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安全监管操作指南TOC\o"1-2"\h\u26466第一章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3272021.1监管目的与意义 3105081.1.1监管目的 3226861.1.2监管意义 3326471.1.3监管体系 3157691.1.4监管职责 412271第二章食品生产环节监管 4175341.1.5生产许可申请 4124301.1.6审查程序 4270901.1.7生产过程控制 555341.1.8产品检验 5234631.1.9生产环境管理 5319231.1.10设备管理 54549第三章食品流通环节监管 6135351.1.11流通许可申请 69821.1.12流通许可审查 642391.1.13食品进货查验 7220721.1.14食品储存与运输 7306381.1.15食品追溯 8230801.1.16食品召回 817305第四章食品销售环节监管 8256871.1.17许可范围 8317111.1.18许可条件 9218081.1.19审查程序 94921.1.20许可变更与延续 9185261.1.21进货查验 9273981.1.22销售记录 9197831.1.23食品质量监测 98431.1.24食品安全处理 9226811.1.25销售场所 1024521.1.26设施设备 10243551.1.27从业人员管理 1029538第五章食品餐饮服务环节监管 10195981.1.28许可范围 10167061.1.29许可条件 10237241.1.30许可程序 10284941.1.31监管内容 11216251.1.32监管措施 11109311.1.33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1163941.1.3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11318401.1.35食品安全操作规程 1117656第六章食品添加剂监管 12231241.1.36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 12217631.1.37食品添加剂的用途 12235821.1.38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 12110161.1.39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措施 13298321.1.40非法添加剂的定义及危害 1332041.1.41非法添加剂查处措施 1324971第七章食品检验检测与监测 13236001.1.42概述 14197141.1.43管理体系 14119011.1.44资质认定 14111771.1.45人员培训 14222681.1.46概述 1454891.1.47监测范围 14240501.1.48监测频率 15269391.1.49监测结果处理 1519651.1.50概述 15244191.1.51评估方法 1590401.1.52评估流程 1525111.1.53评估结果应用 1517711第八章食品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 15300511.1.54概述 16289251.1.55具体分类及特点 16327641.1.56食品安全事件预警与监测 1767311.1.57食品安全事件应对流程 17203251.1.58食品安全事件应急保障 17220661.1.59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主体 17309531.1.60食品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原则 17120621.1.61食品安全事件责任追究措施 179829第九章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18215171.1.62宣传教育内容 18115341.1.63宣传教育方法 18263141.1.64培训对象 18274661.1.65培训内容 1922741.1.66评估方法 19118391.1.67评估指标 191387第十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责任与政策 1994881.1.68概述 2096831.1.69行政责任 20222461.1.70民事责任 20292611.1.71刑事责任 20312701.1.72概述 20252481.1.73法律 20160161.1.74行政法规 20272281.1.75部门规章 21269011.1.76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21255361.1.77概述 21224431.1.78法律法规实施 21140431.1.79法律法规监督 21第一章食品安全监管概述1.1监管目的与意义1.1.1监管目的食品安全监管旨在保证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物质超标,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具体目的如下:(1)规范食品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提高食品质量。(3)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4)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1.1.2监管意义(1)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加强监管有助于降低食品安全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维护国家形象。食品安全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监管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3)促进经济发展。食品安全监管有助于规范食品市场秩序,提高食品质量,促进食品产业的发展。(4)增强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监管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二节监管体系与职责1.1.3监管体系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管部门组成。其中,国家层面主要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负责;地方层面由各级市场监督管理、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1.1.4监管职责(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指导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食品安全调查处理等工作。(3)农业农村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导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4)地方各级市场监督管理、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检、执法检查等工作。(5)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与公安、教育、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配合,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第二章食品生产环节监管第一节生产许可与审查1.1.5生产许可申请食品生产企业在开展生产活动前,必须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2)具备与食品生产相适应的场地、设施、设备;(3)具备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4)具备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5)具备保证食品安全的检测能力和条件。1.1.6审查程序(1)受理申请:食品生产监管部门在收到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2)现场核查:受理申请后,食品生产监管部门应在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企业的生产场所、设备、管理制度等进行现场核查;(3)审批决定:根据现场核查结果,食品生产监管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符合条件的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予以驳回。第二节生产过程监管1.1.7生产过程控制(1)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生产;(2)食品生产监管部门应定期对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生产过程符合法规要求;(3)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觉食品安全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向食品生产监管部门报告。1.1.8产品检验(1)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对产品进行定期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2)食品生产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企业检验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对于检验不合格的产品,生产企业应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第三节生产环境与设备管理1.1.9生产环境管理(1)食品生产企业应保证生产环境整洁、卫生,符合食品安全要求;(2)食品生产监管部门应定期对生产企业环境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督促整改;(3)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环境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环境持续符合法规要求。1.1.10设备管理(1)食品生产企业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食品生产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3)食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符合法规要求,保障食品安全。第三章食品流通环节监管第一节流通许可与审查1.1.11流通许可申请(1)申请条件食品流通企业需具备以下条件,方可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食品流通许可:(1)具备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2)有与食品流通相适应的固定经营场所;(3)具备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4)具备食品流通所需的设施设备;(5)有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2)申请材料申请食品流通许可,需提交以下材料:(1)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书;(2)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3)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5)食品流通场所平面图;(6)食品流通设施设备清单;(7)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1.12流通许可审查(1)审查内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流通许可申请进行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申请材料是否齐全、符合法定形式;(2)申请人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法定条件;(3)食品流通场所、设施设备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4)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2)审查程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作出以下决定:(1)符合条件的,颁发食品流通许可证;(2)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第二节流通过程监管1.1.13食品进货查验(1)进货来源审查食品流通企业应当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审查,保证食品来源合法、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明文件;(2)供应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3)供应商的食品安全信用记录。(2)进货质量查验食品流通企业应当对进货的食品进行质量查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食品的包装、标签、标识是否规范;(2)食品的外观、色泽、气味等是否符合要求;(3)食品的保质期、生产日期等是否合法有效。1.1.14食品储存与运输(1)储存条件食品流通企业应当具备以下储存条件:(1)储存场所应当通风、干燥、清洁、卫生,远离污染源;(2)储存设施设备应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防止食品变质、污染;(3)食品储存应当分类、分区,防止交叉污染。(2)运输条件食品流通企业应当具备以下运输条件:(1)运输工具应当清洁、卫生,具备保温、冷藏等设施;(2)食品运输过程中应当防止污染、变质;(3)食品运输途中应当定期检查,保证食品安全。第三节食品追溯与召回1.1.15食品追溯(1)追溯体系建设食品流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品追溯体系,保证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食品进货、销售、库存等电子信息档案;(2)采用条码、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实现食品追溯信息的实时查询;(3)对食品流通环节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追溯体系的有效运行。(2)追溯信息管理食品流通企业应当对追溯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2)对追溯信息进行定期更新,保证信息的时效性;(3)对追溯信息进行保密,防止泄露。1.1.16食品召回(1)召回条件食品流通企业发觉以下情况,应当立即启动召回程序:(1)食品存在安全隐患;(2)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3)食品标签、标识不符合规定。(2)召回程序食品流通企业应当采取以下召回程序:(1)立即停止销售、使用问题食品;(2)通知相关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告知问题食品的具体情况;(3)采取有效措施,回收、销毁问题食品;(4)对召回情况进行记录,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第四章食品销售环节监管第一节销售许可与审查1.1.17许可范围食品销售许可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食品销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许可范围包括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食用农产品等。1.1.18许可条件(1)申请人应具备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2)申请人应具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经营场所及设施。(3)申请人应具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4)申请人应具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5)申请人应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1.1.19审查程序(1)受理:监管部门应在收到申请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受理。(2)审查:监管部门应在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食品销售许可证。(3)颁证:监管部门应在审查合格后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食品销售许可证。1.1.20许可变更与延续(1)许可变更:食品销售者变更许可事项的,应向原许可部门申请变更。(2)许可延续:食品销售许可证有效期满需继续经营的,应在有效期满前30日内向原许可部门申请延续。第二节销售过程监管1.1.21进货查验食品销售者应建立进货查验制度,对购进的食品进行查验,保证食品来源合法、质量可靠。1.1.22销售记录食品销售者应建立销售记录制度,详细记录食品的销售情况,包括销售时间、数量、品种等。1.1.23食品质量监测监管部门应定期对食品销售场所进行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1.1.24食品安全处理食品销售者应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食品安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第三节销售环境与设施要求1.1.25销售场所(1)销售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污染源。(2)销售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照明条件。(3)销售场所应设立独立的食品储存区域,防止食品交叉污染。1.1.26设施设备(1)食品销售者应具备与所售食品相适应的冷藏、保鲜、防潮等设施设备。(2)食品销售者应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洗、消毒、维护,保证设施设备正常运行。(3)食品销售者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包装材料,保证食品包装安全。1.1.27从业人员管理(1)食品销售者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保证从业人员具备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2)食品销售者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证从业人员身体健康。(3)食品销售者应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第五章食品餐饮服务环节监管第一节餐饮服务许可与审查1.1.28许可范围餐饮服务许可的范围包括各类餐饮服务提供者,包括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食堂等。1.1.29许可条件(1)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2)餐饮服务场所应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具备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3)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4)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1.1.30许可程序(1)申请:餐饮服务提供者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材料。(2)受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3)审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申请人的经营条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进行审查。(4)决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审查结果,作出是否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决定。(5)发证:对符合条件的餐饮服务提供者,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第二节餐饮服务过程监管1.1.31监管内容(1)餐饮服务场所卫生状况。(2)食品原料采购、储存、加工、销售过程。(3)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情况。(4)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状况。1.1.32监管措施(1)定期对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现场检查。(2)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3)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审查。(4)对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第三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1.1.33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食品安全管理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操作规程等。(2)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3)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定期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1.1.3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1)餐饮服务提供者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2)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3)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负责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1.1.35食品安全操作规程(1)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制定食品安全操作规程,包括食品原料采购、储存、加工、销售等方面。(2)食品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3)餐饮服务提供者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操作规程。第六章食品添加剂监管第一节添加剂种类与用途1.1.36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保质期等特性,在食品加工、生产、制备、处理、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有意添加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根据其功能和用途,食品添加剂可分为以下几类:(1)食品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用于防止食品腐败、延长保质期。(2)食品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BHA、BHT等,用于防止食品氧化变质。(3)食品着色剂:如胭脂红、柠檬黄等,用于改善食品色泽。(4)食品调味剂:如味精、鸡精等,用于增强食品的口感和风味。(5)食品乳化剂:如单甘油脂肪酸酯、卵磷脂等,用于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6)食品稳定剂: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等,用于保持食品的稳定性。1.1.37食品添加剂的用途(1)提高食品的保质期:通过添加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降低食品浪费。(2)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风味:通过添加调味剂、乳化剂等,使食品更具吸引力。(3)改善食品的色泽:通过添加着色剂,使食品色泽更加鲜艳、美观。(4)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通过添加某些营养强化剂,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第二节添加剂使用监管1.1.38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1)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2)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3)透明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注,便于消费者识别。1.1.39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措施(1)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档案:食品生产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建立详细的使用档案,包括添加剂名称、生产日期、使用量等信息。(2)实施定期检查:监管部门应定期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其合法、安全使用。(3)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对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其生产许可证。(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第三节非法添加剂查处1.1.40非法添加剂的定义及危害非法添加剂是指未经国家批准,在食品中添加的、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非法添加剂的使用,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1.41非法添加剂查处措施(1)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食品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及时发觉和查处非法添加剂。(2)建立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举报非法添加剂线索,提高查处效率。(3)完善检测技术: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非法添加剂的检测准确性和效率。(4)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非法添加剂的生产、销售、使用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严惩违法犯罪行为。第七章食品检验检测与监测第一节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管理1.1.42概述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其主要职责是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监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本节主要介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资质认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内容。1.1.43管理体系(1)组织结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2)质量管理: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质量监督: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设立质量监督部门,对检验检测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1.1.44资质认定(1)资质认定制度: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资质认定,保证具备相应的检验检测能力。(2)认证认可: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国家认证认可,提高检验检测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1.1.45人员培训(1)培训计划: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2)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检验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数据分析等方面。第二节食品安全监测1.1.46概述食品安全监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发觉食品安全风险,为监管决策提供依据。1.1.47监测范围(1)食品种类:食品安全监测应涵盖各类食品,包括粮食、食用油、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应包括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1.1.48监测频率(1)定期监测:食品安全监测应定期进行,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不定期监测:针对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可进行不定期监测,以发觉潜在风险。1.1.49监测结果处理(1)数据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食品安全风险点。(2)风险预警: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指导食品安全监管。第三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1.1.50概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对食品中潜在风险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决策依据。1.1.51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通过实验室检测数据,对食品中风险物质含量进行定量分析。(2)定性评估:结合食品来源、生产工艺、消费习惯等因素,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定性分析。1.1.52评估流程(1)数据收集:收集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2)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因素。(3)风险评估: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4)结果发布:将评估结果向相关部门报告,为监管决策提供依据。1.1.53评估结果应用(1)政策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政策。(2)监管措施:针对评估发觉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3)宣传教育: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第八章食品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第一节食品安全事件分类1.1.54概述食品安全事件是指因食品生产、流通、销售、使用等环节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或者可能受到损害的事件。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将食品安全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食品中毒事件(2)食品污染事件(3)食品添加剂滥用事件(4)食品掺假、掺杂事件(5)食品包装、容器、设备污染事件(6)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法行为事件1.1.55具体分类及特点(1)食品中毒事件:指因食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导致人体出现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状的事件。此类事件具有突发性、集中性和危害性等特点。(2)食品污染事件: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受到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污染,导致食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此类事件具有潜伏期长、涉及范围广、处理难度大等特点。(3)食品添加剂滥用事件:指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或者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此类事件具有隐蔽性、复杂性、涉及面广等特点。(4)食品掺假、掺杂事件:指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或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行为,导致食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此类事件具有欺诈性、危害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5)食品包装、容器、设备污染事件:指食品包装、容器、设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导致食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此类事件具有潜在性、长期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6)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法行为事件: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导致食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此类事件具有主观性、危害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第二节食品安全事件应对措施1.1.56食品安全事件预警与监测(1)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对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环节进行实时监测。(2)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风险动态。1.1.57食品安全事件应对流程(1)确认事件:接到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对事件进行确认。(2)立即报告:向上级报告事件基本情况,包括事件性质、涉及范围、危害程度等。(3)调查与处置:组织专业人员对事件进行调查,采取控制、消除危害的措施。(4)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事件信息,回应社会关切。(5)后期恢复:对受影响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整改,保证食品安全。1.1.58食品安全事件应急保障(1)人员保障:组建专业应急队伍,提高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2)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保证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需要。(3)技术保障:加强食品安全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技术水平。第三节食品安全事件责任追究1.1.59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主体(1)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质量负责。(2)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负责。(3)部门: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负责。1.1.60食品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原则(1)依法依规:依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责任追究。(2)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对责任主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责任追究。(3)有错必纠:对食品安全事件中的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1.1.61食品安全事件责任追究措施(1)行政处罚: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责任主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2)刑事责任:对构成犯罪的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诚信惩戒:对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人,实施诚信惩戒措施,限制其在食品行业的从业资格。第九章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第一节宣传教育内容与方法1.1.62宣传教育内容(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保证食品安全法规的贯彻执行。(2)食品安全知识:传播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包括食品的选购、存储、加工、烹饪等环节,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3)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针对食品安全风险,及时发布警示信息,提醒消费者注意食品安全问题。(4)食品安全标准与规范:普及食品安全标准与规范,引导企业按照标准生产,提高食品安全水平。(5)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宣传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支持。1.1.63宣传教育方法(1)传统媒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扩大宣传覆盖面。(2)新媒体:利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3)宣传栏、海报: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海报,直观展示食品安全知识。(4)举办活动:组织食品安全知识讲座、竞赛、展览等活动,增强宣传效果。第二节培训对象与内容1.1.64培训对象(1)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及从业人员: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2)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3)社会公众: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1.1.65培训内容(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对象应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掌握相关法律条款。(2)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对象应了解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包括食品选购、存储、加工、烹饪等环节。(3)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培训对象应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提高监管水平。(4)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防范:培训对象应具备识别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掌握防范措施。第三节培训效果评估1.1.66评估方法(1)定期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乡结合部宅基地交易合同范本
- 煤炭委托代理合同范本
- 企业间资产划拨合同
- 承包合同客运线路租赁承包合同6篇
- 建筑租赁服务合同样本
- 2025年友好分手离婚协议书规范文本
- 竞业禁止及保密义务合同
- 项目投资收益分配合同
- 2025年住宅策划实施与房屋维修服务协议
- 2025年债权股票附加条件赠与合同范本
- 学校托幼机构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及防控要求
- 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安全管理考试(含答案)
- 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贵州省毕节地区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考前冲刺试卷含解析
- 沙子检测报告
-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 无线电测向幻灯教材课件
- 第1课《我们的闲暇时光》课件
- 商务ktv项目计划书
- 脑血管造影术护理查房课件
- 《愿望的实现》全文
- 轨道机车制动系统智能产业化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