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北斗背夹技术规范_第1页
RFID北斗背夹技术规范_第2页
RFID北斗背夹技术规范_第3页
RFID北斗背夹技术规范_第4页
RFID北斗背夹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电网公司RFID北斗背夹

通用技术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

二。二三年四月

目录

1总则.....................................................................................1

2术语和定义...............................................................................1

3技术要求.................................................................................2

3.1环境要求...............................................................................2

3.2外观和结构要求........................................................................2

3.3机械性能要求.........................................................................3

3.4整机功耗要求..........................................................................3

3.5跌落要求..............................................................................3

3.6外壳及其防护性能.....................................................................3

3.7电磁兼容性............................................................................4

3.8基础硬件..............................................................................4

3.9接口硬件..............................................................................5

4功能要求.................................................................................8

4.1功能配置..............................................................................8

4.2功能要求..............................................................................8

5安全要求.................................................................................8

6试验要求.................................................................................9

6.1环境试验...............................................................................9

6.2外观检查...............................................................................9

6.3机械性能试验..........................................................................9

6.4整机功耗试验.........................................................................10

6.5跌落试验.............................................................................10

6.6防护性试验...........................................................................10

6.7电磁兼容性试验.......................................................................10

6.8基础硬件试验.........................................................................11

6.9接口硬件试验.........................................................................11

6.10功能检查............................................................................12

6.11通信协议一致性试验..................................................................12

7检验规则................................................................................12

8标志、包装、运输、储存.................................................................13

8.1标志..................................................................................13

8.2包装要求..............................................................................13

8.3运输要求..............................................................................14

8.4储存要求..............................................................................14

附录A(资料性)RFID北斗背夹外观参考示意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A.1RFID北斗背夹显示屏外观示意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B(规范性)手机与RFID北斗背夹配合实现功能......................................19

B.1手机与背夹配合实现功能...............................................................19

附录C(资料性)计量通信认证模块.....................................................21

附录D(规范性)手机与背夹通信协议...................................................23

D.1物理层................................................................................23

D.2数据链路层............................................................................23

D.3标准代码..............................................................................54

D.4升级..................................................................................56

I

RFID北斗背夹通用技术规范

1总则

1.1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以下简称“公司系统”)RFID北斗背夹的招标采购,它包括

技术指标、机械性能、适应环境、功能要求、安全要求、实验要求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验收要求以及供

货、质保、售后服务等要求。

1.2本技术规范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凡本技术规范中未规定,但在相关国家标准、电力行业

标准或IEC标准中有规定的规范条文,投标人应按相应标准的条文进行设备设计、制造、试验和安装。

1.3如果投标人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技术规范的条文提出异议,则招标人认为投标人提供的设备完全符

合本技术规范。如有异议,都应在投标书中以“投标人技术偏差表”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

1.4本技术规范所建议使用的标准如与投标人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投标人应按更严格标准的条文执行

或按双方商定的标准执行。

1.5本技术规范经招标、投标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6本技术规范主要的技术依据为以下规范,这些规范的内容与本技术规范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若有不

一致之处,以招标文件技术规范为准),投标产品应满足下述规范的要求:

GB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9—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b:设备用恒定湿热

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7626.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8—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Q/GDW1205-2013电能计量器具条码

GB/T22351.3-2008识别卡一无接点集成电路卡一邻近卡一第3部分:反冲突和传输协议

GB/T29768—2013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

Q/GDW10205—2021电能计量器具条码

Q/GDW10893—2018计量用电子标签技术规范

Q/GDW11759-2017电网一次设备电子标签技术规范

IS0/IEC18000-6信息技术一针对物品管理的射频识别(RFID)—第6部分:针对频率为

860-930MHz无接触通信空气接口参数(Informationtechnology-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

foritemmanagement-Part6:Parametersforairinterfacecommunicationsat860MHzto960

MHz)

ISO14443卡及身份识别安全设备一无触点接近式对象(Cardsandsecuritydevicesfor

personalidentification-Contactlessproximityobject)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计量通信认证模块meteringcommunicationauthenticationmoduIe

实现密钥存储、加解密流程控制的嵌入式模块,内含安全加密芯片,完成身份认证以及数据信息加

密/解密操作。

2.2

计量现场作业终端measuringfieldoperationterminaI

内嵌计量通信认证模块的手持式智能设备,用于辅助电力营销人员现场作业。

2.3

管理系统managementsystem

管理计量现场作业终端的信息系统,生成电子工单并下发到计量现场作业终端,接收工单的执行结

果。

2.4

RFID北斗背夹rfidbeidoubackclip

辅助手机,完成与电能表、采集终端、农排费控终端、回路状态巡检仪等信息安全交互,满足高精

度定位与RFID互感器巡检等业务需求。

2.5

安全软算法securitysoftalgorithm

安装到RFID北斗背夹内部,完成密钥存储、加解密流程控制的一段安全程序,实现手机与背夹之间

的身份认证以及数据信息加密/解密操作。

3技术要求

3.1环境要求

气候环境要求见表1。

表1气候环境要求

工作-25*C-65*C

1温度

贮存运输-40C〜60C

工作小于93%

2相对湿度

贮存运输不大于95%

3大气压63kPa〜106kPa

注:用户对运行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可在订货合同中另行商定。

3.2外观和结构要求

外观和结构应满足如下要求:

a)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伤、裂缝、变形等现象,表面涂覆层应均匀、不应起泡、龟裂和脱

落,金属部件不应锈蚀和损伤;

b)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各操作开关和键应灵活、可靠、方便,锁紧装置不得自行释放;

2

c)表面说明功能的文字、符号、标志应清晰、端正、牢固。

3.3机械性能要求

应能承受正常运行及常规运输条件下的机械振动和冲击而不造成失效和损坏。机械振动强度应满足

表2要求,冲击强度应满足表3要求。

表2机械振动强度

序号名称范围

1频率范围10Hz〜150Hz

2位移幅值0.075mm(频率W60Hz)

3加速度幅值10m/s2(频率>60Hz)

表3冲击强度

序号名称范围

1峰值加速度294m/s2

2脉冲持续时间18ms

3冲击波形半正弦波形

3.4整机功耗要求

整机功耗应满足如下要求:

a)关机状态:电流小于1mA;

b)待机状态:待机电流不大于8mA或待机时间不小于1250h;

c)开机状态:电池满电情况下,开启热点和调制激光红外功能,通过蓝牙控制调制激光红外模块,

不间断连续抄表,工作时间不小于48h。

3.5跌落要求

跌落后应满足如下要求:

a)在关机状态下从高度为1.2m±0.01m处跌落在混凝土表面后,外壳无裂痕、凹陷,螺丝无松动,

屏幕无爆裂,内部元器件无松脱或损坏,摇动无异常响声,能正常使用;

b)在开机状态下从高度为1.2m±0.01m处跌落在混凝土表面后,外壳无裂痕、凹陷,螺丝无松动,

屏幕无爆裂,内部元器件无松脱或损坏,摇动无异常响声,无掉电情况,能正常使用。

3.6外壳及其防护性能

3.6.1机械强度

以(0.2±0.02)J的动能作用在外壳表面不应影响其正常工作。

3.6.2阻燃性能

非金属外壳应符合GB/T5169.11—2017中的要求。

3.6.3防护性能

3

应符合GB/T4208—2017规定的IP54级要求。

3.6.4防腐蚀性能

金属部分应有防锈、防腐的涂层或镀层。

3.7电磁兼容性

3.7.1静电放电抗扰度

按照GB/T17626.2—2018的试验要求,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能承受施加在其外壳和人员操作部分

上的8kV直接静电放电以及邻近设备的间接静电放电,不应发生错误动作和损坏现象,正常工作。

3.7.2射频辐射电磁场抗扰度

按照GB/T17626.3—2016的试验要求,应能承受工作频带以外如表4所示强度的射频辐射电磁场的

骚扰不发生错误动作和损坏,正常工作。

表4射频辐射电磁场试验主要参数

试验项目频率范围等级试验值试验回路

80MHz-1000MHz310V/in整机

射频辐射电磁场

1.4GHz〜2GHz430V/m整机

3.7.3工频磁场抗扰度

按照GB/T17626.8—2006的试验要求,应能承受频率为50Hz、磁场强度为400A/m的工频磁场影响,

不应发生错误动作和损坏现象,正常工作。

3.8基础硬件

3.8.1CPU、存储器要求

a)CPU、存储器应满足安全软算法最低配置要求;

CPU:主频不低于48MHZ;

RAM:容量不低于48KB;

FLASH容量不低于256KB;

b)应支持TF存储卡扩展且容量不低于为256GB,存储信息应保存10年以上,可作为手机的外

接存储设备使用。

3.8.2按键要求

RFID北斗背夹按键应满足如下要求:

a)按键应灵活可靠,无卡死或接触不良现象,各部件应紧固无松动;

b)键帽上的字符应清晰、耐用;

c)按犍寿命不低于200万次。

3.8.3电池要求

RFID北斗背夹电池应满足如下要求:

a)应采用锂聚合物电池,电池容量不小于lOOOOmAh;

b)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电池不能出现漏液现象;

c)防止过充过放,温度高于55°C或低于-10°C时,停止充电;

4

d)关机存放时,半年后不出现大于20%的电池容量的电量跳变现象,使用时,不出现大于1%的电

池容量的电量跳变现象:

e)在电池表面要有对电池使用和操作注意事项的醒目标识。

3.8.4显示屏要求

REID北斗背夹显示屏应满足如下要求:

a)尺寸和显示符号参见附录A.1;

b)显示颜色:黑底白字(故障显示符号和充放电显示符号为红色):

c)显示屏中功能模块显示符号状态要求见表5。

表5功能模块显示符号状态要求

序号显示符号工作状态其他状态

1、在开机情况下可查看电量百分比(0%T00%):

1电源2、在充电或放电时,可以查看到充电或放电字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

样。

1、蓝牙正常开启,无外部设备连接显示符号闪

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如蓝牙模块开启失

2蓝牙烁;

败)。

2、外部设备连接成功显示符号常亮。

5G模块开启,同时插入SIM卡且SIM卡连接状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如未检测到卡,无

35G

态正常,显示符号常亮。信号等)。

1、热点模块开启,无外部设备连接时显示符号

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如热点模块开启失

4WIFI闪烁:

败)。

2、有外部设备连接成功时显示符号常亮。

5调制红外调制红外通信中,有数据传输时显示符号闪烁。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如无数据传输)。

调制激光红调制激光红外通信中,有数据传输时显示符号

6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如无数据传输)。

外闪烁。

RS485/RS232通信中,有数据传输时显示符号闪

7RS485/RS232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如无数据传输)。

烁。

8RFID读写标签中,RF1D数据传输时显示符号闪烁。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

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如TF卡未插入或

9TF卡TF已插入且硬盘功能正常,显示符号常亮。

不能正常读写)。

以上显示符号功能均正常之外的故障(如计量

10故障其余情况显示符号应熄灭。

通信认证模块工作不正常)显示符号常亮。

3.8.5蜂鸣器要求

RFID北斗背夹在开机以及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时蜂鸣器应有声音提示,音质应清脆无杂音。

3.9接口硬件

3.9.1配置要求

RFID北斗背夹接口硬件配置应符合表6要求。

表6接口硬件配置表

5

序号接口名称配置要求

1调制红外通信接口必配

2调制激光红外通信接口必配

3公网无线通信接口必配

4蓝牙通信接口必配

5外部扩展接口必配

6条码扫描接口必配

7高频RFID接口必配

8超高频RFID接口必配

9定位接口必配

3.9.2调制红外通信接口要求

调制红外通信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红外发射管载波中心频率为38kHz±1kHz;

b)发射管红外波长为940nm:

c)红外发射管有效角度为±17°;

d)红外接收管的载波解调中心频率为38kHz上1kHz;

e)接收管有效响应的红外波长范围为900nm〜lOOOnm;

f)红外接收管的接收范围角度为±45°;

g)红外接受距离应不小于5m;

h)传输波特率支持1200bps>2400bps;

i)调制红外硬件模块应与背夹(平放)的顶部铅锤面应呈-13。夹角。

3.9.3调制激光红外通信接口要求

调制激光红外通信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红外激光发射管的波长应为980nm±15nm:

b)光学输出功率不大于7mW;

c)激光有效光斑应满足1m处直径不大于12cm、3m处直径不大于14cm、5m处直径不大于18cm;

d)辅助瞄准红色激光波长应为650nm,瞄准红色光斑中心点与激光红外光斑中心点距离在1m处

不大于1.5cm、3m处不大于2cm、5m处不大于3cm。

e)调制激光红外硬件模块应与背火(平放)的顶部铅锤面应呈-13。夹角。

3.9/公网无线通信接口要求

公网无线通信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符合国家相关入网检验标准;

b)应支持NanoSIM卡或eSIM卡;

c)应支持热点功能,热点功能应采用2.4G/5G双频段,支持802.1la/b/g/n/ac,最高速率至

150Mbps,通讯距离大于10米,连接数量不小于4;

d)应至少支持TD-LTE(CAT4)、FDD-LTE、NR等网络制式。

3.9.5蓝牙通信接口要求

盛牙通信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蓝牙通信协议版本应满足V4.0-EDR及以上版本;

b)传输速率不低于115200bps;

6

c)功率级别Class2小于4dBm,连接距离不小于10m。

3.9.6外部扩展接口要求

外部扩展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形式应为USBType-C,并支持USB2.0或以上高速传输标准;

b)应具有防静电电路及外部攻击保护电路;

c)应具备I8W快速充电功能;

d)应能通过USB接口转为RS485.RS232等接口,RS485接口应至少能够在128个节点的RS485

总线网络中通信。

3.9.7条码扫描接口要求

条码扫描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应支持一维、二维专业条码扫描;

b)条码扫描硬件模块应与背夹(平放)的顶部铅锤面应呈-13。夹角;

c)码制应支持Q/GDW1205标准要求。

3.9.8高频RFID接口要求

高频RFID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射频工作场频为13.56MHz;

b)工作场强应符合ISO14443T中规定的交变电磁场的要求;

c)传输协议应支持ISO14443typeA协议或ISO15693协议;

d)识读距离不大于5cm时,读写1000次,识读率应大于99%;

e)天线应采用内置式天线。

3.9.9超高频RFID接口要求

超高频RFID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支持ISO/IEC18000-6以及GB/T29768—2013空中接口协议;

b)支持840-845MHZ,920-925MHz两个频段;

c)发射功率范围应支持0-30dBm,步进IdB可调,在30dBm发射功率,操作成功率不低于90%的

条件下,读写距离符合Q/GDN11759—2017和Q/GDW10893—2018中电子标签读写距离要求;

(1)支持对超高频RFID的输出功率、频段、频点、应用场景及盘存到的重复标签过滤时间进行设

定和查询;

e)支持对符合ISO/IEC18000-6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的EPC内和TID码进行盘存操作;

f)支持对符合ISO/IEC18000-6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的EPC区、TID区、用户数据区和保留

区进行读取操作;

g)支持对符合ISO/IEC18000-6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的EPC区、用户数据区和保留区进行写

入操作;

h)支持对符合ISO/IEC18000-6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的EPC区、TID区、用户数据区和保留

区进行锁定操作;

i)支持对符合ISO/IEC18000-6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进行灭活操作;

j)支持对符合GB/T29768—2013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的标签编码和标签信息进行盘存操作;

k)支持对符合GB/T29768—2013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的标签编码区、标签信息区、用户区

进行读取操作;

7

1)支持对符合GB/T29768—2013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的标签编码区、用户区和安全区进行

写入操作;

m)支持对符合GB/T29768—2013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的标签编码区,标签信息区,用户区

和安全区进行锁定操作;

n)支持对符合GB/T29768—2013空中接口协议的电子标签进行灭活操作。

3.9.10定位接口要求

定位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支持北斗或北斗/GPS双模;

b)定位精度小于5m;

c)同步时间误差不大于0.1us;

d)定位时间在冷启动情况下不大于60s。

4功能要求

4.1功能配置

RFID北斗背夹的功能见表7。手机与RFID背夹配合使用时,应完成的功能见附录B。

表7RFID北斗背夹功能

序号功能项

1热点

2移动硬盘

3充电宝

4.2功能要求

4.2.1热点

应能作为网络热点,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4.2.2移动硬盘

应能作为移动存储介质保存现场视频、音频、照片等文件数据。

4.2.3充电宝

应能作为备用电源对手机等设备进行充电。

5安全要求

RFID北斗背夹安全方面应满足如下要求:

a)安装支持国密SMI、SM2、SM3、SM4、SM7、SM9算法的计量通信认证模块和支持国密SM4

算法的安全软算法库,计量通信认证模块的尺寸和引脚定义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b)计量通信认证模块所使用的加密芯片应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的检测,并取得商用密码产品型号

证书;

c)计量通信认证模块对称密码算法所用的密钥应纳入国家电网公司用电信息密码基础设施管理;

8

Cl)计量通信认证模块非对称密码算法所用的数字证书应为数字证书管理系统(CA)发放的设备

证书,数字证书管理系统应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安全性审查,且数字证书管理系统的根证书

应由国家根证书签发;

e)应具有防止RFID北斗背夹内信息泄露的功能:

f)应具有防止借助RFID北斗背夹攻击管理系统的功能;

6试验要求

6.1环境试验

6.1.1IWJ温试验

6.1.1.1高温存储试验

按GB/T2423.2—2008规定的Bb类进行,将受试样品在非通电关机状态下放入高温试验箱中央,

升温至+70C,持续时间16h后取出,在23c±2℃、40%〜60%相对湿度条件下放置2h,开机运行程

序,然后进行性能、功能、外观检测,受试样品不应出现损坏或信息改变,能正常工作。

6.1.1.2高温工作试验

按GB/T2423.2—2008规定的Bb类进行,将受试样品在开机状态下放入高温试验箱中央,升温至

+55℃,保温2h,运行程序,然后进行性能、功能、外观检测,受试样品不应出现损坏或信息改变,能

正常工作。

6.1.2低温试验

6.1.2.1低温存储试验

按GB/T2423.1—2008规定的Ab类进行,将受试样品在非通电关机状态下放入低温试验箱中央,

降温至-40℃,持续时间16h后取出,在23c±2℃、40%〜60%相对湿度条件下放置2h,开机运行程

序,然后进行性能、功能、外观检测,受试样品不应出现损坏或信息改变,能正常工作。

6.1.2.2低温工作试验

按GB/T2423.1—2008规定的Ab类进行,将受试样品在开机状态下放入低温试验箱中央,降温至

-25℃,保温2h,运行程序,然后进行性能、功能、外观检测,受试样品不应出现损坏或信息改变,能

正常工作。

6.1.3恒定湿热试验

按GB/T2423.3—2008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箱内保持温度(50±2)℃、相对湿度(93±3)%,

试验周期为48h。试验结束后,在大气条件下恢复lh〜2h,然后进行性能、功能、外观检测,受试样品

不应出现损坏或信息改变,能正常工作。检查设备金属部分应无腐蚀和生锈情况。

6.2外观检查

对受试样品进行目测检查,应符合本文件3.2的要求。

6.3机械性能试验

6.3.1振动试验

9

不包装、装配电池的受试样品水平固定在振动台上,进行连续正弦振荡和随机振荡,应符合本文件

4.3的要求,试验后受试样品外观无变形、磨损或其他形变发生,应能够正常工作。

6.3.2冲击试验

将受试样品开机,对正向、侧向、俯向3个方向,施以脉冲持续时间为18ms、加速度为294m/s2

的冲击,每个方向正、反各3次,共计18次的冲击试验,应符合本文件4.3的要求,试验后受试样品

外观无变形、磨损或其他形变发生,能正常工作。

6.4整机功耗试验

将受试样品充满电后开机,开启热点和调制激光红外功能,通过蓝牙控制调制激光红外模块,不间

断与后台系统通信,连续抄读测试设备数据,应符合本文件3.4的要求。

6.5跌落试验

将受试样品在本文件规定的跌落高度跌落到水泥平整地面,着地要求每角每面2次,应符合本文件

4.5的要求,受试样品外壳应无裂痕、凹陷,螺丝无松动,受试样品能正常二作。

6.6防护性试验

按标准GB4208—2017中的试验要求,对受试样品开展IP等级试验,应符合本文件3.6.3要求,

试验后受试样品内部应无积水或影响性能的灰尘沉积,对电气性能无影响,能正常工作。

6.7电磁兼容性试验

6.7.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按照GB/T17626.2—2018的规定进行试验,在严酷等级4级、试验电压8kV的条件下,对正常工

作状态下的受试样品进行直接放电和间接放电。直接放电施加部位在操作人员正常工作时可能触及的外

壳和操作部分;间接放电施加部位在样品各个侧面,每个敏感试验点放电次数为正负极性各10次,每

次放电间隔不小于1s,试验时样品允许出现短时通信中断和液晶显示瞬时闪屏,其他功能和性能应正

常,试验后RFID北斗背夹应能正常工作,存储数据无改变,功能和性能应符合本文件的相关条款的规

定。

6.7.2射频辐射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按照GB/T17626.3—2006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a)一般试验等级:

1)频率范围:80MHz-1000MHz;

2)严酷等级:3;

3)试验场强:10V/m(非调制);

4)正弦波1kHz,80%幅度调制。

b)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辐射的试验等级:

1)频率范围:L4GHz〜2GHz;

2)严酷等级:4;

3)试验场强:30V/m(非调制);

4)正弦波1kHz,80%幅度调制。

注:试验中受试样品不应发生损坏和死机现象,试验后受试样品应工作正常,存储数据无改变。

6.7.3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按照GB/T17626.8-2006试验后受试的规定进行试验,将受试样品开机运行程序,置于50Hz频率

10

的、随时间正弦变化的、强度为400AG的稳定持续磁场的线圈中心,试验中受试样品不应发生损坏以

及出现错误动作和死机现象,试验后受试样品应工作正常,存储数据无改变。

6.8基础硬件试验

6.8.1按键检查

用目测法检验按键位置,用手检验按键的通断情况,应符合本文件3.8.2的要求,按键设计位置准

确,接触可靠准确。

6.8.2电池容量试验

取出被测受试样品电池,将电池与测试设备连接,测试结果应符合本文件3.8.3的要求。

6.8.3显示屏检查

受试样品开机、工作,用目测法进行检查,显示结果应符合本文件3.8.4要求。

6.8.4蜂鸣器检查

受试样品开机后开启蜂鸣器,测量结果应符合本文件3.8.5的要求。

6.9接口硬件试验

6.9.1调制红外通信试验

将受试样品开启调制红外通信功能,在5nl测试点与测试设备通信,应符合本文件3.9.2的要求,

能正常通信。

6.9.2调制激光红外通信试验

将受试样品开启调制激光红外通信功能,分别在不同测试点与测试设备通信,应符合本文件3.9.3

的要求,能正常通信。

6.9.3上行通道无线通信试验

在受试样品中装入通信运营商的SIM卡,启动无线通信模块与管理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应符

合本文件3.9.4的要求,无死机现象,数据上传下载正确。

6.9.4蓝牙通信试验

将受试样品开启蓝牙通信功能,与其他蓝牙设备连接进行通信,应符合本文件3.9.5的要求。

6.9.5外部扩展接口通信试验

受试样品与测试PC机连接通信,进行数据交换,应符合本文件3.9.5的要求,无连接中断、死机

现象,应能通过电脑成功下载文件。

6.9.6接口短路试验

在受试样品开机情况下,对受试样品TYPE-C接口的电源端子和地端子进行短路操作,应符合本文

件3.9.6的要求,试验后受试样品应能正常工作,或能自行恢复。

6.9.7RS485通信试验

11

将受试样品开启RS485通信功能,通过USB接口转为RS485接口与测试设备连接,进行通信,应符

合本文件3.9.6的要求,在电能表技术标准规定的通信速率范围内均能正常通信。

6.9.8条码扫描试验

将受试样品开启条码扫描功能,读取精度不低于5mil的条码信息1000次,识读率应大于99%,响

应时间不大于1s,应符合本文件3.9.7的要求。

6.9.9高频RFID数据采集试验

将受试样品开启高频RFID数据采集功能,读写标准标签,识读距离为5cm时,读写1000次,识读率

应大于99%,应符合本文件3.9.8的要求。

6.9.10超高频RFID数据采集试验

将受试样品开启超高频RFID数据读写功能,与测试设备连接,测试结果应符合本文件3.9.9的要

求。

6.9.11地理信息采集试验

在晴天室外空旷地区搜索卫星信号,定位位置信息,冷启动时在60s内获取到卫星信号,精度要求

在5川范围内。应符合本文件3.9.10的要求

6.10基础功能检查

6.10.1热点功能检查

在受试样品中插入通信运营商的SIM卡,在空旷无遮挡的空间内,开启热点模块,与手机连接进行

公网通信,通信距离、通信速率、连接数量应符合本文件3.9.4的要求,功能应符合本文4.2.1的要求。

6.10.2移动硬盘功能检查

在受试样品中插入TF卡,开启移动硬盘功能,连接测试设备进行测试,存储容量应符合本文件3.8.1

的要求,功能应符合本文件4.2.2的要求。

6.10.3充电宝功能检查

将不同主流品牌的手机通过充电线分别与受试样品相连,查看手机充电状态,测试结果应符合本文

件4.2.3的要求。

6.11业务功能试验

受试样品开机,执行各项功能,应符合本文件附录B的要求。

6.12通信协议一致性试验

将受试样品开机,与测试设备进行通信,受试样品与手机通信协议应符合本文件附录D的规定。

7检验规则

检验项目与检验环节对应表见表8。

12

表8检验项目与检验环节对应表

序号试验项目全性能试验出厂检验到货后抽检验收

1高温试验■一•

2低温试验•—•

3恒定湿热试验•一•

4外观检查•••

5振动试验■一—

6冲击试验•一—

7整机功耗试验■一•

8跌落试验•一—

9防护性试验■—一

10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一•

11射频辐射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12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13按键检查■••

14电池容量试验•一—

15显示屏检查•••

16蜂鸣器枪查■••

17调制红外通信试验•••

18调制激光红外通信试验•■•

19上行通道无线通信试验•••

20蓝牙通信试验・••

21外部扩展接口通信试验•••

22接口短路试验•—•

23RS485通信试验■••

24条码扫描试验•••

25高频RF1D试验•••

26超高频RFID试验•••

27地理信息采集试验■.•

28功能检查•••

29业务功能试验•••

30通信协议一致性试验•••

注:・表示必检项目,一表示不检项目,O表示选配后必检项目。

8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8.1标志

铭牌应具有生产厂家、产品型号、出厂日期、资产条码等信息,资产条码应采用一维条码或RFID

电子标签,并应符合Q/GDW10205—2021的规定。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191—2008的规定。

8.2包装要求

13

应按照GB/T13384-2008的要求进行包装,包装盒应符合防潮、防尘、防震的要求,内包装盒(箱)

内应有装箱明细表、检验合格证、触控笔等备附件及有关的随机文件。

8.3运输要求

包装后,在长途运输时不得装在敞开的船舱和车厢,中途转运时不得存放在露天仓库中,在运输过

程中不允许和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物品同车(或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