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讲义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其次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详细措施和内容,相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目标导航]1.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的社会转型及变法的目的。(重点)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相对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变更。(难点)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社会转型(1)政治方面①进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②几个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弱小诸侯国。③权力下移,血缘纽带起先松散,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2)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运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记的土地国有制度渐渐被破坏。(3)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2.各国应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相继发生。学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旧的奴隶制度的衰落和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其中,春秋时期重点表现为前者,而战国时期则更多地表现为后者。二、春秋时期的改革1.主要特征:上层建筑。2.典型代表——管仲改革(1)背景:春秋时期,私田数量大增,私田主子限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家纳税,导致各诸侯国收入日益削减。(2)时间: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3)内容:实行“相地而衰征”:即依据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4)实质:承认私田的合法性。(5)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思维点拨(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有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旧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2)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定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须要,是历史的必定。三、战国时期的改革1.根本任务:废除世卿世禄制。2.典型代表——魏文侯变法(1)地位: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改革。(2)内容改革者类别改革内容详细作用李悝政治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改善吏治,大大减弱了旧贵族特权经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破坏了井田制法律强调法治,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爱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吴起军事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魏国的军队强大起来(3)影响①对魏国:打击旧制度,增加国力,使魏国快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②从整个战国时期来看:魏国变法开启了各国变法的序幕。(4)特点①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②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思维点拨(1)魏文侯统治时任用吴起、李悝进行变革,不仅壮大了魏国的国力,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制国家转变成封建制国家。(2)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更,即土地全部制的变更。(3)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旺盛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须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3.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1)对当位得以强化。(2)对帝国: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史论要旨(1)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斗争成功的目的。(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限制贵族特权,二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学问图示主题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内容及影响史料一春秋前期,管仲相齐,提出“①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史料二魏国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依据“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依据功劳和实力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实行“②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史料解读]①意思是说,依据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②“籴”读dí,意即买进粮食,与“粜”相对。[问题思索](1)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突出变更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变更?提示变更:变更过去按井田以户征收,起先以土地好坏和产量征收,征收标准发生变更。看法:改革旧税制,按土地等级征税,既可增加收入,又体现了公允、公正,具有进步性。(2)依据史料一和史料二比较战国前期魏国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异同?提示相同点:发展生产和破坏井田制。不同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侧重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没有触动世卿世禄制度;而魏国变法废除了贵族官爵世袭特权,并制定了法律以维护统治者利益。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政治上,改革吏治,大大减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法律上,《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嘉奖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魏国快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4)总体来看阶层的地位得到了强化。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斗争频繁C.思想文化旺盛 D.社会动荡变革答案D解析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2.下图所示土地制度曾经在西周时盛行,但在春秋时期渐渐瓦解,产生这一变更的根本缘由是()A.铁器和牛耕的运用B.私田的增多C.各国的赋税改革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答案A解析图示制度为井田制,其瓦解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运用。3.《管子·乘马篇》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与材料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干脆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管子”是指管仲,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调动了人们的生产主动性。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春秋战国图二春秋图三战国嵌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贵错赏功宴乐壶族用的牛形及壶上的水陆酒容器攻战纹饰材料二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1)你能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哪些影响当时社会转型的有价值信息?它们对当时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2)材料二、三反映的两次重要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答案(1)耕的运用和普遍推广。影响: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记的土地国有制渐渐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和地主阶级兴起,从而引发变法的时代风潮。(2)均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军事力气的增加和政治的进步。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图片及文字注解,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三可知,两次改革都增加了本土的经济、军事实力。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改革最主要的区分是()A.是否涉及政治改革 B.是否涉及经济改革C.是否由地主阶级领导 D.是否涉及军事改革答案C2.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缮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齐桓公“修缮政”的根本措施是()A.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B.尊王攘夷,进行兼并斗争C.北御夷狄,南制楚蛮,称霸中原D.充分利用山东的鱼盐资源答案A解析通过“修缮政”可知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这是齐国强大的主要缘由。3.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冲突,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开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答案B解析法家主见以法治国,追求功利主义。践行法家思想,能够实现富国强兵,避开在争霸斗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这是各诸侯国国君推行变法的动身点。4.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履亩而税”政策,实质上是()A.依据土地的多少收税 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C.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D.按公田的数目收税答案B解析这些改革都从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5.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见的实行,打击了()A.旧贵族 B.商人C.新兴地主 D.农夫答案A解析材确。6.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子的土地全部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更答案D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从西周时期土地不准买卖,到战国时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由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是生产关系全部制形式的变更,故其实质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更。[实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坚决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宝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他还特殊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张文鸣《申不害变法图强》材料二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提出“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见,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他还认为天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见“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此”。《法经》出现后,魏国始终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秦一风《李悝》(1)依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2)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学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