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_第1页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_第2页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_第3页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_第4页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4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22-23七年级下·内蒙古通辽·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注】①昧:黑暗。

刘向《说苑·建本》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2)即更刮目相待更:(3)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戏:(4)恐已暮矣

暮: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4.从甲文中哪几处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5.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2-23七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司马光《资治通鉴》)乙题鹤林寺僧舍[唐]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丙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①,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有道之士,多有不善谈者。有道而善谈者,人生希觏②,是当时就日招,以备开聋启聩③之用者也。(李渔《闲情偶寄》节选)【注释】①盘桓(huán):交往。②希觏(gòu):罕见。③开聋启聩(kuì):使耳聋的人听到声音,比喻使人受到启迪或醒悟。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释义方法解释但当涉猎积累法:理解并识记课文中的文言词但:①见往事耳语境推断法见:②就乐去苦联系上下文就:③有人病其寂寞查阅字典法:①名词,疾病,弊病;②动词,生病;③担心,忧虑。病:④(填序号)7.阅读丙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8.联系丙文,你认为乙诗中诗人的情感前后有变化吗?请分析。9.对下列三句话语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理解:“邪”表反问语气,面对吕蒙不愿读书的推托,孙权在恳切的言辞中略带不满和责备之情。B.卿言多务,孰若孤?理解:反问语气,拿自己与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否定吕蒙没时间读书的借口,隐含着批评的情感。C.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理解:“何也”表反问,与其逃避寂寞享受安闲还不如与高士文人们交往谈论,暗含对躲避寂寞那些人的鄙视。10.丙文说善于交谈的有道之士对人具有开聋启聩的作用。你赞同这个结论吗?请结合甲乙丙诗文,谈谈你的看法。(22-23七年级下·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乙】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夫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选自《渑水燕谈录》)【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用以表示品级身份。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杖之,碎其金鱼B.但微颔之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尧咨每以弓夫为乐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D.及守荆南回

及鲁肃过寻阳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我酌油知之

何陋之有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濯清涟而不妖C.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

自以为大有所益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蒙乃始就学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睨之久而不去。(2)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14.从【乙】文中可以看出,陈母教导儿子要养成的品德,改变的性格缺陷。15.小方同学平时只埋头读书,不愿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卖油翁》揭示的道理劝说他。(22-23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卖蒜叟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挪揄之。杨大怒,招度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节选自清·袁枚《子不语》)1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语句方法释义垂死之年查阅字典法:①<名>边疆,边境。又写作“陲”。②<动>垂挂。③<动>垂落,落下。④<动>流传。⑤<动>临近。⑥<副>敬辞。表示对与关于自己。①(填选项)老人自缚于树勾连成语法:缚鸡之力②但见杨双膝跪地课内迁移法:但微颔之③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老人自缚于树B.徐以杓酌油沥之

老人鼓腹纵之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D.以我酌油知之

以拳打砖墙18.翻译句子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19.文言虚词往往蕴含着丰富情感,请结合上下文,选择下面其中一句品析加点虚词的表达效果。①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②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我选择,理由20.你在阅读了《卖蒜叟》后,想把它作为《卖油翁》的拓展性材料推荐给同学,请你从写法和思想角度比较两篇文章,阐述推荐理由。(22-23七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

以我酌油知之B.或陈于前

尝射于家圃C.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乃亦大笑

蒙乃始就学2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3.【甲】【乙】两文都以书屋为写作对象,【甲】文主人自称书屋为“陋室”,【乙】文作者笑称自己的书屋是“书巢”。【甲】文主人对“陋室”的评价是“,”(用文章原句回答);【乙】文主人称“吾室”为“巢”是因为:(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4.结合选文,说说【甲】【乙】两文作者的品质有何异同。(22-23七年级下·吉林·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25.【甲】文的作者是,【甲】文与《爱莲说》齐名,两文都是(写作手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2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不译)B.有仙则名(闻名)

卷卷有爷名(闻名)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只)D.何陋之有(为何)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为何)2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或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28.【甲】文作者在陋室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29.【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用原文句子填空)30.陆游的“书巢”纪念馆前打算挂一匾额,同学想引用或化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词句为之题词。请你仿照示例拟一则,并说明理由。示例:室陋德馨——取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我的书房简陋,但是我的德行高洁,因此就不觉得简陋了。表达了陆游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勉励,透露着一种清高和自信。(22-23七年级下·广西河池·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小窗幽记陈继儒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①也。一间屋,六尺地,虽没庄严,却也精致;蒲作团,衣作被,日里可坐,夜间可睡;灯一盏,香一炷,石磬数声,木鱼几击;不贪名,不图利,了清静缘,作解脱计;无挂碍,无拘系,闲便入来忙便出去;省闲非,省闲气,也不游方②,也不避世。【注释】①七尺:人身高大约古尺七尺,所以“七尺”代称身躯。②游方:到处游荡。31.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陋室之陋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C.用盆为池,以瓮为牖。 D.墙高于肩,室大于斗。32.下列对《陋室铭》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陋室铭》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B.“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的文辞精练,一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表现居室主人孤高自傲,不屑与平民来往。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一方面证明陋室不陋,另一方面证明陋室不陋是因为室内主人的品德高尚。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鸿儒:

②白丁:3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35.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选文和链接材料的作者都养德于身。请结合两篇文章,说说刘禹锡和陈继儒都具有怎样的高尚品德?(22-23七年级下·辽宁葫芦岛·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肉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唤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没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3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亭亭净植

植(2)不蔓不枝

蔓:(3)而名之不可

名:(4)莫能肖也

肖: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38.给下面句子用/划分节奏(划分两处)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39.【甲】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哪一句?【乙】文中写兰之味香气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句子是哪一句?【甲】【乙】40.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在“香味”方面,莲“”而兰却“氲氲无所”;在“品位”方面,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兰却“”。甲【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22-23七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白莲(唐)陆龟蒙①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注】①陆龟蒙:唐代文学家,姑苏(今苏州)人。举进士不第后,曾任苏、湖二州从事,隐居松江甫里,人称“甫里先生”,自号江湖散人。【材料二】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材料三】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④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注】①任:推荐。②狱:案件。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④仕:指做官。4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濯清涟而不妖()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④吾不为也()(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部使者荐之

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C.杀人以媚人

静以修身(《诫子书》)D.为分宁主簿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42.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4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蔓不枝,香远益清。(2)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44.试结合材料三的具体事件,分析周敦颐的形象特点。45.材料一与材料二借莲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22-23七年级下·湖北孝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亡何②,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非其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在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研③削牍,记之以自警焉。(袁枚《牡丹说》)【注释】①鄂韡(wěi):繁盛。②亡何:同“无何”,不久。③研:通“砚”。46.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亭亭净植

植:竖立B.陶后鲜有闻

鲜:新鲜C.再移之墙

再:又一次(第二次)D.请具研削牍

具:准备(具办)47.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濯清涟而不妖

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客过而尤之日C.菊,花之隐逸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D.山之叟担一牡丹

孔子云:何陋之有?48.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故人与花常两全也。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50.根据要求答题(1)【甲】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2)《爱莲说》和《牡丹说》都采用了的表现手法。《爱莲说》告诉我们的生活态度。《牡丹说》则寄寓读者,其一,,其二,待人接物不要喜怒无常。(22-23七年级下·广西贺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5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亭亭净植

植:种植C.自古人知贵兰

贵:以……为贵 D.是所谓遁世无闷

遁:避5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B.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C.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D.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53.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B.【乙】文借对兰花的描写和赞颂,表明自己耐得住寂寞、能经受得住各种打击。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含蓄、意境隽永、韵味深长。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5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5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2-23七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铬,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异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沈括《活板》)【乙】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李防《太平御览》,有改动)【注释】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5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持就火炀之

则字平如砥殊不沾污

饰以篆文57.翻译句子(1)更互用之,瞬息可就(2)自古所来,未尝有也58.请为【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标注两处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59.请分别从文中找一个字概括活版印刷术、地动仪的主要特点60.从活版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活版印刷用胶泥做字印,是考虑到它具有、等特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22-23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沈括《梦溪笔谈》)【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行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火烧令坚

(2)持就火炀之

(3)故天下咸称“蔡侯纸”。6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帝善其能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B.则以纸帖之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C.及和帝即位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D.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6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64.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2)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65.“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板”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的优势;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则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的缺陷(用原文语句回答),体现出“,”的特点。(22-23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②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③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选自沈括《活板》)[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6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字平如砥(2)用讫再火令药镕(3)故天下咸称“蔡侯纸”(4)为后世法67.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唐人尚未盛为之B.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C.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D.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6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一处)。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69.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2)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70.“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板”解决了雕板“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①”的优势;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则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②”的缺陷。它们均具有方便实用、造价低廉的优点,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用原文中的字句回答)(22-23七年级下·四川巴中·期末)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节选)【乙】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①省独专其盛。节届芒种,则登山砍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入惶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②受舂,舂至形同泥面,竹麻倾入抄纸槽内。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抄纸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③。竹与皮④,精与粗,皆同之也。(选自《天工开物·竹纸》,有删改)【注释】①闽:指福建一带。②臼:舂米的石器。③帙:一叠为一帙。④竹与皮:竹纸与皮纸。7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7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满铁范为一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B.以草火烧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C.则水干自成洁白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D.是名杀青

斯是陋室(《陋室铭》)7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交代活字印刷术的前身,“盛”“始”“皆”等修饰语准确说明了印刷术的发展、沿革,朗读时应重读。B.甲文按照“制字”“排版”“印刷”的顺序逐层进行说明,逻辑清晰。C.作者对活板的介绍突出一个“活”字,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即刻之”,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D.乙文详细地介绍了竹纸的制作过程,用语简洁、准确、平实。7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75.【甲】【乙】两文分别讲述了活字印刷和竹纸的制作的方法,请结合文章,说说两文都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专题14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22-23七年级下·内蒙古通辽·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注】①昧:黑暗。

刘向《说苑·建本》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2)即更刮目相待更:(3)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戏:(4)恐已暮矣

暮: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4.从甲文中哪几处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5.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答案】1.推脱另,另外戏弄,嘲弄迟,晚2.(1)只是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青少年好学,像早晨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3.年纪大事务多4.(1)鲁肃对吕蒙的夸奖。(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克服困难、虚心接受他人的合理建议等角度阐述即可。(1)读书学习无论对什么人都有益。(2)要热爱学习、珍惜时间。(3)要努力学习,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4)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1)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脱;(2)句意: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更:另,另外;(3)句意: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戏:戏弄,嘲弄;(4)句意:恐怕已经晚了;暮:迟,晚。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词语: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2)重点词语:少:年少;而:表并列,并且;好:喜欢;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阳:阳光。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七十恐已暮”;根据“蒙辞以军中多务”可知,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军中多务”。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在鲁肃印象里,吕蒙是一个才疏学浅的人,没想到“士别三日”后,鲁肃与吕蒙论文后,发现吕蒙才略就有了惊人长进,鲁肃为吕蒙的才略的长进而大惊,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对吕蒙的夸奖从侧面反映吕蒙的学有所成。根据“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知,鲁肃和吕蒙成为朋友,并且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有所成。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甲】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根据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根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权吕蒙学习,可知,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根据孙权劝吕蒙学习,“蒙乃始就学”可知,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意见,要知错就改;【乙】文:根据“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可知,师旷告诉晋平公,七十岁开始学习也不晚,我们正处在“日出之阳”的大好时候,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根据“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学习、热爱学习。【点睛】译文:【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乙】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22-23七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司马光《资治通鉴》)乙题鹤林寺僧舍[唐]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丙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①,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有道之士,多有不善谈者。有道而善谈者,人生希觏②,是当时就日招,以备开聋启聩③之用者也。(李渔《闲情偶寄》节选)【注释】①盘桓(huán):交往。②希觏(gòu):罕见。③开聋启聩(kuì):使耳聋的人听到声音,比喻使人受到启迪或醒悟。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释义方法解释但当涉猎积累法:理解并识记课文中的文言词但:①见往事耳语境推断法见:②就乐去苦联系上下文就:③有人病其寂寞查阅字典法:①名词,疾病,弊病;②动词,生病;③担心,忧虑。病:④(填序号)7.阅读丙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8.联系丙文,你认为乙诗中诗人的情感前后有变化吗?请分析。9.对下列三句话语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理解:“邪”表反问语气,面对吕蒙不愿读书的推托,孙权在恳切的言辞中略带不满和责备之情。B.卿言多务,孰若孤?理解:反问语气,拿自己与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否定吕蒙没时间读书的借口,隐含着批评的情感。C.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理解:“何也”表反问,与其逃避寂寞享受安闲还不如与高士文人们交往谈论,暗含对躲避寂寞那些人的鄙视。10.丙文说善于交谈的有道之士对人具有开聋启聩的作用。你赞同这个结论吗?请结合甲乙丙诗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只了解选择③7.(1)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2)既享受一晚的快乐,又省去十年的辛苦,这不是太便宜了吗?8.有变化。先心绪低落,勉强去登山散心,从“昏昏、醉梦”可见。后经过寺院与高僧交谈后,变得快乐,从“闲”字可见。9.C10.示例:赞同。因为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终学有所成;李涉整日昏沉醉梦,与高僧交谈后有所悟,心情变开朗。“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也肯定了与有才学有品德的人交谈对提升自己学习和见闻是很有帮助的。【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②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③句意:选择快乐而逃避辛苦。结合下文中的“避寂寞而享安闲”可知,这是对读书的选择,故可确定“就”的意思是:选择。④句意:有人却嫌寂寞。病:担心,忧虑;故选③。7.(1)本题考查断句。结合句意“既得到半日清闲,又免去长时间的寂寞,这种快乐说得完吗?”可以确定,“既得半日之闲”与“又免多时之寂”,为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故断句为: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受:接受。乐:快乐。省:节省。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乙诗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第三句中“因”,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第四句是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由此可见,诗人先是极度消沉,想借登山赏春来排遣这种愁苦与不快,后与寺内高僧闲聊,心绪平和,变得快乐,认为自己“又得浮生半日闲”,前后情感有变化。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何也”与下文议论构成设问,解释作者认为“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的原因,作者认为“‘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享受一晚的快乐,又省去十年的辛苦,这不是太便宜了吗?既得到半日清闲,又免去长时间的寂寞,这种快乐说得完吗?选项中“‘何也’表反问……暗含对躲避寂寞那些人的鄙视”理解有误;故选C。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丙文中“有道而善谈者,人生希觏,是当时就日招,以备开聋启聩之用者也”,大意是生活中很难遇到有道德修养又善于交谈的人,对于这种人应该经常接近,通过他们启发自己的聪明才智。表明与善于交谈的有道之士交流,能让人深受启发,获益良多;“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则是直接的证明;甲文中吕蒙不愿读书,孙权现身说法,耐心劝诫,从而使其开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乙诗中诗人因遭流放而消极低落,勉强借景消愁,后与高僧交谈论道,有所参悟,心胸开阔,变得快乐。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善于交谈的有道之士对人具有开聋启聩的作用。【点睛】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丙】读书是最快乐的事,懒人却常觉得辛苦;清闲也是最快乐的事,有人却嫌寂寞。选择快乐而逃避辛苦,逃避寂寞而享受安闲,都不如与隐士文人交往谈论,为什么呢?“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享受一晚的快乐,又省去十年的辛苦,这不是太便宜了吗?“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到半日清闲,又免去长时间的寂寞,这种快乐说得完吗?善于养生的人,不能不结交有道德修养的人,这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大都不善言谈。有道德修养又善于交谈的人,人生中很难上遇到,遇到当时就应该经常接近,来通过他们启发自己的聪明才智。(22-23七年级下·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乙】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夫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选自《渑水燕谈录》)【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用以表示品级身份。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杖之,碎其金鱼B.但微颔之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尧咨每以弓夫为乐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D.及守荆南回

及鲁肃过寻阳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我酌油知之

何陋之有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濯清涟而不妖C.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

自以为大有所益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蒙乃始就学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睨之久而不去。(2)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14.从【乙】文中可以看出,陈母教导儿子要养成的品德,改变的性格缺陷。15.小方同学平时只埋头读书,不愿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卖油翁》揭示的道理劝说他。【答案】11.C12.D13.(1)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2)而今你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14.忠孝于国家不谈政绩教化,沉溺于别人对自己箭术的夸赞15.小方,实践出真知。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静心读书,还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能,这样才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你说对吗?【解析】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为代词,均译为:他;B.均为连词,均译为:只;C.代词,当作/介词,被等到;D.均为动词,均译为:等到;故选C。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C.介词,用/动词,认为;D.均为连词,均译为:于是;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去:离开;(2)今:如今;务:致力;行仁化:施行仁化的政策;专:专注;一夫之伎:指个人的射箭技艺;岂汝:表反问,难道;志:心意、心愿。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夫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知,在陈母问他有什么政绩时,陈尧咨却因射箭技艺被夸赞而沾沾自喜,陈母希望孩子能够像其父亲一样以忠孝来报效国家;可见陈母教导儿子要养成以忠孝辅国家的品德,改变不谈政绩教化,沉溺于别人对自己箭术的夸赞的性格缺陷。15.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及劝说语。卖油翁在面对陈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的质疑时,“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展示了钱孔沥油的绝技,揭示了熟能生巧、学无止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劝说时要注意礼貌用语,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即可。示例:小方,你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埋头于书本忽略实践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促进自身发展,你说呢?【点睛】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乙】陈尧咨擅长于射箭,射箭每次都能命中目标,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的时候,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是重要的地方,常常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于是)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22-23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卖蒜叟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挪揄之。杨大怒,招度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节选自清·袁枚《子不语》)1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语句方法释义垂死之年查阅字典法:①<名>边疆,边境。又写作“陲”。②<动>垂挂。③<动>垂落,落下。④<动>流传。⑤<动>临近。⑥<副>敬辞。表示对与关于自己。①(填选项)老人自缚于树勾连成语法:缚鸡之力②但见杨双膝跪地课内迁移法:但微颔之③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老人自缚于树B.徐以杓酌油沥之

老人鼓腹纵之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D.以我酌油知之

以拳打砖墙18.翻译句子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19.文言虚词往往蕴含着丰富情感,请结合上下文,选择下面其中一句品析加点虚词的表达效果。①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②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我选择,理由20.你在阅读了《卖蒜叟》后,想把它作为《卖油翁》的拓展性材料推荐给同学,请你从写法和思想角度比较两篇文章,阐述推荐理由。【答案】16.⑤绑或束缚但,只。17.D18.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19.①示例一:①这句话是反问语气,“乎”作反问语气助词,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意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示例二:②这是一个陈述句,其中“晚生”是谦辞,是后辈对前辈自谦之称。“矣”用于陈述句尾,结合文中“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可知,杨二已经看到老人深藏不露、身怀绝技,远远超过自己,这样用“矣”更加强调杨二的羞愧和知错。20.示例:两文写法上刻画卖油翁与卖蒜叟的形象时,既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直接刻画,又运用反衬手法来间接刻画。在思想上都是教育人的技艺无止境,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意思对即可)【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选⑤。“垂死之年”句意: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垂:临近。(2)“缚鸡之力”意思是:捆鸡的力量,比喻力量小;缚:绑、束缚。“老人自缚于树”句意: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缚:绑、束缚。(3)“但微颔之”句意:只是微微点点头;但:只。“但见杨双膝跪地”句意: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但:只。17.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介词,“在”的意思;B.都是代词,分别指葫芦和杨二;C.都为连词,表顺承;D.介词,凭借/介词,用;故选D。18.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良久,很久;纵,放;跌,摔。19.考查品析文言虚词的表达效果。首先,表明观点,二选一;其次,阐明理由。①“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的意思是: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这句话是反问语气,“乎”作反问语气助词,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意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认为卖油翁不懂得射箭才有此表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②“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的意思是: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这是一个陈述句,其中“晚生”是谦辞,后辈对前辈自谦时使用。“矣”用于陈述句尾,结合文中“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可知,杨二已经看到老人深藏不露、身怀绝技,技艺远远超过自己,这样用“矣”更加强调杨二的羞愧,有所悔改。20.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思想上,《卖油翁》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可知,陈尧咨擅长射术;《卖蒜老叟》中“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可知,杨二擅长拳法。由《卖油翁》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和《卖蒜老叟》中“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可知,两文中的卖油翁和卖蒜老叟都是深藏不露的高人,用实力教育了骄傲自满的年轻人。两者都因为自己的特长而轻视别人,两人最终都自讨苦吃。在思想上都是教育人的学无止境,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写法上,由《卖油翁》中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对话以及“睨之”“忿然”“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等和《卖蒜老叟》中杨二和卖蒜老叟的对话以及“旁睨而挪揄”“奋拳击之”“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等句子可知,两文都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正面)直接刻画,也有通过年轻人的傲慢与老人的深藏不露、身怀绝技相对比。因此,可以将这篇课外文章推荐给同学们作为《卖油翁》的拓展性材料。【点睛】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乙】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能够用我的死成全你的名声,死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于是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奋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地背着他的蒜回去了,始终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22-23七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

以我酌油知之B.或陈于前

尝射于家圃C.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乃亦大笑

蒙乃始就学2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3.【甲】【乙】两文都以书屋为写作对象,【甲】文主人自称书屋为“陋室”,【乙】文作者笑称自己的书屋是“书巢”。【甲】文主人对“陋室”的评价是“,”(用文章原句回答);【乙】文主人称“吾室”为“巢”是因为:(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4.结合选文,说说【甲】【乙】两文作者的品质有何异同。【答案】21.A22.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2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示例:书房里到处都是书,如枯树枝一样堆积(成巢),甚至不能行走24.相同点: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不同点:【甲】文通过对陋室的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乙】文通过写“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未尝不与书俱”等内容,可以看出主人是一个热爱读书、不拘小节的人。【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与“可”连用,用法同现代汉语“可以”/介词,凭借;B.都是介词,“在”的意思;C.都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吗”的意思;D.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故选A。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扰乱;案牍,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从【甲】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可知,这是陋室主人对自己陋室的评价。从【乙】文中的“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可知,室主人称自己的屋子为“巢”是因为屋子里到处都是书,如同鸟儿用枯树枝积成的巢,甚至不能行走。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居室主人都情趣高雅。表现在:【甲】文中,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乙】文中,室主人“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倾心于读书。②居室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表现在:【甲】文借孔子之言“何陋之有”;【乙】文中,室主人“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③居室主人都与朋友谈笑风生。【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客“乃亦大笑曰”。根据【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作者从陋室的环境入手,写与自己交往的都是文雅之士,写自己的爱好高雅;多角度多方面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不慕名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从【乙】文中的“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可知,室主人情趣高雅,热爱读书;从“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可知,他不拘小节。【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间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拢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从来没有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经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