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C/35/wKhkGWepfDiAU3oHAAIlWHqUaxQ764.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C/35/wKhkGWepfDiAU3oHAAIlWHqUaxQ7642.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C/35/wKhkGWepfDiAU3oHAAIlWHqUaxQ7643.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C/35/wKhkGWepfDiAU3oHAAIlWHqUaxQ7644.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C/35/wKhkGWepfDiAU3oHAAIlWHqUaxQ76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更与创新历史纲要导引隋唐制度的变更与创新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更与创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在传承中创新。南北朝时期在察举制基础上创建了九品中正制,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中枢政务机构在三公九卿的框架内渐渐形成了三省制的雏形,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北魏创立的租调制则为隋唐所干脆继承,但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峻,租庸调制难以为继,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驾驭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在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汉代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魏晋南朝和隋唐时期的中枢政务机构,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历史说明明确历史说明研思汉唐时期选官制度演化、“汉承秦制”和隋唐时期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动,唐朝的纳绢代役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建树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旺盛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允的考试参与政权学问点一选官制度1.汉朝察举制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心举荐人才。2.魏晋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发展①中心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影响:九品中正制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接着。3.隋唐时期的科举制(1)形成和完善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起先形成。②它的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用。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分科举人”,故称科举。③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用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2)影响: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允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心集权。[学习聚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允,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特殊提示]察举制在两汉时期盛行,举孝廉即推举孝子廉吏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促成了西汉时期人才辈出。[学问拓展]科举制度对中心集权加强的影响隋唐以前,特殊是魏晋以来,选官制度被权贵大族把持,这不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创立,将选官标准集中到中心,有效地变更了这种状况,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特殊提示]唐代,社会各阶层对科举都极为重视,当时国家对官员的仪表、气质、语言表达、书法、文字表达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缺乏对官员品德的要求,这是其不足的一面。学问点二三省六部制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中朝决策机构:汉武帝时期,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三公渐渐被架空,详细事务分由六曹职掌。(2)外朝执行机构:汉武帝时期,三公九卿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协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2)隋文帝时,确立三省六部制①隋文帝时,中心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②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3)唐太宗时,完备三省六部制①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②宰会面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宰会面议的设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③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详细政务。④九卿则演化为九寺、五监,负责执掌一些次要的事务性工作,受制于六部。(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学习聚集]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中心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学问拓展]汉代的“中朝”和“外朝”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相对于“外朝”而言,中朝(内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图示记忆]唐朝三省六部制各自的职能唐代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三省为中心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学问点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的租调制(1)魏晋时期,起先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夫担当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肯定的徭役。2.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1)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假如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需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3)租庸调制规定了农夫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夫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1)目的①“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削减,政府财政收入锐降。②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2)内容①由中心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安排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影响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学习聚焦]赋税制度的变更,反映出国家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学问拓展]北魏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规定:北魏政府把驾驭的土地实行安排,给农夫肯定数量的田地种植谷物和桑麻。隋朝和唐朝前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学问拓展]中国古代农夫的主要负担有地农夫或一般地主,对政府的主要负担:(1)税,按土地多少和等级(有时包括财产)交纳(通常是纳谷物);(2)赋或调,按户或人口、丁口交纳(通常是纳纺织品);(3)役,包括徭役(每年一段时间无偿参与国家工程建设)和兵役,一般是按男丁轮派;(4)有时政府允许农夫纳物或钱代替徭役,称为“庸”或“免役钱”;(5)无地佃农不纳税,但要向地主交地租;均田制下的农夫实际也是国家的佃农,要向国家交“租”。探究点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更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唐人沈既济说:“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引自《隋唐五代史论集》(1)材料一中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比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标准相比有何进步?提示:留意品德、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影响。提示: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材料一反映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留意排比句,依次归纳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材料二反映唐代科举制,留意材料中的第一个句号,其前后分别是两层不同的意义。论从史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趋势及影响(1)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②人才选拔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允、公开、客观的原则。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渐渐模式化,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2)影响①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③对国家选拔出真正适合统治须要的人才有利。④推动了官员素养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文化教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深化拓展,比较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依据影响察举制由下而上举荐人才孝、廉(才德)(1)满意了官僚队伍的须要(2)简单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简单形成小集团九品中正制由下而上举荐人才依靠门第不留意才能(1)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往往不留意提高才能(2)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中心和地方的高官科举制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才能(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2)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3)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探究点二唐代赋税制度的变革材料一赋役之法,凡授田者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上》材料二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其应科斛斗,请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夏税六月内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唐会要·起请条》[注]斛斗,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见佃青苗地,即纳入征租的耕田。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唐朝前、后期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提示:①唐朝前期租庸调制:以丁税征收和实物租税为主。②唐朝后期两税法:按财产和土地占有多少分等征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丁税并入两税征收。材料一反映唐朝凡授田者,都要担当租粟二石,并担当调,或纳绢代役。材料二从“夏税六月内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反映唐朝后期的两税法。论从史出——以唐朝为例说明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1)农夫由必需服肯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记。(2)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以两税法为标记。(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为标记。深化拓展比较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1)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以人丁为征税标准,不依据土地多少征收,依人丁受田数,缴纳肯定数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调”,不服役的纳绢或布代役,叫“庸”。(2)两税法是唐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按资产纳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3)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最大区分是征税标准不同。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反映出封建国家对人身限制的渐渐松弛。[规范解题]例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事实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C项正确;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减弱。D项错误。答案:C中国古代减弱相权的主要方式:一是架空相权,如汉武帝设立的中朝,架空了宰相的决策权。二是分散相权,如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增加宰相的数量来分散相权,从而减弱相权。武则天分散相权的目的是对朝政的全面限制。[随堂检测]1.[2024·北京市学业水平测试]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心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尝试解答]__B__留意唐朝三省各自的职责,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议、审议和执行。2.[2024·海南学考]中国许多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A.禅让制B.世官制C.察举制D.科举制[尝试解答]__D__从题干中的状元来推断相关的选官制度。3.两汉实行州郡举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尝试解答]__D__应抓住“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促成了读书风尚。4.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化,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心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增加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尝试解答]__B__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了决策程序的变更。5.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①基本以人丁计税②实行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相结合③封建国家对人身限制的严格④地主和农夫负担比较平均合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尝试解答]__A__从A、B、C、D四项组成上看,①②③④中有一项是不符合题意的,分析推断正确选项。6.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其主要依据是两税法()A.起先经夏秋两次收税B.没有规定田租的数量C.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D.起先以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尝试解答]__D__应留意分析“重大变革”,我国赋税制度长期以来都是以人丁为主。课时作业7隋唐制度的变更与创新一、选择题1.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材料中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属于察举制的标准,B项正确;A项属于先秦时期选官制度;C项属于魏晋时期选官制度;D项属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答案:B2.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允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结合所学学问,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事实上是按门第出身选官,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答案:B3.孔子说,(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的是()A.西周时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B.汉代时实行的察举制C.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时实行的科举制解析:世卿世禄制和九品中正制依据的分别是血缘关系和家世门第的凹凸,故这两种制度不行能得到贤明的人;察举制易于形成小集团;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则以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人才,D项正确。答案:D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逝,主要缘由是()A.九品中正制的完善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A项解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解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心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逝了。故D项正确。答案:D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解析: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减弱了相权,C项正确;A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B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解除;D项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解除。答案:C6.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心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心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据材料提到,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得以完善,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故②正确;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心各部门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答案:C7.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下列对两税法的相识,正确的是()①简化了税收名目②变更了自西周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③减轻了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④是在均田制遭到破坏的背景下实行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唐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④正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项目分包合同
- 绿色能源项目投资风险防控协议书
- 现代商业房屋买卖合同
- 产品供货合同范本(32篇)
- 离婚房产协议书
- 纯人工劳务分包合同
- 环保设备销售安装维修服务合同
- 合伙人股份转让协议书
- 居间合同服务协议书
- 煤炭销售居间合同样本
- 教学课件-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王晶)
- GB/T 26189.2-2024工作场所照明第2部分:室外作业场所的安全保障照明要求
-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物体》全部课件(共7课时)
- 盐城江苏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直属事业单位市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管理中心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电商直播》 课件 项目一 走入电商直播
- 《中国宫腔镜诊断与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解读课件
- 七上 U2 过关单 (答案版)
- 2024年贵银金融租赁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杭州市主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图
- 配煤入洗与精煤回收率的提高之间的关系研究与应用
- 复旦校内办事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