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像知识_第1页
数字摄像知识_第2页
数字摄像知识_第3页
数字摄像知识_第4页
数字摄像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摄像知识单位:文学与传媒系联系方式:85960849Email:zhezh@163.com第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知识要点:1.会调整使用摄像机。

2.了解特殊物体、特殊环境,天气摄像的方法。

3.阐释镜头构图与摄影构图的关系。

4.阐释主体在画面布局中的地位及突出表现主体的方法。

5.拍摄一组画面用各种方法突出表现主体。

6.阐释陪体,前景,背景在画面布局中的作用及处理方法。

第五章电视摄像

第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知识要点:7.阐述画面的空白及均衡的概念以及一般的处理方法。

8.阐释线条透视的概念、规律以及拍摄中加强线条透视的方法。

9.阐释空气透视的概念、规律,以及拍摄中加强空气透视的方法。

10.拍摄出一组镜头,用各种方法体现线条透视与空气透视的规律。

11.阐释色彩的基本特性。

12.说明色对比,色和谐,色彩重音的概念。

13.拍摄一组镜头体现色对比、色和谐和色彩重音的表现方法。

第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第一节摄像机的调整和使用

一、摄像机的调整

摄像机的调整一般有:黑白平衡调整、彩色重合调整、聚焦调整、光圈调整、增益调整等几项。以上几项调整并不是所有的摄像机都必须进行的,不同类型的机子,调整的要求不尽相同,千差万别,使用时必须根据不同机子的技术要求,作相应的调整。

第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黑白平衡调整

彩色摄像机首先要能正确还原黑白图像,才可能真实还原彩色图像。因此彩色摄像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黑平衡和白平衡。

所谓“黑平衡”,是指摄像机红、绿、兰三基色视频信号中,黑电平的大小一致,这时摄像机对准黑色拍摄物时,在彩色监视器上所显示的图像应当是纯黑的,不偏向于任何其它的彩色。

“白平衡”是指摄像机红、绿、兰三路基色信号幅度相等,色度信号为零,这时摄像机对准白色拍摄物,彩色监视器应当显示正常的白色。第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摄像机出厂前,其黑平衡、白平衡都已经在特定的照明环境下(如在3200K色温下)调整好了,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外部照明色温的变化,红、绿、兰三支摄像器件光-电转换特性不一致,放大电路元件的离散性等,造成最后输出的红、绿、兰三基色电信号中黑电平大小不同,信号幅度不同,从而使黑、白平衡失调,因此摄像机使用前必须调整黑白平衡。调整时,应先调黑平衡,后调白平衡。

第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1.黑平衡的调整

黑平衡的调整一般采用自动调整。电路自动进行黑平衡调整时,以绿路信号的黑电平为基准,并将红路信号和兰路信号的黑电平分别与其相比较,得出的误差值分别用以控制红、兰两路的钳位电平,以取得黑平衡。对摄像机进行自动黑平衡调整时,开机后只需接通自动黑平衡开关(A.B),此时,光圈自动关闭,几秒钟后,黑平衡便自动调好。

当然,也可以采用人工方法进行黑平衡调整。手动调整黑平衡时,首先关闭光圈或盖上镜头盖,然后反复调整红路黑电平(R.B)与兰路黑电平(B.B),并在彩色监视器上观察,直至监视器的图像全黑为止。

第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白平衡的调整

白平衡一般也都采用自动调整。首先选择与照明条件相适合的滤色片,将镜头对着一个标准白色物体或盖上白色镜头盖,调整变焦钮,使寻像器充满白色。然后按下自动白平衡开关(A.W)几秒钟后,白平衡便自动调好。

手动白平衡调整也必须先选择滤色片,把镜头对准白色拍摄物,调整变焦钮,使白色充满寻像器,然后也以绿路输出的视频电平幅度为基准,通过调整红路与兰路的白平衡调整钮,调整视频可控增益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使红、绿、兰三基色信号幅度相等,这时监视器的图像显示正常白色,达到了白平衡。黑白平衡的调整(00’00”).mpg第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下表是常见的摄像机的几种滤色镜片号及其适用的照明环境。

表5-1摄像机滤色镜片号及其使用的环境

摄像机滤色镜片号适用的光源色温适用环境0

关闭光圈13200K碘钨灯、日出日落25600K+1/4ND室外晴天、少云36000K阴天、雨天滤色片的调整(00’00”).mpg第1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混合光条件下,摄像机的白平衡调整

当摄像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种色温相差很大的照明光源时,应该如何选择摄像机滤色镜的片号呢?

(1)室内混合光的情况

室内摄像,在灯光、日光混合的情况下,摄像机滤色镜的选用,首先应确定以哪种光源为主。如以射进室内的日光为主要照明光源,灯光作辅助光源,这时,应按日光条件确定摄像机的滤色镜(如选用3号滤色镜),然后给灯光加某种升色温片,使灯光的色温提升到与自然光相同(或相近)。如果以灯光为主光源,自然光为辅助光源,则应以灯光条件选用摄像机滤色镜(如选用1号滤色镜),然后处理自然光,在进光的窗口挂上某一种降色温片,用以降低进入室内的自然光的色温,使其与灯光的色温相同(或相近)。

1hhgtb混合光条件下,摄像机的白平衡调整(02’25”).rm第1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如果上述方案色温还难统一,也可以确定一种光源为主,以主要光源作为选择摄像机滤色镜的依据。

如以自然光为主调整白平衡,拍摄时应使被摄物尽量靠近自然光的透光处来拍摄;如以灯光为主,则应增大灯光的强度,并尽量避开窗口,使被摄物主要受光部分的灯光强于自然光,这样来拍摄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色彩还原。第1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室外混合光的情况

室外混合光摄像,都以高色温的光源,作为调整白平衡的依据。下表是几种色温片的性能。

表5-2色温片

型号升色温(K)型号降色温(K)雷登82灯光3200↑6500雷登85日光6500↓3200雷登82A灯光3200↑4000雷登85A日光5000↓3200雷登82B灯光3200↑3700雷登85B日光4000↓3200雷登82C灯光3200↑3500雷登85C日光3500↓3200第1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自动色重合调整

三管摄像机是用三支摄像管分别摄取三个基色图像的,在还原图像时必须使各支摄像管摄取的基色图能准确地相互重迭,才能保证正确的套色。这主要是通过校正三支摄像管扫描光栅的中心位置来实现的(故称对中调整/色重合调整)。

对中调整不好,不能实现正确的套色,图像轮廓会出现彩色镶边现象,画面上的物体边缘模糊不清,使清晰度下降。

第1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手动对中调整是比较麻烦的工作,一般都采用自动调整。

自动色重合调整的方法是将摄像机对准具有红、绿、兰色彩鲜艳的被摄物,图像位于寻像器屏幕的中心,约占屏幕高度70%左右,接通自动对中开关(A.C)几秒钟后,便自动调好。在摄像机色重合良好的情况下,不必每次拍摄都进行自动色重合调整。家用摄像机是由同一摄像器件信号解调而获得三基色画面的,不需进行色重合调整。

中心的调整(00’00”).mpg第1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三)聚焦调整

摄像机的聚焦调整有自动聚焦调整和手动聚焦调整。

摄像机采用自动聚焦工作方式,在拍摄过程中,镜头的自动聚焦系统能对被拍摄目标自动对焦,无需人工调整,拍摄起来十分方便。第1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在下列情况下,不宜使用自动聚焦,而应使用手动聚焦。

1.在拍摄有前景的画面时,为了保证主体的清晰,应通过手动聚焦,把聚焦点确定在主体上;

2.当照度不佳时;

3.拍摄倾斜景物时;

4.透过不干净的玻璃拍摄景物时;

5.拍摄表面有光泽的景物时;

6.拍摄诸如白墙之类的平坦景物时;

7.拍摄快速移动的景物时。

第1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手动聚焦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把变焦镜头调到长焦的位置,用长焦镜头取景,取得景物的特写画面,然后进行手动聚焦,使特写画面上的图像清晰,手动聚焦调整即告完成。

在此基础上,镜头通过推拉拍摄任何景别的画面,都可以获得清晰的图像。2jjtz聚焦调整(05’58”).rm第1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四)光圈调整

目前所使用的摄像机基本上都采用带有自动光圈方式的变焦镜头。摄像机工作于不同照度情况时,自动光圈控制电路能根据进光量的多少来自动改变镜头上光圈的大小,以保证变焦镜头能始终向摄像器件靶面输入适宜强度的景物光。

有了自动光圈,只要摄像机对准被摄物体,镜头的光圈就会自动调整到适当的位置,输出标准的视频信号。当光圈升到最大,入射光仍然不足时,就应当增加照明光源。一般在寻像器中都有低照度显示装置,可以使摄像人员及时掌握入射光的亮度。第1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除了自动光圈的工作方式之外,档次比较高的摄像机还设有手动光圈的工作方式。手动光圈的工作方式可以弥补自动光圈的缺陷。例如,在拍摄景物亮度不均匀、明暗反差过大的场景,这时自动光圈是以场景的平均亮度决定光圈的大小的,这就有可能造成主体物曝光的不足。

这时,如采用手动光圈调控,就可以保证主体的亮度。另外在进行推、拉、摇、移等运动拍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场景各部分亮度不均匀的情况,由此而产生的光圈的变化,将会造成画面忽明忽暗的效果,这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在质量要求较高的电视节目中,多数镜头都采用手动光圈或固定光圈拍摄。3gqtz光圈调整(04’25”).rm第2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五)增益调整

增益调整是指摄像机图像输出信号电平大小的调整,一般有0dB、+6dB、+12dB,每当增益提升6dB,摄像机图像灵敏度或输出信号电平提高一倍。

正常情况下应放在0dB,此时图像信噪比高、清晰度好。在低照度环境下,应尽量开大光圈,如果开大光圈还不能拍摄清楚,可提高输出增益,但信噪比也将随之而降低。

第2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摄像机的使用

(一)执机方法

1.徒手执机拍摄

徒手执机拍摄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可以对外界变化了的情况作出迅速反应,进行即兴创作。徒手执机最常用的是肩扛执机拍摄。肩扛执机的操作是右手握紧摄像机的手柄,将摄像机扛在肩上架稳;拍摄时由右手拇指操作录制开关,食指和中指操作变焦按钮;左手轻扶遮光罩或寻像器罩,拍摄时用左手操作聚焦环或调整光圈;双腿叉开,重心放低,力求支撑的底部大,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寻找身旁的树、墙、电杆作依靠,以保证画面的稳定。

第2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执机运动拍摄时,双膝可略为弯曲,尽可能以身体的运动代替步伐的移动,减少因步伐的移动而产生的画面的垂直振动。

徒手执机的方式还可将机抱在怀里,也可以提在手上或放在其它部位。

第2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不管持何种方式,首先都要确保身体姿势一直处于放松的状态下,这样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拍摄。

拍摄时应尽量避免那些似站非站或似蹲非蹲的姿势,否则拍摄者会因大腿肌肉的紧张而造成画面的抖动。要学会控制呼吸,避免因呼吸时身躯的起伏影响执机的稳定性。控制呼吸最常用的是屏息,科学的屏息方法是先使头部放松,然后深呼吸,再慢呼出,呼出4/5继而开始屏息。

第2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利用支撑设备拍摄

把摄像机固定安装在某支撑设备上(如三脚架、移动车、升降车等),摄像师握住云台的摇把,眼睛贴近寻像器取景、构图,进行拍摄。三脚架是最常用的支撑设备,操作时,摄像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两脚略微分开,身体重心下移,上身稍前倾,用右眼对准寻像器进行拍摄。

第2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使用和操作三角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拍摄前要严格调整好水平,并先作摇摄试验,通过调节使三角架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

②拍摄中途停机离开,要把三脚架上的云台锁死,并由专人看管或者及时卸下机子;

③要定时检查、擦拭和维护。第2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摄像的基本要求

拍摄过程为了保证获得良好的画面质量,拍摄要做到稳、准、平、匀。

1.稳

稳,是要求所拍摄的画面要稳定,要消除任何不必要的晃动。在拍摄静物画面或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特写画面以及录制近景人物讲话时,最好把摄像机架在三脚架上,以增强所拍摄镜头的稳定性。第2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如果需要徒手持机拍摄,则要尽量利用身旁的依靠物,如桌椅、门框、树木、建筑物等。具体操作时,以右手为主用力握住摄像机,左手扶住镜头,两脚叉开,降低重心,开始拍摄时尽量屏住呼吸。

在移动跟摄时,最好利用广角镜头稳定性好的特点来摄取稳定的画面,移动时的速度和步伐要与被摄动体和谐一致。为了减少走动引起的垂直震动,双膝应略微弯曲,或尽可能以身体的转动代替脚步的移动。

4w稳(02’06”).rm第2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准

准,是要求所拍摄的形象准确无误。拍摄对象的取景范围、景深运用、画面聚焦要准确;运动镜头的起幅要准确;落幅镜头时机把握、构图把握要准确。

任何运动拍摄结束,落幅之后的构图修正都会非常明显地被观众觉察出来,还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印象,因此落幅要干净利落。准,还包括摄像机准确地重现被摄景物的真实色彩。5z准(04’11”).rm第2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

3.平

平,是指所拍摄的画面要保持水平。绝大部分摄像画面中不是有水平线就是有垂直线,如果画面中这些线条发生歪斜,就会严重地损坏画面的稳定性,看起来也很不舒服,这是摄像工作的一个大忌。

要确保水平,可以地平线、家具的水平线为参照,使寻像器取景框的横线与它们平行;也可以地面上的电杆、建筑物的垂直线为参照,使取景框的竖线与它们平行。

6p平(02’56”).rm第3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

4.匀

匀,是指摄像机在运动拍摄时,速度和节奏要均匀。使用电动变焦,镜头的推拉速度容易均匀;使用手动变焦,则要反复练习。一般情况下,镜头在起幅和落幅时,速度应慢一些,中间的运动拍摄速度要均匀。

7y匀(02’58”).rm第3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三)留有足够的余量

每一个镜头的拍摄长度,是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的,除此外,还要为后期编辑留有足够的余量。

电视节目后期的制作采用的是电子编辑的方法,为了保证编辑点的稳定,每一个镜头的开始要留有5秒以上的时间用于电子编辑,如果是运动镜头,还要考虑起幅有2-3秒,因此,每个镜头开机后要留足8-9秒的余量;结尾时,也要多拍3-4秒。这也是每一个镜头拍摄的基本要求,每一个摄像人员应牢记这一点,对于开头与结尾“余量”的掌握应当“宁长勿短”。

第3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三、摄像机使用的注意事项

1.摄像机通常在开机1分钟之后,工作性能才能稳定,因此在正式工作前应有1-5分钟的预热时间,以保证获得稳定的图像。拍摄过程中当更换镜头、短时间暂停拍摄时,可以不用关机,可将镜头的滤色片置于遮光档或将镜头盖罩住镜头。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正常的工作电压,如果电池电压过低,将会增加图像杂波并引起色彩失真。

2.摄像机从阴冷的地方移到比较热的环境中,或在潮湿处,镜头会凝积一层露水,这时不要急于擦抹镜头或开机工作,应设法将镜头的露水吹干,才能开始工作。第3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摄像机应避免在高温、潮湿和强磁场环境中工作。摄像机受到雨淋或在温度较高条件下工作时,一旦水气和潮气侵蚀于机内即会引起机器的损坏。

4.拍摄中应避免阳光或强光长时间直射镜头,以免摄像管靶面损坏或灼伤。当采用CCD摄像机时,应避免强烈的震动,以免摄像器件受损。

5.摄像机镜头上积有灰尘时,不要随意用手去擦抹,应该用镜头清洁剂、橡皮吹子、鹿皮、麂皮等专用物品进行清理。摄像机外壳不能用酒精、苯类溶液擦洗,只能用软布擦抹。第3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

6.已经调整好的摄像机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如果出现画面聚焦不实或左右边缘部分彩色失真等情况,应分别检查镜头的后聚焦或色重合是否发生了变化,并作相应的调整(一般家用摄像机不存在此问题)。

7.摄像完毕,应关闭光圈,将滤色镜置于关闭档,盖上镜头盖。摄像机长期不用,应放阴凉干燥处,每隔1-2个月通电一次,并检查各项指标,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性。

第3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

第二节轴线规律及机位三角形原理一、轴线与轴线规律

朝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站在不同的侧面去拍摄它(观察的视点不同),在屏幕上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运动方向。因此在拍摄中就必须遵循拍摄的“轴线规律”。第3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轴线

在运动的物体或对话的人物中间可假想一条看不见的直线,这条直线影响着屏幕上物体运动方向和人物的相互位置关系,这条无形的线,叫做“轴线”。

1.动作轴线:与被摄主体运动轨迹相对应的那条无形的线,就是动作轴线。

2.方位轴线:对于一个不动的人来说,他目光直视的视线称为“方位轴线”;对于对话中的两人来说,方位轴线是两人头部的连线。也称“对话轴线”或“人物关系”。

第3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轴线规律

轴线问题是影视拍摄中经常碰到的实际问题,为了保持同一段落中人物的视线、行动方向和人物之间方位关系的一致性,在拍摄时就要求有一定的章法,这就产生了“轴线规律”。

它是指在拍摄一组互相衔接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拍摄方向应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无论怎样变化(竖直方向的角度变化不在此例),都不允许超越到轴线的另一侧去;如果跳到另一侧去拍摄,就会产生方向性的混乱,叫做“跳轴”或“越轴”,这就是拍摄中应遵循的“轴线规律”。8zxgl轴线与轴线规律(15’21”).rm第3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机位分布三角形原理

机位分布三角形原理是拍摄一个场面时,用以指导机位的分布原理。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各镜头中视觉形象和空间造型的连贯。

(一)关系轴线的三角形机位

拍摄一场对话,通常可以设置三个机位,这三个机位构成了一个底边与关系轴线相平行的三角形。在关系轴线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拍摄时可以使用其中任何一侧的三角形布置机位,但只能选用一侧,不能超越关系线到另一侧去拍摄。第3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1.内反角机位

如图,三角形底边上二个分镜头的机位【2】与【3】都在对话双方的内侧,分镜头都是单人镜头。总机位【1】与两个分机位【2】与【3】镜头连接后,各镜头中出现的人物数量分别是2、1、1。【2】与【3】两机位称为内反角机位。第4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

2.外反角机位

如图,两个分机位【4】、【5】都处于对话双方的外侧,都从对话双方的背后拍摄过肩的双人镜头。总机位与两个分机位镜头连接后,各镜头中的人物数量分别为2、2、2。【4】、【5】两机位称为外反角机位。

第4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外反角机位构图的空间分配原则是:面对观众的讲话者占画面的2/3;背向的占1/3,且常常以鼻尖不超出面颊轮廓线之外为限。如将背向的人调虚一些,则更能突出讲话者。第4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内外结合角机位

如图,【2】与【5】两个机位,【2】机位取内反角机位,【5】机位取外反角机位,称为内外反角结合机位;【3】与【4】两个机位也如此。

第4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4.视平线规则

在对话双方不同高度的情况下(如一方站着,另一方坐着),应以平均高度拍总镜头,以交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仰角度拍摄视点高的人,表现视点低的人的主观感觉;以俯角度拍摄视点低的人,表现视点高的人的主观感觉。第4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运动轴线的三角形机位

用分镜头表现运动(行走和奔跑),应以运动路线作为轴线,把机位三角形放在运动路线的同一侧;在拍摄改变方向的运动时,应在一个镜头中表现出方向的变化。如图机位如按【1】、【2】、【3】、【4】、【5】的顺序组接,各镜头中人物数量构成了3、3、1、2、3的关系。第4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三)克服跳轴的方法

1、利用运动镜头来越轴,从轴线一侧运动在另一侧。第4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借助主体自身动作路线的改变来越轴。即画面上出现主体运动方向的改变。第4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中间间隔一个骑轴镜头来越轴。第4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4、中间间隔一个特写镜头,主观镜头或空镜头而越轴。第4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5、当被摄体出现两个以上动作轴线时,镜头可越过其中一轴线,再从另一轴线获得新的角度。

6、利用淡入/淡出、叠化、划变等特技方法跳轴。第5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第三节电视画面构图

一、概述

(一)画面构图的含义

所谓构图就是结构画面,确立画面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也称画面布局。

我们面对的现实面貌往往是凌乱的,哪些东西该进入取景框,哪些不让进入;进入取景框后摆在什么位置,占据多大面积,和其它因素构成什么关系,用什么角度表现等等,对以上几项的处理与安排就是结构画面。构图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对现实面貌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赋予现实以美学意味。11hmxs画面欣赏江南水乡——周庄(12’51”).rm第5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美国的本·克莱门茨和大卫·罗森菲尔德合著的《摄影构图》一书,在阐述摄影构图时指出:“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物中找出秩序;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把大量的散乱的构图要素组织成为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构图是对这些要素的反应过程,也就是想方设法组织这些要素的过程,目的是让这些要素向人们传达摄影家已经体会到的兴奋、崇敬、畏惧、惊异或认同”。这段论述把构画过程对画面信息的整理、组织和观众的反应作了全面的概括。

第5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影视画面构图的特点

电视画面构图与摄影、绘画构图一个本质的区别乃在于“动态构图”。即使是固定画面,也有动体和光影的运动;而摄像机的运动更会使一个画面产生多视点、多景别、多角度的构图变化。第5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电视画面不仅单幅画面中的元素是运动的构图,而且在画面与画面之间、镜头与镜头之间也有构图的问题,如对比、呼应等。

一般说来,相连的画面或镜头之间的构图要注意方向、色彩、景深等的呼应与对比。以方向为例,如果是同一主体的两个相邻的画面,拍成跳轴镜头,连接起来成为相反的方向,不仅会有生硬的感觉,而且也容易产生混乱和错觉。第5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绘画、摄影作品可以不受时间限制任人反复欣赏,因此在构图上可以容纳繁杂的组织和细节。电视镜头一晃而过,画面转瞬即逝,因此,画面容不得纷繁复杂的结构和细节,而要求质朴、简洁、明确。

然而影视画面与绘画、摄影画面一样,同是平面艺术,都受框架制约,因此平面艺术(静态构图)的许多规律如画面布局,构图的表现手法(景别;方位上的正、侧、斜;高度上的俯、仰等),透视规律(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线条与色彩的运用,光线造型的规律等等,——对影视画面仍然适用。

关于影视构图,它既以绘画的静态构图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又有自身的动态构图的规则。

第5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画面布局

一幅完整的画面一般是由主体、陪体、环境(前景、背景、空白)等诸多因素组成的。

镜头的拍摄应通过对上述诸多因素的合理选择、搭配,精心布局处理,使之达到主次分明,相互映衬,形成严谨、流畅的画面语言。第5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主体及其处理

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

所谓“内容中心”,是说失去了主体,就谈不上主题思想的表现;

所谓“结构中心”,就是以它为支点,其它的画面因素都围绕它来配置,与它关联呼应,形成一个统一体。

10ztjqcl主体及其处理(04’01”).rm第5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主体既然是画面表达的主要对象,那么在画面的安排上,就要设法让它突出、醒目、引人注意。突出表现主体的方法归纳起来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

1.主体的直接表现

主体的直接表现是指使主体在画面中占有很大的面积、突出的位置,使它鲜明突出,有利于细腻地表现主体的特征和质感,达到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第5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1)使主体在画面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或安排在画面的最近处,使观众一目了然。例如,有不少画面其中常常只有主体,这样的画面主体自然是鲜明突出的。拍舞台的歌星,歌星在前景,尽管乐队占的面积大,但歌星在前处,始终是以歌星为主。第5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把主体安排在观众视线最集中的画面部位。

第6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主体的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的主体,在画面上的面积常常不大,有的甚至还掩藏在画面深处,但通过画面中线条、影调、光线、色彩配置的引导,同样能吸引人们的视线最终集中在主体上,发挥着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间接表现着重于神韵与内涵的表达,比直接表现来得含蓄。具体的做法是:

(1)利用画面中具有方向性的线条,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

(2)利用影调的变化,以画面的基调即大面积的单一影调与一小面积(主体)的主影调相陪衬,达到突出主体、深化主题的目的。第6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利用光线的变化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去。

(4)利用虚实变化(虚实对比),使画面各部分虚实不同,用实的表现主体,虚的做背景或前景,使观众的视觉产生主次关系,从而突出主体。

(5)利用繁简对比。如主体是结构复杂、线条错乱的景物(小面积),把它与结构简单、线条清晰的物体(大面积)放在一起,使主体突出。

第6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陪体及处理

陪体是在画面中陪衬、渲染、突出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在画面中陪体帮助主体阐发主题,帮助观众理解主体的精神、动作和内在含义,在一些情节性强的画面里,陪体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例如,一位技术人员坐在桌前修理电视机,那么桌上的电视机、技术人员手中的万用表就都是不可缺少的陪体。如果去掉这些陪体,这位技术人员的身份、他在做什么就变得不明确了。第6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之分。所谓直接表现,是指陪体出现在画面中。对于直接表现的陪体要注意掌握分寸,注意以对主体起陪衬、烘托作用为原则,一定不能使它压过主体。

陪体的间接表现是指不让陪体在画面中出现,而是利用画面中主体的形象,靠观众的联想去形成。有一幅《放风筝的孩子们》的画面,画面中主体是孩子们,他们玩得很开心,那么他们玩什么?画面中并没有出现风筝,但通过画面中孩子们的身姿、动作、手中的线轴、手中牵动的一根根线,观众心目中就联想到具体的形象——多姿多彩、形状各异的风筝。

第6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三)前景及其处理

前景是指主体前面的景物,在画面中是最靠近镜头的人或物。前景距摄像机镜头最近,由于光线的作用,它在色调上比后面的景物要深;又由于空间透视及镜头的作用,它的成像比后面的景物大。运用前景来陪衬、烘托主体,可以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完美、深刻;在场面大、景物层次多的画面中,运用前景能加强空间透视感,增强艺术感染力,具体地说,前景对画面造型的作用有:

1.加强画面概括力、深化主题的表现

第6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把一些富有特征的形象作为前景,利用这些形象的特征所给人的感受可增强画面的概括力。例如,再现旧时的街景,运用前景做生意的、摆小摊的、占卜算命的、练武杂耍的、说书卖艺的等展现旧日街上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概括力,深化主题的表现。又如下图,把煤球作前景处理,夸大了煤车与拉煤人的比例,给人以极为沉重、不胜负荷的强烈感觉。由于前景的陪衬、烘托,主体的含义更明确了——拉车人不避重任、奋力行进的孺子牛精神。第6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前景由于形体大、影调深,就容易和主体及远景在大小和影调上形成对比,造成距离间隔,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如图,形体大、影调深的前景,较好地表现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增添了画面的活力。

第6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造成观众的参与感

利用框式前景例如从窗外拍课室内上课的情景,通过书架框、人头部中间的隙缝、腋下的间隙拍后面的情景,能造成观众的参与,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4.美化画面

利用富有装饰性的物体作前景,画面如同装饰了精美的画框或花边,具有装饰、美化画面的作用。如图,利用月亮门作前景,美化了画面,同时也显示了画面的空间深度,表现出典雅幽静、富有诗意的环境,引导观众的视线于人工湖心的小桥、假山、凉亭之上。

第6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四)背景及其处理

位于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称为背景。一幅画可以没有陪体和前景,但背景总是以各种方式存在着,它和主体几乎是不可分割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也有人称背景是一幅画面的基础。

背景在画面中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它表现了主体事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位置及时代气氛;从表现形式上说,它可以为利用色调和空间来衬托主体,发挥线条结构的影响。第6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背景的处理要以突出主体、深化主题的表现为原则,具体的要注意以下几项:

1.注意使背景与主体形成影调、色调的对比。

第7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背景的影调、色调过于接近主体,主体很难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主体就不醒目和突出。如下图,白色的圆环放在白色的背景中,主体的含义就模糊不清了,很可能产生到底是大圆中有个小圆呢,还是圆环的歧义。但如果把这白色的圆环放在黑色的背景中,圆环的轮廓特征就呈现无遗了。

第7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结构画面时要注意到主体是否与背景有所区别,是否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了,要避免背景与主体在影调、色调的雷同。

亮的主体衬托在暗的背景上;暗的主体衬托在亮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主体衬托在中灰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轮廓线。第7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色调的处理也一样,如果背景色调过于接近主体,例如把红苹果放在红色的背景中,苹果就被淹没在背景中,得不到突出的表现,这就是所谓的“靠色”,“靠色”一般是忌讳的。

一般来说,主体与背景色调对比大,主体显得强硬;两者对比弱时,主体形象则显得柔和。

除了使背景和主体形成影调和色调的对比外,还可以利用虚实来区分背景和主体。在虚的背景中,实的主体的轮廓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呈现。第7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

2.利用各种手段简化背景

影视画面要力求背景简洁,与主题无关的背景只能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削弱主体形象的突出。杂乱的背景不仅影响画面的美观而且影响内容的表达。

因此,必须注意利用各种手段简化背景。第7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1)选择拍摄角度,避开杂乱的背景。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画面,电杆长在人身上,建筑物压在人肩上,某一棵树长在人头上,地平线切在人脖子上等等现象。实际上,只要在拍摄时调整一下拍摄方向,便可以避免。仰角度拍摄,以天空(或高山、大楼、树木)为背景,可避开地面上的杂乱线条;俯角度拍摄,可选择单一色调的水面、地面(绿草地)、森林为背景。

(2)采用逆光或侧逆光,容易找到较暗的背景,把与主体无关的杂乱线条掩饰在背景的黑暗中。

(3)选用长焦距镜头,它的景深短,拍摄范围窄,有利于缩小背景范围,使主体清晰,把环境和背景处理在景深范围之外。

第7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注意选择有特色的背景来说明和烘托主体。

典型的、富有特色的背景可以起到明确交待主体所处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渲染时代气氛的作用。一幅题为《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的表现“四五”天安门事件的照片,背景几乎为空白,但恰到好处地隐隐保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明确交待了事件发生及人物活动的地点和环境,而且那高耸巍峨的纪念碑给画面抹上了一笔悲壮气氛的色彩,从而烘托了主体人物的精神和气概。

第7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五)空白

所谓空白是指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以外,起衬托作用的其它部分。空白不是单指天空,只要是在画面中色调相近、影调单一、从属于衬托画面实体形象的部分都可以称为空白,如天空、地面、水面、树林、草地、墙壁等。

一幅画面除特殊情况外,不可能都是密密麻麻的各种实体,而必须讲究疏密相间、虚实变化,要有一些空白来突出主体,使之格外醒目,同时也给观众情绪以舒展的余地,所谓“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就是这个道理。第7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空白的处理:

空白的处理首先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心理要求。据此,处理空白的基本要求是:

1.在画面人物视线或建筑物朝向的前方,留有足够的空白,这样有利于给观察者的思绪提供回旋的场所,也有利于画面的均衡。

2.在运动体前方有足够的空白,能增强动体的动感。在有些情况下,空白不是安排在动体的前方,而是安排在它们的后面,如轮船溅起的浪花、汽车扬起的尘土、大车后面长长的车辙、推土机后面粗粗的压痕、运动员身后长长的影子。第7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在主体四周留有足够的空白,有助于主体形象的醒目、突出。

4.在动态画面中,空白主要表现为“头上空间”,即人物头顶到取景框上面的空白。这个空间太小,图像就显得紧缩、压抑;过大,则图像松散,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空间留得恰当则协调、舒适。

拍摄讲课、演示实验、对话等,摄像机的操作应注意静中待动,密切配合被摄对象的活动,随时间调“头上空间”,使构图优美。

第7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六)均衡

画面布局是否合理和完善,主要表现在画面是否均衡以及疏密是否得当这两个方面。画面均衡是指经过艺术处理的画面构图所具有的那种稳定、完整、和谐的感受。画面的均衡是人们审美的基本要求。

均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体居中左右对称的均衡(对称均衡);另一种是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在视觉感受上的相对均衡。

第8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1.对称均衡:对称均衡是指在画面中轴两边的被摄对象,在位置、大小或形态等方面都相同或类同或略有变化。中国的古建筑,亭台楼阁,许多现代建筑都是对称结构、对称均衡的;人体本身也是均衡对称的。所以对称均衡给人以美感,给人以稳重、庄严、平静和安定的整齐的和谐美。

2.相对均衡:在更多的情况下,均衡是相对的,需要均衡中求变化。在结构画面时,尽管画面两边不存在被摄对象在形体、数量、重量上的绝对相等对称,但运用人的心理和活动经验,也能取得均衡的视觉感受,即所谓的相对均衡。第8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都拥有对具体事物的重量感的经验与体会:

在形体上,大的重于小的,粗的重于细的。

在色调上,暗的重于亮的,明度低的重于明度高的,纯度高的重于纯度低的,冷色调重于暖色调。

在结构上,密的重于疏的,实的重于虚的。

在形态上,动的重于静的。

在空间上,近的重于远的等等。

第8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根据这种视觉感受,用类似力学中力矩平衡的原理来布局画面,就较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等效,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稳定感。

下图在离画面中轴线两边距离基本相等的位置上,右边是三只迈步欲走的水鸟,左边是一只振翅欲飞的水鸟,以数量居多但动势不大的右边水鸟和数量单一但动势较大的左边水鸟相抗衡,形成了画面布局的均衡。

第8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拍摄单一物体时布局较难处理,放在中间则单调呆板,放旁边画面不均衡。这时可用光照所造成的投影来造成画面均衡的效果,如下图。

第8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三、构图形式

构图的布局是千变万化的,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百试不爽的布局方案。一种内容可以用多种布局形式来具体表现;一种布局形式也可以表现许多内容。9gtxs构图形式(04’02”).rm第8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横向式构图

拍摄取景时,如果画面总体布局呈水平状,通常称为横向式构图,也叫水平构图。

横向式构图主要是由横向水平线构成的基本画面格式。例如浩瀚的大海、宁静的湖面、辽阔的草原、田野、一望无际的沙漠等这些具有广阔无垠和平坦舒展气势的景物,适宜采用横向构图的形式表现。横向构图给人以安静、平稳、开阔、舒展的感觉。

第8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竖向式构图

拍摄时,如果画面的总体布局呈垂直状,称为竖向式构图,也叫垂直构图。表现巍峨的高山、参天的大树、垂挂的瀑布、仰摄的人物,一般都适宜采用垂直构图形式。这种构图形式是以垂直线条构成的,具有挺拔、高耸、向上的特征。

垂直构图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上下穿插直通到底的构图。这种构图的特点是上下延伸、舒展畅通,如图。

第8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下部直通到底,线条在上部空间停住的构图。这种构图在画面上端留有一定空间。如拍摄高大建筑物、向上生长的树木、顶天立地的人物等,虽然上方停住,却更有向上的态势,如用广角镜头仰摄,更会增强这种昂扬向上的气势。

3.自上向下悬挂式构图。如俯摄景物时,竖向线条上部与上画框相连,由上而向下悬垂,下部线条被截,有插入地下之感。第8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三)斜向式构图

斜向式构图又称对角线构图,这种构图用倾斜的线条、影调或呈倾斜状的物体,把画面对角线连接起来。斜线形构图有意打破平衡,加剧变化,增强运动感,能给人一种不稳定、倾倒之势。在人物摄影中,采用斜向式构图,可使画面生动、有动感、充满变化和生机。

斜线形构图,还可以加强画面由一角到另一角的纵深透视感,使画面深远而开阔。

第8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体育比赛和舞台表演中,最优美又最惊险的瞬间动作,大多呈现在倾斜的高速运动状态之中,因此,拍摄这类活动时,常采用斜线构图,还可稍微倾斜一下摄像机,让被摄对象在倾斜运动中保持斜而不倒的姿势,加强运动感。第9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四)框式构图

框式构图是利用现场离镜头较近的物体,如门、框、圆形或其它一些框式物体作为前景,将被摄对象“框住”,使画面周围形成一个边框,故称之为框式构图。第9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框式构图是拍摄构图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之一,它使人们的视线透过这个“框”被集中起来,引导人们去观察画面重点表现的主体;同时还能点出画面的环境、地点、季节等,增添作品的图案美和装饰美。

选择框式物体作前景时,一般以深色为好,如果是浅色的,应采用逆光拍摄,使其变暗,以求通过边框的暗衬托远景的明、使画面内容的表达更为集中、突出。

第9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五)L形构图

L形构图类似于框式构图,它是利用L形的前景所形成的重影调在画面中留出的部分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安排进一个小的点景物加以表现,使画面产生无穷的生机和情趣。

L形是一种边角构图形式,它占据画面的两边角,具有一种“钳形包围”的态势,中间透空,因此这部分就成了构图的中心和趣味中心,所以空白中这个点景之物,其实就是最重要的视觉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9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在运用L形构图手法拍摄风光时,可在前景位置上选择好影调比较深重的树木、建筑物与大地或画框构成L形的前景,正因为L形的边框重影调比较多,形成画面静止位置,所以这种构图重量感强,画面稳重,是一种很稳妥的风光拍摄手段。第9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六)S形构图

S形构图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画面中的主要轮廓线构成S形,从而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如左图;另一种是在画面结构的纵深关系中,所形成的S形的伸展,它在视觉顺序上引导观众由近及远、诱导观众按S形顺序深入到画面意境中去,如右图。第9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S形曲线与笔直的直线相比更富于节奏的变化,当画面中的主要轮廓线形成或基本是S形构图时,它的美感也就在于这种形式的曲折、回转变化及画面内部在S曲线中的呼应与联系,给人以宽裕舒畅、优美、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S形构图常选择河流、道路、铁路等曲折部分,如选择一条弯曲的河流,其S形的顶端就容易把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从而把有限的画面引向无限深远。第9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七)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也称金字塔构图,很自然给人一种稳定、雄伟、持久的感觉。

正三角形,象金字塔一样,底边与画面的横线平行,两条斜边向上汇聚,其尖端有一种直向的动感。这种构图形式常被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高大和雄伟,并能在画面上产生坚定的、不可动摇的稳定感。

不等边三角形显得自然、灵活,其最小锐角有一种方向性和运动感。第9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八)V形构图

与正三角形相反,V形成倒三角状态。两座山、两座房、两棵树之间常出现“V”字的空间或缺口,具有无限深远之感,能给人一种神秘的联想和向上的心理感觉。V形有时像展开双翅的雄鹰、或像一个向上用力斜举的手臂,有斗争和祈求之意。

第9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九)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是指画面中轴的相对两边(左右或上下)各部分在大小、形状、距离和排列等方面的对应。这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构图方式。对称式构图一般都是由于被摄景物本身对称,采用正面拍摄角度而取得的。比如拍摄天安门,只有在正面拍摄才能使天安门城楼产生庄严、雄伟的对称式结构。第9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对称式构图如运用不当,容易给人一种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因此对称式构图选择题材十分重要,一定要选择装饰性强、图案性强并有强烈吸引力的景物,给人以形式美的享受。

对称式构图和对称一样,并非要“绝对对称”,绝对对称必然暗淡无色、毫无生机。因此要在对称之中,找出打破平衡的趣味点,画龙点睛,使画面从平稳中充满生机。

第10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十)“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构图是由水平线与垂直线正中交叉而构成的,也可以视为是四个方形相聚的连接线。具有稳定、持久、寂静、对称的特征。第10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由于“十”字形的对称效果,往往容易显得呆板、单调、缺少变化、缺乏生气。通常比较忌讳“十”字形构图,可将“十”字形倾斜成X形构图,即以两条线交叉点所汇聚的地方作为视野的集中点和线条透视的终点,以加强空间纵深感的表达。第10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十一)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也属于曲线性构图,具有弧线和曲线给人优美、柔和、丰满、优雅和抒情的感觉。圆形构图,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是规则的圆形,也可以是以散点构成不规则的圆形状。

在某些情况下,圆形往往出现一个明显的缺口,这个缺口处则是安排主体的最理想的位置。

第10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四、动态构图要点

动态构图是电视摄像构图的主要形式。摄像动态构图通常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种是被摄物体的运动(画面内部运动);另一种是摄像机的运动(画面外部运动)。有时两者同时形成综合运动。

运动使构图形式随时间而发生连续或间断的变化,拍摄时要根据运动变化的特点去组织画面。第10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被摄物体运动的构图要点

1.被摄物体在画面的几何位置没有变动,而动作姿态发生变化,如讲演者坐在讲台上讲说,构图要注意给动作姿态变化留有活动空间。

2.在同一环境中,人物运动产生位置变化,构图要区分出主要位置与次要位置,并以主要位置为依据,选择适当的角度和景别,使不同位置有主次、有变化地得到表现。同时要注意纵深调度和人物路线变化的形式。

第10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连续运动变化,如某人从家中走出到商场购物,往往用分切镜头表现。开始的镜头构图以运动起点位置为构图依据,确定走出画面的方向。人物在运动过程中有方向或速度变化时,应在一个画面中表现出这种变化,方向、速度转折点的位置应作为构图的重点。运动结束在商场,要以商场的特色及人物所处的位置作为构图的依据。

群体运动,常用中景或全景构图,随着内容和场面调度的变化,主次人物关系会发生变化,要以主要人物运动为构图依据。

第10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摄像机运动构图要点

1.摄像机运动拍摄的画面从内容、成分到构图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例如,从教师在课堂讲课的全景,推到黑板某部分板画的特写,画面内容从整体变为局部,原来是陪体的黑板的板书、板画变成了主体;又如从天安门城楼的全景摇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原来是水平线条的构图变为垂直线条的构图,同时背景也发生了变化。构图的变化要注意均匀、平衡、准确。第10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摄像机拍摄的每一个运动镜头,都要有起幅和落幅,起幅、落幅都要求至少有2秒钟的固定画面。起、落幅的固定画面要运用静态构图的原则,给人以稳定、准确、优美的感觉。起幅、落幅都要以主要对象作为画面的结构中心,突出人或物的特征。

第10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运动镜头的画面构图可以不完整,但要有明确的目的。

例如用摇、跟拍摄运动的物体,在运动物体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构图看起来不均衡,但运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都使画面在运动中达到了均衡。如果物体运动停止了,可以让这个空间逐渐减小或消失。要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变焦等),引导观众观察不同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强调的重点上。

第10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4.变焦镜头的动态构图要以一定的均匀速度完成整个拍摄过程。庄严或抒情的场面,变焦速度要缓和;激烈变化的内容则要快推快拉。

5.摄像机运动与被摄物体运动的综合运动构图,摄像机要随着被摄物的运动作复杂的场面调度与焦点虚实变换,或跟被摄物一起运动,或随剧情变化而转移。

总之,动态构图要注意运动方向、速度、节奏、对象及范围等因素的变化。第11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第四节透视规律与空间展现

透视规律来自人们对景物观察的经验,包括形体透视(线条透视)和空气透视。第11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线条透视

(一)线条透视规律

1.远近不同、景物形状大小不同(近大远小)。距视点近处,物体形状大,越近越大;距视点远的物体形状小,越远越小,直至分不清形状,同天空混为一体。

2.有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在视点上看过去,向中间主点聚集,越远越靠拢、越远越集中,最后成一点,消失在天际中。第11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近处的物体轮廓线条清晰,棱角细致分明,物体形态、特征明显;越远越模糊,线条轮廓越柔化,甚至无法认其轮廓形状,天地溶为一体。

以上透视规律如果强调在画面上,空间的深远感就表现出来。景物大小对比强烈、悬殊,线条收缩越急促,则空间感越强;景物大小对比不明显,线条收缩缓和,空间感越弱。

第11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拍摄中如何加强线条透视效果

1.选择拍摄角度

拍摄方向决定画面是否产生线条透视,影响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深度。正拍、侧拍,画面线条多见平行,缺乏透视方向和力量。斜侧方向能化平行线为斜线条,展示线条透视的纵深。第11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从拍摄高度看,平摄与仰、俯相比透视感一般比较弱,采用平摄,一些有规律排列而形成的线条和大自然中山川、河流、公路、渠道等固有的线条被压缩,不能充分地平展在画面上。仰、俯角度拍摄能很好地表现线条透视。例如挺拔的树木、高耸的楼房,采用仰角度拍摄,线条自下而上急剧地收缩汇聚,具有良好的透视效果;俯摄能最大限度地把景物中的线条展开,充分地展现空间;采取仰、俯角度斜侧拍摄方向,则能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这种方向和高度的有效、合理的综合运用,能增强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第11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选择拍摄距离

拍摄点至景物距离的变化,是造成线条收缩急缓的基本原因,拍摄点至景物距离越近,线条收缩越强烈,透视越明显。

把摄像机尽可能地靠近最近的景物,并以小光圈拍摄,可以使最近和最远的物体在画面中有较大的近大远小的变化,加强了空间感。

第11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选择镜头焦距

长焦镜头有压缩空间的特点,画面各物体叠加在一起,物体缺乏大小对比,不宜表现线条透视;短焦镜头可以有效地把近处与远处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并且远近景物在画面中大小对比十分明显,有强烈纵深感。

第11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4.隔、借、引

隔,就是在前景上下功夫。拍摄主体时,想办法利用有隔开空间的物体作前景,如透过门窗、竹帘、树隙、栏杆等障碍物去拍摄主体,这样拍出的画面景物层次丰富,空间表达充分。

借,就是在背景上下功夫。背景不要平板一块,要有门或窗透一点气,显出画面的厚度。例如,背景是一扇窗,从窗口看到院内的花木或从窗口透进光束,以显示空间“借”的内容还包括利用镜子或水面的倒影在平面空间上加强立体空间的表现。

引,是指线条的指引。利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或者线条的汇聚,引出纵深的空间。

第11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的产生常常与大气及大气介质发生联系。

大气介质中对光的散射作用能使人们产生对远近不同景物在影调上的明暗、深浅程度,色彩上的明亮、饱和程度,轮廓线方面的清晰程度等方面的不同感受,从而产生了空间的远近感,这就是所谓的空气透视。第11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空气透视规律

1.离视点近的物体感觉暗而深,远的则淡而浅,越远越朦胧,直至完全消失。

2.近处物体色彩饱和,趋于暖色,明度高;远处的色彩饱和度差,色彩向蓝色偏转,趋于冷色。如一排彩旗看上去,近的鲜艳,远的晦暗;一片农田庄稼,近的显得翠绿鲜嫩,远的显得淡漠。

第12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3.近处物体轮廓线清晰、突出醒目;远处的模糊,清晰度低。

4.近处物体反差强,远处的反差缓和,对比越来越弱。

空气透视现象与不同时间、光线、气候条件很有关系,雨过天晴,空气清新,介质减少,景物本身的空气透视就不明显;空气混浊、水气增多,烟尘飞扬,人们在这种环境中观察景物,空气透视效果就十分明显。

第12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拍摄中如何加强空气透视效果

1.选择拍摄方向和光线照明条件

逆光、侧逆光拍摄是获得空气透视的基本条件。景物在这种光线下,近暗远亮、近浓远淡,画面有了过渡层次的变化。因此,拍摄时如果尽量向亮的方向拍摄,向远处的门窗、楼道拍摄都能很好地展示空间。

一天中早晚,光线入射角低,光线透过浓厚的大气层(包括朝霞和晚霞)被大量介质散射,能造成强烈的空气透视效果。第12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 2.选择拍摄位置,构成较暗的前景

前景是强调空气透视、线条透视的一个关键因素。

有了前景,画面就有了大小的比较、明暗的对比,有了阶调层次,有了展示三度空间的可能。在海边、湖边或雾气浓重的条件下拍摄,视野内浑浊一片,感受不到深远的空间,这时就要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当前景,拉开画面内明与暗的距离。

第12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 3.利用多层、多重景物强化空间

景物的层次丰富,远处的纱幕才能一层一层地将远近景物隔开。

多层景物和多重景物,能使空间透视效果明显变化,富有节奏美感和韵味。如登高远望,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楼房、一座座峰峦叠嶂的高山等,如果这些景物不是多重多层次出现,只是一些比较单一的景色,即使光线、角度、拍摄条件再好,对于透视的表现也是无能为力的。

第12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 4.控制景深,利用物体虚实映衬,造成空间距离感

拍摄时通过控制景深,在视焦点前后造成一定程度的虚晃与模糊,形成物体不同的虚实状态和不同的轮廓清晰程度,可以达到视觉感受空间的目的。第12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5.利用其他手段和技术条件,加强空气透视效果

现代舞台或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炊烟、人工烟雾等来模拟雾气的透视效果,以加强空气透视的表现。有时烈日晴空,空气透视差,远近景物清晰可辨,为了获得较好的空气透视,可加用雾镜造成雾状效果,使画面透视明显、深远感增加;有时空气介质过多,雾气过大时,后景物体被遮挡,朦胧一片,可选用黄色滤色镜,将天空中大量的紫外线滤掉,后面景物层次就会显现出来;为了较好地表现早晚气氛,则可使用浅橙色滤色镜等。

在人工光的情况下,布光在光线配置上应尽量构成近暗远亮的视觉效果,这样有利于加强空间深度的表现。

第126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第五节线条与色彩

一、线条

线条在拍摄造型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用线可以表现出各种形象的特征(结构、形态、体积、量感等),不同的线条具有不同的品格,往往代表一些特定的情感和意念。“以线造型”,线的特点及心理效应方面,与形态及空间布局的心理效应有密切联系。因此,线条的变化在摄影构图中起着重要作用。第127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线条的类型

线条的变化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直线类、曲线类两大类。

1.直线类线条

直线类线条包括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

水平线是水平方向延伸的线条,有左右活动的感觉,会产生辽阔、平静的心理效应,使人联想起地平线、平静的湖面等。在一定的条件下,水平线起到平稳画面的作用。

第128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垂直线是上下延伸的线,产生上下流动,并有耸立、上升或下降的感觉。同水平线一样,画面中的垂直线只有在一定空间内,在与其它形式要素形成一定关系时,才能产生一定的运动方向及较为具体的心理效应。它既可以产生崇高、雄伟、向上的感觉,也能形成悲壮、孤独、忧郁等心理效应。

水平线和垂直线均给人以平衡、稳定状态的运动感。

倾斜线是一种令人感觉不稳定的形态,给人一种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的动向感。倾斜角度逾大,动感逾强,逾醒目,逾有力度。

第129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曲线类线条

各种有规则与无规则的自由曲线,构成了曲线类线条。自行车轮子是曲线、女人体型的线条是曲线、流星轨迹、海浪、云朵……各式各样,丰富多采。曲线具有柔和的美感,使人联想起蜿蜒的河流、起伏的山脉、婀娜的舞姿等。第130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各种线条都具有语汇特征,在人的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诸如浓线重、细线弱;直线刚、曲线柔;粗线强、细线弱;实线静、虚线动等等。构图时应根据各种线条在画面中所起的不同性格作用,结合主题内容加以灵活应用。

第131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线条在画面构图上的作用

1.塑造形体形象

线条可以勾勒人、物外形的基本轮廓,形成人和物的基本结构;线条可以表现表面的细部结构,如人脸部的五官、皮肤上的皱、纹等;线条可以表现形象本身的形态、动作。如直立的人呈垂直线的形态,优美的舞姿呈曲线的形态,人推墙的动作呈三角形的形态等。

第132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2.表现空间感

线条在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平行线向中间主点汇聚等线条透视规律,是展现空间,加强画面空间感的重要手段。

3.充实物体的空间位置

光照射在物体上形成的投影线条,可以充实物体的体积在空间的位置。

第133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4.形成意境和情感

不同性质的线条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赋予形象以特定的情感内容。例如主要由曲线构成的形象给人以轻盈流畅、优美飘逸的美感;主要由横线构成的形象,形成平静安宁、开阔舒展的稳定感;主要由垂直线构成的形象,传递雄伟高大、刚健挺拔的力度感;成斜线的形象,使人感受到运动感;呈三角形的形象,使人感到稳固、坚定等。

第134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二、色彩

色彩是构图中的重要因素。色彩的作用主要是真实、生动地表现画面的造型,再现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

要把被摄物体本来的色彩表现出来,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在客观上需要具备性能可靠的摄录像设备,要合理地用光、布光;主观上则要求摄制人员具备色彩的基本知识,要有观察、鉴别和利用色彩的能力。只有掌握色彩变化的常识和规律,才能营造出理想的彩色画面。

第135页,共156页,星期六,2024年,5月(一)色彩三要素

1.色相

“色相”就是一般所指的物像的颜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还有白色、灰色、黑色等。色相有“生色”和“熟色”之分。“生色”是指色谱上的原色(红、绿、蓝)和它们的补色(青、品红、黄),这些色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