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参与设计和完成生物实验,既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方式,也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通过课前实验分析案例,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实验方【素养目标】[探究实践]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学会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提高实验探究、创新能力;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豆芽等。[生命观念]通过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理解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生物的生活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知道种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与萌发相适应。[态度责任]依据种子萌发的条件,能够科学解释农业生产中种子储存和播种措施的原理;参【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学难点】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被子植物的一生[提问]被子植物是我们之前讲的绿色开花植物,由六大器官构成,其一生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呢?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提问1]为什么种子在春天播种下去容易长出幼苗?有哪些适宜的环境条件?[提问2]我们学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实验探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萌发?[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学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完善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①几号皿中的种子萌发了?②几号皿中的种子没有萌发?③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作出的假设?④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讨论]①如果事先已经知道2号皿中的条件是最适合种子萌发的,本实验设置2号皿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②1号皿和3号皿各检验一种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这是一组对照实验吗?2三、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过渡]是不是所有种子在环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萌发呢?[展示]炒熟的花生、大米、被虫咬过的种子[提问1]这些种子为什么不能萌发?(学生思考)[提示]炒熟的花生胚已死,大米、被虫咬过的种子胚不完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四、种子萌发的过程[展示]视频:菜豆萌发的过程;图片:种子幼苗(将两幅图对照起来讲[教具]提前准备好的萌发的菜豆种子。[提问]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先长出胚根还是胚芽?胚根、胚芽和胚轴分别发育成什么器官?子叶或胚乳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回答)。[讲述]结合课本P5图3-1“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示意图”,对照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讲述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扩展引导]引导学生对比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的异同点。[回顾反思]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总结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及过程。[总结归纳]第二节植株的生长【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想象力丰富,对生物学现象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好储备。植株的生长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在此方面已经有了知识和生活经验方面的积累,对于植株的生长、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若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提出疑问,如种子萌发后,幼苗是怎样生长的呢?根是怎样生长的?枝条是怎么来的?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知道答案。把握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描述根尖的结构、幼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探究实践]观察根尖的结构,说出各部位细胞的特点和功能;观察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生命观念]认同根尖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态度责任]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重点】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植株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教学难点】观察根尖的结构;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拔苗助长[提问1]幼苗能通过直接手拔就长高吗?[讲述]植株生长主要分为两部分:地下部分的根的生长,以及地上部分枝条的发育。二、幼根的生长实验探究:观察根尖的结构[实验目的]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材料用具]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等。[方法步骤]①肉眼直接观察、通过放大镜观察根毛;②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展示]图片:根尖各部位及其细胞结构[提问2]根尖分为哪几个结构?根毛位于哪个结构?[展示]图片:标记法展示各部位。[提问3]幼根的生长主要是由哪些结构决定的?哪个结构生长最快?不同结构的细胞有什么3特点?各有什么功能?[引导]学生推出结论: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主[提问4]生活中移栽幼苗时,为什么要保留土团?三、枝条的发育[展示]带有芽的枝条、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示意图[提问5]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条的?枝条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芽都能发育成枝条吗?[提问6]芽轴发育成茎后,茎是怎样加粗的?[引导]学生学习芽的分类:按着生位置分类、按功能分类。四、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实验探究: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实验现象]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玉米幼苗要比在蒸馏水中培养的玉米幼苗生长得好[提问7]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哪些无机盐?[展示]图片:缺乏无机盐时植物的症状,让学生了解无机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第三节开花和结果【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以及实物观察和动手实验等非常感兴趣。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具有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及所需条件,植物各部位的生长的知识储备,但对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没有完整的认识,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更不用说深入思考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想提出问题,经过一步步的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概述花的基本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述花与果实和种子之间的关系。[探究实践]解剖花,了解花的各部分结构,重点观察子房的结构,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解剖果实,认识果实的结构,理解子房与果实的对应关系;制作花的结构模型,培养观察、分析、自学能力。[生命观念]理解花对植物生命延续的重要性;认同花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态度责任]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教学重点】花的主要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教学难点】植物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教学过程】导入[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不断生长及植株枝繁叶茂的原因,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提问1]植物开花有什么意义?花凋谢后会变成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4展开一、花的结构[提问2]花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实验探究]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方法步骤]1.取一朵桃花,观察它的结构;2.用镊子从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仔细观察雄蕊和雌蕊的结构特点;3.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在放大镜下观察花药里面的花粉;4.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在放大镜下观察子房里面的胚珠。[提问3]我们平时最关注的是桃花的哪部分结构?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二、传粉和受精[播放]动画:雌蕊和雄蕊是如何产生果实和种子的?[讲述]传粉的定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提问4]花粉是如何落到柱头上的?[提问5]传粉之后就会结出果实吗?[讲述]受精的过程(结合动画):①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③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④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发育成为果实。[提问6]子房的各结构发育成了果实的哪些结构?[总结]以实物(桃)对应子房的结构讲解。[拓展]知道果实和种子是由哪些结构发育而来的,那么思考一下,为什么桃子有一个种子,而豌豆,西红柿有很多种子?[引导]学生说出是胚珠发育成种子,进而引出子房里有几个胚珠就形成几粒种子。但也有例[展示]图片:人工授粉。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养成爱花护花的好习惯。第一节水的利用与散失【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第二节的学习,学生对根尖吸水与幼根的生长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对根吸收的水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不太了解,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难以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所以学生很少了解到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的过程等,因此对植物体内水的利用和散失也不太了解。【素养目标】[科学思维]知道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描述植物体内水运输的途径;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结5构;解释植物蒸腾作用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探究实践]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设计实验,认识蒸腾作用;了解气孔的结构和作用以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生命观念]认同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态度责任]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点】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教学难点】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讲述]17世纪初,比利时人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一棵柳树苗栽种在装有烘干土壤的盆中,仅在必要时往盆中浇水。5年后,柳树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树和盆中土壤(烘干)的质量,发现柳树的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50多克。[提问1]海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中,柳树增加的质量是从哪里得到的?[想一想,议一议]有人计算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超过200千克,其中成为玉米植株组成成分的水还不到2千克。其余那么多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些水对植物体自身有什么意义呢?展开一、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讲述]海尔蒙特在的柳树生长实验中得出结论:水是参与构建植物体的主要物质,那水在植物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呢?[提问2]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哪里呢?那么,根吸收的水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呢?[实验]水在茎中的运输:剪取一段带叶的茎,放入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现象]叶脉红了,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而茎的表面并没有出现红[动手操作]把茎横向(或纵向)切断[提问3]这些变红的“管子”叫什么?它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水在其中运输的方向如何?[讲述]茎内运输水的结构是导管,导管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死细胞构成的,这些死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根和叶脉内的导管相互连[引导]水在茎中运输的方向是由下往上的,常识上,水一般都是从上往下流的,那水从下往上运输的动力是什么呢?二、植物的蒸腾作用[科学实验]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正常生长的植物,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水珠。[提问4]塑料袋中的水从哪里来的?[讲述]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作蒸腾作用。[游戏互动]通过借助吸管喝水,模拟蒸腾作用提供的动力:准备一杯水和一根吸管,请一名[提问5]请同学们告诉我,吸管模拟了什么结构?使水由下往上流动又模拟了什么结构?[提问6]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引导]学生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三、叶片的结构[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散失水分,那么水分又从哪个结构散失到环境中?6[游戏互动]用热水浸泡叶片,证明气孔的存在:准备一盆热水、一枚新鲜的叶子,请一名学生参与游戏。[提问7]将叶子放进热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拓展]仔细观察叶片的上下面,现象有什么不同?[实验探究]观察叶片的结构:练习徒手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下表皮,重点观察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讲述]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发现,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下表皮气孔较多。[展示]图片:叶片的结构[展示]图片:临时装片中气孔张开和闭合图,请学生观察并说出气孔的结构特点。[讲述]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通常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小孔。[讲述]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体积膨大,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体积收缩,细胞拉直,气孔关闭。[总结]气孔张开和气孔闭合的环境条件。白天,气孔张开,空气进入气孔,为叶片制造有机物提供二氧化碳,水分也通过气孔散失,蒸腾作用较强;夜晚,气孔关闭,叶片的生产活动停止,蒸腾作用减弱。[课堂小结]导管对水的运输→蒸腾作用提供动力→水的散失→叶片的结构→气孔的构成→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控制蒸腾作用的强弱。第二节光合作用【学情分析】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部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但是不知道暗处理、叶绿素能溶于酒精、水浴加热等知识。由于自主实验操作较少,学生对于一些实验仪器不太熟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基础,能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但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分析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实验需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经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结果的分析、并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探究实践]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培养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生命观念]认同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观(即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以及爱护实验仪器的态度和责任。明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设计和实验操作;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原料、条件和产物;理解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相关实验装置。【教学难点】组织好“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活动。【教学过程】导入[想一想,议一议]在海尔蒙特柳树生长实验中,柳树的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增加的主要是什么物质呢?[讲述]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绿叶,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还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绿色植物7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展开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相关内容,要求弄清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现象分析、实验结论。脱色,水浴加热;5.清水漂洗,滴加碘液;6.观察叶片变化情况。[提问1]①通过什么方法检验淀粉?②能否直接在叶片上滴加碘液?③如何去除叶片的绿色?④能否直接加热酒精呢?⑤酒精是否会对碘液鉴定淀粉造成影响呢?该怎么操作?⑥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⑦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⑧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同样是见光部分,为什么黄白色部分不能制造出淀粉?(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引导]学生归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导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21%,而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都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认知]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的增重完全来自于土壤,因此植物增重多少,土壤就减轻多少。海尔蒙特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设计了著名的“柳树生长实验”,认为水是参与构建植物体的主要物质。17世纪后叶,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发现了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因而认为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18世纪70年代,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提问2]①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②该实验设置了几组对照实验?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③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拓展]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看似简单,但后人做得实验很多不能成功,英格豪斯通过多次实验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提问3]①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②将实验装置放到黑暗处,还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吗?[结论]氧气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研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提问4]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注意]两套装置要同时暗处理一昼夜,然后光照2~3小时,最后检测两套装置中的叶片有无淀粉生成。三、光合作用的实质[定义]光合作用实质上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总结]光合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物质转变;二是能量转化。四、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提问6]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大量的有机物都去哪里了呢?五、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传统文化]《吕氏春秋》提出,要“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课堂小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及应用;筛管运输有机物归纳总结。第三节呼吸作用【学情分析】8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对植物的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植物的呼吸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植物生理活动知识体系。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呼吸作用的一些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描述呼吸作用的定义、主要场所、原料、产物及其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实验验证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等;理解生产生活中促进或抑制呼吸作用的措施。[探究实践]观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实验,阐述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观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实验,说明呼吸作用释放了二氧化碳;完成“蜡烛熄灭”实验,描述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生命观念]认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观;认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态度责任]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树立合作意识;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爱护植物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探究种子萌发过程的三个相关实验;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教学难点】准确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实验现象;理解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教学过程】导入[想一想,议一议]有人认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房间内的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常见的两个现象:为什么堆放久的种子会发热?为什么要在花盆底部留一个洞?展开一、呼吸作用的过程一致)[提问1]甲、乙两瓶内的温度分别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变化?[讲述]演示实验1: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一段时间后,向瓶内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的变化。演示实验2: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提问2]上述两个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二、呼吸作用的实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定义]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提问3]呼吸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是什么?[意义]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被自身利用,还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三、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展示]图片:农田排涝、田间松土、晾晒粮食、冰箱冷藏水果蔬菜等。[联系生活]举例:促进或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9第四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情分析】呼吸作用,对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知识方面得到了提升,但在情感方面还有一定的短板。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多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植物资源面临的【素养目标】[科学思维]①分析与归纳:通过“植物与我们的生活”等活动,整理和分析信息,认识到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②演绎与推理:通过观看视频与图片,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的过程,推理出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探究实践]通过阅读及识图,培养和训练学生信息处理、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生命观念]①物质与能量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绝大部分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②生态观:植物的蒸腾作用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态度责任]关注生物圈中植物的作用及其生存状态,认识保护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植物与生物圈。[讲述]从陆地到海洋乃至空中,从热带到温带乃至极地,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生物圈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其中,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过渡]植物对生物圈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想一想,议一议]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1977~201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进行了植树造林,并实行了生态保护。[提问1]为什么要提高森林覆盖率呢?展开一、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活动]分析“植物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植物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过渡]通过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若尔盖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食品供应合同范本
- 天津市红桥教育中学心2025年第二学期初三期初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中建-工程分包合同
-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书店员工合同协议书
- 古诗阅读渔歌子赏析课件
- 发热症状评估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中信息技术 《For…Next语句》教学设计 沪教版选修1
-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 迪普科技DPtechDPX8000深度业务交换网关主打胶片XXX课件
- TCAQ 10201-2020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培训
- 环境行政法律责任2
- 文件丢失怎么办-完整精讲版课件
- DB37∕T 5164-2020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
- 赞美诗歌1050首下载
- 上海市长宁区2022年高考英语一模试卷(含答案)
-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试卷
- 土方工程量计算与平衡调配
- 16起触电事故案例分析
- 额定电压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