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交通系统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TOC\o"1-2"\h\u29782第一章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3111241.1智能交通系统定义 3139001.2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历程 390541.2.1国际发展历程 363431.2.2国内发展历程 347001.3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410527第二章城市交通现状分析 4264982.1城市交通发展概况 5155582.2城市交通问题及挑战 56102.3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515690第三章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法 655133.1城市交通规划原则 6116033.2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流程 646233.3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法 730337第四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优化 731784.1城市道路网络优化 7203184.2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优化 8197544.3停车设施优化 816829第五章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851955.1信号控制策略 8238745.1.1策略概述 831195.1.2单点控制策略 8160955.1.3区域控制策略 845025.1.4自适应控制策略 975675.2信号控制系统设计 9245735.2.1系统架构 9198625.2.2系统功能 9282385.3信号控制系统实施 9304765.3.1实施步骤 9260635.3.2注意事项 1024962第六章城市交通拥堵管理 10116846.1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1015326.1.1城市人口与机动车保有量增长 1059976.1.2道路基础设施不足 10249866.1.3交通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10240056.1.4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 1057936.1.5交通管理与法规执行不力 10275566.2交通拥堵管理策略 1058356.2.1优化城市道路基础设施 10235436.2.2调整交通需求 11104956.2.3发展公共交通 11232836.2.4强化交通管理 11281296.2.5应用智能交通技术 1179086.3拥堵收费系统 11250586.3.1拥堵收费系统概述 1173036.3.2拥堵收费系统设计原则 1142676.3.3拥堵收费系统实施策略 1131541第七章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1233627.1信息服务系统架构 12121387.1.1系统架构概述 1267467.1.2数据采集层 1257317.1.3数据处理层 1254147.1.4数据传输层 1210157.1.5服务提供层 12274357.1.6用户层 12316907.2信息服务系统功能 1250317.2.1实时路况监控 12229297.2.2出行建议 12243907.2.3拥堵预警 1320487.2.4公共交通查询 13245027.2.5气象信息 1393647.3信息服务系统应用 13278777.3.1交通管理 1377807.3.2公共交通企业 13156177.3.3驾驶员和市民 1342367.3.4智能交通产业 1328088第八章城市交通安全管理 13238028.1交通安全管理原则 1341788.2交通预防措施 14293498.3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146025第九章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5170149.1智能交通与城市环境 15157049.1.1智能交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 15164839.1.2智能交通对城市噪音污染的降低 15266529.1.3智能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15313829.2智能交通与能源消耗 1545229.2.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5242119.2.2促进新能源车辆普及 1621379.2.3提高城市能源结构优化 16175899.3智能交通与城市经济 16248419.3.1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16236829.3.2促进产业升级 16273089.3.3提升城市形象 1610398第十章智能交通系统实施与评估 161405310.1实施策略与步骤 162852410.1.1制定实施策略 161041310.1.2实施步骤 172806210.2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与应对 171667510.2.1技术风险 171695110.2.2资金风险 172559610.2.3政策风险 17201310.3交通系统评估方法与指标 182255810.3.1评估方法 182800110.3.2评估指标 18第一章智能交通系统概述1.1智能交通系统定义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对交通系统进行集成、优化和智能化管理,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的综合技术体系。智能交通系统旨在实现人、车、路、环境四要素的和谐统一,为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2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历程1.2.1国际发展历程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智能交通系统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196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关注车辆自动驾驶技术。1970年代:欧洲各国开始关注智能交通系统,并开展相关研究。1980年代:日本加入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行列,推动车辆导航、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1990年代:智能交通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各国纷纷开展相关研究与应用。21世纪初:智能交通系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全球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1.2.2国内发展历程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下是智能交通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历程:198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智能交通系统,并在一些大城市开展试点项目。1990年代:我国加大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力度,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21世纪初: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得到国家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在关键技术、产业应用、政策法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为交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1.3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车载设备等手段,实时采集交通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2)通信技术:构建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车辆、基础设施、交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交互。(3)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实现对交通系统的实时控制和管理。(4)导航技术:通过车载导航设备,为驾驶员提供实时、准确的行驶路线和交通信息。(5)车辆安全技术:利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手段,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6)车联网技术:构建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人的信息交互网络,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互联互通。(7)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交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8)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通过监测交通环境,实现对交通污染的有效控制,提高交通系统的环保性。(9)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技术:结合智能交通系统,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第二章城市交通现状分析2.1城市交通发展概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系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城市交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公共交通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城市交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以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为主要形式,逐步实现多元化、便捷化、高效化,满足了不同出行需求。(3)交通管理手段日益丰富。智能交通系统、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组织优化等手段不断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提高了交通运行效率。(4)交通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城市交通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了城市交通秩序。2.2城市交通问题及挑战尽管城市交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1)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提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和城市形象。(2)交通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大量机动车的排放导致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对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人口规模和出行需求不相匹配,导致交通拥堵、频发等问题。(4)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在覆盖范围、运营效率、服务水平等方面仍有待提升,难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5)交通管理手段和技术滞后。部分城市交通管理手段和技术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难以适应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2.3城市交通发展趋势面对城市交通现状和挑战,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将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2)绿色化。城市交通将更加注重环保,推广清洁能源车辆,降低交通污染。(3)多元化。城市交通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包括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多种出行方式。(4)高效化。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组织管理,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5)法治化。城市交通管理将更加注重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交通秩序和市民出行安全。第三章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法3.1城市交通规划原则城市交通规划是智能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其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原则:城市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人的出行需求,以提高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目标。(2)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交通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平衡交通需求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交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3)系统优化原则:城市交通规划应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4)科学预测原则:城市交通规划应基于科学预测,充分考虑未来交通发展趋势,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5)弹性原则:城市交通规划应具备一定的弹性,以适应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变化。3.2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流程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前期研究:分析城市交通现状,明确规划目标、任务和重点,为后续规划工作提供依据。(2)需求分析:调查分析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未来交通发展趋势,确定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需求。(3)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方案,包括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和实施策略。(4)效益评估:评估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方案优化提供依据。(5)方案优化:根据效益评估结果,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提高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6)实施方案:制定智能交通系统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7)后期评估与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对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案进行监测、评估和调整,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3.3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法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系统分析法:通过分析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功能,揭示交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规划提供依据。(2)预测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法,预测未来交通需求和发展趋势,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3)多目标优化法:考虑多种规划目标,如安全性、效率、环境影响等,通过优化模型求解最佳规划方案。(4)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交通规划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形成层次结构,通过专家评分和层次排序确定规划方案。(5)情景分析法:设定不同的交通发展情景,分析各种情景下的交通需求和系统功能,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6)模拟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交通系统的运行过程,评估规划方案的效果,为方案优化提供依据。(7)实证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交通数据,验证规划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后续规划提供经验借鉴。第四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优化4.1城市道路网络优化城市道路网络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对于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应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科学规划,保证道路布局合理,满足城市交通需求。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城市道路网的连通性,提高道路通行效率。(2)优化道路等级结构,合理分配交通流量。(3)强化交叉口设计,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4)推广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4.2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优化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优化公共交通设施对于提高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具有关键作用。以下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优化的主要措施:(1)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提高公共交通覆盖范围。(2)优化公共交通车型配置,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3)加强公共交通站点设施建设,提高站点服务水平。(4)推广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4.3停车设施优化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停车设施已成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优化的重点。以下为停车设施优化的主要措施:(1)合理规划停车设施布局,满足不同区域停车需求。(2)优化停车设施设计,提高停车设施利用效率。(3)推广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提高停车便捷性。(4)加强停车设施与公共交通的衔接,促进公共交通出行。(5)加强停车设施的政策引导,规范停车行为。第五章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5.1信号控制策略5.1.1策略概述信号控制策略是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核心,其目的是通过对交通信号的优化控制,实现交通流的合理分配,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信号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单点控制策略、区域控制策略和自适应控制策略等。5.1.2单点控制策略单点控制策略是指针对单个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该策略根据交叉口进口道的交通流量、饱和度和转向比例等因素,确定信号周期、绿信比和相位差等参数。常见的单点控制策略有定周期控制、感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等。5.1.3区域控制策略区域控制策略是指对一组交叉口的信号进行协同控制。该策略通过对区域内的交通流进行预测和分析,优化各交叉口的信号相位和绿信比,实现区域内的交通流均衡。区域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最大流量法、最小延误法、最小停车次数法等。5.1.4自适应控制策略自适应控制策略是指根据实时交通数据,动态调整信号控制参数。该策略能够实时响应交通变化,实现信号的实时优化。常见的自适应控制策略有预测控制、模型参考控制、智能优化控制等。5.2信号控制系统设计5.2.1系统架构信号控制系统设计应遵循模块化、层次化、可扩展的原则。系统架构包括硬件层、数据层、控制层和应用层。硬件层主要包括交叉口信号灯、检测器、通信设备等;数据层负责存储和处理交通数据;控制层实现对信号控制策略的实现;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和功能模块。5.2.2系统功能信号控制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实时数据采集:收集交叉口各进口道的交通流量、速度、占有率等数据。(2)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滤波、归一化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3)信号控制策略实现: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信号参数,实现信号控制。(4)效果评估:对信号控制效果进行实时评估,指导信号控制策略的优化。(5)故障诊断与处理: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和处理。5.3信号控制系统实施5.3.1实施步骤信号控制系统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了解交叉口交通现状,明确信号控制目标。(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信号控制方案。(3)设备选型与采购:根据方案设计,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4)系统安装与调试:将设备安装到交叉口,进行系统调试。(5)系统运行与维护:对系统进行日常运行维护,保证系统稳定可靠。5.3.2注意事项在信号控制系统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为信号控制提供可靠依据。(2)合理设计信号控制策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3)加强系统安全性,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误操作。(4)做好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及时发觉并处理故障。(5)持续优化信号控制策略,适应交通发展需求。第六章城市交通拥堵管理6.1交通拥堵原因分析6.1.1城市人口与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机动车保有量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这使得城市道路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6.1.2道路基础设施不足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部分道路设计不合理,交叉口布局不完善,导致道路通行能力受限,加剧了交通拥堵。6.1.3交通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高峰时段,道路通行能力无法满足大量交通需求,从而引发拥堵。6.1.4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公共交通系统覆盖面不足、服务水平较低,导致市民对私家车的依赖程度较高,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6.1.5交通管理与法规执行不力部分交通管理与法规执行不力,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交通频发,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6.2交通拥堵管理策略6.2.1优化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加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合理规划交叉口布局,提高道路通行效率。6.2.2调整交通需求通过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如错峰出行、限制高峰时段车辆出行等,降低交通需求,缓解拥堵。6.2.3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公共交通投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6.2.4强化交通管理加强交通管理与法规执行,提高交通秩序,减少交通,降低交通拥堵。6.2.5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利用智能交通技术,如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出行诱导系统等,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6.3拥堵收费系统6.3.1拥堵收费系统概述拥堵收费系统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调节交通需求,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该系统通过对进入拥堵区域的车辆收取一定费用,以达到降低交通需求、优化交通流的目的。6.3.2拥堵收费系统设计原则(1)公平性原则:保证收费政策对所有交通参与者公平,避免对特定群体产生歧视。(2)效率性原则:拥堵收费应能有效地降低交通需求,提高道路通行效率。(3)可持续性原则:拥堵收费系统应具备长期实施的条件,保证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持续缓解。6.3.3拥堵收费系统实施策略(1)合理设置拥堵收费区域:根据城市交通拥堵实际情况,合理划分拥堵收费区域。(2)确定收费标准:根据交通拥堵程度、道路通行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收费标准。(3)完善收费设施:加强拥堵收费设施建设,保证收费系统的高效运行。(4)宣传与引导:加强拥堵收费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提高市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第七章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7.1信息服务系统架构7.1.1系统架构概述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传输层、服务提供层和用户层五个部分。该架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集成各类交通信息资源,为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全面、高效、准确的信息支持。7.1.2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包括交通流量、路况、公共交通运行情况、气象信息等。数据采集方式包括感应线圈、摄像头、移动通信网络、卫星导航等。7.1.3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筛选、整合和加工,可供后续应用的数据产品。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环节。7.1.4数据传输层数据传输层负责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服务提供层。传输方式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如光纤、WiFi、4G/5G网络等。7.1.5服务提供层服务提供层根据用户需求,将数据处理层的数据产品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包括交通信息查询、出行建议、拥堵预警等。7.1.6用户层用户层是信息服务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包括交通管理部门、公共交通企业、驾驶员和市民等。用户可通过手机APP、网站、车载导航等多种途径获取交通信息服务。7.2信息服务系统功能7.2.1实时路况监控实时路况监控功能可实时反馈城市道路的拥堵情况,为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系统通过整合各类交通数据,实时路况地图,用户可随时查看道路状况。7.2.2出行建议出行建议功能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方案。系统分析用户出行起点、终点、出行时间等信息,结合实时路况,为用户推荐最佳出行路线。7.2.3拥堵预警拥堵预警功能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路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拥堵区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市民合理出行。7.2.4公共交通查询公共交通查询功能提供公共交通运行信息,包括公交、地铁、出租车等。用户可查询线路、站点、运行时间等信息,方便市民出行。7.2.5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功能提供实时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湿度、降雨等。用户可根据气象信息调整出行计划,减少恶劣天气对交通出行的影响。7.3信息服务系统应用7.3.1交通管理交通管理部门通过信息服务系统,可实时掌握城市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拥堵治理提供数据支持。7.3.2公共交通企业公共交通企业利用信息服务系统,优化线路布局,提高运营效率,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7.3.3驾驶员和市民驾驶员和市民可通过信息服务系统,获取实时路况、出行建议等,合理规划出行,提高出行效率。7.3.4智能交通产业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为智能交通产业提供数据支持,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城市交通智能化。第八章城市交通安全管理8.1交通安全管理原则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在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保证交通安全。(2)预防为主原则:通过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前发觉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交通的发生。(3)综合治理原则:充分利用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城市交通安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治理。(4)社会参与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5)动态调整原则: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交通安全管理策略,保证管理效果。8.2交通预防措施(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发生的概率。(2)加强交通法规建设:完善交通法规体系,提高法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为交通预防提供法律保障。(3)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强交通管理部门的队伍建设,提高交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交通管理效率。(4)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5)实施智能交通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和发布,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6)加强交通应急处理:建立完善的交通应急预案,提高交通应急处理能力,减少损失。8.3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提高人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预防交通的重要手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开展交通安全主题活动:定期举办交通安全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交通安全知识。(2)加强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3)利用媒体宣传交通安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和常识。(4)加强企业交通安全管理:督促企业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交通安全培训。(5)建立交通安全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交通安全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围。第九章智能交通系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9.1智能交通与城市环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智能交通系统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在交通领域的综合应用,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9.1.1智能交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实现车辆的高效运行,减少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通过对交通流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减少车辆怠速时间,降低污染物排放。智能交通系统还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9.1.2智能交通对城市噪音污染的降低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优化交通流和减少交通拥堵,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噪音污染。通过对交通信号的智能调控,减少车辆刹车、加速等产生的噪音。同时智能交通系统还可以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上路,降低噪音污染。9.1.3智能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智能交通系统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能源消耗。(2)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3)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城市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9.2智能交通与能源消耗智能交通系统对城市能源消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9.2.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实现车辆的高效运行,减少能源浪费。通过对交通流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降低车辆怠速时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9.2.2促进新能源车辆普及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降低城市能源消耗。通过建设智能充电桩、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等措施,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便利条件。9.2.3提高城市能源结构优化智能交通系统可以促进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降低传统能源消耗。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交通基础设施供电,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9.3智能交通与城市经济智能交通系统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9.3.1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缩短市民出行时间,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通过对交通流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降低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9.3.2促进产业升级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同时智能交通系统还可以为城市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智能交通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5 Music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教学设计)高一英语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12 玩小车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 第一单元 改造家庭网络系统第二节改造家庭网络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川教版(2024)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全国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第三单元第一节视听制作1、《感受视听作品》教学设计
- 江苏省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8篇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节《爬取网络信息》教学设计
- 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第十二章 电能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 《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大全-下(多选题汇总)
- 中医护理技术-麦粒灸 悬灸 穴位注射-培训课件
- 烧掉数学书:重新发明数学
- 厦门弘爱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酒店招标文件内容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护理教学查房
- 【茶道】宋代点茶道详解
- 初中语文短语练习(附参考答案)
- 大学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教育-第1篇
- 企业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
- 图形创意(高职艺术设计类)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