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_第1页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_第2页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_第3页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_第4页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TOC\o"1-2"\h\u20366第一章绪论 37581.1调查背景 3179301.2调查目的与意义 3153851.3调查方法与范围 422136第二章三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488052.1收入来源及构成 4315992.1.1收入来源 4204972.1.2收入构成 4123782.2收入水平与增长趋势 4155232.2.1收入水平 5310492.2.2增长趋势 592232.3收入差距分析 5128412.3.1收入差距现状 529132.3.2收入差距原因 5104522.3.3收入差距对策 531065第三章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6247363.1消费结构 6261073.2消费水平与趋势 749413.3消费差距分析 718013第四章三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分析 7252224.1住房面积与结构 7314024.1.1住房面积 816224.1.2住房结构 8228454.2住房设施与条件 8266754.2.1供水设施 8102354.2.2供电设施 8224274.2.3卫生设施 874304.3住房安全问题 8113454.3.1结构安全隐患 826874.3.2用电安全隐患 829984.3.3卫生安全隐患 913563第五章三农村居民教育状况分析 9291525.1教育投入与普及程度 948045.1.1教育经费投入 9256805.1.2教育普及程度 9251355.2教育质量与效果 990845.2.1师资力量 9142135.2.2教育设施 965375.2.3教育成果 10264515.3教育资源分配 10306915.3.1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1061745.3.2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10170505.3.3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 1024268第六章三农村居民医疗条件分析 10163066.1医疗设施与条件 1090266.1.1医疗设施概况 10127296.1.2医疗条件现状 10140896.2医疗服务质量 11164956.2.1诊疗水平 1156166.2.2服务态度 11182386.2.3医疗环境 11187076.3医疗保障制度 11165886.3.1基本医疗保障 11262756.3.2医疗救助制度 1136.3.3医疗保障政策 1115717第七章三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与福利分析 11107947.1社会保障体系 12288747.1.1养老保险 12171687.1.2医疗保险 12130557.1.3失业保险 12254377.1.4工伤保险 12298157.1.5生育保险 12129207.2社会福利政策 12237347.2.1教育福利 13186077.2.2住房福利 13159637.2.3就业福利 138947.2.4社会救助 1322547.3社会保障水平 13258957.3.1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1330587.3.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1387007.3.3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 1318122第八章三农村居民生态环境分析 13207478.1生态环境现状 13327638.1.1自然环境概况 1389668.1.2水环境现状 1480678.1.3土壤环境现状 14229478.1.4森林资源现状 14151478.2生态环境治理 14191468.2.1水环境治理 1449848.2.2土壤环境治理 14220808.2.3森林资源保护 14279388.3生态环境影响 14106828.3.1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4213498.3.2生态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15200938.3.3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1529086第九章三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分析 1553589.1生活习惯与习俗 15263919.1.1饮食习惯 15219579.1.2睡眠习惯 15199519.1.3卫生习惯 15321959.1.4传统习俗 15139509.2生活方式变迁 16164059.2.1生产方式变迁 1688759.2.2交通方式变迁 16278499.2.3生活设施变迁 16105009.3生活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651239.3.1饮食结构对健康的影响 16260189.3.2卫生习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691809.3.3生活方式变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620253第十章调查总结与建议 162406410.1调查结论 163074010.2存在问题与挑战 171115210.3政策建议与展望 17第一章绪论1.1调查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在推进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为了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现状,本报告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1.2调查目的与意义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目的如下:(1)掌握农村居民收入、消费、住房等基本生活状况。(2)了解农村居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3)分析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4)提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本次调查具有以下意义:(1)有助于揭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真实状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2)有助于发觉农村居民生活中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3)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1.3调查方法与范围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以我国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东、中、西部地区,包括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的农村地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现状。第二章三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分析2.1收入来源及构成2.1.1收入来源三农村居民的年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农业收入:包括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收入,是三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非农业收入: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企业务工等第二、三产业收入。(3)财产性收入:包括土地流转、房屋租赁、金融投资等收入。(4)转移性收入:包括补贴、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收入。2.1.2收入构成根据调查数据,三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如下:(1)农业收入占比最高,约占总收入的40%。(2)非农业收入占比约30%,呈逐年上升趋势。(3)财产性收入占比约20%,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该部分收入有逐步增加的趋势。(4)转移性收入占比约10%,对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具有重要作用。2.2收入水平与增长趋势2.2.1收入水平根据调查数据,2021年三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约为1.8万元,较2020年增长5%。其中,农业收入占比最高,为0.72万元;非农业收入为0.54万元;财产性收入为0.36万元;转移性收入为0.18万元。2.2.2增长趋势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1)农业收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收入逐年增长。(2)非农业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非农业收入逐年增加。(3)财产性收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财产性收入逐步增加。(4)转移性收入: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扶持力度,转移性收入逐年提高。2.3收入差距分析2.3.1收入差距现状根据调查数据,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以下特点:(1)地区差距: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沿海地区高于内地,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2)产业结构差距: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居民收入较高。(3)家庭结构差距: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充足的家庭收入较高,反之则较低。2.3.2收入差距原因导致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理环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收入差距。(2)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收入较低,第二、三产业收入较高,产业结构差异导致收入差距。(3)政策因素:扶持政策的差异导致收入差距。(4)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差异影响农村居民的非农业收入水平。2.3.3收入差距对策为缩小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以下对策:(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2)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3)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业收入。(4)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第三章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析3.1消费结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是衡量其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查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食品消费在三农村,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一大部分。根据调查数据,食品消费在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约为40%。其中,主食、蔬菜、肉类、水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较为稳定,而奶制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食品消费逐渐增加。(2)衣着消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着消费在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逐渐上升。调查数据显示,衣着消费在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约为10%。其中,服装、鞋帽、家居用品等消费需求增长较快。(3)住房消费住房消费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农村,住房消费占比约为20%。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推进,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住房消费水平逐年提高。(4)交通通讯消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消费需求逐渐增加。调查数据显示,交通通讯消费在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约为5%。其中,手机、宽带等消费增长迅速。(5)教育、娱乐消费教育、娱乐消费在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约为10%。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教育、娱乐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其中,子女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消费支出明显增长。3.2消费水平与趋势(1)消费水平根据调查数据,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2019年,三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为1.2万元,同比增长约8%。其中,食品、衣着、住房等消费支出增长较快。(2)消费趋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消费结构逐渐优化,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占比下降,教育、娱乐等消费占比上升。2)消费需求多样化,农村居民对高品质、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品需求逐渐增加。3)消费方式逐渐转变,线上购物、线下体验等新型消费模式在农村逐渐普及。3.3消费差距分析三农村居民消费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差距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消费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2)收入差距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高,而低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3)家庭结构差距家庭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一定影响。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等消费水平较高,而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消费水平相对较低。(4)文化程度差距农村居民文化程度对消费水平也有一定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高,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第四章三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分析4.1住房面积与结构4.1.1住房面积在对三农村居民住房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住房面积。据统计,三农村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为平方米。其中,%的家庭住房面积在平方米以下,%的家庭住房面积在平方米之间,%的家庭住房面积在平方米以上。这一数据反映了三农村居民住房面积的分布情况。4.1.2住房结构在住房结构方面,三农村居民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占比约为%。还有%的住房为土木结构,%的住房为钢结构,以及其他类型的住房结构。这一结构分布表明,三农村居民的住房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但整体质量有所提高。4.2住房设施与条件4.2.1供水设施在供水设施方面,三农村居民的饮用水主要来源于自来水,占比约为%。还有%的家庭饮用井水,%的家庭饮用其他水源。这表明,三农村居民的供水条件相对较好,但仍有部分家庭存在供水困难的问题。4.2.2供电设施在供电设施方面,三农村居民的用电情况相对稳定。据统计,%的家庭接入国家电网,%的家庭使用太阳能发电,%的家庭使用其他方式供电。这表明,三农村居民的供电条件较为良好。4.2.3卫生设施在卫生设施方面,三农村居民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的家庭拥有独立的卫生设施,%的家庭使用公共卫生设施,%的家庭尚未解决卫生问题。这表明,三农村居民的卫生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3住房安全问题住房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三农村,住房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3.1结构安全隐患部分农村住房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如墙体裂缝、屋顶漏雨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住房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中出现问题,对居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4.3.2用电安全隐患在农村地区,由于电线老化、不规范操作等原因,用电安全隐患较为突出。这可能导致火灾等发生,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4.3.3卫生安全隐患卫生设施不完善可能导致水源污染、疾病传播等问题。因此,提高农村卫生设施水平是保障居民住房安全的重要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及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住房安全监管,提高农村住房质量,保证农村居民住房安全。第五章三农村居民教育状况分析5.1教育投入与普及程度教育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我国三农村地区,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节将从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普及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5.1.1教育经费投入我国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资、教育附加费等。尽管如此,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仍低于城市,导致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5.1.2教育普及程度农村教育普及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率分别为80%、98%、60%和30%。这说明农村教育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完整的教育。5.2教育质量与效果农村教育质量与效果是衡量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本节将从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教育成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5.2.1师资力量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农村教师队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5.2.2教育设施农村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教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设施的投资,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校舍破旧、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发挥。5.2.3教育成果农村教育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学生升学率、就业率等方面均低于城市,说明农村教育效果尚需进一步提升。5.3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分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以下问题:5.3.1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相对较好,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资源则严重不足。5.3.2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城市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质量较高,而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较低。这种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导致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5.3.3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学校存在师资力量闲置、教育设施浪费等问题。如何提高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第六章三农村居民医疗条件分析6.1医疗设施与条件6.1.1医疗设施概况在对三农村居民医疗条件进行调查分析中,我们发觉,三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三农村拥有包括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在内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村卫生室主要承担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则提供较为全面的医疗服务,县级医院则承担区域内较为复杂的医疗救治任务。6.1.2医疗条件现状在三农村,医疗条件总体上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医疗设施较为落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2)医疗设施设备不足。部分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较为陈旧,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3)医疗服务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较低,难以应对居民多样化的医疗需求。6.2医疗服务质量6.2.1诊疗水平在三农村,医疗人员的诊疗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医疗人员数量不足,部分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仍然较低,导致居民在遇到复杂疾病时往往需要前往县级医院就诊。6.2.2服务态度农村医疗服务态度总体较好,但部分医疗机构仍存在服务态度差、推诿病人的现象。这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紧张,导致部分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较大。6.2.3医疗环境农村医疗环境总体上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环境较差,亟待改善。6.3医疗保障制度6.3.1基本医疗保障我国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农村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逐步完善,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6.3.2医疗救助制度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和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这些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居民的医疗负担。6.3.3医疗保障政策为改善农村居民医疗条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医疗保障政策,包括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优化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医疗条件,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第七章三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与福利分析7.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与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我国三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个方面。7.1.1养老保险三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构成。新农保覆盖范围广泛,缴费标准灵活,待遇水平适中;农保则针对特定群体,缴费标准较低,待遇水平相对较高。政策不断完善,三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7.1.2医疗保险三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以自愿参加为原则,覆盖范围广泛,保障水平适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则覆盖全体农村居民,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加大投入,提高报销比例,使得三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不断提高。7.1.3失业保险三农村居民失业保险主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失业保险待遇,保障其基本生活。失业保险待遇包括失业金、医疗补助和职业培训等。7.1.4工伤保险三农村居民工伤保险旨在保障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工伤保险待遇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医疗补助等。工伤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保障范围逐步扩大。7.1.5生育保险三农村居民生育保险旨在保障农村居民生育期间的基本医疗和生活待遇。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津贴、医疗补助等。政策不断完善,生育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7.2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2.1教育福利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措施,保障农村居民子女的教育权益。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7.2.2住房福利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住房保障等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7.2.3就业福利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措施,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同时加大对农村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7.2.4社会救助通过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对农村特殊群体的关爱,提高其生活质量。7.3社会保障水平三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3.1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政策的不断完善,三农村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社会保障待遇。7.3.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加大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使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待遇得到显著提高。7.3.3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社会保障服务。第八章三农村居民生态环境分析8.1生态环境现状8.1.1自然环境概况三农村位于我国南方某省份,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村总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40%,森林覆盖率约为60%。村庄周边有大小河流贯穿,水资源丰富。全村生态环境整体较好,但存在一定的问题。8.1.2水环境现状三农村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部分河道存在污染现象。8.1.3土壤环境现状三农村土壤质地良好,适宜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8.1.4森林资源现状三农村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但部分村民对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导致部分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8.2生态环境治理8.2.1水环境治理为改善水环境质量,三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降低生活污水排放;加大河道清淤力度,提高河道自净能力等。8.2.2土壤环境治理针对土壤污染问题,三农村采取以下措施: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土壤污染事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8.2.3森林资源保护为保护森林资源,三农村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引导村民合理利用森林资源。8.3生态环境影响8.3.1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三农村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渐凸显,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病虫害增多、土壤盐渍化等。8.3.2生态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三农村居民享受到优美的自然风光,提高了居住环境质量。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8.3.3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影响生态环境对三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绿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另,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部分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增长。因此,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三农村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九章三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分析9.1生活习惯与习俗9.1.1饮食习惯在三农村,居民饮食习惯以地域特色为主,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口感。主食以米、面为主,副食以蔬菜、肉类、鱼类等为主。居民在饮食方面注重营养搭配,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较少使用调味品。农村居民有喝早茶、晚茶的习惯,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1.2睡眠习惯三农村居民普遍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作息时间规律。大部分居民晚上10点左右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农村居民在睡前会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以助于入睡。9.1.3卫生习惯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习惯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普遍重视个人卫生,每天洗脸、刷牙、洗澡等。家庭环境卫生也得到了关注,定期打扫,保持干净整洁。9.1.4传统习俗三农村居民遵循着一系列传统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居民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包粽子、赏月等。还有婚丧嫁娶、起名、满月等人生礼仪,这些习俗传承了农村的文化底蕴。9.2生活方式变迁9.2.1生产方式变迁科技的发展,三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人力、畜力逐渐被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替代。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负担减轻。9.2.2交通方式变迁过去,三农村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居民出行主要依靠步行、自行车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工具得到了更新。摩托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农村普及,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9.2.3生活设施变迁农村生活设施的改善,使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河水,现在大部分农村实现了自来水供应。农村电网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