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登记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农药登记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农药登记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农药登记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农药登记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药登记作业指导书TOC\o"1-2"\h\u7618第一章农药登记概述 2298471.1农药登记的定义与重要性 3182421.1.1农药登记的定义 3137451.1.2农药登记的重要性 3131201.1.3农药登记的范围 3111181.1.4农药登记的分类 419970第二章登记申请准备 4276161.1.5资料收集 4196261.1资料来源 4229251.2资料内容 4188961.2.1资料整理 515882.1资料分类 5296172.2资料汇编 593882.2.1登记申请程序 5166593.1准备申请资料 5191473.2提交申请 525733.3审核资料 529353.4现场核查 531593.5颁发农药登记证 5292643.5.1登记申请要求 5242684.1申请单位要求 5300974.2申请资料要求 6138904.3登记证要求 622559第三章农药产品化学 6117544.3.1原药质量标准 612414.3.2制剂质量标准 760904.3.3原药分析方法 7301214.3.4制剂分析方法 715905第四章农药毒理学 830524.3.5急性毒性试验 811904.3.6亚急性毒性试验 8115464.3.7慢性毒性试验 843544.3.8致畸试验 8199474.3.9生殖毒性试验 971704.3.10环境毒理学评价 9100424.3.11农药残留研究 9228534.3.12农药代谢研究 927518第五章农药环境影响 1044714.3.13概述 10185774.3.14生态风险评估 10111024.3.15健康风险评估 1084724.3.16农药使用环节 105704.3.17农药生产环节 114634.3.18农药销售和储存环节 1172494.3.19农药废弃物处理 1114973第六章农药药效评价 11109004.3.20试验设计 11326194.3.21试验实施 11170944.3.22试验结果分析 12244504.3.23防治效果评价 1239864.3.24安全性评价 12318814.3.25综合评价 1320064第七章农药残留检测 1377004.3.26概述 13289254.3.27检测方法 13156494.3.28概述 14105714.3.29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原则 14218844.3.30残留限量标准分类 1460284.3.31残留限量标准实施 1429534第八章农药标签与包装 15225484.3.32农药标签基本要求 15263374.3.33农药标签内容 15213374.3.34包装材料要求 1551884.3.35包装设计要求 163006第九章登记审批与监管 16202394.3.36申请材料准备 16160184.3.37申请材料提交 17244704.3.38材料审核 1766744.3.39登记评审 1734474.3.40登记证书发放 1762574.3.41监管检查 1779274.3.42处罚措施 1720534第十章国际农药登记 18318624.3.43国际农药登记的定义 18195664.3.44国际农药登记的意义 18246554.3.45国际农药登记的依据 19213774.3.46美国 19324744.3.47欧盟 19311554.3.48巴西 19121444.3.49印度 1911664.3.50日本 20第一章农药登记概述1.1农药登记的定义与重要性1.1.1农药登记的定义农药登记,是指在我国境内,从事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等活动,依据《农药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农药产品进行审查、批准和公布的过程。农药登记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1.1.2农药登记的重要性(1)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登记通过严格的审查和监管,保证农药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从而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2)保护生态环境农药登记要求农药产品在生态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兼容性,有效减少农药对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的影响。(3)提高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农药登记为农药使用者提供了权威、科学的用药指导,有助于提高农药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农药使用过程中的盲目性。(4)促进农药产业发展农药登记有助于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促进农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药产品研发和生产水平,推动农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农药登记的范围与分类1.1.3农药登记的范围农药登记的范围包括:农药原药、农药制剂、农药助剂、农药中间体等。具体包括:(1)农药原药:指未经加工的农药原料,如农药合成原料、植物提取物等。(2)农药制剂:指将农药原药与载体、助剂等混合后,制成的可直接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农药产品。(3)农药助剂:指在农药制剂中添加的,能提高农药使用效果、降低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等作用的物质。(4)农药中间体:指在农药生产过程中,用于制备农药原药或制剂的中间产物。1.1.4农药登记的分类农药登记根据农药产品的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杀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的农药。(2)杀菌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农药。(3)除草剂:用于防治农作物杂草的农药。(4)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药。(5)杀鼠剂:用于防治农作物害鼠的农药。(6)其他农药:包括上述五类以外的农药产品,如抗病毒剂、抗虫剂等。第二章登记申请准备第一节登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1.1.5资料收集1.1资料来源农药登记资料的收集应遵循以下途径:(1)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和指南;(2)农药生产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3)农药研发机构的研究报告;(4)农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5)农药市场调查报告;(6)其他与农药登记相关的资料。1.2资料内容农药登记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农药的基本信息,如名称、剂型、含量、用途等;(2)农药的毒理学资料,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等;(3)农药的环境毒理学资料,包括对土壤、水体、生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4)农药的药效学资料,包括防治对象、使用方法、防治效果等;(5)农药的残留资料,包括最大残留限量、残留期等;(6)农药的标签、说明书和包装设计;(7)农药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及生产企业的资质证明;(8)农药的市场前景分析。1.2.1资料整理2.1资料分类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以下类别进行整理:(1)法规性文件;(2)技术性文件;(3)检测报告;(4)市场调查报告;(5)其他相关资料。2.2资料汇编将整理好的资料按照以下顺序汇编:(1)封面:包括农药名称、剂型、含量、生产企业等信息;(2)目录:列出汇编资料的主要内容;(3)按照汇编顺序将各类资料依次排列;(4)附件:包括各类原始资料。第二节登记申请的程序与要求2.2.1登记申请程序3.1准备申请资料根据农药登记资料的要求,准备好完整的申请资料。3.2提交申请将准备好的申请资料提交给农药登记管理部门。3.3审核资料农药登记管理部门对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3.4现场核查3.5颁发农药登记证审核通过后,农药登记管理部门颁发农药登记证。3.5.1登记申请要求4.1申请单位要求农药登记申请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具备农药生产或研发能力;(3)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4)具备良好的信誉和商业道德。4.2申请资料要求申请资料应满足以下要求:(1)资料齐全、真实、有效;(2)资料内容符合农药登记法规和标准;(3)资料格式规范,字迹清晰;(4)资料无遗漏、无矛盾。4.3登记证要求农药登记证应包括以下内容:(1)农药名称、剂型、含量;(2)生产企业名称、地址;(3)农药登记证编号;(4)登记有效期;(5)农药使用范围、使用方法;(6)农药毒性、残留限量、环境安全要求。第三章农药产品化学第一节原药与制剂的质量标准4.3.1原药质量标准原药质量标准是对农药原药的质量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是农药生产、检验、销售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原药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外观:对原药的颜色、形态、气味等特征进行描述。(2)纯度:对原药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规定,通常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内。(3)水分:对原药中的水分含量进行限制,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4)杂质:对原药中的杂质含量进行限制,包括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5)理化性质:对原药的密度、熔点、沸点、闪点等理化性质进行规定。(6)安全性指标:对原药中的毒性、刺激性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规定。4.3.2制剂质量标准制剂质量标准是对农药制剂的质量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外观:对制剂的颜色、形态、气味等特征进行描述。(2)有效成分含量: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规定,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3)悬浮率、分散性:对悬浮剂、乳油等制剂的悬浮率和分散性进行规定,以保证产品的使用效果。(4)持久性:对制剂的持久性进行规定,保证产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5)安全性指标:对制剂中的毒性、刺激性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规定。(6)包装材料及标识:对制剂的包装材料、标识等内容进行规定,以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第二节产品化学分析方法4.3.3原药分析方法原药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液相色谱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原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2)气相色谱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对原药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3)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对原药中的有机成分进行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4)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原药中的无机元素进行定量分析。(5)紫外可见光谱法: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对原药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定量分析。4.3.4制剂分析方法制剂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液相色谱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2)气相色谱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对制剂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3)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对制剂中的有机成分进行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4)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制剂中的无机元素进行定量分析。(5)沉淀法:利用沉淀反应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6)酶联免疫吸附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制剂中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检测。(7)电化学分析法:利用电化学分析法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方法,可以保证农药原药与制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为农药的生产、检验、销售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第四章农药毒理学第一节毒理学评价方法农药的毒理学评价是农药登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评估农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安全风险。本节主要介绍农药毒理学评价的方法。4.3.5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是农药毒理学评价的基础,主要通过观察农药对实验动物的一次性大剂量暴露所引起的毒性反应,评估农药的急性毒性。常用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有口服急性毒性试验、吸入急性毒性试验和皮肤涂抹急性毒性试验。4.3.6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是对农药在实验动物连续暴露一定时间(通常为28天)后的毒性效应进行评估。该试验有助于了解农药在较长时间暴露下的毒性反应,为制定农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4.3.7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是对农药在实验动物长期暴露(通常为两年)下的毒性效应进行评估。通过观察农药对实验动物的生理、生化、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农药的慢性毒性。4.3.8致畸试验致畸试验是评估农药对实验动物胚胎发育的影响,了解农药是否具有致畸作用。常用的致畸试验方法有母体毒性试验、胚胎毒性试验和致畸性试验。4.3.9生殖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是评估农药对实验动物生殖系统的影响,了解农药是否具有生殖毒性。生殖毒性试验包括繁殖试验、雌性生殖毒性试验和雄性生殖毒性试验。4.3.10环境毒理学评价环境毒理学评价是评估农药对环境生物的影响,包括农药在水生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毒性效应。常用的环境毒理学评价方法有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生物降解试验和生物积累试验。第二节残留与代谢研究农药残留与代谢研究是农药毒理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了解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命运,为制定农药的安全使用和残留限量提供依据。4.3.11农药残留研究农药残留研究主要包括农药在作物、土壤、水和动物体内的残留动态。通过分析农药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残留量,评估农药的残留风险。(1)作物残留研究:评估农药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对作物本身的污染程度,以及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土壤残留研究:评估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降解和迁移行为,以及土壤中农药残留对环境生物的影响。(3)水体残留研究:评估农药在水体中的溶解、降解和迁移行为,以及水体中农药残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4)动物残留研究:评估农药在动物体内的积累、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动物体内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3.12农药代谢研究农药代谢研究旨在了解农药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包括农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农药代谢研究有助于揭示农药的毒性作用机制,为农药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1)吸收:研究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吸收途径、速率和影响因素。(2)分布:研究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了解农药在不同组织器官的积累程度。(3)代谢:研究农药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包括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4)排泄:研究农药在生物体内的排泄途径、速率和影响因素。通过残留与代谢研究,可以全面了解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命运,为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五章农药环境影响第一节环境风险评估4.3.13概述环境风险评估是农药登记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农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农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环境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生态风险评估和健康风险评估。4.3.14生态风险评估(1)评估对象:农药的活性成分、代谢产物及其降解产物。(2)评估内容:对土壤、水体、空气、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的影响。(3)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测试、野外调查、模型预测等。(4)评估指标:根据农药的特性,选择相应的生态指标,如生物降解性、生物累积性、毒性等。4.3.15健康风险评估(1)评估对象:农药的活性成分、代谢产物及其降解产物。(2)评估内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等。(3)评估方法:采用毒理学、流行病学等方法,结合农药的暴露途径和剂量,进行风险评估。(4)评估指标:根据农药的特性,选择相应的健康指标,如半数致死量、慢性毒性等效浓度等。第二节环境保护措施4.3.16农药使用环节(1)严格遵守农药使用技术规程,保证农药的安全使用。(2)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减少农药用量。(3)采用精准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流失。(4)加强农药使用者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农药安全使用意识。4.3.17农药生产环节(1)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2)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农药生产对环境的影响。(3)加强生产设备的维护和检修,防止农药泄漏和发生。(4)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处理和回收体系,减少环境污染。4.3.18农药销售和储存环节(1)严格执行农药销售和储存的相关规定,保证农药产品的质量。(2)加强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和处理,减少农药包装物对环境的污染。(3)定期检查储存设施,防止农药泄漏和发生。(4)建立健全农药追溯体系,保障农药来源的安全。4.3.19农药废弃物处理(1)严格执行农药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保证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2)加强农药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处理能力。(3)鼓励农药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4)加强农药废弃物处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药废弃物处理意识。第六章农药药效评价第一节药效试验方法4.3.20试验设计农药药效试验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严谨性和重复性原则,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试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选择合适的试验田块,要求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灌溉条件等基本一致。(2)确定试验农药种类、剂型、用药量及用药次数。(3)设立不同处理组,包括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4)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组设置重复次数,以消除试验误差。4.3.21试验实施(1)种植作物:根据试验要求,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并保证生长状况良好。(2)施药方法:采用喷雾、喷粉、拌种、灌根等施药方式,保证农药均匀覆盖作物。(3)施药时间:根据农药特性、作物生长阶段及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4)观察与记录:在施药后,定期观察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并详细记录。4.3.22试验结果分析(1)数据收集:收集试验过程中各处理组的作物生长数据、病虫害防治效果等。(2)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3)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第二节药效评价标准4.3.23防治效果评价(1)防治效果计算:采用以下公式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对照组病情指数处理组病情指数)/对照组病情指数×100%(2)防治效果等级划分:根据防治效果,将农药划分为以下等级:优秀:防治效果≥90%良好:80%≤防治效果<90%一般:60%≤防治效果<80%较差:防治效果<60%4.3.24安全性评价(1)对作物的安全性:观察农药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农药的安全性。(2)对环境的安全性:分析农药在土壤、水体中的残留、降解情况,评价农药对环境的安全性。(3)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观察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评价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3.25综合评价(1)结合防治效果、安全性、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对农药药效进行综合评价。(2)根据综合评价结果,为农药登记提供科学依据。第七章农药残留检测第一节残留检测方法4.3.26概述农药残留检测是农药登记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保证农产品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本节主要介绍农药残留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其优缺点。4.3.27检测方法(1)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适用于检测挥发性和热稳定性较好的农药残留。其原理是将样品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利用检测器对分离出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此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离效能,但样品前处理复杂,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2)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检测非挥发性和热稳定性较差的农药残留。其原理是利用高压泵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柱,在色谱柱中实现农药残留的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是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等特点。适用于复杂样品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检测。(4)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基于电泳原理的检测方法,适用于检测离子型农药残留。其原理是在毛细管内施加电压,使农药残留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此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等优点。(5)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快速筛选和定量检测农药残留。其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农药残留发生反应,通过检测抗体结合的农药残留量来实现检测。此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第二节残留限量标准4.3.28概述残留限量标准是农药登记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指标,其制定旨在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主要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的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4.3.29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原则(1)科学性:根据农药的毒理学特性、残留量、暴露风险评估等因素,科学制定残留限量标准。(2)公平性: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生产水平、农药使用习惯等因素,保证残留限量标准的公平性。(3)可行性:根据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因素,保证残留限量标准的可行性。(4)动态调整:根据农药风险评估结果、农产品生产发展需求等因素,适时调整残留限量标准。4.3.30残留限量标准分类(1)最大残留限量(MRL):指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最高限量,不得超过此限值。(2)建议残留限量(SRL):指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建议限量,仅供参考。(3)风险评估残留限量(RML):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的残留限量,用于指导农产品生产。4.3.31残留限量标准实施(1)监测与监督:加强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和监督,保证农产品符合残留限量标准。(2)宣传与培训: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认识,加强宣传和培训。(3)法律法规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有效实施。第八章农药标签与包装第一节标签内容要求4.3.32农药标签基本要求农药标签作为农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2)标签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清晰;(3)标签材质应耐候、耐水、耐摩擦,不易褪色;(4)标签应易于识别,便于消费者正确选择和使用。4.3.33农药标签内容农药标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药名称:应标注农药的商品名称、通用名称、含量及剂型;(2)登记证号:标注农药产品的登记证号,以便查询产品信息;(3)生产厂家:标注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4)生产日期:标注农药产品的生产日期;(5)保质期:标注农药产品的保质期;(6)使用方法:简要介绍农药的使用方法、用量、防治对象等;(7)注意事项:标注农药使用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间隔期、环境友好等;(8)批次号:标注农药产品的生产批次号;(9)质量标准:标注农药产品的质量标准;(10)图形标识:根据农药类型,标注相应的图形标识。第二节包装材料与设计4.3.34包装材料要求农药包装材料应具备以下要求:(1)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物理功能,如耐压、耐冲击、耐磨损等;(2)材料应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与农药发生化学反应;(3)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密封功能,防止农药泄漏;(4)材料应具备良好的阻隔功能,防止农药受潮、受污染;(5)材料应环保,易于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4.3.35包装设计要求农药包装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保证农药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发生泄漏、破损等安全问题;(2)易用性:包装设计应便于消费者使用,如易于开启、倒药等;(3)识别性:包装设计应具有明显的农药特征,便于消费者识别;(4)美观性:包装设计应简洁大方,符合审美需求;(5)经济性: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包装成本。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结构设计:根据农药的性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包装结构,如瓶装、袋装、箱装等;(2)材料选择:根据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3)色彩搭配:运用色彩心理学,合理搭配包装色彩,提高视觉效果;(4)图形设计:运用图形设计,突出农药特点和品牌形象;(5)文字排版:合理布局文字信息,保证信息传递的清晰、准确。第九章登记审批与监管第一节登记审批流程4.3.36申请材料准备农药登记申请人应当依据《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准备以下材料:(1)登记申请书;(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3)产品标准;(4)产品质量检验报告;(5)农药生产许可证;(6)环境影响评价报告;(7)农药产品标签及说明书;(8)产品样品;(9)其他相关材料。4.3.37申请材料提交申请人将准备好的材料提交至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核。4.3.38材料审核(1)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核,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报送至国家农业农村部门。(2)国家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在收到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报送的申请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4.3.39登记评审(1)国家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评审工作。(2)登记评审过程中,如需补充材料,申请人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补交。(3)评审完成后,国家农业农村部门应当根据评审结果作出是否批准登记的决定。4.3.40登记证书发放(1)对于批准登记的农药产品,国家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发放农药登记证书。(2)农药登记证书有效期为5年。第二节监管检查与处罚4.3.41监管检查(1)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加强对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保证农药产品质量安全。(2)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药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3)监管部门应当对农药经营单位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进货渠道、产品质量、销售记录等。(4)监管部门应当对农药使用单位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农药使用记录、农药废弃物处理等。4.3.42处罚措施(1)对违反《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的农药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可依法采取以下处罚措施:a.责令改正;b.罚款;c.没收违法所得;d.吊销农药生产许可证。(2)对违反《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的农药经营单位,监管部门可依法采取以下处罚措施:a.责令改正;b.罚款;c.没收违法所得;d.吊销农药经营许可证。(3)对违反《农药登记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