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标准_第1页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标准_第2页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标准_第3页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标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4789.1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录入时间:2010-4-289:02:54来源:国家卫生部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4789.15-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本标准与GB/T4789.15-2003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修改了范围;

——修改了检验程序和操作步骤;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修改了设备和材料;

——修改了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4789.15-1984、GB4789.15-1994、GB/T4789.15-200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mouldsandyeasts)的计数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2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2.1冰箱:2℃~5℃。

2.2恒温培养箱:28℃±1℃。

2.3均质器。

2.4恒温振荡器。

2.5显微镜:10×~100×。

2.6电子天平:感量0.1g。

2.7无菌锥形瓶:容量500mL、250mL。

2.8无菌广口瓶:500mL。

2.9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

2.10无菌平皿:直径90mm。

2.11无菌试管:10mm×75mm。

2.12无菌牛皮纸袋、塑料袋。3培养基和试剂3.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见附录A中A.1。

3.2孟加拉红培养基:见附录A中A.2。4检验程序

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检验程序见图1。

5操作步骤5.1样品的稀释

5.1.1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g样品至盛有225mL灭菌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振摇,即为1:10稀释液。或放入盛有225mL无菌蒸馏水的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5.1.2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至盛有225mL无菌蒸馏水的锥形瓶(可在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5.1.3取1mL1:1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另换一支1mL无菌吸管反复吹吸,此液为1:100稀释液。

5.1.4按5.1.3操作程序,制备10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次1mL无菌吸管。

5.1.5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匀液于2个无菌平皿内。同时分别取1mL样品稀释液加入2个无菌平皿作空白对照。

5.1.6及时将15mL~20mL冷却至46℃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孟加拉红培养基(可放置于

46℃±1℃恒温水浴箱中保温)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5.2培养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倒置,28℃±1℃培养5d,观察并记录。

5.3菌落计数

肉眼观察,必要时可用放大镜,记录各稀释倍数和相应的霉菌和酵母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units,CFU)表示。

选取菌落数在10CFU~150CFU的平板,根据菌落形态分别计数霉菌和酵母数。霉菌蔓延生长覆盖整个平板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6结果与报告6.1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计算。

6.1.2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150CFU,则对稀释度最高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

6.1.3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数均小于10CFU,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6.1.4若所有稀释度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如为原液,则以小于1计数。

6.2报告

6.2.1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

6.2.2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0时,前3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位数字,后面用0代替位数来表示结果;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