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8篇)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8篇)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8篇)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8篇)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8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素材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

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

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

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教

学实践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案例写作

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写案

例事实,二写案例分析。撰写教学案例,是“讲老百姓自己的

故事”,教师对事实比较熟悉。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比较单

-O通常情况下,教师写这样的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撰写案

例分析当然需要法行论述.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是

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

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难度不大。

写作基础

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理论,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一

定的教学教研经验,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总之,教师具备写

作教学案例的基布。只要教师认真研究,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

的教学案例。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

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撰写教学案例与撰写教学论文相比,

写成的可能性,写好的可能性,获奖的可能性,发表的可能性,

都要大得多。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讲授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朴地说,

一个讲授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理论情境的描绘,是

一个讲授理论过程中的故事,描绘的是讲授过程中“意料以外,

情理之中的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讲授案例

(精选8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小学数学讲授案例1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研究分数的产生时,

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

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

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

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

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把一个计量单位、一

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

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

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

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

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

与具体个数易混淆。所以,总有很多数学教师以此为题材,去

商讨,去实践,期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理解最好的一种教学方

法。

近来,在研究了几位数学教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

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

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

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个

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

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教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教师被学生弄

得手足无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

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个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

二。那么问题又出在那里呢?

教师本来设想的目的十分明白,除了能够把一个物体平均

分成几份外,也能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可是在最关键

的地方教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教师在

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教师进一步

追问:为何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

四分之一呢?学生必须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

XXX的个数没有干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

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之后有个体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

等,也能在多半同砚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同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o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明白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能够用什么数表示?

生:⑵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o

师:3枝能够用12表示,4枝也能够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一样,12所对应

的量,也就不一样。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能够用12表

示吗?

在那里,我们能够看到,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完全把常

识内化。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乐趣盎然,在教师不经意的

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

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

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

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

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

知识本身并不重要,经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

么,养成科学的思维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教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

理性的研究者,不断追寻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2

一、案例

师:同砚们,我们曾经进修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揭题)。

刚才,XXX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想请同砚们来一齐完成这

道题:(出示错应用题例)XXX六年级有145人参加数学乐趣小

组活动,余下的参加其它乐趣小组,参加其它乐趣小组的有多

少人

(教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部分学

生表现茫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样不做啊

生1:教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教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XXX把题目抄错了。

生4:教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细心,XXX怎样还把题目

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先是这样,难怪好多同砚坐着不动,那这道题

是没法做了

生1:有办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XXX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研究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能够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

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教师成心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师:(微笑)不管是谁的错,做事还是要细心的好,那么,

这道题按刚才生1说的,只要加一个条件就能够了,你们大家

说行吗

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能够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

它乐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如果明白“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

能经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O

师:同学们,刚才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说明你们都善

于思考,但哪一种方法更贴合题目的要求呢

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见。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

个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学们,此刻你们觉得能够解答了吗

如果能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整,一会儿

我们来交流。

(学生认真思考,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

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弥补完整

(学生陆陆续续举起手来,教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

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兴起勇气举起了手。)

生1:XXX六年级5个班,平均每班63人。个中有145

人参加数学乐趣小组,余下的参加其它乐趣小组,参加其它乐

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整,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进修资料应当是现实的、

成心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努力供给与学生理论生活有

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理解常识向自动参与进修的全过

程转化。这则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

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仅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我需要问

“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力、'’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

的启动。所以,教师要经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

氛围,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

维创新和自主本事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

思的良好惯。

2.充裕恭敬学生,建立进修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

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使胆小的学生变

得勇敢、自信;运用失当,将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并且要

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忙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

研究的自信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教师批

评,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否则就容易挫

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学会宽

容,给学生以面子,细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忙他们寻

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研究道路上的良师

益友。

3.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说话本事。

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精

神,让学生充当课堂研究的主人,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

上,阐述自我的思维过程,这是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首先,这

节课上,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故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

生在教师设置的错题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思考,发表看法

和想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供给的数学信息

来自学生的生活(不完整题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易

于解决。这样就巩固和提高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本事,并且学

生在辨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品尝成功的喜悦;最终,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出现类似于以上错

误题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种信息源,把日常

见到的,并且是学生易错的问题,经过题例的形式,呈现给学

生,由学生在质疑、发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启动心灵,

受到震动,得到教育。这样不仅仅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并且能融知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民

主的研讨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驰骋,让学生创新的火花

自然地喷发,要求学生口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本

事。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宽容,真诚地帮忙学生,让

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研究成功的欢乐。

小学数学讲授案例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

我的教育行为是否贴合新课程的理念一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很

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研究状态。“昨日我和同学们一齐研究了

《克和千克》的认识,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感受力千克有多

重”,经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

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忙学生构成质

量观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参考了别人的讲授设想,吸收了别人

的精华,煞费苦心设想了一些与众不一样的活动,作为这节课

的亮点。个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砚的体重,

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上课了,我肉体饱满的走进课堂,

前半节课进展的很顺利,统统都按照预设进行:

(一)建立1公斤=1000克,关于克你明白什么?能举例

子申明吗?我手里的这块砖头大约有多重?猜一猜,验证,于

是引导出1000克能够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公斤来透露表现。

(二)感受1公斤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前准备好的1公斤

装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饮料,食盐,让学生掂一掂,初步

感受1公斤的质量。紧之后让学生举例子说说身边哪些物品大

约重1公斤?

(三)拓展延伸: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我说:

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举手的仅有两个我在课前

称过的同砚。(幸亏称了两位同砚的体重,要不昔日的课就唱

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我们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我先

叫最瘦的XXX起来,让大家猜一猜他的体重,每当一位同砚

说出一个数字时,XXX就做出相应的反应:轻了,重了。直

到大家猜到他是26公斤为止,学生乐趣盎然。我说:此刻请

出我们班的重量级的、人物XXX同砚,大家来猜一猜他的体重。

本来,我打算以班级最重和最轻同砚为参照物,然后在最终的

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我的体重。谁知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开

始了骚动,一位学生就坐在自我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说:“他那

么胖,起码有50公斤。"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另一位就抢着说:

“他胖得像头猪,有3只狗那么重,有80多公斤。”我看到了

XXX面红耳赤,他愤怒地喊:我胖,关你们屁事。底下的同

砚捧腹大笑,有的还幸灾乐祸地说:快去减肥吧……你到底吃

什么成这副品德的……此时学生的乐趣转到了XXX的“胖”上,

场面失控了。我的头一下子大了,于是我气急败坏在讲台桌上

用力用教棍一敲,“要笑,是吧。谁笑请谁上来,让他笑个

够。“学生见我大怒,藏起了脸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继续游戏,

可是,我和学生塞没有开始时的乐趣,游戏草草收了场。这节

课以我充溢信心开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课,我进行了反思: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让

这节课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XXX

愤怒的表情,学生的哄堂大笑,自我的勃然大怒,我明白了教

学应当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和反

思中能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所以,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的:

1.预设不充分

课前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个

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抛到脑后了。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既

能够调节气氛,又让其他学生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我的体

重。可我忽略了平时有些同学经常拿肥胖嘲笑XXX的,“肥

胖”已成为他的“痛工我的无意正中他们的“有意”。如果我平

时多了解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吗?还会失败吗?课堂犹如战

场,我作为一个每一天都要上战场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备

怎能打赢战斗呢?

2.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该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

是将错就错?

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

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

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事后我想:既然他们乐趣已转移,何不顺水推舟呢。不防

这样设想:我故意深沉说:“是呀,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

不舒服,还招来用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是不

道德的呢?我的弦外之音应当让大部分同砚明白自我的过错。

这时候,伺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明白自

我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

的留意力从头吸引过来)。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广“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今

日,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教师走,教师要蹲下来

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本事,预

设各种可能性。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方式

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教师根据不一样的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从

而也呈现出不一样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

案瞬间诞生了,师生合奏一首活力XXX的乐曲。也可能是一

地狼烟,留下无奈和遗憾。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写下这个故事期望自我或我的同行从我的失败中吸

取经验教训,变遗憾为动力,在实践和反思中锻炼自我,发展

自我。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4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明白里面装什么东

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

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

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angduan

板书:长、短

[设计说明:经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L提问:你是怎样明白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经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

学生参与常识的构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

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一样,会得出不一样结论,只

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

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

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

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本

领。]

三、反馈练

1.教师谈话:此刻,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能

够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其、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我身体的某个

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牢固练

1.投影出示练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

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

说一说比的方法。

[经过练进一步牢固所学常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请求:

1.原先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我的东西摒挡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

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

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

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进修惯的构成部分,有序地操

作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常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

(略)

小学数学讲授案例5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必须是它的12吗?”在研究

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

都纷纷发表了自我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一样意,无形之

中就构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

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XXX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一样意都

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

是胜利者。这张纸能够折,能够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

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XXX对座位上

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我的意见,能够

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能够发表自我的意见,看那位同学

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

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教师画勾?”

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砚把圆随便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

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

每一份都必须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样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砚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

圆能够折成12,也能够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那

里说分成两份,怎样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

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

话错就错在“必须”上,如果必须是12的话,前面应当加上“平

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

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惯,不是靠教师

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

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6

XXX: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爱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XXX: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

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生:好。

XXX:那我们以那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

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我的队起一个自我喜爱的名字,

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

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样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

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砚在黑板上

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XXX”)

XXX: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XXX: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XXX: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

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XXX喊停,然后统计:“XXX”:

30,“胜利队”:29o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XXX”。“胜利队”服不服

气?

“胜利队”:不平气!

XXX:为何?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XXX: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

上。)

XXX: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XXX”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XXX:此刻胜利者是“XXX”,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候,XXX走到胜利队同砚面前。)

XXX: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XXX决定加入“胜

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XXX:此刻把XXX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

个?

生;140个。

XXX;下面我公布,昔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XXX: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XXX;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人统

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正,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

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能够先

求平均数。)

XXX: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爱的游戏,XXX把游戏引进课堂的

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革新: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

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进

修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

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常识进修的需要。理论上,几乎每个环

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

难以有云云明显而丰富的讲授意义的。小学数学讲授案例7

说说你经过昨日的预,明白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正好能够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何量里面而不

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

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放在一齐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样明白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各不相同,但大抵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掏出大于1升的。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其他同砚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

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的容

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教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

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

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划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

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

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

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

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L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

那你明白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一样的杯子倒一倒O

想一想,你每一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完成(3)和(4)

全课总结

说说昔日的史修,让你明白了哪些常识?

安置理论作业:以有刻度的,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

去相识家中一些常见的容量。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8

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

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

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

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

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进修新知

第一部分: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

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

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刻度线对准测量

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

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

长度单位。(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

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厘米吗?

生1: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

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

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

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

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珞。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认识

1毫米)

(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

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

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

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晓得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

10个1毫米,说一说你晓得了什么?

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2: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师板书:1厘米=10毫

米)

3.感知毫米

教师先后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毫米,用1毫米的视线范围

观察四周,找1毫米的物体。

师(出示1毫米实物标本):在同学们的眼里,有这么多

物体和1毫米接近,说明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的眼睛。现在,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

生1:1毫米呀1毫米,你怎么这么小!

生2:你可太难比划啦。

生3:你可真小呀!

生4:你就像一条小缝。

师: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生1:大米。

生2:缝衣针。

师:同砚们都选择了一些相对较小的物体,某一地域降水

量的大小就是用“毫米”作单位透露表现的。其实用“毫米''作单

位不仅仅要斟酌物体本身的长短、粗细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