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专项施工方案_第1页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专项施工方案_第2页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专项施工方案_第3页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专项施工方案_第4页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专项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工程

总公司

CHINASTATECONSTRUCTIONENGRG.CORP.

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土建施工部分BT项目第一标段工程

黄浦新城站

主体结构专项施工方案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

中建三局集团

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土建施工部分BT项目第一标段工程第二

项目部

二0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1

1.1编制依据...........................................1

L2编制目的............................................2

第二章工程概况...........................................2

2.1总体概况............................................2

2.2车站周边环境........................................3

2.3主体结构设计概况....................................3

2.3.1结构尺寸.......................................3

2.3.2混凝土强度等级.................................4

2.3.3混凝土爱护层...................................4

2.4地形地貌............................................5

2.5工程地质状况........................................5

2.5.1工程地质......................................5

2.5.2溶洞分布......................................9

2.5.3水文地质状况..................................10

第三章总体施工部署......................................11

3.1结构分段...........................................11

3.2平面布置.........................................12

3.3竖向施工...........................................12

3.3.2竖向分层......................................13

3.3.3施工工序....................................13

3.4模板方案概述.......................................15

3.4.1侧墙模板......................................15

3.4.2中板、顶板模板................................15

3.4.3柱模板........................................16

2.3.4梁模板........................................16

3.5资源配置支配.......................................16

3.5.1劳务人员配置..................................16

3.5.2机械配置......................................17

3.5.3主要仪器配置..................................18

3.5.4主要材料投入支配...........................19

3.5工期支配...........................................21

3.7交通组织...........................................23

3.7.1混凝土交通组织...............................23

3.7.2场区内交通...................................24

3.8组织机构与职责.....................................25

3.9作业负责人与任务划分..............................25

第四章钢筋施工方案......................................26

4.1混凝土爱护层厚度...................................26

4.2钢筋的锚固与搭接...................................26

4.3钢筋放样...........................................27

4.4板、墙开洞构造措施.................................27

4.5钢筋后台加工.......................................28

4.5.1钢筋调直......................................28

4.5.2钢筋除锈......................................28

4.5.3钢筋切断......................................28

4.5.4切断质量要求..................................28

4.5.5钢筋弯曲......................................28

4.6钢筋绑扎与安装施工打算.............................29

4.7顶板、底板撑筋的安装...............................29

4.8底板纵梁加固措施...................................30

4.9垫块的布置.........................................31

4.10底板顶板钢筋在格构柱处的连接方式..................31

4.11钢筋的连接施工工艺................................32

4.12各部位钢筋绑扎具体要求............................33

4.12.1梁...........................................35

4.12.2底板.........................................36

4.12.3墙体.........................................37

4.12.4楼板(顶板).................................38

4.12.5柱...........................................38

4.13预埋件限制........................................39

4.13.1车站预埋件与预留孔洞质量限制要点............39

4.13.2各专业预埋件与预留孔洞质量技术要点...........40

4.13.3车站土建预埋件与预留孔洞质量管理措施........42

第五章模板与支撑体系设计...............................47

5.1侧墙木模板...............................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底板腋角模板与底板倒T形纵梁腋角模板.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负二层第三道支撑以下侧墙木模板.....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其余侧墙木模板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

5.2中板、顶板模板与支撑体系.................错误味定义书签。

5.3柱模板与支撑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5.3.1木模板..............................错误!未定义书签。

5.3.2钢模板..............................错误!未定义书签。

5.4侧墙、板施工缝处模板.....................错误!未定义书签。

5.5盾构井门洞模板...........................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模板与支架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6.1模板施工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模板加工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模板安装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模板安装............................错误!未定义书签。

6.2满堂支架搭设.............................错误!未定义书签。

6.2.1构造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6.2.2支撑架搭设..........................错误!未定义书签。

6.2.3顶板满堂支架在中板开洞处的搭设......错误味定义书签。

6.2.4底板下沉处模板支撑架搭设.............错误味定义书签。

6.3模板拆除...................................错误!未定义书签。

6.3.1倒“T”形樊侧模板拆除................错误味定义书签。

6.3.2独立柱模板拆除.......................错误!未定义书签。

6.3.3板与梁模板拆除.......................错误味定义书签。

6.4模板的堆放、清理与修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6.5支架拆除..................................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混凝土施工方案......................................47

7.1混凝土供应...........................................47

7.1.1混凝土罐车选择...................................47

天泵布置与浇筑形式.....................................48

7.2入模温度限制.........................................48

7.2.1水泥.............................................48

7.2.1夏季混凝土原材料入机温度限制...................48

7.3混凝土运输............................................50

7.4混凝土供货验收........................................50

7.5混凝土浇筑...........................................51

7.5.1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要求........................51

7.5.2底板混凝土施工..................................52

7.5.3侧墙(中柱)混凝土施工......................53

7.5.4中板、顶板混凝土施工............................54

7.5.6混凝土浇筑限制要点..............................55

7.6混凝土养护............................................57

7.7混凝土的测温..........................................58

7.8预防泵管堵塞措施...................................60

7.9施工缝与变形缝施工.................................61

第八章成品爱护..........................................62

8.1钢筋爱护...........................................62

8.2模板爱护..........................................62

第九章监测施工方案......................................63

9.1测点布置..........................................63

9.2沉降观测..........................................63

9.3监测措施...........................................63

第十章平安生产保证措施..................................66

10.1平安目标..........................................66

10.2平安施工原则......................................66

10.3平安保证组织机构..................................66

10.4危急源辨识........................................68

10.5平安保证措施......................................73

10.5.1预防坍塌事故平安技术措施.....................73

10.5.2预防负高空坠落事故平安技术措施...............73

10.5.3混凝土浇筑技术平安措施....................75

10.5.4机械施工平安留意事项.......................75

10.5.5支架施工平安留意事项.......................76

10.5.6基坑滑坡坍塌应急措施......................78

10.5.8钢支撑机械碰撞应急措施.......................78

第十一章质量保证措施....................................80

11.1质量标准..........................................80

IL2质量保证措施......................................82

IL2.1钢筋质量管理措施.............................82

10.2.2材料进场检验保证措施.........................83

11.2.3模板支架质量保证措施.........................85

1L2.4混凝土施工质量限制措施.......................86

11.3常见质量问题的发生缘由与防治措施..................87

11.3.1蜂窝产生的缘由...............................87

1L3.2蜂窝防治的措施。.............................87

11.3.3麻面产生的缘由...............................88

1L3.4麻面防治的措施...............................88

1L3.5孔洞产生的缘由...............................89

1L3.6孔洞防治的措施...............................89

1L3.7露筋产生的缘由...............................89

1L3.8露筋防治的措施...............................90

1L3.9缝隙、夹层产生的缘由.........................90

1L3.10缝隙、夹层防治的措施.......................90

11.3.11缺棱掉角产生的缘由.........................91

1L3.12缺棱掉角防治措施...........................91

1L3.13表面不平整产生的缘由.......................91

1L3.14表面不平整防治措施..........................92

1L3.15强度不够,均质性差产生的缘由................92

10.3.16强度不够,均质性差防治措施................92

第十二章文明施工保证措施................................94

第十三章应急预案........................................96

13.1机构设置..........................................96

13.2人员分工与职责....................................96

13.3应急救援工作程序..................................97

13.4应急措施..........................................97

13.4.1模板支架倒塌应急措施.........................97

13.4.2高处坠落事故应急打算与响应预案...............98

13.4.3电击事故应急打算与响应预案...................99

13.5复原生产与应急抢险总结...........................100

13.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101

第1章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武汉市轨道交通阳逻线(21号线)工程黄埔新城站主体结构施

工图纸、业主

(2)供应各参考资料等。

(3)武汉市轨道交通阳逻线(21号线)工程黄埔新城站岩土工程具

体勘察报告及

(4)土建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5)投标施工组织设计。

(6)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及国家有关平安、质量、工程验收标准。

表-1主要规范一览表

自□上二、氏2□

1〃一工口。曰'胤c_u七七-r主同拈*pDczn/inconnn

O〃nilFT江二名"T1口七念TT4TL&iUr±rn拈、CDcznonninnn

O〃,山二T手口仕rlz七七土m恭、PDcmnoonno

A〃川1工rlz-r1口W县HAilZr±m*、pornonoon11

匚〃7由甘甘工山,几二-L44H林”/^omnnrzon11

a〃Z由格4JII甘/rk工用上土q土舟站“TrT7nonio

n//。曰出工_LiMf-T1口法工臼5耳"人」—r'DrnoA/ioni匚

o〃加格小日粒14ilb+rriI口、TPT1oon1o

n〃欣TrmIN,il/rHErfa击比士士”•士同TPiAdonncz

1A//Z由姐成T咨-LifT用5gBin主力n5TZTPTIaaonno

1i〃由i勺勺tn士北:左拉士士q+用工口4/m及LTPT1rwomn

1o〃珏义田工锚尾口Z/H3•士国贴*、TPT1coonno

1A//z小/+化工送土口一加甘:肚n不力口中."T1公uonno

1c/中申14+nh4<z书:几切z书用「onnnl07z>二21切-?r/4

1a/十由T4+uh。z由二匹立J7z主国ronnn-lOCAZ^,二八■立17~TT"/4

1n〃辛工4tnn里任NMP企六;一~rr口VIZ/rhPH-vtr

1o〃辛工「口匕/i+tz$一rF3.女名,冲左力-4-rhZ4F_~必»

1Cl〃nHz韦•二日隹T一上昔比二K二年士士*•士RI

1.2编制目的

武汉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黄浦新城站主体结构工程为本

标段关键性、重点性工程。为确保主体结构能规范化、合理化施工,

并做到科学管理、细心组织,能按各节点工期要求,“优质、高效、

平安、快速”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特编制此方案,以指导现场施工。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总体概况

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起于江岸区后湖大道,经黄陂区武湖镇、

新洲区阳逻开发区,终点到新洲区金台,线路全长35.175公里,黄浦

新城站为武汉市轨道交通阳逻线(21号线)的第4座车站,位于武汉

市江岸区,轨道交通1号线藤子岗站东南,两规划路交叉路口南北方

向布设。黄浦新城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站台宽度为12米,基

坑开挖面积为6660平方米,车站长299.6米,标准段宽21.1米、深

17.5米,盾构段宽25.4米、深18.55米,围护结构采纳800mm地连

墙+4道支撑,其中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支撑水平间距约9m,余

下3道支撑为①609,t二16mm的钢管支撑,支撑水平间距为3nl左右。

本站共设4个出入口、2组风亭。出入口通道、风亭围护结构采纳

工法桩桩围护,采纳1道混凝土撑和1道①609,t=16钢管作为内支

撑。车站具体平面位置示意下图所示意:

2.2车站周边环境

车站西侧为华蜜湾小区,为框剪结构,共三十三层,基础为桩基础,

桩端持力层为岩层,距离基坑西侧约15米,其余周边为菜园及空地:

车站施工有碍的管线主要有:DL铜BH2500*750;WS碎4)400;YS碎

巾600、800o

2.3主体结构设计概况

结构尺寸

本车站总长306.5m,标准段宽21.7%主体结构顶板覆土厚度约

3.093-3.706m,底板埋深约16.97〜19.09m。车站主体采纳地下两层

双跨(局部三跨)的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结构,车站标准段框架柱距

一般为纵向8.5m,纵向框架柱尺寸为650〜1000X1100〜1300。端头井

负二层净空7.94m、负一层净空5.05,标准段负二层净空6.39m、负

一层净空5.05m。标准段站台板高度1.55m,端头井回填素混凝土高度

1.55m,主体结构设计指标及结构横断面和结构尺寸如下。

图2-2小里程盾构井段横断面图

图2-3大里程盾构井段横断面图

图2-4双柱横断面图

图2-5单柱横断面图

混凝土强度等级

(1)主体结构顶、底板及其梁、侧墙及壁柱、侧墙、梁及柱:C35

防水混凝土;

抗渗等级:P8o

(2)主体结构中楼板及其梁:C35

(3)土建风道、楼梯板及其梁、柱、扶梯柱:C35

(4)主体结构框架柱:C50

(5)回填素混凝:C35;底板下素混凝土垫层:C20o

混凝土爱护层

(1)底板及其梁、顶板及其梁、侧墙及其壁柱:迎水面45mm、背

水面35mm,

(2)框架柱:40mm

(3)中楼板及其梁:35mm

表2-1主体结构设计标准

L」二m工1八八Zxr甘'姓廿nA

4cb上片5IZri*1奴而#七二―皿

4±珈土占奔万II1百话雷想加一414

A在卒ag吐Jzmrui二一4K

★小次J减生•iTnrtrl-Jr-*r\OmmU-4~*AQmm

表2-3主体结构主要构件尺寸表

车站结构部尺寸/mm标准段剖面图

LZ______

黄浦顶板厚800

-U-H--------------------------pl

4H

新城中板厚400

.DM.llHN.E.rUK4

底板厚900/10001a__1

1—£___u____Ji1___

侧墙厚800

中柱650~

2.4地形地貌

黄浦新城站地处长江北岸(左岸)I级阶地及n级阶地过渡地带,

属冲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地面标高22.2~23.Imo

场地内无河流分布,紧邻场地东侧分布一填筑路基时开挖的水坑,

宽2〜4m,深约1.5m,场地西北侧分布有小水塘。

2.5工程地质状况

工程地质

依据钻孔揭露,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对比,场地表层分布人工填

土(Qml),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

中更新统湖积层(Q21)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下伏基岩主要

为三叠系下统观音山组(Tig)和大冶组(Tld)地层。各时代地层岩

性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人工填土(Qml)

①杂填土(1-1)

以沥青、混凝土地坪、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工业废

料为主,结构松散。该层分布于表层,厚度0m〜1.3m,分布不连续,

积累年限3年以上。

②素填土(1-2)

为粘性土,褐色,混杂少量砂土,偶夹碎、块石,可塑状,一般积

累年限10年以上。该层分布于场地表层杂填土之下,厚度1.5nl〜4.6m。

③淤泥(1-3):

为塘、沟内人工积累的淤泥,呈软塑状,局部流塑状,多为粉质粘

±,夹较多粘土,杂少量碎砖等,性软。厚度L9〜3.8m,零星分布。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①粘土(3-1):

褐黄色,少量灰一灰褐色,切面光滑,主要呈可塑状,偶见硬塑状,

一般上硬下软,底部局部呈软塑状。该层厚度一般2.8m〜12.4m不等,

顶板埋深1.3m〜4.7mo分布于车站南侧。

②淤泥质土(3-4):

浅灰色,夹粉土,软塑状为主。部分切面光滑,粘性较强,臭味不

明显。厚度1.2m〜5.6m,顶板埋深8.0m〜14.3m。分布较局限,分布

于车站南侧。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

①粘土(7-1):

褐黄、褐灰色,硬可塑状,局部可塑状,切面光滑,粘粒含量高,

塑性强,含少量铁镒质结核,钻孔揭露厚度0.4m〜5.1m,顶板埋深

1.6m~15.Onio场地广泛分布。

②粉质粘土(7-2):

褐、褐黄色,部分呈褐、棕黄色,硬塑状,局部坚硬状,含有少量

铁锦质结核,局部段结核较富集,厚度1.Im-18.7m,顶板埋深3.0m-

15.0mo该层中下部局部夹有0.6m〜L3m厚的粉质粘土夹粉土层,粉

土呈薄层状夹于粉质粘土层中,该层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在场地内

连续分布。

③含泥粉细砂(8-1):

灰一褐黄色,结构中密一密实状。细砂及以上颗粒含量平均值7.5%,

粉粒含量高,平均值61.8M粘粒含量平均值25.4吼部分段以粉土为

主,或及粉土呈互层状,其中钻孔EYJzO2-II14-04-01中含有少量砾

石,径1〜3cm,次圆状。钻孔揭露厚度一般L0〜H.5m,顶板埋深

9.6~19.5m,层厚分布不连续,钻孔揭露主要分布于车

站主体结构南侧及东侧附属建筑物。

第四系中更新统湖积层(Q21)

粘土(10-1):灰一灰绿色,局部呈褐黄色,硬可塑状,一般上部

较软,下部多呈硬塑状,该层刀切面光滑,局部粉粒含量较高,夹有

少量螺壳,局部较富集,裂隙较发育,以中倾角为主,裂面光滑。钻

孔揭露层厚0.8〜IL8m,顶板埋深17.0〜22.4m。厚度变更较大,里

程DK14+785至车站北部均有揭露,局部间断,场地向北侧渐往东向展

布。

残坡积积累(Qel+dl)

粘土夹碎石(10-4):黄褐、棕红色,夹灰白色条带或团块,结构

紧密,硬塑一硬可塑状,偶见铁镒质结核;夹灰岩、白云岩碎石,粒

径在0.5〜5.0cm不等,局部可见7〜11cm,呈次棱角一棱角状。该层

厚度变更较大,一般厚1.0~6.0m,埋深20.4~30.4m。分布不连续。

溶洞积累物(Qca)

溶洞积累物多为褐黄色、棕黄色粘土、粘土夹碎石或碎石土等。充

填物状态不一,多呈软塑状,少数呈流塑或可塑状C

三叠系下统(T1)

①观音山组(Tig):

以角砾状灰质白云岩(21o)为主,灰色,杂紫红色,粉晶一微晶

结构,块状构造,中厚一巨厚层状,沿层面呈多附有褐红色泥质、泥

钙质膜。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方解石,少量水云母、泥质等。据

钻孔揭示,岩石受构造挤压作用明显,多含构造角砾,

②大冶组(Tld):

以白云岩(16n)为主,灰色,灰白色,中一厚层状,性脆,粉晶

一微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方解石,少量泥质

等。据钻孔揭示,该组岩石白云岩化程度较高,岩石坚硬性脆,上部

岩体既硬又脆,局部溶蚀现象明显,下部岩体渐完整。

碎裂岩

具碎裂结构或碎斑结构,原岩为白云岩,为原岩在较强的应力作用

下破裂而形成。灰色,浅灰白色,性脆,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

白云石、方解石,少量泥质、铁质等。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性土

地表未见岩溶塌陷,漏斗,相邻钻孔间存在临空面,且基岩面相对

高差0〜12.5米,平均2.47米,溶槽或串珠状竖向溶洞发育深度集中

在可溶岩8米以上,部分发育深度可达15米。

场地分布的特殊岩性土主要为软土、人工填土和膨胀性土。

2.5.2溶洞分布

依据《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工程第二标段黄浦新城站岩土工程

勘察报告》供应的资料,详勘结果表明,拟建场地区域新构造运动活

动较弱,无全新活动断裂分布,地壳稳定性较好;场地及其周边无倒

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存在人工填土、软土、膨

胀性土和中等发育的岩溶问题,自然状况相宜性较差,已存在的地质

问题可以通过工程措施予以解决。

依据详勘报告反映拟建场地溶蚀现象发育,共完成钻孔39个,都

揭露到了碳酸盐岩,其中13个钻孔揭示19个溶洞(见表2.1),揭

露溶洞钻孔的概率为33.3%,19个溶洞中有16个全充填,2个为半

充填,1个为空洞,溶洞全充填率为84.2%,溶洞半充填率为10.5%,

溶洞空洞率为5.3%,高度2m以外的概率为47.4%,两米以内的概率为

52.6%Oo岩溶主要形态一般为溶隙及溶洞,一般规模较小。该段钻孔

揭露的碳酸盐岩总进尺902.4m,揭露的溶洞总进尺37.4m,线岩溶率

4.2%,小于5%o溶洞铅直高度一般0.7~4.5m,埋深19.8~40.lmo

依据《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工程第二标段黄浦新城超前钻报告》

供应的资料表明场地内50个钻孔都揭露到了碳酸盐岩,其中11个钻

孔揭示溶洞(见表2.1),遇洞率22.0%,大于10%,小于30%;其中

高度在2nl以内的溶洞有18个,占溶洞总数的36.4%;2nl以外的溶洞

有32个,占溶洞总数的63.5虬岩溶主要形态一般为溶隙及溶洞,一

般规模较小。该段钻孔揭露的碳酸盐岩总进尺482.7m,揭露的溶洞总

进尺56.4m,线岩溶率11.6%,大于5肌小于20%。溶洞铅直高度一般

0.8-15.0m,埋深18.80〜27.50m。

依据《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工程第二标段黄浦新城站岩溶专项

勘察报告中间成果》供应的资料表明共完成钻孔52个,钻孔揭露的

47个溶洞中,未充填的有10个,占总溶洞数的21.3%;半充填的8个,

占17.0%;粘土全充填的55个,占61.7%o溶洞洞高在0.3~6.7m之

间,小于5m的溶洞洞高占总数的92.9%。最大洞高为6.7m。其中高

度在2m以内的溶洞有26个,占溶洞总数的55.3烟2nl以外的溶洞有

21个,占溶洞总数的44.7吼

2.5.3水文地质状况

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和碳酸盐岩溶

裂隙水三种类型。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层中,含水及透水性不一,地下水位

不连续,无统一的自由水面,水位埋深为0.4~2.5m,相应标高19.9~

21.8mo

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含泥粉细砂(8-1)层中,

承压水水头埋深4.2-4.8m,相应标高18.3—18.9m。

岩溶裂隙水赋存于三叠系观音山组、大冶组碳酸盐岩及碎裂岩中,

钻孔揭露岩溶裂隙水水头埋深3.5~6.4m,相应标高16.6~19.4m。基

岩岩体裂隙一般不甚发育,溶洞多有充填,部分无充填,水量整体不

大,具承压性,承压水头一般高于含水层顶板6〜8u。

场地南段含泥粉细砂(8-1)层及基岩干脆接触,孔隙承压水及岩

溶裂隙水具水力联系。

第三章总体施工部署

3.1结构分段

依据设计要求纵向环形每两跨左右设一道施工缝,且要求布

置在1/3跨部位,最大跨度不大于25m,并考虑后期并考虑车站

内部设施电梯井的完整性。本工程分段长度最小为17nb最大为

24.25m;两端向中间依次施工,并采纳车站盾构井、轨排井、楼

梯电梯井口等做为材料周转通道。在中心线旁边将主体结构划分

为2个区,A区和B区,A区长度150.317m,B区长度154.583m,

如下所示

表3.2.1-1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分段表

号里程单位长度备注

.

右DK14+712.600〜

1m21.583

DK14+734.183

右DK14+734.183-

2m20.233

DK14+754.416

结合土方开挖

右DK14+754.416〜

3m23.500次序,设计图

DK14+777.916

纸要求、劳动

右DK14+777.916〜

4m23.067力组织、施工

DK14+800.983

机械配置综合

右DK14+800.983〜

5m19.433考虑本车站主

DK14+820.416

体纵向分14

右DK14+820.416〜

6m23.267段施工,由两

DK14+843.683

端向中间施

右DK14+843.683〜

7m19.233工。

DK14+862.916

右DK14+862.916〜

8m24.250

DK14+887.166

9右DK14+887.166八m23.067

DK14+910.233

右DK14+910.233〜

10m21.058

DK14+931.291

右DK14+931.291〜

11m23.942

DK14+955.233

右DK14+955.233~

12m17.000

DK14+972.233

右DK14+972.233〜

13m23.917

DK14+996.150

右DK14+996.150〜

14m21.350

DK15+017.500

3-1车站主体结构平面分区

3.2平面布置

本工程车站基坑较长,为确保工期,主体结构施工在土方开

挖形成作业面时插入进行,依据基坑阶段划分,主体结构施工过

程中共投入2台20t龙门吊和1台50t履带吊、1台25t汽车吊,

龙门吊基础设置冠梁及场地便道内(车站东侧10m便道),轨道

顶标高平齐地面标高。场地布置两个钢支撑堆放及加工区,一

个模板、支撑堆放区,两个钢筋加工厂,并依据征地进行布置,

详见附图平面布置图。

3.3竖向施工

依据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图纸,车站主体结构板和围护结构

支撑系统的高程统计如下:

表3-1板和支撑高程统计表

序号部位底高程备注

第一道

11-40轴20.5

砂支撑

17.694c

2顶板1~40轴板厚800

18.307

第二道

31-40轴14.694)609

钢支撑

12.244〜

4中板1-40轴板厚400

12.857

双拼6609

1〜4轴9.696

第三道钢管

5

钢支撑4〜37轴10.695

6609

37-40轴9.995

1~4轴8.195

6换撑6609

4〜14轴9.195

1~4轴6.195

第四道

74~37轴7.395<1)609

钢支撑

37-40轴6.495

1〜13轴、37-40最低处为

轴2.713—废水池,板

8底板

6.432厚

13〜37轴

1000/900

竖向分层

本车站主体为地下两层结构,竖向4次浇筑混凝土施工时,

底板及底板倒角向上20cm侧墙为第一次浇筑施工,底板倒角向

上20cm至中板下倒角下1.5m(端头井中板下3.5m)及中柱为第

二次浇筑施工;第三道钢支撑至中板上20cm及中板和风道为第

三次浇筑施工;中板上20cm及中柱和顶板为第四次浇筑施工;

内部结构站台板等问哦二次结构施工,施工缝部位需进行防水处

理,拟采纳钢板止水带防水。待结构顶板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

顶板覆土回填施工。竖向分层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3-2地下两层结构标准段竖向分层示意图(4次浇筑)

施工工序

标准段主体结构施工步骤如下表所示。

表3-2标准段主体结构施工步骤图表(4次浇筑)

施工步序示意图

一sia一

第一步:施工接地网、

垫层、底板防水层及底>2级£

板,待混凝土达到设计

强度后拆除•第3道支

iH________J

撑。

■J

--_111tL

第二步:施工底板倒角

以上20cm至第三到钢支

撑下10cm侧墙防水层及

侧墙和中柱。_______r\____J

▼▼V*▼▼.

第三步:施工第三道钢

支撑至中板上20cm防水

层及中板风道。OO

3.4模板方案概述

3.4.1侧墙模板

侧墙模板采纳18mm厚木模板;竖向内楞采纳50X100mm木防,

间距200mm;横向外楞采纳10#槽钢;水平支撑采纳648义3.6mm

钢管对撑,负一层水平间距600mg竖向间距600mm;负二层水

平间距600mm,竖向间距600nmb计算书详见高支模方案。

3.4.2中板、顶板模板

中板、顶板施工主要采纳18nlm厚木模板。模板下次梁采纳

50X100mm木材,间距300mni,主梁@48X3.6mm双拼钢管,间

距及立杆间距一样。支撑架采纳碗扣式满堂脚手架,立杆间距负

一层为600X900mm、负二层均为900X900mm,步距均为1200mni。

纵梁处采纳局部加强,次梁间距250nlm,主梁间距及立杆间距一

样,支架布置为300X900mm,步距1200nini,计算书详见高支模

方案。

3.4.3柱模板

车站0.8XLIm、0.9XL2m柱采纳钢模板,其余柱采纳木模

板。木模板体系面板采纳18mm厚木模板,竖肋采纳50X100mni

木杨,间距200mm,横肋448X3.6mm双拼钢管,间距500mm,

采纳M18对拉螺栓拉紧。为确保柱模板竖向稳定性,外侧沿纵向

设置两道钢管支撑。钢模板体系面板采纳6mm厚钢板,竖肋采纳

[10槽钢,横肋采纳2[14a槽钢,在柱角处设置M25斜拉杆,计

算书详见高支模方案,计算书详见高支模方案。

2.3.4梁模板

底板以下地梁(8〜21轴、26〜31轴、32〜37轴)侧模实行

240mm厚砖胎膜,MU10灰砂砖砌筑,M7.5砂浆座浆,M5砂浆抹

面;底模浇筑100厚C20混凝土窝底。

其余梁模板运用18nlm厚木模板。侧杨为50mlnX100mm杨木,

间距250mm,另采纳①48X3.6mm的脚手架管支撑加固模板;底

模下次梁采纳100义100mm木材,间距300mm,主梁4)48X3.6mm

双拼钢管,间距及立杆间距一样。支撑架采纳碗枕式满堂脚手架,

立杆间距负一层、负二层均为300X900mm,步距均为1200mm。

纵梁处采纳局部加强,次梁间距250nlm,主梁间距及立杆间距一

样,支架布置为300X900mm,步距1200mm,计算书详见高支模

方案。

3.5资源配置支配

3.5.1劳务人员配置

黄浦新城站混凝土班组按两个工作区白夜班加一个替换机动

班组考虑,需设置5个小组,每组放料共1十振捣工4+移导管3+

收面共4+养护凿毛工2+指挥协调1共14人,需70人;防水班

组按两个工作区按白夜班加一个替换机动班组,需设置5个小

组,每组按5人共25人;钢筋班制作班组,依据场内设置两个

加工区和白夜班设置4个小组,每个小区需配置下料2+车丝2+

大料制作3+小料制作3+转运2人共12人,需48人。钢筋绑扎

按两个工作区班夜班考虑,竖向分三段:底板、负二层侧墙及中

板、侧墙及顶板三个工作面,共需12个小组,底板一组按8人,

负二层侧墙及中板6人,负一层侧墙及顶板8人,共需(8+6+8)

*4=88人。钢筋制作及绑扎一共88+48=136人;模板及内支撑班

组按两个工作区班夜班考虑,竖向分两段:中板及侧墙底板、顶

板及侧墙两个工作面,共需4个小组,每个小组支配配置40人,

共160人;文明施工及场内保洁支配配置40人。

表3-2劳动力配置支配表

序号班组名称主要工作人数备注

1混凝土班混凝土浇筑及养护70

3钢筋班钢筋制作、绑扎136

模板及内支模板安装及拆除和内架

4160

撑搭设拆除

5防水班防水层施工25

6文明施工班文明施工、场地保洁40

7合计431

3.5.2机械配置

投入1台25T汽车吊、1台50t履带吊和2台20T龙门吊进

行周转材料的竖向运输,2台9m长平板车进行水平运输。

表3-3主要施工设备支配表

序号机械或设备型号规格数量额定功率备注

1污水泵WQ25-20-67.5

2碎运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