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绪论清代文学概述第一讲.............................................................2
第一节清代社会概况.................................................................2
第二节清代文学发展概况.............................................................3
思考题:............................................................................6
参考书目:..........................................................................6
第一章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文、词与散曲第二讲..........................................6
第一节清初遗民诗人.................................................................6
第二节清初古文三大家..............................................................10
第三节江左三大家..................................................................11
第四节清初词坛....................................................................16
第五节王士稹与康熙诗坛...........................................................22
精读作品篇目:.....................................................................28
阅读作品篇目:.....................................................................28
思考题:...........................................................................28
参考书目:.........................................................................29
第二章清初戏剧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讲......................................30
第一节清初剧坛...................................................................30
第二节洪昇和《长生殿》...........................................................34
第三节孔尚任和《桃花扇》..........................................................37
精读作品篇目:.....................................................................41
阅读作品篇目:.....................................................................41
思考题:...........................................................................41
参考书目:.........................................................................41
第三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第四讲...................................................42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创作与《聊斋志异》的成书.....................................42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44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与艺术特色............................................48
附:《聊斋志异》的影响.............................................................51
精读作品篇目:.....................................................................52
阅读作品篇目:.....................................................................52
思考题:...........................................................................52
参考书目:.........................................................................52
第四章《儒林外史》(第五讲)......................................................53
第一节吴敬梓的家世生平............................................................53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55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58
思考题:...........................................................................61
参考书目:.........................................................................61
第五章《红楼梦》....................................................................62
第一节《红楼梦》的版本、题名、作者家世及其自叙传性质.............................62
第二节《红楼梦》的结构方式与叙事线索............................................64
第三节《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悲剧意识与巨大的认识意义.............................66
第四节《红楼梦》的美学理念与艺术手法..............................................69
附:《红楼梦》的巨大影响与红学.....................................................72
思考题:...........................................................................73
参考书目:.........................................................................73
第六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74
第一节流派纷呈的清中叶诗坛.........................................................74
第二节桐城派及其以外的古文..........................................................81
第三节骈文的复兴和汪中..............................................................84
第四节浙派词的娘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86
精读作品篇目:.....................................................................88
思考题:...........................................................................88
参考书目:.........................................................................88
第七章清中期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学生自学)........................................89
第一节《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89
第二节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91
第三节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92
精读作品篇目:.....................................................................93
阅读作品篇目:.....................................................................93
思考题:...........................................................................93
参考书目:.........................................................................93
第八章龚自珍与晚清前期诗文词.......................................................94
第一节近代文学概况及龚自珍..........................................................94
第二节龚自珍的诗文词...............................................................96
精读作品篇目:....................................................................100
阅读作品篇目:....................................................................100
第三节反帝爱国诗潮.................................................................100
精读作品篇目:....................................................................102
第四节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102
精读作品篇目:....................................................................106
阅读作品篇目:....................................................................106
思考题:..........................................................................106
参考书目:........................................................................106
第九章清代其他白话小说学生自学....................................................107
第一节清初白话长篇小说.............................................................107
第二节李渔的短篇小说...............................................................108
思考题:..........................................................................110
参考书目:........................................................................110
第十章黄遵宪、梁启超与晚清后期的诗文词(学生自学)...............................111
第一节黄遵宪与“诗界革命”........................................................111
一、黄遵宪与“诗界革命”............................................................111
二、梁启超与新文体..................................................................113
三、近代后期散文....................................................................114
第二节近代后期诗歌.................................................................117
一、近代后期的诗歌..................................................................117
二、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121
三、“清季四大词人”................................................................122
四、异军突起的文廷式................................................................123
阅读作品篇目:....................................................................123
精读作品篇目:....................................................................124
思考题:..........................................................................124
参考书目:........................................................................124
第十一章晚清的小说和戏曲(学生自学)...............................................124
第一节晚清前期的小说与戏曲.......................................................124
第二节晚清后期的小说与戏曲........................................................133
一、“小说界革命”和新小说..........................................................133
(-)“小说界革命”和新小说的兴起.................................................133
(-)四大“谴责小说”..............................................................135
二、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140
阅读作品篇目:....................................................................143
思考题:..........................................................................143
参考书目:........................................................................143
清代文学教案(2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编课程的教学,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清代文学发展的基本
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的诗词文及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以及重点
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本编重点、难点为《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长、短篇
小说及“南洪北孔”之戏剧的教学。另外,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清楚清代诗文的众多
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特点,也是清代文学的难点之一。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绪论•清代文学概述1课时
第一、二讲: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文、词与散曲5课时
第三讲:清初戏剧与《长生殿》、《桃花扇》3课时
第四讲:蒲松龄与《聊斋志异》3课时
第五讲:吴敬梓与《儒林外史》3课时
第六讲:《红楼梦》6课时
第七讲:龚自珍与晚清前期诗文词3课时
第八讲: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学生自学
第十讲:黄遵宪、梁启超与晚清后期诗文词学生自学
第十一讲:晚清的小说与戏曲学生自学
使用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二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文学史》下,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刘松来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绪论清代文学概述第一讲
教学目标:了解清代社会状况及文学发展概况。教学重点和难点:清代文学发展线索。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节清代社会概况
公元1644年至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时期。清是
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政权,它实际上与明朝并存了一段时间,当时的势力范
围只不过是在山海关以北地区。1644年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明王朝瓦解
后,清人大举入关,才正式开始了清朝时期。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数民族
中的上层统治者统治全中国的王朝。清朝政治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值得注意:
1、第一是自始至终存在着民族矛盾。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除了军事之外,
其它各方面都落后于汉人,加上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是在经过残酷的杀戮以后才建
立起来的,所以,汉人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始终都没有消除,这种矛盾在清初和清
末表现得尤其突出。作为被统治的汉人来说,他们总要寻找机会来反抗清政府,或
通过其他形式发泄心中的不满;作为清朝统治者来说,他们总对汉人保持着高度的
警惕,怀疑汉人的言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普遍存在,民族矛盾尖锐;汉族地主阶级内
部拥满与反满斗争激烈。)由此崖生了清朝政治第二低1特罢占。即
2、它对文化实行的高压禁锢政策。主要是通过文字狱、禁止和销毁书籍以及科
举考试等进行的。对文人采取笼络和镇压并用的政策。在清朝历史上,大大小小的
文字狱不下数百起,动辄杀人数十,株连数百。这些文字狱的起因往往都是清朝统
治者怀疑文人的作品中有反清思想,例如著名的明史案、沈天甫案、戴名世《南山
集》案、汪静祺案、吕留良、曾静之案等。清政府想以此来恐吓威慑文人在文化领
域里的反抗情绪。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维护政权的稳定,将一些
他们认为有负面作用的书籍销毁或改动。《四库全书》的编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为了把“辞含激忿,意存感慨”的异端书籍清理出来,集中加以销毁。为了
从根本上消除对政权的隐患,清朝政府沿袭八股取士制度,以孔孟思想和程朱理学
为内容,实行科举考试,以孔孟思想和理学来禁锢束缚人们的思想,以八股文来吸
引人们参加考试,毒害人们的心灵。
与之相应的是文化思想领域的激烈斗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带有民
主性或非偏救弊的改良主张;批判和反抗民族压迫;以经学反对程朱理学及明末空
谈心性的王学。表现出明显的复古主义倾向。
经济文化的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集团的奢糜腐败,阶级、民族矛
盾的激化,西方列强的入侵,终于导致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进入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资本主义因
素的滋长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新思潮的输入
和传播,翻译事业发达;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新式学堂涌现,留学之风大盛,
现代媒传发展迅速,使社会思想文化发生了新变化。
第二节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清代文学特征
与前代文学相比,清代文学有以下雨值I主要特徵:
1、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清易代之际,抗清志士、遗民
诗人以及钱谦益、吴伟业等对鼎革或激烈、或隐曲地反映将古代文学与政治色彩大
大强化了。而自明末发端的时事文学也突出了小说、戏曲在表现现实重大政治题材
方面的真实性、时效性。近代文学更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2、清代文学集封建文学发展之大成,乃是三千年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
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也得
到了充分的反映。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第二,各体文学在清
代都有所发展;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体现古代文学丰富
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作品。
3、走向近代化。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
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近代化的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统
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文体方面,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
会变革的要求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二、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清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等,都有值得称道
的作品。清代的历史,一般分为清初、清中叶和晚清三个时期。文学的分期与历史
分期大体相同,只是在断限上稍有争议。清初,一般指从清朝建国到雍正年间;清
中叶,一般指从乾隆至道光二十年(1840)。也有人将清初划至乾隆。晚清,指从道
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清朝亡国,在文学上又称近代文学。
(-*)清代诗歌:
清代诗人有惩于元诗的绮靡纤弱、明诗的或拟古或轻浅,提倡兼学唐宋诗歌的
长处,转益多师,取径较广,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风格多样,流派林立,在
数量上和总体成就上都超元轶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后劲。
1、清初的遗民诗人,抒写家国之痛,张扬民族气节,关注民生疾苦,铸就了
一代诗史。另外一些诗人则在诗艺方面有所拓新,钱谦益主盟虞山诗派,开创有清
一代新诗风;吴伟业领袖娄东诗派,其“梅村体”开拓出叙事诗的新境界;王士稹
标榜神韵,以冲和淡远为尚;凡此诸人,各自名家,共同促成清初诗坛万紫千红的
局面。
2、清代中期,沈德潜力主格调,效仿汉魏、盛唐;翁方纲倡导肌理,注重义
理、考据;袁枚标举性灵,追求诗歌解放;厉鹦宗祢宋诗,壮大浙派门户;各派之
间相互争胜,皆有所成就。
3、晚清及近代:程恩泽、祁{…隽}藻(宋诗派)、黄遵宪与“诗界革命”、陈
三立等及同光体、柳亚子与南社、范增祥等与晚唐诗派。
(二)清词
经历元明两代的萎靡消沉之后,词至清代又出现了振颓起衰的中兴气象,词人
云集,词派纷呈,高潮迭现,流光溢彩,远超元明,直追两宋。
1、清代初年,陈维林取法苏、辛,雄放恣肆,为阳羡词派之宗主;朱彝尊圭
臬姜、张,清空醇雅,执浙西词派之牛耳;纳兰性德推崇南唐二主,纯任性灵,卓
然自成一家。
2、清代中期,张惠言、周济提倡词的比兴、寄托,强调词的社会作用,开创
了常州词派,代表了词风的转变,其影响直至清末。
(三)清代散文
上承秦汉唐宋,蔚为大观。
1、清初散文可分两类:一类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学人之文,
以学术修养为根柢,以政论、史论见长,无不风骨遒上,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一类是侯方域、魏禧、汪琬等为代表的文人之文,以唐宋古文为取资,以传记文学
为优,文风各具特色,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2、清代中叶出现了影响最大、延续最长的散文流派一一桐城派,代表人物是
方苞、刘大概、姚鼐,他们提倡义理、考据和辞章,使古文理论系统化、规范化,
在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桐城派从康熙年间创立,直到晚清还非常活跃,几乎
与清朝国运相始终。嘉庆年间,悻敬、张惠言自立门户,开创阳湖派,他们既承认
桐城派的正宗地位,又不满其束缚过严而欲有所突破,文风以博雅放纵取胜,是一
支别开生面的生力军,但影响远不及桐城深广。
骈文经过唐宋古文运动的打击与明代复古思潮的排斥,在文坛上虽并未绝迹,
但已呈衰弱之势。直到清代,骈文的创作才再度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传
诵一时的作品。清代初年,陈维松、毛奇龄等以骈文寄托才情,渊博雄肆,追踪魏
晋,揭开了骈文复兴的序幕。清代中期,雍、乾之际的胡天游推波助澜,其骈文沉
博瑰伟,“直掩徐庾”,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尔后有汪中、洪亮吉、袁枚等“骈
文八大家”出现,一时间佳构连篇,云蒸霞蔚,呈现中兴气象,形成与桐城古文尖
锐对立的格局。其中汪中的骈文“钩贯经史,熔铸汉唐”,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
意,在清代骈文中成就最高。
(四)清代小说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全面成熟期,也是清代文学辉煌的标志。
1.清代文言小说在明代传奇复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获得了巨大成功。
清代初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使花妖狐魅人格化,
幽冥世界现实化,大大拓展了文言小说的叙事功能与表现功能,成为文言小说发展
史上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艺术典范。清代中期,纪啊的《阅微草堂笔记》有
意与《聊斋》相抗衡,尚质黜华,追踪晋宋,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是清代笔记体
小说的代表作品;袁枚的《子不语》记述简略,行文洒脱,表现出向六朝志怪回归
的趋势。自此以后的文言小说便以摹仿为能事而渐趋没落。
2.清代白话短篇小说虽不能与明代的三言二拍相匹敌,但在局部方面亦有所创
新。清代初年,拟话本小说踊编转向独创,|自主性大大增强,《醉醒石》、《照
世杯》、《豆棚闲话》等各展风姿,争奇斗艳,其中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最
具特色。清代中叶,拟话本的创作已开始衰落,说教色彩日益浓厚,较有
影响的只有杜纲的《娱目醒心篇》。
3、长篇章回体小说,则是清代文学的骄傲。
清代初年,英雄传奇小说有新的收获,产生了《水浒后传》、《说岳全传》等寄
托民族意识,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才子佳人小说风行一时,《好逑传》、《平山冷
燕》等超越世俗情欲,抒写落魄文人婚恋梦想的作品不断问世;在学步《金瓶梅》
的基础上,还产生了《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等以家庭及社会生活为题材,描写
现实人生的世情小说。
清代中叶,《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巨著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到了
顶峰。《儒林外史》既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其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又是
讽刺小说的典范,“感而能谐,婉而多讽”,将讽刺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红
楼梦》的出现,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不仅是
古代小说的最高艺术典范,而且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镜花缘》、《歧路
灯》等长篇小说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清代戏剧
是在明代戏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1、清初剧坛,承晚明戏剧高度繁荣之余波,戏曲创作的高潮进一步向纵深发
展。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化剧作家,往往是借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抒发个
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国破家亡的哀思,他们以文字为剧,以才学为剧,案头化
倾向严重。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关注社会政治,紧贴现实生活,注重舞
台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开创了戏曲创作的新局面。戏剧艺术家李渔重视戏剧的本体
价值和娱乐作用,专演才子佳人故事,对我国喜剧艺术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康
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两部传奇杰作,它们“借离合之
情,写兴亡之感”,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
2、清代中期,是戏剧创作从元明以来的兴盛繁荣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阶段。
传奇、杂剧的创作皆转入低潮,只有蒋士住的《藏园九种曲》饶有情趣,杨潮观的
《吟风阁杂剧》清丽可读,方成培的《雷锋塔》盛演不衰,算是此期剧坛上不多的
几个亮点。就戏剧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杂剧、传奇已经走完了它们的历史行程,
代之而起的是植根于民间的地方戏曲。花部地方戏的蓬勃发展和京剧的兴起,标志
着中国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由于晚清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化直接对文学产生了影响,使近代文学,呈
现复杂多变的基本特征:新旧作家错综,资产阶级的进步文学家多服务于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任务,密切配合现实的政治斗争,而且其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渐次变化。
在新学影响下,文学观念、作品形态都有了很大变化。既吸收西方文学技法,又继
承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文学题材和内容空前扩大,艺术形式和文体自由多样。文化
下移,语言趋向通俗化,孕育出白话文运动。戏曲小说研究理论比较发达,出现新
的文体变革。
思考题:
1、清代文学发展概况如何。
2、清代诗歌领域先后出现的诗文流派有哪些?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
3、清代词的发展如何,出现了哪些流派?
参考书目:
1、《明清文学史》吴志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2、《中国戏曲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第一章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文、词与散曲第二讲
教学目标:了解清代诗文词发展概况及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钱谦益诗作,梅村体,王士稹神韵说。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节清初遗民诗人
清初诗文力矫明末冗弱空疏习气,无论是激烈抗争的遗民,抑或屈辱变节的降
臣,其诗作都有较充实的内容,多有故国之思,带有强烈民族特性和鲜明的历史特
征。而抒写个人感慨的词也应时复兴,散文也出现了新变,形成繁荣局面。
清初遗民诗人是清初诗坛创作的主体,从传统的民族立场和气节出发,作品深
刻反映了清初的社会和民族矛盾以及诗人们的种种心态。成就较高的有顾炎武、黄
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三大学者。
一、加页炎武(1613-1682)
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是明清之际
的杰出思想家与著名学者,也是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早年入复社,参加抗清。明
亡后,游历北方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为恢复故国作准备。晚年隐居著书。有《天
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
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他"生无一锥土,常
有四海心”(《秋雨》),400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
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有不少诗篇描叙了易代
之变给江南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抗清志士救危济亡的悲壮之举,具有鲜明的史
诗色彩,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京口即事》(歌颂
史可法镇守扬州的英雄业绩);等;也有些诗篇抒写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和坚决复国
的豪情壮志,如《海上》、《精卫》等,其中《精卫》讽刺专营安乐窝的燕雀之辈,
表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决心(见作品选P268);《海上》四首,则以凝
练沉重之笔,抒发登高望海的悲壮情怀,坚苍质实。如第一首: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诗中洋溢着决心报国、抗清复明的坚强信念。他劝友人善处珍惜,保持操守,
“寄语故人多自爱,但辞青紫即神仙”(《友人来,座中占二绝》)。到垂暮之年,仍
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有《恭谒孝陵》、《再谒孝陵》、《自大同至西口》等。随
着岁月的消失和希望的幻灭,渐知挥戈返日之无术,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
心,至死犹坚,故其诗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目望河清。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又酬傅处士次韵》
都可说是掷地作金石声。
顾诗在清代评价就很高,沈德潜说:“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
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集》卷十一)顾炎
武继踵杜甫(见文学史P211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
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
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
已无家J),诗歌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诗风沉雄悲壮,苍劲刚健,既有“风霜之气”,
也有“松柏之质”,对转变明末清初的诗风起了一定的作用。
顾炎武的散文或褒扬抗清志士,或针硬风衰俗弊,或纵论历史得失,均有的放
矢,不尚空谈。这是顾炎武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他的散文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具有
浓厚的学者气。顾炎武学问渊博,因此,他的散文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言必有据,
许多见解独特的散文其实就是学术论文,非深于学问者不能,如《郡县论》、《生员
论》等。
二、黄宗羲(1610〜1695)自学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以反对阉党著名,清兵
入关,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有《明夷待访录》、《南雷
文定》等。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关心天下治乱安危,以学术经世,
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
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
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
操,《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
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
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卧病旬日未已,间
书所忆》),“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奈苦中看”(《书事》),“砚中斑驳遗民泪,井
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皆勃郁浩然的正气。《山居杂咏》更是铿锵的誓
言:
锋铺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着多。
其散文作品提出了极为大胆的见解,如《原君》激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政治,
认为皇帝将天下视为私产是“天下之大害”,并明确地提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的观点。这种敢于向皇帝挑战的的斗争精神和它所反映的民主思想,在“君权神授”
天经地义,不可移易,而效忠君主则是臣民至死不能违背的伦理观念的中国封建社
会,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另外,对于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他也不遗余力地加以
赞扬。这些思想都是清朝政府所不能容忍的。他的散文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以内
容的深刻见长。
三、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鲁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南明灭
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学者称船山先生。明
亡时,举兵反清。失败后,隐居著述。有《船山遗书》、《船山诗文集》。表现“孤
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乘春春去去何方,水曲山隈白昼长。
绝代风流三峡水,旧家亭榭半斜阳。轻阴犹护当时蒂,细雨旋催别树芳。唯有幽魂消不得,破
寒深醴土膏香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王夫之的散文最有特色的是史论,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宋论》。这些作品
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独抒己见,不同凡响。与明末清初某些空谈心性的散文迥然
不同。
遗民诗人可与顾、黄、王并肩的,当推吴嘉纪和屈大均,吴多作危苦之词,屈
则富于浪漫幻想。
四、吴嘉纪(1618〜1684)
是一介布衣,与煮盐灶户为伍,困厄潦倒,深受压迫剥削和灾祸肆虐,诗歌极
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如《风潮行》、《朝雨下》等述泰州一带自然灾害,惨不忍
睹,《挽饶母》《难妇行》等揭露清军屠杀掳掠,令人发指。或长歌,或短制,直抒
胸臆,纯用白描,但他运思深刻,写状如绘,如《绝句》: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明白如话,不假雕饰,靠内在感情把盐工之苦写到极致,幽淡似陶,沉痛似杜,
形成直朴古淡的苍劲风格。
吴嘉纪的诗偏主叙述,措词隽洁朴素,不事雕饰,风格严冷刻露、凄急幽奥,
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如《海潮叹》纯用白描手法来反映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苦
难:
飓风激潮潮怒来,高如云山声似雷;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
南场尸飘北场路,一半先随落潮去。产业荡尽水湮深,阴雨飒飒鬼号呼。
堤边几人魂作醒,只愁徵课促残生;敛钱堕泪送总催,代往运河陈此情。
总催醉饱入官舍,身作难民泣阶下。述异告灾谁见怜?体肥反遭官长骂。
此诗不仅实录了海潮给苏北沿海地区居民带来的浩劫,而且真实地揭露了官府
催逼赋税的虎狼面目,“总催醉饱入官舍,身作难民泣阶下”两句,道尽了吴嘉纪
对官吏的愤恨之心及对百姓的爱护之情。其《一钱行赠林茂之》一诗将林古度系心
故国的苦心抒发得淋漓尽致:
先生春秋八十五,芒鞋重踏扬州土。故交但有丘生存,白杨摧尽留枯根。
昔游倏过五十载,江山宛然人代更。满地干戈杜老贫,囊底徒余一钱在。
桃花李花三月天,同君扶杖上渔船。杯深颜热城市远,却展空囊碧水前。
酒人一见皆垂泪,乃是先朝万历钱。
林古度年事已高,贫病漂泊,但一枚万历钱却随身携带,故国深情、遗民品质
于此可略见一斑。
五'屈大均(1630〜1696)
曾削发为僧,还俗改今名,北上游历,密谋抗清,“险阻艰难,备尝其苦”,诗
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白、杜甫,
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如万壑奔涛”,在遗民
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大同感叹》、《猛虎行》、
《菜人哀》等揭发清兵屠戮暴行,《旧京感怀》、《过大梁作》、《登罗浮绝顶》等诉
说家国兴亡悲哀,《梅花岭吊史相国墓》、《哭顾宁人》、《赠傅青主》等抒发仰慕忠
节之情,大都抚时感世,缘事而发,尤其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
可与顾炎武相比,如“万里丹心悬岭海,千年碧血照华夷”(《经紫罗山望拜文信国
墓》),“孤臣余草莽,匪石一心坚”(《咏管宁》),“七尺今犹壮,堪为大汉捐”(《代
景大夫舟自五屯所至永安州之作》),即使壮志难酬,兴复无望,他也信心满怀,“纵
是灰寒终不灭,神灵看与蜃楼同”(《古铜蟾蛛歌》),“乾坤未毁终开辟,日月方新
尚混茫”(《庚午元日作》)。他的诗“以气骨胜”,豪宕而多苍凉悲慨之音,如《通
州望海》:“狼山牧草满,鱼海暮云黄。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乘槎无汉使,鞭
石有秦皇。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凭吊沧海,想象奇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班会演讲稿
- 4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logo购买合同范本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食品运送合同范本
- 12急行跳远教学设计8-八年级体育与健康
- Module 3 Unit1 Point to the door(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上册
- 研学活动合同范本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牛津译林版英语Unit 5 Reading 教学设计
- 2023初一暑假前教育家长会演讲稿
- 食管早癌的内镜诊断
- 餐饮制度清单
- 医德医风考评内容及量化考评标准
- 人体解剖学题库(含答案)
- 复工复产应急处置方案
- 历史类常识经典考试题100题带答案(能力提升)
-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
- 《了解纹样》参考课件
- 小学信息技术-第8册全册-6年级下-电子工业出版社
- 健康生活的五大要素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