的需求。(5)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以提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效率,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第四章物料需求计划4.1物料需求计划的原理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简称MRP)是一种基于生产计划、库存控制与采购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技术。其核心原理是根据生产计划、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s,简称BOM)和库存信息,对生产过程中所需物料的数量、时间和来源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和控制。物料需求计划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预测: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物料需求量,为物料采购和库存管理提供依据。(2)物料清单:物料清单是生产过程中所需物料的详细清单,包括物料编号、名称、规格、数量、需求时间等。物料清单是物料需求计划编制的基础。(3)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对现有库存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库存量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能降低库存成本。库存管理包括库存盘点、库存预警、库存优化等功能。(4)采购管理:采购管理是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合理安排采购计划,保证物料及时、准确地到达生产现场。4.2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数据:收集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信息等数据,为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提供基础数据。(2)计算物料需求量:根据生产计划和物料清单,计算各物料的需求量。(3)确定物料需求时间:根据生产计划、物料采购周期等因素,确定各物料的需求时间。(4)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将物料需求量、需求时间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物料需求计划。(5)审批与发布:物料需求计划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后,发布至生产、采购等相关部门执行。4.3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与控制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与控制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料采购: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合理安排采购计划,保证物料及时、准确地到达生产现场。(2)物料库存管理:对现有库存进行实时监控,根据物料需求计划调整库存策略,降低库存成本。(3)物料供应:保证物料按照需求计划准时、足量供应到生产现场。(4)生产进度跟踪:对生产进度进行实时跟踪,发觉异常情况及时调整物料需求计划。(5)物料需求计划的评估与优化:定期对物料需求计划进行评估,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优化物料需求计划,提高生产效率。第五章生产调度管理5.1生产调度的基本概念生产调度是生产计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生产计划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调整,保证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生产调度主要包括生产进度控制、生产任务分配、生产资源协调等方面。5.2生产调度的原则与方法5.2.1生产调度的原则(1)计划性原则:生产调度应以生产计划为依据,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2)及时性原则:生产调度应迅速响应生产过程中的变化,保证生产进度不受影响。(3)灵活性原则:生产调度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4)经济性原则:生产调度应注重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5.2.2生产调度的方法(1)平衡法:根据生产任务、设备能力、人员素质等因素,对生产资源进行平衡,保证生产任务的均衡完成。(2)优先级法:根据生产任务的紧急程度、重要程度等因素,对生产任务进行排序,优先安排重要且紧急的任务。(3)甘特图法:通过甘特图对生产任务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监控生产进度。(4)动态调度法: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生产任务和资源分配。5.3生产调度的实施与监控5.3.1生产调度的实施生产调度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生产任务分配:根据生产计划,将生产任务分配给各个生产部门或生产线。(2)生产资源协调:保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3)生产进度控制:对生产过程中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4)生产异常处理: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5.3.2生产调度的监控生产调度的监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产进度监控:通过生产进度报表、甘特图等方式,对生产进度进行实时监控。(2)生产资源监控: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资源合理配置。(3)生产效率监控:对生产过程中的效率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4)生产成本监控: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统计与分析,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以上措施,保证生产调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生产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第六章生产进度控制6.1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与任务6.1.1目的生产进度控制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生产过程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实现生产任务的高效、优质完成。具体目的如下:(1)保证生产计划的有效实施,实现生产目标的顺利达成。(2)保证生产过程中物料、人力、设备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3)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4)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6.1.2任务生产进度控制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明确生产任务。(2)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生产进度。(3)分析生产进度数据,发觉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4)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目标的实现。6.2生产进度控制的方法与手段6.2.1方法生产进度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甘特图法:通过绘制甘特图,直观地展示生产进度,便于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2)生产进度表法:将生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对每个子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以表格形式展示生产进度。(3)挣值分析法:将生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阶段,计算每个阶段的挣值,以评估生产进度。(4)生产进度预警法:设定生产进度预警指标,当生产进度偏离计划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措施。6.2.2手段生产进度控制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信息化手段: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进度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展示。(2)自动化手段: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3)人工手段:通过人工记录、汇报生产进度,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6.3生产进度异常处理6.3.1异常分类生产进度异常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物料异常:包括物料供应不及时、物料质量问题等。(2)设备异常:包括设备故障、设备维修等。(3)人员异常:包括人员请假、人员离职等。(4)生产计划异常:包括生产计划调整、生产任务变更等。6.3.2异常处理流程(1)发觉异常:通过生产进度监控,发觉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2)分析异常:分析异常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点。(3)制定措施:针对异常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4)执行措施:将制定的措施付诸实践,解决异常问题。(5)跟踪反馈:对异常处理结果进行跟踪,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6.3.3异常处理注意事项(1)及时响应:对生产进度异常情况要迅速响应,防止问题扩大。(2)沟通协调:在处理异常过程中,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合力。(3)持续改进:通过异常处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第七章作业计划与调度7.1作业计划的编制7.1.1编制原则作业计划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生产任务需求:根据生产任务的具体要求,合理确定作业计划的内容、进度和资源需求。(2)优化资源分配:在保证生产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保证作业质量:保证作业计划中的各项作业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满足生产要求。(4)兼顾生产安全:充分考虑生产安全因素,保证作业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7.1.2编制步骤作业计划的编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信息:收集生产任务、资源状况、设备状况、人员状况等与作业计划相关的信息。(2)分析任务:分析生产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作业类型、作业量、作业进度等。(3)编制计划:根据分析结果,编制作业计划,明确作业的具体内容、进度、资源需求等。(4)审核与审批:将编制好的作业计划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核与审批。7.2作业调度的实施7.2.1调度原则作业调度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生产进度:根据生产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作业进度,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2)优化资源利用:根据资源状况,合理调整作业计划,提高资源利用率。(3)平衡作业负荷:根据设备、人员等资源状况,合理分配作业任务,保持作业负荷的平衡。(4)灵活应对变化: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变化。7.2.2调度流程作业调度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流程:(1)接收作业计划:接收经过审批的作业计划,明确作业任务、进度、资源需求等。(2)调度资源:根据作业计划,调度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作业顺利进行。(3)监控作业进度:对作业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作业计划,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4)处理异常情况: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7.3作业计划的调整与优化7.3.1调整原则作业计划的调整与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生产任务完成:在调整作业计划时,要保证生产任务不受影响,按时完成。(2)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调整作业计划,优化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3)提高作业质量:调整作业计划,保证作业质量符合相关标准。(4)降低生产成本:在保证生产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7.3.2调整与优化方法作业计划的调整与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动态调整:根据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作业计划。(2)资源优化:通过优化资源分配,提高作业效率。(3)作业流程优化:对作业流程进行分析,发觉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4)技术改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作业效率。(5)人员培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作业技能和作业效率。第八章车间管理8.1车间组织结构与职责8.1.1车间组织结构车间作为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基本单元,其组织结构应遵循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车间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部门:(1)车间经理:负责车间的全面管理工作,对车间生产任务、质量、安全、设备等各项工作负总责。(2)技术部门:负责车间的技术指导、工艺改进、设备维护等工作。(3)生产部门:负责车间生产任务的执行,保证生产进度、质量、安全等目标的实现。(4)质量部门:负责车间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分析等工作。(5)安全部门:负责车间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培训等工作。8.1.2车间职责(1)车间经理职责:a.贯彻执行公司生产计划与调度政策,保证车间生产任务的完成;b.负责车间内部组织管理,协调各部门工作;c.监督车间生产质量、安全、设备等各项工作,保证生产目标的实现;d.负责车间员工的培训、考核和激励。(2)技术部门职责:a.负责车间技术指导,保证生产过程中技术的正确应用;b.进行工艺改进,提高生产效率;c.负责车间设备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生产部门职责:a.执行车间生产任务,保证生产进度、质量、安全等目标的实现;b.负责车间生产计划的编制与调整;c.负责车间生产现场的物料管理。(4)质量部门职责:a.对车间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监督,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b.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及时发觉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c.对车间质量数据进行分析,为生产改进提供依据。(5)安全部门职责:a.对车间安全生产进行监督,保证生产安全;b.进行安全检查,发觉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c.负责车间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8.2车间作业管理8.2.1作业计划管理车间作业计划应根据生产计划与调度要求,结合车间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作业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任务:明确生产任务的数量、质量、时间等要求;(2)生产工艺:确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设备、人力等资源;(3)物料供应:保证生产过程中物料的供应及时、准确;(4)生产进度:明确生产进度计划,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8.2.2作业执行管理车间作业执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遵循生产工艺要求,保证产品质量;(2)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3)加强现场管理,保证生产安全;(4)做好生产记录,为生产改进提供依据。8.2.3作业质量控制车间作业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原材料检验: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保证原材料符合生产要求;(2)生产过程监控: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产品质量;(3)成品检验:对成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要求;(4)质量改进:对质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提出改进措施。8.3车间现场管理8.3.1环境管理车间现场环境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持车间现场清洁、整齐,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2)加强设备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合理布局车间空间,提高生产效率;(4)做好环境保护,减少污染。8.3.2人员管理车间现场人员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做好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3)加强员工激励,提高员工积极性;(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团队合作。8.3.3安全管理车间现场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2)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3)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4)做好应急预案,保证生产安全。第九章质量管理9.1质量管理的原则与方法9.1.1质量管理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为出发点,关注顾客满意度,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2)领导作用:领导者应树立质量意识,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3)全员参与:鼓励员工参与质量管理活动,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形成全员质量管理的氛围。(4)过程方法:将质量管理活动划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通过优化过程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5)系统化管理:将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通过制定、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6)持续改进:持续关注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9.1.2质量管理方法(1)全面质量管理(TQM):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要素优化,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2)六西格玛管理:以数据为基础,通过DM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方法,降低缺陷率,提高产品质量。(3)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遵循国际标准,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组织质量管理水平。(4)内部审核:通过内部审核,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发觉问题和改进机会。(5)外部审核:接受外部审核,以证实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9.2质量控制与改进9.2.1质量控制(1)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2)实施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3)检验与测试:对产品进行检验和测试,保证产品满足技术标准和顾客需求。(4)不合格品控制: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和处理,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或顾客手中。9.2.2质量改进(1)问题识别:通过数据分析、内部反馈、顾客投诉等途径,发觉质量问题和改进机会。(2)原因分析:采用鱼骨图、5Why分析等方法,查找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