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2月统一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卷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人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的现代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现代化研究中格外突出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要理解、把握社会现代化,必须从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谈起。社会现代化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纯粹客体运动过程,而是基于人的创造性的内涵丰富的历史运动过程。看一个社会是否实现现代化或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不仅是以社会客体发展的程度来界定,还是以发展的结果对主体的价值关系来确定的。社会现代化,是同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融为一体的:人之所以要改变现实世界,促进社会现代化,目的就是改变人的现有生存状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和价值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而社会现代化的合理性也就体现在它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社会条件,保障人的价值实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不管何种领域、何种方面的发展,最后都归结为人的发展,并体现和服务于人的发展。社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人的现代化,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也就失去了本来意义。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又是其手段。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社会现代化始终不能偏离这一航向。但是,在坚持“人是目的”的前提下,不能忽视“人是手段”。社会现代化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展现。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现代化。明确这一点,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非常重要。“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实干意识。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实现。总的说来,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人的现代化,新时代所赋予的内涵和重点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大不一样。20世纪80年代,国外兴起的“人的现代化”,限于加速经济发展、尽快改变落后状况的考虑,重点是围绕“社会”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的现代化展开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为实现社会现代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化的目标服务的。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人的现代化固然需要紧扣社会现代化的主题,但其重点主要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即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各项现代化建设都是为了满足这一目的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两种现代化所遵循的逻辑不同。前者遵循的是人的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后者遵循的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西方现代化曾经借助“人的发现”起步,但就其总体发展而言,西方现代化是由资本驱动的,是资本的现代化。资本逻辑宰制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导致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颠倒,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支配人。中国式现代化与之相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按照人的现代化逻辑推进的,又是人的现代化的具体展现。在价值指向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具体内容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围绕适应人的各方面发展需要而展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具体的实施与体现;在推进方式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是遵循人的发展逻辑顺序推进的,即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致力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发展动力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高扬人民的主体性,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现代化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在奋斗目标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追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人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又合理对待资本,正确处理人的发展与资本发展的关系,从而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反对资本至上,并不意味着简单拒斥资本,关键是如何看待资本。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具有双重属性和功能:一方面,资本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它以巨大力量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加速了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资本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又带来“文明中的野蛮”,它给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异化,阻碍了历史进步。对于资本的文明作用,马克思给予充分肯定,对其“野蛮”效应则给予深刻的批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待资本的新认识、新对策。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注重激发各类资本活力,使之更好地促进科技进步、便利人民生活、促进现代化建设。同时,又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给资本设立“红绿灯”,引导资本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上述对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资本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民至上与注重激发资本活力是并行不悖的。(摘编自丰子义《深刻把握“人的现代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息息相关,要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不可能回避人的现代化问题。B.人的发展是考察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发展。C.西方现代化自始至终是资本驱动下的现代化,它偏离了社会现代化的目的,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D.马克思一分为二地看待资本的作用,既肯定了资本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作用,又对其不足进行了批判。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步骤清晰,它强调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现代化。B.文章从价值指向、具体内容、推进方式、发展动力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阐释,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C.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背景下,准确理解和把握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十分重要。D.“给资本设立‘红绿灯’”中,“红绿灯”一词形象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重规范、重引导的特点,使说理深入浅出。3.材料中说:“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下列最符合这个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自身经历了从“物的依赖关系”到“人的自由个性确立”的发展过程,这其实就是从传统人走向现代人的过程。B.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改造世界,推动了社会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又使人们创造出新的自我,促进了人的现代化。C.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建立现代化社会必须依靠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都高度现代化的人来完成。D.人的现代化只有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如果离开了社会现代化,那么人的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4.有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5.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如何实现自我的现代化?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这边风景刘成章山,梁,峁,层层叠叠,千千万万,都是浑圆的形状,都是褐黄的颜色,都是一片空旷和静穆。但当春风吹绿第一条柳丝,抬头望去,山上,梁上,峁上,便都有了人类影影绰绰的活动。阿拉伯数字的“1”是人,汉字的“一”是牛,“1”和“一”紧密连接,相扶相持,旋下一圈一圈美丽的纹饰,愈旋愈高,直旋上蓝天。山如此,梁如此,千山万梁亿峁都如此,千山万梁亿峁都成了朴拙的工艺品。这时候,“1”被蓝天衬着,“一”也被蓝天衬着,像写在蓝天上的神秘的算式。算什么呢?是算“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犁铧不回答,它只神秘地破着云彩。陕北高原这样的情景,随着时序的更迭周而复始,与日、月、星争辉,与我们伟大民族的文明史等长。但翻开古典文学的书页,却没有一篇给予描写。其原因恐怕主要是作家们很少涉足这里。范仲淹倒是来过,但他忙着指挥打仗;杜甫倒是来过,但他是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哪有心思去观察、去欣赏呢?至于作家们为什么很少来,原因不言自明:这儿太荒凉,太贫瘠了。别说古时候,即使是现在,它的荒凉与贫瘠,也吓退了一批又一批的来人。那陡斜成四十五度的山坡,要是平原上的人们来了,站都站不住。暴雨一下,土壤和肥料都被冲走了,每片土地都成了失血过多的病人。尽管如此,对于曾经养育了祖先和现在还养育着自己的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这些山圪瘩,庄户人都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地种三年比娘亲。”他们说。他们欣喜地看见,就在黄漠漠的山洼里,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站着几只嘎嘎欢叫的雄野鸡。哦,那羽毛,那尾翎,大红中又缀着绿,缀着蓝,缀着黑,缀着白,灿烂得让人惊心。能生出如此精灵的土地,难道是可以厌弃的吗?牛在走,犁在行,人扶着犁,翻耕着黄土。不断翻起来的像波浪一样的黄土是疏松的,绵软的,柔细的,人的赤脚片子踩在上面,像轻微的电流通在身上,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赤脚片子触着的,是土地温热细腻的缠绵情意。可惜那些城里人,他们无福享受这些大自然的温存。好多人以为赤脚走在海滨的沙滩上是惬意的,殊不知,赤脚踩在虚虚的黄土里,却要比那舒坦上千倍万倍。想起城市,就想起那坚硬的路面,就想起那被袜子和皮鞋包裹着的脚,人和大自然几乎疏远得不知对方的存在。而现在,人和大自然之间,人和土地之间,是那么亲近。其间没有水泥,没有柏油,没有鞋袜,什么也不隔,只有黄土与赤脚片子紧紧地贴着,黄土的情和人的心紧紧贴着,使人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这样,山野间便一直有着自得的声音了。这个山上喊:“噢——回来!”那道梁上喊:“噢——回来!”峁上也在喊:“噢——回来!”这声声牛歌,是喊牛转弯,也似在召唤着什么,响遍千山万岭。究竟召唤什么呢?是真纯的人性?是朴洁的自然?谁也说不清。反正他们这样喊着。反正他们喜欢这样喊。反正他们喊起来很好听,并且使这苍茫的高原更加雄浑壮阔。那是地气和心气相通的声音啊。那是地气麻酥酥地通过脚掌,进入人体,与心气相化合,然后从喉咙里发出来的嘹亮声音啊。也许由于这声音的震响,一股磅礴大气便在天空回荡着,天空便孕育着风雨雷电了。陕北的春天虽然还相当寒冷,但他们耕着耕着,棉袄脱了,只穿个单衫和老棉裤。晶莹的汗珠如宝石,装饰着他们的黑红脸膛。肚子饿了的时候,他们会望望炊烟缭绕的地方,那儿有柴垛,有窑洞,那儿是他们的家,家里有长得挺水灵的婆姨。他心想:婆姨今天做的是什么饭?是剁荞面,还是洋芋擦擦?太阳正端的时候,黑油油的小饭罐儿像镜子一样反光,一明一灭,婆姨们提着它,兴许还背着娃娃,送饭来了。他们呼噜呼噜地吃起来,婆姨们说不定也累了,就在他们面前撒着娇,说她这儿疼还有那儿疼,然后就躺在地畔,任娃娃抓着黄土玩耍。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生活过得苦焦,可是,他们出门三步就唱歌,缸里无米还要笑。他们在这穷乡僻壤里,像那酸枣树一样,活得愈来愈旺。粗粝的饭菜尽管可以导致他们普遍的胃病,却磨损不了他们钢铁一样的精神。他们最能忍耐,一副肩膀,给八十斤挑了,给一百二十斤也挑了;如果再给三十斤,他们只皱皱眉头,最后还是挑了。他们也无所畏惧,谁也不怕,活得自在。“谁能把咱的镢头把子夺去?”他们说。他们是自由天国的雄狮,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可怕的事情。饭罐被他们呼噜空了。呼噜空了的饭罐,还端在粗大的手中,还要伸出舌头舔净罐口沾着的米汁和米粒。然后打着饱嗝,满意地望望婆姨。又抱起娃娃,用胡子巴扎的嘴巴,亲他的小脸蛋。待婆姨们走后,他们把静卧的耕牛吆喝起来,又耕地了。他们一辈辈从黄土中走来,生儿育女,红火热闹几十年,最后又会步履蹒跚地走入黄土。俗话说:“人吃地一生,地吃人一口。”那是很残酷的。但是他们知道,当自己被土地的牙齿咀嚼的时候,还有子孙在,他们的生命已经转移到子孙身上了,因而是毋须悲观的事情。火红的晚霞中,依然听见牛歌此起彼伏,依然看见他们吆着耕牛,成古老的象形文字,在旋,在旋,旋出一圈一圈美丽的纹饰。被美丽纹饰装扮着的,是山,是梁,是峁,而山、梁、峁又装扮着扶犁的庄户人,他们是社会最坚固、最耐久的根基。他们驾着牛旋着,旋着,时代便螺旋式地上升,上升向理想的极点。应该让晚霞泼红他们!应该让不论是哪个层次的人,看到贫瘠山圪瘩上挥汗躬耕的他们都感到灿烂得惊心!应该让整个人类都知道,由于他们的劳作,我们这颗星球上的一切地方,甚至是不毛之地,都是包孕着无尽的希望的!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晚(有删改)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陕北高原农耕历史悠久,但是中国古代作家很少来到这里,没有在古典文学史上留下相关作品,作者对此感到遗憾。B.文中联想到城里人无福像陕北高原的人们一样享受土地温热细腻的缠绵情意,意在突出现代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C.陕北汉子坚韧、乐观,婆姨在他们面前撒娇,他们挑担、用胡子巴扎的嘴巴亲娃娃的小脸蛋等描写充分展现了这一点。D.陕北人民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这片黄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所以死虽然很残酷,但他们对于死亡并不悲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多处运用短句和反复,层层渲染,形成了简洁明快、灵动跳跃的节奏,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B.文中写陕北汉子的喊声是“地气和心气相通的声音”,并把它和风雨雷电联系起来,想象奇特,气势阔大。C.文章画线部分直抒胸臆,情感浓烈,升华了陕北人民辛勤劳作的伟大意义,并发出了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的呼吁。D.刘成章许多描写陕北景与人的散文幽默诙谐,乡土气息浓厚,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篇散文也不例外。8.文章标题“这边风景”含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9.戏剧创作有“三一律”理论,即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这篇文章虽然是散文,但也符合“三一律”的创作理论,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林之性静,所以动者,风摇之也;水之性清,所以浊者,土浑之也;人之性贞,所以邪者,欲眩之也。身之有欲,如树之有蝎。树抱蝎则还自凿身抱欲而还自害故蝎盛则树折欲炽则身亡。将收情欲,先敛五官。五官者,情欲之路,嗜好之府也。目爱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口贪滋味,命曰腐肠之药;鼻悦芳馨,命曰熏喉之烟;身安舆驷,命曰召蹶之机。此五者,所以养生,亦以伤生。耳目之于声色,鼻口之于芳味,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之贤智,或为庸愚,处之异也。故明者刳情以遣累,约欲以守贞。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夫蜂虿螫指,则穷日烦扰;蚊虫噆肤,则通宵失寐。蚊蜂小害,指肤外疾,人入山则避蜂虿,入室则驱蚊虻。何者?以其害于体也。嗜欲攻心,正性颠倒,嗜欲大害,攻心内疾,方于指肤,亦以多也。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太山,而莫之避。是弃轻患而负重害,不亦倒乎?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人有牛马,放逸不归,必知收之;情欲放逸而不知收之,不亦惑乎?将收情欲,必在脆微。情欲之萌,如木之将蘖,火之始荧,手可掣而断,露可滴而灭。及其炽也,结条凌云,煽熛章华,虽穷力运斤,竭池灌火,而不能禁,其势盛也。嗜欲之萌,耳目可关而心意可钥;至于炽也,虽襞情卷欲而不能收,其性败也。如不能塞情于未形,禁欲于脆微,虽求悔吝,其可得乎?(选自《刘子·防欲章二》)材料二: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伊尹知天命之至,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桀拍然而作,哑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夭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遂适汤,汤立为相。故伊尹去官入殷,殷王而夏亡。赵裹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选自刘向《新序·刺奢第六》)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树抱A蝎则还B自凿C身抱欲D而还E自害F故蝎盛则树G折H欲炽I则身亡。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浑,使动用法,使……浑浊,与《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中的“乐”用法相同。B.斤,斧头,与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斤”意思相同。C.“而莫之避”与《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之”用法不相同。D.何待,等待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操”句式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的本性是坚贞的,但过多的欲望会使人迷失了本性而变得邪恶。人们应该克制欲望,处于知止知足的境界,以保全本性。B.克制欲望,要约束目、耳、口、鼻等感官的极度享受;同时也要将欲望阻止在刚刚萌发之时,因为欲望一旦炽盛就难以克制了。C.被毒虫咬刺手指,被蚊虫叮咬肌肤,这和扰乱本性的嗜欲相比,不过是轻于秋毫的外疾之害,而人们却或终日烦扰,或彻夜难眠。D.材料一认为,嗜欲的危害非常严重,而人们却不知躲避;材料二中的夏桀、赵襄子穷奢极欲,毫无悔改之意,正是这一类的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之贤智,或为庸愚,处之异也。(4分)(2)遂适汤,汤立为相。故伊尹去官入殷,殷王而夏亡。(4分)14.古人的劝谏方式有讽谏、窥谏、正谏等,“讽谏”指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窥谏”指观察君主神色相机进谏,“正谏”指直言规劝。材料二中伊尹、优莫的劝谏方式分别属于什么方式?请简要分析。(4分)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野水孤舟梁栋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溪水涨溢,积水茫茫,道路也被淹没,这些描写写出了雨水之大,照应了诗题中的“野水”。B.诗歌通过终日少有来客造访的孤洲、系在河岸垂杨之下的小舟来写诗人的处境,寄寓深婉。C.诗歌先写诗人茅屋之外之所见,再写茅屋之内之所见,诗人情感也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D.诗中“坐见”“袖手”等动作描写,生动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诗人的形象鲜明饱满。16.这首诗是诗人“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追求的体现,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慧同学读到古人诗歌《渊明携酒图》中“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归岫”,马上联想到这两句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而来。(2)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割地笼络秦国,贾谊《过秦论》中也论及这一史实,即“,”。(3)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在古诗词中也总能看到男儿因感伤国事而落泪,比如杜甫诗中就有“,”。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只要你停下脚步,细心打量,也会有所发现。我住的小区绿树成荫,小叶榕、香樟、棕榈等高大挺拔的树木,葳蕤蓬勃,四季常青。靠近北大门一角,数十株参天大树之间,一些石椅、石凳、石桌依次摆开,①。几位老年人相向而坐,闲聊家常,脸庞洋溢着安详恬淡。还有几位老人围拢在石桌旁打纸牌,偶有轻松愉快的笑声。与老人们相隔咫尺的另一端,是个小型游乐场。孩子们在那里玩滑梯、荡秋千、踢皮球……闹腾叫喊如同浪涛起伏,惊得树梢上的鸟儿振翅远飞。这不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景象吗?小区人工湖,水波荡漾,鸥鹭翩跹。湖畔绿树青翠欲滴,青砖铺就的环湖步道曲径通幽。“翠湖”之名真可谓②。我不止一次看到健硕漂亮的山鸡,在步道闲庭信步。有人接近时,它或迅速钻进绿化带深处,或扑腾飞起,栖息于湖边香樟树枝头。小区有众多乒乓球爱好者,晚饭后,打乒乓球的人很多。每当打出一个好球,看打乒乓球的人纷纷拍手叫好,打球者也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喝彩鼓劲。漫步在小区,小区里的欢喜总让我③。每天散步很晚回到家中,心情总是很愉快。这个家园照亮了我一天又一天的心情。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
19.下列句子中的“或”和“它或迅速钻进绿化带深处”中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慰问团已经启程,明天或可到达我们这里。B.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C.这个办法对解决问题或有帮助,不妨试试。D.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学习是不可或缺的。20.有些短语如文中“看打乒乓球的人”,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就会有歧义;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思就会明确。请参照示例,在句后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原句的意思明确。(4分)示例:开刀的是他的父亲,医术很高明。(1)王小明看见老师很高兴,。(2)我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有病就吃药,吃药很简单。说起吃药,不少人①。其实,这样的认识并不正确——吃药也很讲究“吃”法。任何药物都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药效。临床使用过程中多次给药后,稳态时的血药浓度一般为有效的治疗浓度。因此,为了让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使药物迅速产生效应,有时会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法,即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加倍,后续按照常规剂量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首剂加倍,这与药物治疗的安全剂量范围有关。有些药物在服用时,首剂是否加倍还与治疗的疾病类型、患者的病情相关。有些药物在首次服用时,即使给予常规用量,一些患者②。“首剂现象”是指在初次服用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临床中,“首剂现象”常见于服用降血压药物的患者,③,这主要与老年人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有关。比如,首次服用α受体阻滞剂30~90分钟后,可能出现眩晕、头痛、心悸等不适症状。因此,服用此类药物,最好从小剂量开始,再根据疗效逐渐增加到常规剂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在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遵照医嘱的前提下,患者第一次服药除了①外,还可采用②和③的方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很多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是“眼前”的就是“苟且”的吗?诗意生活一定就在“远方”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第8页(共8页)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2月统一调研测试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自始至终是资本驱动下的现代化”错误,原文第五段说“西方现代化曾经借助‘人的发现’起步”。2.【答案】A【解析】“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现代化”错误,根据材料意思,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相伴相随,密不可分,两者没有先后关系。3.【答案】B【解析】“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的意思是,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会提高人的现代化程度;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只有B项最符合这个观点。A项,只是说明人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这个观点无关;C项,只是说明人的现代化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D项,只是说明社会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4.【答案】①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为重点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②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了社会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和手段的一般规律。③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人的发展与资本发展的关系,强调人民至上与注重激发资本活力并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5.【答案】①应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参与到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实现自我的现代化。②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作用,使自己成为富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实干意识的人,实现自我的现代化。③不应只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实现自我的现代化。(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6.【答案】A【解析】B项,“意在突出现代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错误,应是意在突出陕北高原的人们和土地的亲近;C项,“婆姨在他们面前撒娇……用胡子巴扎的嘴巴亲娃娃的小脸蛋等描写充分展现了这一点”错误,“婆姨在他们面前撒娇”“用胡子巴扎的嘴巴亲娃娃的小脸蛋”应是体现了他们也有情感细腻、充满温情的一面;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陕北人民“对于死亡并不悲观”的原因是他们知道自己死了,“还有子孙在,他们的生命已经转移到子孙身上了”。7.【答案】D【解析】“幽默诙谐……这篇散文也不例外”错误,“幽默诙谐”不是这篇散文的特点,文中更多的是用质朴、深情的笔触来描绘陕北高原的景色和人物。8.【答案】①指陕北高原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②指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③指陕北人民坚韧、顽强的精神。④饱含作者对陕北高原尤其是陕北人民的赞美。(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9.【答案】①文章以时间为序,写了人物一天的活动,并且以“太阳正端的时候”“火红的晚霞中”等描写暗示时间的推移,即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②文章选取了陕北高原早春时节人们翻耕土地这一场景,场景集中、单一,即地点在一个场景。③文章所写内容始终围绕对陕北高原以及陕北人民的赞美这一主题,即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10.【答案】CFH(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原文标点为:树抱蝎则还自凿,身抱欲而还自害。故蝎盛则树折,欲炽则身亡。高三语文第1页(共5页)
11.【答案】A【解析】A项,“用法相同”错误,“乐”是意动用法。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内疾之害”;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何待”的意思是“等待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也是宾语前置句,句式相同。12.【答案】D【解析】“赵襄子……毫无悔改之意”错误,从材料二看,赵襄子听了优莫的话,感到害怕,并且认识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这说明赵襄子并非毫无悔改之意。13.【答案】(1)然而也会因为它们而死,也会因为它们而生,有的人成为贤者智士,有的人成为庸者愚人,这是因为对待它们的方式不同啊。(“以”1分,译为“因为”;“或”1分,译为“有的”“有人”等;“处”1分,译为“对待”“处理”等;句意1分)(2)伊尹于是投奔商汤,商汤立他为相国。因此伊尹舍弃夏朝的官职而入商为官,商汤称王天下而夏朝灭亡。(“适”1分,译为“前往”“到”“投奔”等;“去官”1分,译为“舍弃夏朝的官职”“离开夏”等;“王”1分,译为“称王”“统一天下”等;句意1分)14.【答案】伊尹的劝谏方式是正谏。伊尹直言正告,直接指出夏桀的所作所为会导致亡国。优莫的劝谏方式是讽谏。优莫正话反说,委婉诙谐,将赵襄子的行为和商纣的行为进行类比,间接指出赵襄子行为的不当。(对两人的劝谏方式判断正确且分析正确,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劝谏方式判断错误,则不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树的本性是安静的,摇动的原因,是风使它摇动;水的本性是清澈的,浑浊的原因,是土使它浑浊;人的本性是坚贞的,邪恶的原因,是欲望使他迷惑。心有嗜欲,就如树有蛀虫。树木生有蛀虫则自身会被叮咬,内心存有嗜欲则自身会受到伤害。所以蛀虫众多树木就会折断,欲望炽盛自身就会灭亡。要收敛情欲,先要节制五官。五官,是欲望的通道,嗜好的居所。眼睛喜好绚烂的色彩,称之为残害心性的斧头;耳朵喜欢淫靡的音乐,称之为伤害心性的鼓;嘴巴贪图美味的食物,称之为腐蚀肠胃的毒药;鼻子喜欢芳香的气味,称之为熏灼喉咙的烟;身体安于豪华的马车,称之为招致跌倒的开端。这五种事物,可以用来保养生命,也可以伤害生命。耳目对于美好声色,口鼻对于芳香味道,身体对于安适的马车,其情形是一样的。然而也会因为它们而死,也会因为它们而生,有的人成为贤者智士,有的人成为庸者愚人,这是因为对待它们的方式不同啊。所以圣明的人剔除欲望以摆脱牵累,节制欲望而坚守本性。处于知足的境界,立于没有危害的地方,这是保全本性的方法。被毒虫刺咬指头,就终日烦躁;被蚊虫叮咬肌肤,就彻夜难眠。蚊虫的危害小,手指和肌肤被叮咬是外在的疾患,而人们进山就躲避毒虫,入室就驱赶蚊子。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对身体有害。嗜欲残害心性,使人本性颠倒,嗜欲的危害严重,伤害心性是内在的疾患,和手指、肌肤的疾患相比,要严重得多。外在疾患造成的危害,轻于秋毫,人们知道躲避;内在疾患的危害,重于泰山,人们却不躲避。躲避轻微的疾患而承受严重的危害,这不是本末倒置吗?人有牛马,如果放牧不归,一定知道收回来;情欲放纵却不知道节制,这不是很糊涂吗?要节制情欲,一定要在微弱初发之时。情欲的生发,像树将发出枝芽,像火刚开始燃烧,这时用手就可以折断枝芽,用露水就可以滴灭火苗。等到旺盛之时,树木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大火熊熊燃烧至章华台,这时即使用尽力气挥斧砍树,用尽池水浇灭大火,也无法阻止,因为已经势不可挡了。嗜欲刚刚萌发之时,耳目可以关闭,意念可以阻止;到了强烈之时,即使收敛情欲而不能做到,因为本性已经败坏。如果不能在尚未形成之时阻止情欲,在微弱之时抑制情欲,即使之后悔恨,难道还来得及吗?材料二:夏桀兴建瑶台,耗尽了民力,竭尽了民财,又建造酒池、糟堤,沉浸于靡靡之乐,擂一通鼓而像牛喝水那样喝酒的有三千人。伊尹知道夏朝气数将尽,举起酒杯劝谏夏桀说:“大王如果不听我的劝谏,用不了多久就会亡国。”夏高三语文第2页(共5页)
桀拍着手站起来,大笑说:“您说什么妖言?我有天下,就如天有太阳。太阳会消失吗?太阳消失了,我才会灭亡啊。”伊尹于是投奔商汤,商汤立他为相国。因此伊尹舍弃夏朝的官职而入商为官,商汤称王天下而夏朝灭亡。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还没有停止,他对侍从说:“我确实是国中才能杰出之人啊。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却没有一点醉意。”优莫说:“您再努力点,和纣王相比只差两天了。纣王喝了七天七夜,现在您才五天。”赵襄子害怕,对优莫说:“这样看来我要亡国了吗?”优莫说:“不会亡国。”赵襄子说:“和纣王相比只差两天了,不亡国还等待什么?”优莫说:“夏桀、商纣会亡国,是因为遇到了商汤、周武王。现在天下都是夏桀这样的国君,而你是商纣王这样的人,夏桀、商纣并世而立,怎么能使对方灭亡呢?不过也很危险了。”15.【答案】C【解析】“再写茅屋之内之所见”错误,从尾联可知,诗人是站立在茅屋之下,所写依然是茅屋之外的所见所感。16.【答案】①颈联写河水日深,诗人有渡河之心却又无可奈何,以此象征诗人怀有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这体现了诗人“兼济天下”的理想追求。②尾联写诗人袖手归来,栖居茅屋,不惊鸥鸟,任其浮沉,以此表达隐居山林、不再以世事为怀的决心,这体现了诗人“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17.【答案】(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3)示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每空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18.【答案】①井然有序/井井有条;②名副其实/名不虚传;③流连忘返/恋恋不舍/依依不舍(每空1分,符合语境即可。所填的不是成语、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解析】①处的语境是石椅、石凳、石桌依次摆开,很有秩序,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②处的语境是翠湖的名称和实际相符合,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③处的语境是小区的欢喜吸引了“我”,使“我”对其留恋,“每天散步很晚回到家中”,所填成语符合这个语境即可。19.【答案】B【解析】B项和文中的“或”都是连词,表示选择,或者。A项和C项,副词,表示猜测,或许,也许;D项,副词,稍微,略微。20.【答案】示例:(1)因为他终于见到老师了/就趁机向老师问了个问题(2)因为我自己也很想参加/因为老师能给你信心(每句2分。第一句有两种理解:一是王小明很高兴,二是老师很高兴。第二句有两种理解:一是“我”说服老师,让老师同意“我”和你一起去;二是“我”说服老师,让老师和你一起去。本题的答案是很宽泛的,所填的句子只要能够消除歧义、符合要求即可)21.【答案】①都有这样的认识②也可能出现“首剂现象”③特别是老年患者(每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22.【答案】①常规用量;②首剂加倍;③首剂减量(每空1分。②③两处只写“加倍”“减量”也可;第②处写“加量”也可;三处所填内容的顺序不作要求;超出字数,则该处不得分)23.【写作指导】“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很多时候,大家的关注点都在“诗和远方”上面。材料以问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意生活是否和生活的远近有必然关系?材料希望借此引导学生认识到眼前的生活也可以是诗意的,尤其是处在高三阶段的学生,如果能让学生从忙碌的繁重的学习生活当中品味出一些诗意出来,也是极好的。我们来看材料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眼前’的就是‘苟且’的吗”,提示我们需要思考当前的生活状态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诗意。“眼前”是包含着无数可能性的地方,我们通过改变视角,可以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感受诗意的生活。而且,即使在看似“苟且”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不忽视当下的责任和努力,也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创造出有意义的经历,使生活充满诗意。第二个,“诗意生活一定就在‘远方’吗”,这个问题启发我们,诗意并不局限于“远方”,我们不能因为追求“远方”的诗意生活,而不去珍惜和经营好“眼前”的生活。由高三语文第3页(共5页)
于这个观点引入了“远方”的概念,我们可以辩证看待“眼前”与“远方”的关系,产生更多思考,如诗意生活既存在于“远方”,也存在于“眼前”;追求“远方”的诗意生活可以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而珍惜“眼前”的诗意生活则可以让我们更加脚踏实地,享受当下;平衡二者关系,或二者相互补充,可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生活等。以上都是我们立意时应该考虑的。另外要强调的是,由于材料用了“可是”这样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所以立意的立足点应该是思考眼前的生活能否具有诗意。凡是从这个角度立意都是契合题意的。如果学生受惯性思维影响,重点落在阐释远方的诗意生活,则属于偏离题意。【参考立意】①诗意就在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应材料解除合同范本
- 化妆合同范本
- 代理雨鞋采购合同范本
- 兽药委托加工合同范本
- 公租房出售合同范本
- 代理工程合同范本
- 买新房认购合同范例
- 2024年洛阳市新安县龙潭大峡谷荆紫仙山景区招聘考试真题
- 农业技术人员服务合同范本
- 2024年菏泽市劳信就业服务有限公司招聘制医院人员考试真题
- 北京万集DCS-30K计重收费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老年病科重点专科建设
- 歌剧卡门课件教学课件
- 工程投标文件范本完整版
- 小学二年级开学家长会课件2024-2025学年
- 光伏发电绩效考核管理
- 低空经济无人机行业市场趋势与竞争分析
-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全
- 正是橙黄橘绿时读书分享好书推介感悟教学课件
- 舌尖上的美食中国美食文化北京小吃介绍
- 南方全站仪NTS-332R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