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3370-2018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隧道发酵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T3370-2018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隧道发酵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T3370-2018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隧道发酵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T3370-2018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隧道发酵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T3370-2018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隧道发酵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

B39

备案号:58106-2018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370—2018

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隧道发酵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oftunnelfermentationforAgaricusbisporussubstrate

2018-2-10发布2018-3-10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2/T3370—2018

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隧道发酵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孢蘑菇栽培基质隧道发酵技术有关术语和定义、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包装、贮存、

运输及生产记录等规范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双孢蘑菇培养料规模化集中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GB12728食用菌术语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发酵隧道

是一种可自动控制的专用于蘑菇培养料整批规模处理的形似隧道的发酵装置。

3.2一次发酵

培养原材料均匀混合并填充在一次发酵隧道中,通过自动控制通气自然升温发酵,使原材料软化并

混合均匀的过程。又称前发酵。

3.3二次发酵

前发酵后的培养料在封闭式发酵隧道中堆积,自动控气调温,通过巴氏灭菌和培养有益微生物的方

法使培养料适合蘑菇菌丝专一性生长的发酵过程。又称后发酵。

4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应符合NY5358的规定。发酵场应远离村庄、集镇等市民集居区,且交通方便的区域。

5生产条件

5.1场区布局

1

DB32/T3370—2018

场区由原料处理场、浸泡池、发酵隧道等功能区组成。应从便于管理、便捷操作、方便运输、规避

污染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5.2基础设施

5.2.1原料堆场

要求地势高爽,具有防火,防雨、防霉变功能。场地大小应与生产所需贮存的原料量相适应。

5.2.2秸秆浸泡池

秸秆浸泡池用水泥混凝土构建,便于机械操作,建有避雨棚,且必须有防渗措施。池最深处1m,长

与宽视所处位置及一次浸泡量而定。

5.2.3原料预处理场

混凝土地面,四周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出口全部与秸秆浸泡池连接,构成污水回收利用系统。

5.2.4发酵隧道

5.2.4.1总体要求

发酵隧道分为一次发酵隧道和二次发酵隧道,隧道建造数量应与基质需量相匹配,一次发酵隧道与

二次发酵隧道的间数比例一般为2:1,单个发酵隧道每批处理培养料80t~100t。

5.2.4.2一次发酵隧道

5.2.4.2.1规格

隧道规格视培养料批处理量而定(一般80t/批料的为宽5m、长为20m、净高4.5m);隧道墙体为砖

混结构,厚30cm;隧道顶设遮雨棚避雨。

5.2.4.2.2通气管铺设

地面下按长度方向每隔40cm间距平行铺设直径16cm通气管,管子正上方间隔30cm开直径5cm通气孔,

孔上安装高压喷嘴,喷嘴口略低于地面2cm左右,并沿通气管道方向在喷嘴上方作4cm宽条槽。

5.2.4.2.3地面

地面前低后高,倾角为1°,钢筋混凝土浇筑厚达20cm。

5.2.4.2.4排水及避雨设施

近门处与门平行设置一条10cm宽的明水沟。

5.2.4.3二次发酵隧道

5.2.4.3.1规格

隧道大小规格与一次发酵隧道相似,长度略短(一般80t/批料的为宽5m、长为18m、净高4.5m)。

隧道墙体为夹层保温砖混结构,厚40cm。增设隧道顶、隧道门,隧道顶采用水泥钢筋浇筑,并在近门上

方屋顶设置1个60cm×60cm排气口和后部上方设热空气循环装置,隧道门为聚氨酯密封保温门,可电动

开启。

2

DB32/T3370—2018

5.2.4.3.2通气管铺设

地面下按20cm间距平行铺设直径16cm铺设通气管,管子正上方间隔20cm开直径5cm通气孔,孔上安

装高压喷嘴,喷嘴口略低于地面2cm左右,并沿通气管道方向在喷嘴上方作4cm宽条槽。

5.2.4.3.3地面

地面前低后高,倾角为1°,钢筋混凝土浇筑厚达20cm。

5.2.5辅助生产设施

5.2.5.1供水系统

厂内建设供水管道网,配建一个蓄水池。

5.2.5.2雨水排放系统

建设雨水排放管道网,要与污水排放系统分开。

5.3设备

培养料发酵生产必须配备以下机械设备:

1)配置大小铲运车各1台,切草机1台、拌料抛料机1台。

2)发酵隧道配备风机大小应根据隧道大小而定,一般80t/批料,一次发酵隧道配置7.5kw~11kw

离心风机1台,二次发酵隧道配置37kw~45kw离心风机1台,相应配置风道及温度、通气的智能

控制系统,二次发酵隧道进风口设中效滤网。

3)变压器、配电房等电源保障系统。

5.4投入品

5.4.1生产用水要求

生产用水应符合GB5749标准规定。

5.4.2原辅材料要求

原辅材料的质量安全应符合NY5099标准规定。

6发酵技术

6.1培养料配制

6.1.1原料选择

蘑菇培养料的主要原料为稻麦秸秆、鸡粪、牛粪等;辅助原料有豆粕、石膏、轻质碳酸钙、石灰等,

原材料必须新鲜无质变。

6.1.2培养料配方

6.1.2.1培养料配方

培养料配方(干料百分比)为:

稻麦秸秆60%、牛粪36%、豆粕2%、石膏粉1%、轻质碳酸钙0.5%、石灰0.5%。

3

DB32/T3370—2018

麦草秸秆62%、鸡粪(干)34%、尿素1%、石膏粉1%、轻质碳酸钙1%、石灰1%。

6.1.2.2要求

培养料含水量调节至70%~75%,pH8~8.5。

6.1.3原料预处理

先将所需的稻麦秸秆放入预湿池中浸泡24h,牛粪经预湿后在堆放场上堆积48h。然后按配方比例混

合搅拌培养料,进行预堆。

6.2一次发酵

6.2.1预堆

将混合料堆放入一次发酵隧道,料高1.8m~2m。预堆时间4d。

6.2.2移料

当料温达到70℃~80℃后开始下降时开始移料操作。移料时用铲车将预堆料移至另一个一次发酵隧

道中停放的翻料机料斗上,开动翻机使料抖散,在隧道内重新堆放,料高1.8m~2m。第一次移料视培养

料湿度情况补水加湿,加湿宜在第一次移料时进行,在以后的移料中一般不操作。

6.2.3调控

定时间隔通入新鲜空气,即每30min通风3min~5min。

6.2.4时间

培养料一次发酵所需时间一般为14d左右。其中需移库翻堆3次,移料间隔为4d-3d-3d-2d,移料方

式重复6.2.2、6.2.3顺序操作,如此轮番进行。

6.3二次发酵

6.3.1移料

一次发酵结束后,将培养料从一次发酵隧道移出,方法参照6.2.2,装入二次发酵隧道,堆料高度

1.8m,密闭隧道门,进行二次发酵。

6.3.2调控

二次发酵阶段各时段操作及控制参数见表1,所需时间9d左右。

表1培养料后发酵操作及控制参数

流程时段通风操作料内温度持续时间备注

第1天封门,不通风,自然升温;第2天适当增

升温阶段50℃以上1d~2d自然发酵聚温

加新鲜空气2~3min/h。

调节好隧道气道和新鲜空气阀门进行通风3~5

巴氏灭菌60℃~65℃8h~12h维持料温

min/h。

调节好隧道气道和新鲜空气阀门进行通风10~

高温培养48℃~52℃5d~6d维持料温

15min/h

降温阶段关闭隧道气阀门,全开新鲜空气阀门通风30℃1d内降至自然温度

4

DB32/T3370—2018

6.4质量判断

发酵良好的培养料,颜色为咖啡色或棕褐色;料中布满白色有益菌体;可闻到一般性蘑菇香味,无

刺鼻的臭味;抓一把料握在手中,质地松软,没有粘滑的感觉,手握料能成团,一抖就松散开来;从料

中拿出几根秸秆,轻轻一拉就断;培养料Ph值为7.2~7.5,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