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4中考历史第二篇专题研究板块二常规专题专题七中外改革与体制创新课件_第1页
辽宁省2024中考历史第二篇专题研究板块二常规专题专题七中外改革与体制创新课件_第2页
辽宁省2024中考历史第二篇专题研究板块二常规专题专题七中外改革与体制创新课件_第3页
辽宁省2024中考历史第二篇专题研究板块二常规专题专题七中外改革与体制创新课件_第4页
辽宁省2024中考历史第二篇专题研究板块二常规专题专题七中外改革与体制创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规专题七中外改革与体制创新板块二常规专题第二篇专题研究1.(2023·锦州中考)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B2.(大连模拟)“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A.在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B3.(2023·沈阳模拟)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4.历史的演进往往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下图反映的是近代某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这一革命后该国逐渐()A.确立君主立宪制 B.成为亚洲强国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建立起共和体制

点拨: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这反映的是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革命中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后处死查理一世并建立共和国,但是克伦威尔被尊为“护国主”,实行独裁统治,克伦威尔死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完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此后英国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保障议会的权力,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A项正确。

答案:

A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上就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这场革命”和“新学说”指()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B.美国独立战争三权分立C.“光荣革命”人民主权D.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点拨:题干“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上就已爆发了一场革命”指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故“新学说”指的是三权分立。故选B项。

答案:B6.下面材料摘选自某纪录片解说词,据此可推知,彼得一世改革时期的俄国()A.积极学习西方文明B.农奴制进一步强化C.大力推行文化教育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彼得大帝改变了大臣们的生活方式,强迫群臣让他们的妻子和女儿必须穿欧式服装,教他们的妻子和女儿跳舞。每天早上刷牙、喝咖啡,吃荷兰食物,如马铃薯等。

A7.(2023·丹东中考)比较与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同学在复习世界史时,制作如下表格。表格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A.奴隶制改革B.封建制改革C.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国家俄国日本美国事件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性质▲C8.(2023·鞍山模拟)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罗斯福“新政”与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A.都是为了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B.都有利于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都巩固了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D.都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应对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为应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故B项是二者的共同点;苏维埃俄国为了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错误;苏维埃俄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C、D两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9.(2023·沈阳模拟)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主要反映了两国农业改革()A.面临的时代背景相似 B.农民都没有生产自主权C.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农民都没有产品分配权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国进行改革的时代背景不同,故A项错误;两国农民都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都有支配劳动产品的权利,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答案:C10.(2023·大连模拟)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体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A.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B.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C.革除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D.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点拨:材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总体效果不佳。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项符合题意。

答案:B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1932年的国民收入下降到不足1929年的国民收入的一半,有1200万到1400万人失业。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没有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困境,抑制危机蔓延。——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材料二: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和贫穷者,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署、国民工程管理署等机构,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为数以万计的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1935年,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材料三:1921年,苏俄国内经济崩溃,供应短缺,这种情况引起了广大居民的不满。《经济生活报》针对此问题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讨论,列宁在阅读大量农民给报社的来信后,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据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整理材料四: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项目1920年1925年粮食(万吨)4.51994.7牛(万头)5.250102.5猪(万头)1.750104.3(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写出两点即可)国民收入下降;失业人数增加(经济危机对美国打击严重);胡佛政府不能抑制危机蔓延。(写出两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