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陵一中高2024级高一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1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签字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不但你自己可以默察自己,一举一动,都有个目的,要吃饭才拿起筷子来,要肚子饿了才吃饭……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你也可问别人:“为什么你来呢?有什么事么?”我们也总可以从这问题上得到别人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解释。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足了,我们会因之觉得愉快,欲望不满足,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服。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同时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不只是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是含有动的意思,这里有股劲,由不舒服而引起的劲,他推动了人类机体有所动作,这个劲也被称作“紧张状态”,表示这状态是不能持久,必须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足。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当然,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无意识的行为还是有很多的。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不错,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富有思维和理性,理性指导下的行为具有了目的性。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解释行为时把人类理性的作用夸大了,成了泛目的化,将目的注入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在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年代,行为主义正在盛行,对理性和目的论的反思在中国学界还没有得到注意。费孝通指出欲望是取舍的根据,因为“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像上面所说要这样那样的‘要’”。这是个心理学词汇,当然也是我们日常的用语,而且这“欲望”时刻不离我们。人一旦无欲望,要么与上帝同在了,要么与佛一体了,总之已经不是人了。这个“要”,这个“欲望”引导着人的行为,得到满足了就愉快,得不到就不舒服。费孝通先生通过比较分析中文“要”和英文“want”,给出了一个过程公式“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但并不是事实上都这样发生的。欲望也有可能得不到满足,有些欲望还必须抑制,不然这个世界会很混乱。(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认为,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人类总是有所为而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B.“欲望”时刻不离我们。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内含着不舒服而引起的劲,即“紧张状态”。C.“欲望一紧张一动作一满足一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可见,“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依据,人类应该依着欲望做事。D.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富有思维和理性,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有目的。这种“泛目的化”的观点,是现代科学夸大人类理性作用产生的。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①段末句“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是结论,与开头一句呼应,全段采用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B.材料一,第②段先从意志和欲望两个维度,后又从英语want词义的角度,多方面阐释了“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这一观点,采用了分析说理的方法。C.材料二,第①段“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巧妙借用学界的研究成果指出“目的论缺陷”,这是举例说理的方法。D.材料二,第②段“人一旦无欲望,要么与上帝同在了,要么与佛一体了”,从反面着眼,采用假设说理的方法,论证“欲望时刻不离我们”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心想的《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是对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对话和解读。B.材料一认为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欲望获得满足,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C.材料二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动机)”和“欲望”两方面对材料一进行了对话的。D.针对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二都持赞同的态度,并且修正或发展了材料一的观点。【答案】1.C2.C3.D【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来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论述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强调欲望和意识对行为的影响,给出了“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的公式。第二则材料是对费孝通观点的反思与对话,提醒读者注意人类行为目的论的缺陷,并指出过度依赖目的性解释可能导致误解。【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依据”错。根据材料一“行为或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都有个目的”,可见目的才是人类行为的依据,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这是举例说理的方法”错。这是道理论证,利用客观事实论证观点“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D.“材料二都持赞同的态度”错。材料二“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但并不是事实上都这样发生的”等表述证明材料二对材料一的观点是持部分赞同态度,修正或发展了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黎明的河边峻青天已经大亮了。潍河的上空,出现了老鹰的影子,它那乌黑发光的翅膀,横扫着破棉絮般的云块,一会儿从云里钻出来,良久地俯视着雨后的田野和那浩浩荡荡异常雄伟的大河,一会儿,吃惊似的把翅膀一侧,像一道黑色闪电,又冲进那黑沉沉的云海里去了。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敌人越来越近。我和小陈忽地从壕沟里站起来,手里的机枪叫了起来。匪徒们被这意外的打击弄昏了,倒的倒、爬的爬,向堤下溃逃。可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嘡嘡的钟声,紧接着,钟声一村连着一村,一刹那间,四面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几分钟之后,敌人从三面围攻上来。好,来吧!只要老杨能到河东,河东武工队就垮不了,河东人民也就有了依靠。可是,为什么要让小陈留在这里作不必要的牺牲呢?于是,我说:“小陈,你会凫水,快下河去吧!”小陈吃惊地看了看我,生气地把头转向一边。“你懂不懂得服从命令!”我真有些火了。“懂得,”他说话了,声音很低,但立即转回头来,定定地看着我,说:“我服从的是把你送过河去的命令,而不是丢下你,自己逃跑的命令。”啊!真想不到这个小家伙,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没有话说了,而且禁不住笑了起来。“好吧,小陈,别生我的气。”我说,“那咱们就准备战斗吧!”西边的敌人伏在沙丘后开始向我们射击,子弹在我们身边扑扑地乱飞。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一块红布,喊道:“别打枪,别打枪。”接着沙丘后面推出了两个人。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站在沙丘上的一个是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啊!不用说,我就猜到这是小陈的娘和他的弟弟小佳。这时,老大娘说话了:“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你在哪?我怎么看不见你?”“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娘!”小陈颤动着声音叫了一声,眼泪刷刷淌下来。“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想缩到沙丘后面去。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那个大意的挥红布的匪徒,没来得急缩回去,应声倒地。“好,打得好,我的好孩子。”老大娘连连地点着头。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一晃,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我看看小陈,小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不久,沙丘上又有匪徒喊了起来:“别打枪!别打枪!”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接着,四五个匪徒躲在小佳的身后,飞快地冲过来。我一下子惊住了,端起的枪不自觉地放了下来。小陈也停止了射击。河岸上突然变得惊人的静寂,小佳的急促呼吸声,匪徒们的脚步声,河里波浪的呼啸声,都可以清楚听见……突然,响起一个孩子的清脆而坚决的喊声:“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别打!”“打!打!”小佳急速地喊着。“给娘报仇!快打呀!哥哥——打!给娘…”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他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说老实话,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我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可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激动过。现在我什么都忘了。我把匣枪的机钮拨到了快机上,子弹像雨点似的泼出去。我只想射击,射击,猛烈地射击!复仇,复仇!可是,我似乎发觉小陈并不像我一样的疯狂。他很节省弹药,冲锋枪很少连发,而且老是回头向河里张望。突然,他狂喜地喊道:“姚队长,我爹回来了。”我回头一看,子像箭似的向着堤下凫过来。小陈狂喜地站起身来喊道:“爹,快呀,快。……”突然,他停住了,一只手抓着胸膛,颓然地坐倒下去,鲜血立刻从他胸前涌了出来。随后,陈来到我身边蹲了下来,他看见了胸前流着血的小陈,双手抓住儿子的手,喊道:“孩子!孩子!”小陈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老爹,嘴一咧笑了。沙哑着说:“爹,快,快带他下河。”陈又看了一眼大娘和小佳的尸体,大胡子剧烈地抖动了一下,眼泪刷刷地流下来。然后立刻抬起手,狠狠地擦了擦眼睛,紧紧地抓着我的胳膊,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风吹卷着嚣扰的浪涛,四面都响着风浪的吼声。我回头向堤上望去,看不见小陈的影子,只看见一缕缕淡蓝色的枪烟在壕沟上面缭绕……(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命令小陈下河逃走,而小陈拒绝服从命令并提出自己的服从原则,这让“我”对他的不明事理感到好笑。B.大娘面对危险,安静无惧,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死前想看下小陈,又担心他的安危,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她想听到儿子叫一声“娘”就满意了。C.当看到大娘和小佳牺牲后,“我”疯狂地只想着“射击,射击”,而小陈却很少连发,节约子弹,是为了保存力量,等他爹来一起复仇。D.陈看到眼前牺牲的家人,震惊悲痛。而后“狠狠地”擦泪、“紧紧地”抓我,包含了一种对匪徒的愤怒和对“我”埋怨的复杂心理。5.关于文中几处环境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通过描写老鹰在云层里穿梭,烘托了小陈和“我”的形象,可以说老鹰就是他们那种革命斗争精神的外化和象征。B.文中两次写到一场“风暴”就要来了,不仅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而且暗示了激烈的战斗即将到来,惨烈程度也在提升。C.当匪徒躲在小佳后面冲来时,静寂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敌我双方的紧张局面,将匪徒的胆怯、小陈及“我”的镇定体现了出来。D.结尾处“嚣扰的浪涛”“风浪的吼叫”烘托出“我”的悲痛和愤怒,而“枪烟在壕沟上面缭绕”则烘托了小陈牺牲的悲壮场面。6.文中画横线处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激动过”,请谈谈你的理解。7.《百合花》与本文都是革命战争小说,为何《百合花》读来清新优美,而这篇小说却显得慷慨悲壮呢?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4.B5.C6.①感动和敬佩使得“我”激动。现在经历的不仅有战斗,更有小陈一家人为护送“我”而甘愿牺牲的壮烈场面,这使“我”热血沸腾,激动万分。②对敌人愤怒、想复仇而激动。面对大娘、小佳的相继牺牲,“我”颤抖、心狂跳,对敌人极度愤怒,急切想复仇而变得异常激动。7.①人物形象。《百》:主要呈现人的善良、朴实、真诚等美好品质,能感人之美好;本文:主要呈现为革命甘愿牺牲的英雄气概,能显人之悲壮。②情节内容。《百》情节:讲述战争生活中“借被子”小插曲,情节清新优美;本文情节:讲述为了护送过河而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故事,情节慷慨悲壮。③主题思想。《百》歌颂的是人性美、人情美,有优美之感;而本文是赞美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有悲壮之情。④环境描写。《百》有多处环境描写清新自然,显得柔和温情;而本文环境的描写残酷恐怖,显得紧张壮烈。⑤语言风格。《百》清新俊逸,语言诗化,显得清新脱俗;而本文语言凝重悲壮,显得慷慨激昂。⑥叙述视角。《百》女性视角叙述,有种女性的温柔善良,清新细腻;本文:男性视角叙述,有种革命战斗男人的革命激情和英雄本色。【解析】【导语】本文通过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和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展现了抗敌战士坚定不屈的革命精神。文章以老鹰象征斗争精神开篇,渲染出紧张氛围,小陈一家为革命牺牲的情节让人动容,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情感。通过多重环境描写,烘托出战斗的激烈与人物的英勇,作品用浓重的笔触表现出抗日战争后期民族危难中的悲壮与决绝,读来震撼人心。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A.“这让‘我’对他不明事理感到好笑”错。小陈说的是“我服从的是把你送过河去的命令,而不是丢下你,自己逃跑的命令”,面对这样的小陈,“我”的反应是“真想不到这个小家伙,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笑是对一个小孩坚定执行任务而不怕危险的欣慰。C.“是为了保存力量,等他爹来一起复仇”错。根据后文,小陈中弹后想的是“爹,快,快带他下河”可知,应该是为了保存力量,等他爹来帮“我”渡河。D.“包含了一种对匪徒的愤怒和对‘我’埋怨的复杂心理”错。属于无中生有,“狠狠”“紧紧”是为了让“我”尽快安全离开,不能看出对“我”的埋怨。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C.“体现两人的镇定”错。由“我”惊住了,小陈停止射击,可看出两个人都有点惊慌失措。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根据前文,小陈的母亲和弟弟为了掩护“我”撤退,都相继被土匪打死,特别是小陈的弟弟,在“我”面前举起手榴弹牺牲了,此时“我”的激动是因为对这样没有血缘关系的壮烈牺牲让“我”感动和敬佩。②另外根据后文“我只想射击,射击,猛烈地射击!复仇,复仇!”可见此时,“我”心中还有一种极度的愤怒,为敌人的滥杀无辜,此刻“我”迫切想要为他们复仇。【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对比课内外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①从人物形象上看,《百合花》塑造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典型人物。小通讯员是个年轻、质朴、有些腼腆的战士,他单纯善良,新媳妇则是一位勤劳、善良且有着传统美德的农村妇女,人物关系简单而细腻,通过点滴相处来展现人性的美好与纯真。本文则以小陈一家为代表,小陈是个勇敢坚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年轻战士,为了完成护送任务,不惜牺牲自己和家人;小陈的父亲、母亲、弟弟同样深明大义,为革命奉献一切,他们一家人展现出了在残酷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凸显出紧密且悲壮的情感联系。②从情节内容上看,《百合花》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从“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路上相识开始,接着是向新媳妇借被子时的小波折,再到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献出百合花被子,整个情节犹如生活中的寻常故事一般,徐徐展开,没有强烈的跌宕起伏,却在平淡中见真情。本文情节紧凑且充满冲突,一开始就将小陈等人置于危险境地,敌人围追堵截,战斗场面接连不断,期间遭遇了亲人牺牲,情节慷慨悲壮。③从主题思想上看,《百合花》通过平凡人物在战争中的生活片段和情感交流,揭示战争年代里人性中的善良、淳朴、羞涩等美好品质依旧熠熠生辉,表达了即使身处残酷战争,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生活中的小美好依然存在,让人们看到战争中的温情一面。本文着重传达在革命斗争的艰难过程中,英雄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面对敌人毫不畏惧,即便付出巨大牺牲也要完成使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凸显了革命道路的艰辛以及革命战士们的伟大与崇高。④从环境描写上看,《百合花》虽然故事处于战争背景下,但更多展现的是包扎所所在村子里的环境,如老乡的屋子、院子等,这些地方有着生活的烟火气,给人一种相对安稳、平和的感觉。本文渲染恶劣且危险的战斗环境,着重刻画了河边那危机四伏的场景,有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更有敌人潜伏在四周随时准备发动攻击的紧张氛围,河水湍急也成为阻碍他们过河的自然障碍,整个环境充满了危险与不确定性,时刻预示着战斗一触即发。⑤从语言风格上看,《百合花》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细腻,呈现出清新优美的风格,于平淡处见深情。本文语言刚劲有力,凸显人物的英勇和革命斗争的残酷,营造出慷慨悲壮的格调。⑥从叙述视角上看,《百合花》通过女性视角叙述,这样视角使读者更能贴近故事,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细腻、含蓄的情感以及生活气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本文采用男性视角叙述,营造紧张、宏大的故事氛围,使读者对整个革命任务及人物命运有清晰的整体把握。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选自秦观《精骑集序》)8.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少A而不勤B无如C之何矣D长而善E忘F庶几G以此H补之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积善成德”与乙文“心善其说”两句中的“善”的意义相同。B.甲文中“蚓无爪牙之利”与乙文“故虽有强记之力”两句中的“之”的用法不同。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常指极近的距离等。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跟《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意义相同。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第一段先强调空想不如学习,接着连用五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展开比喻论证。B.甲文第二段通过“蚯蚓”与“蟹”的行为设喻,对比明显,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C.乙文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D.乙文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后来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说法,深表赞同。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12.甲、乙两文对学习各有什么认识?请简要概括。【答案】8.BDF9.A10.B11.(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这都是因为心思专一。(2)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12.①甲文认为学习需要积累、坚持、专心。②乙文认为学习需要勤快和坚持,善忘可以借助学习精彩的名句来弥补。【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都以学习为主题,甲文通过比喻论证和对比强调“善假于物”和“坚持不懈”是学习的关键,突出积累的重要性。乙文从自述经历入手,直陈因少时不勤奋、长大后善忘而导致学业荒废,并提出以勤奋补拙的解决之道,两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学习态度与方法,对后人有启示意义。【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不勤”是谓语,“少”是时间状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在B处断开。“矣”句末语气词,“长而善忘”与“少而不勤”结构一致,表意完整,故在DF处断开。故选BDF。【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意义不同。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意动用法,以……为善,认为……好。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心中认为这个说法好。B.正确。助词,定语后置句的标志/结构助词,的。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即使我有较强的记忆力。C.正确。句意: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D.正确。句意: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强调了坚持重要性”错误,通过“蚯蚓”与“蟹”的行为设喻,对比二者用心专一和用心躁的不同,强调的是专心的重要性,而非坚持的重要性。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之”为标志,正常的顺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向下;“一”,数词活用为动词,专一。(2)“比”,等到;“自惩艾”宾语前置句,正常的顺序为“惩艾自”;“所为”,所字结构,所做的事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甲文: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内容可知强调学习需要积累;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能看出强调学习要坚持;通过“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的对比,突出学习要专心。所以甲文认为学习需要积累、坚持、专心。②乙文:作者讲述自己因年少不勤、年长善忘导致学业荒怠,可见学习需要勤快;同时提到看到孙搴的话后编《精骑集》,想用学习精彩的名句来弥补年长时善忘的不足,也就是认为善忘可以借助学习精彩的名句来弥补。所以乙文认为学习需要勤快和坚持,善忘可以借助学习精彩的名句来弥补。参考译文:甲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备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太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常常因为我的不勤奋而荒废了。近几年来,我非常勤奋地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我的聪明才智已经衰竭,大概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容易忘记而荒废学业。唉!荒废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呀。最近我读《齐史》,看到孙搴回答邢邵的话:“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几万疲弱的士兵。”心中认为这个说法好,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了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二)古代诗歌阅读(共3题,共1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观书(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四时读书乐·春(元)翁森③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④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注】①胸次:胸中,心里。②金鞍玉勒: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③翁森:仙居人氏,南宋灭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④舞雩(yú)归咏:典出《论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形容简单朴素的欢乐。13.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诗前两联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观书的美好,形象地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急切而美好的心情。B.于诗颈联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和《春日》中的诗句,表明读书让新知识、想法像活水源源不断地涌来,像东风催新花柳。C.翁诗颔联的“落花”是忧愁的代名词,诗人虽然认为读书快乐,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D.翁诗是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14.两首诗歌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二者有何差异?【答案】13.C14.于诗:①读书要手不释卷,把书卷看作故人,经常读书。②要专心致志,读书时心无杂念。③要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知识。翁诗:④要善于读大自然这部大书,“好鸟”“枝头”“落花”“水面”都可以成为读书的内容。⑤读书要珍惜时光,不要蹉跎岁月、浪费时间。【解析】【导语】于谦的《观书》通过将书籍喻为常伴的挚友,展现出在晨昏相随的读书生活中,读书带来的内心舒畅与精神纯净。而翁森的《四时读书乐·春》营造出怡情悦目的自然意境,强调读书的恬淡之美,提倡在美好时光中珍惜读书。两首诗主题共同关注读书乐趣,意境各具特色。【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错,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流转,都是一篇篇如诗如画的好文章。读书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让他写出好文章,而不是表达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于诗首联于谦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无论早晚还是忧乐之时都与之亲近。这体现了一种对读书的热爱和持续阅读的态度。他认为读书应该像和亲密的朋友相处一样,时刻相伴,手不释卷。②于诗颔联诗人能够快速地阅读大量文字,并且在读书过程中心中没有丝毫杂念。这表明读书要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的内容中。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时达到一种纯净的精神状态,让知识像清泉一样涤荡心灵,清除心中的世俗杂念,专注于知识的汲取。③于诗颈联诗人把读书获取知识比作有源之水,只有不断地读书,知识才能像活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注入心田。强调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停滞,要通过持续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④翁诗颔联认为枝头的小鸟、水面的落花都是可以阅读的内容。这体现了一种将自然万物纳入阅读范畴的读书方法。他倡导读书不应局限于书本,大自然中的一切景象、事物都蕴含着知识和哲理,都是可供阅读和领悟的“书籍”。⑤翁诗颈联告诫人们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时光用来读书。这种读书方法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因为人生短暂,读书的时光更是宝贵。在有限的时间里,应该抓紧时间读书,避免让美好的时光白白流逝。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风流子·木叶亭皋下(宋)张耒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①,老侵潘鬓②,谩③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高楼。玉容④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注】①庾肠:泛指愁肠。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初仕梁,使西魏被留北方,作《哀江南赋》以述思乡之苦。②潘鬓:潘岳的斑鬓。③谩:通“漫”。④玉容:穿貌之美如花似玉,此指思妇。主客移位是指作者移情于景,移情于人,把客体(对方)当作主体来描写的手法。请赏析词中主客移位的艺术手法。【答案】①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羁旅的愁思和对妻子的思念。②下阕写妻子思夫,移情于人,想像对方思念之苦。设想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③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妻子深挚的爱情与痛苦的思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①词的下阕“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作者本是自己思念妻子,却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愁苦,而是从妻子的角度出发,想象妻子在风前懊恼,芳心忧愁,双眉紧蹙,难以承受那无尽的闲愁。这种主客移位的写法,使情感表达不再局限于作者自身的思念,还拓展到对妻子思念之情的想象,丰富了情感的层次,让读者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②作者没有直白地倾诉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苦,而是通过设想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侧面烘托,移情于人,想像对方思念之苦。如“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表面上是在担忧妻子是否安好,书信能否传达,埋怨碧云、青鸟,实则是借这些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妻子的牵挂与思念。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避免了直抒胸臆可能带来的浅白,使情感更具韵味和感染力,让读者在品味中更能体会到那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③通过主客移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妻子身上,让读者更容易从妻子思念的角度去感同身受。读者可以想象到妻子的痛苦情状,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念之苦,仿佛能看到一对分离的夫妻彼此思念、饱受相思之苦的画面,从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词中所表达的羁旅愁思和夫妻间的思念之情更能触动人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4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2)“以景托情”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开头一句,“___________”以秋景烘托了送别友人的悲凉之情;而“________”一句,借秋江夜景侧面表现出乐曲令人陶醉。(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异族建筑物表示痛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韩愈在《师说》中,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了老师职责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5)苏东坡《赤壁赋》中,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6)《虞美人》一词,通过永恒自然和沧桑人事的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霓为衣兮风为马②.虎鼓瑟兮鸾回车③.枫叶荻花秋瑟瑟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佛狸祠下⑥.一片神鸦社鼓⑦.师者⑧.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⑨.哀吾生之须臾⑩.羡长江之无穷⑪.雕栏玉砌应犹在⑫.只是朱颜改⑬.两情若是久长时⑭.又岂在朝朝暮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霓、鼓、瑟、鸾、荻、唯、佛、狸、祠、社、受、臾、羡、雕、栏、砌、犹。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四、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律,是对各种欲望的自我控制,是一种积极而主动的人生态度。俄国作家陀思妥耶斯基有句名言:“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征服自己就要学会自律。自律源于人们对成功的追逐和渴求,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组织纪律和意志品质上的自我控告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人格、智慧和才能就会变得更加完善、出拔萃。请以同学的身份给疫情背景下线上学习的同学写一封信,主题是“为什么要做一个自律的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你的自律,决定着你的一生xx同学:你好!期末考试刚刚结束,你的成绩不太理想,作为好朋友,我想安慰安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