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7篇(截至2024年)_第1页
黑龙江大庆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7篇(截至2024年)_第2页
黑龙江大庆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7篇(截至2024年)_第3页
黑龙江大庆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7篇(截至2024年)_第4页
黑龙江大庆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7篇(截至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黑龙江大庆议论文阅读7篇目录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2024年黑龙江大庆) 2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2023黑龙江大庆) 4要善于“折叠”自己(2022黑龙江大庆) 5有趣的人不苟且(2021黑龙江大庆) 6母语是教育的起点(2019) 8我们为什么要阅读(2018) 10怎样纪念屈原(2008) 11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2024年黑龙江大庆)①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③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④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⑤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等。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⑦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⑧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⑨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象只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就可以成为意象。B.“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这是古代诗人反复运用的结果。C.第⑥段引用诗句,是为了表明同一物象,因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D.本文阐释了意象和物象的关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20.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1.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构成诗歌的意象,请结合文章⑦⑧段,简要回答。【参考答案】19.A20.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列举意象的五大分类,即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人类自身的,人的创造物,人的虚构物,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意象的丰富种类和广泛范围,使读者对意象的概念有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21.夸张物象特点,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比如“白发三千丈”,通过夸张白发的长度,使意象更加鲜明突出,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移用其他物象特点,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创造出独特的意象。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将“愁心”托给明月,把“故园心”系在孤舟上,赋予物象新的性质,丰富了意象的内涵。以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新物象,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如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漆炬迎新人”,通过以火炬为起点进行联想创造,使诗歌意象更加奇幻独特。【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原文第③段明确指出:“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由此可见,物象要成为意象,不仅需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还需要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第⑤段“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等”,该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列举意象的五大类,即自然界(天文、地理、动物等)、社会生活(战争、游宦、渔猎等)、人类自身(四肢、五官、脏腑等)、人的创造物(建筑、器物、服饰等)、人的虚构物(神仙、鬼怪、灵异等),使意象的分类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意象所涵盖的广泛范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为后文进一步论述意象的特点和构成等内容奠定了基础。【2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⑦段中“白发三千丈”,诗人夸张了白发的长度,通过这种夸张的方式突出了愁绪之深,强化了意象的表现力。据此可知,可以用夸张物象特点构成诗歌的意象。第⑦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把“愁心”托给明月,将“故园心”系在孤舟上,把其他物象的特点移用到所描述的物象上,使意象更加独特且富有感染力。据此可知,可以移用其他物象特点构成诗歌的意象。第⑧段“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以火炬为联想起点,创造出“漆炬”这一全新的物象,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据此可知,以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新物象。(2024年黑龙江大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2023黑龙江大庆)朱光潜①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②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④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但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⑤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有的人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把它加以客观化,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1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立论扎实,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写起,接着剖析原因、进而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B.第③段画线处的“无所为而为”指的是欣赏事物本身的美,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C.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其实也含有至理。D.朱光潜认为,艺术家只要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就都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0、文章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21、请结合文章③④⑤段回答,为什么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4分)【答案】19、D“只要……就”,表述绝对。20、运用了举例论证(或例证法、事例论证、事实论证、摆事实)的方法(1分),论证了"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或“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把它加以客观化,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的观点(1分),使论证具体准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答出“具体准确”或“增强说服力”都可得1分)。21、①有了距离,可以见出事物本身的美;②有了距离,艺术可以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③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给满分)(2023年黑龙江大庆)要善于“折叠”自己(2022黑龙江大庆)陈大笑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波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波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平邑金银花实验学校李传鹏输入)③“折叠”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停滞不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義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摘自《解放军报》,有改动)1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要善于“折叠”自己。B.第二段用红军四渡赤水的事例来论证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说服力。C.作者认为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遭遇失败。D.文章引用罗曼.罗兰、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折叠”需生动的重复这一观点。20.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21.请结合全文回答,如何“折叠”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4分)【答案】19、D

20、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语言生动形象,从反面论证了“折叠”是生动的重复这一分论点。21、要有智慧的迂回,有生动的重复,有耐心的坚持,有“折磨”的叠加。(2022年黑龙江大庆)有趣的人不苟且(2021黑龙江大庆)孟祥夫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摘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做个有趣的人。B.“开心果”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具有趣味性。C.现在的年轻人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作者认为这样的趣终非真趣。D.第⑦段总结全文,引用梁启超的话进行补充论证,目的是使文章论证更加严密。(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请结合全文回答。【参考答案】【分析】本文首先引用袁宏道的话论证什么是有趣,然后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有趣的人的特点,最后引用梁启超的话,得出中心论点“做一个有趣的人”。【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全文主旨,理解句意,判断选项正误。ACD.正确。B.有误,“开心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的第一句“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分论点,然后举了苏轼的例子进行论证,因此,这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本段提出的分论点。(3)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综观全文,作者在提出观点之后,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有趣的人,不仅自已收获快乐,也是别人人的‘开心果’”,可以根据这四点进行概括。答案:(1)B。(2)举例论证。用苏轼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论证了本段“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既具有故事性,又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3)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就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能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敏锐洞察生活,洞悉人情世故,积累知识阅历”“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点评】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2021黑龙江大庆)母语是教育的起点(2019)周国平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摘自《中国教育报》)19.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母语是教育的起点。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C.作者坚定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D.作者号召我们要秉承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20.如何理解第④小节画线处“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书写和键盘打字各有优势。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9.(C)(3分)20.(3分)因为网络语文往往:一是内容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这样的“习惯和审美”如果成为主流,将会对母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危害。21.(3分)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不能因为键盘的使用而忽视它,应经常性的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和表达;当然,我们也不必对键盘产生恐慌,才体现效率的时候也应能熟练的运用它。两者应该有个合理的搭配。(2019黑龙江大庆)我们为什么要阅读(2018)梁衡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周日无事,一个大人带着十多岁的孩子在宿舍大院里散步。看到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可纠结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③其实,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其实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孤独、浮躁、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偷得仙桃能成仙,搬来救兵也称王,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你超越阅读而进入写作,发表了作品时,别人又开始了对你作品的阅读。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⑤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以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如果你说老了,已胸无大志,那么,阅读至少可以疏通头脑,不至于让你提前痴呆,输在了终点线上。再者就算你无所谓了,也该为下一代装出一个阅读的样子,别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⑥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那大战期间,为解决军做单调冷寂的间题,提高士气,政府向革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⑦我们为什么要阅读?⑧为了精神生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7日第4版,有删改)17.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2分)18.第②段写小男孩的故事,作用是什么?(3分)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0.请写出你依靠课外阅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丰富精神生活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悟。(80字以内,标点不占字数)(4分)

【参考答案】17.比喻论证、对比论证18.用一个孩子运用阅读所获知识,解决生活中大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强调了阅读的作用,引出“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的观点,同时引起读者对所论述问题的重视和兴趣。19.我们要为精神生活而阅读20.读《童年》使我我在学习中不再懒惰,不再向父母要求更多。因为我明白现在辛苦读书实在算不上什么苦差事,艰难困苦的生活正可以磨砺意志,让人变得坚强。无论怎样都要正视苦难,心向光明。(2018黑龙江大庆)怎样纪念屈原(2008)①汉魏时代,知道屈原是诗人的人不多,但每人都知道屈原是一个在政治上不能见容于楚国的忠直之臣,他的所以为诗人,只是在无可奈何中“援天引圣,以自证明”而已。所以提起屈原,“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清高第一,文采第二。晋宋而后,直至明清,屈原虽然始终是一个未曾过时褪色的大文豪,而且知道屈原的人也格外多了,但他的《离骚》却成为风流才子的下酒物。“嘉其文采”也已经走进了邪路,“慕其清高”者也就渺然了。现在呢,印刷既方便,宣传又热烈,知道屈原的人可谓已经遍地皆是。“屈原是我们的大诗人,等于人家的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人人会这样说。不错,人家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于是屈原在二十世纪也还是一个挺时髦的人物,他是被用来作为替中国争取文化上的国际地位的帮闲诗人了。②我怀疑屈原是否愿意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共受膜拜。屈原从来没有自居于一个诗人,也没有写万行长诗的想法,也从来没有像杜甫那样地悲呼“文章憎命达”。他是因为命蹇才写文章的,并不是写文章以求命达的。屈原一生,始终在希望自己国家政治修明,至少要能与暴秦抗衡,不受侵略。纵然自己不能执政当权,一展其抱负,也希望在位者能砥砺奋发,不贪污,不腐化。然而他终于失望了。失望之后,才写文章。这些文章是他的“苦果”;不是他的“武器”。所以这些文章当然也不会发生积极的作用。于是他只好自杀。③把屈原的诗人身份提高,无形中就是把他的忠臣身份淹没了。大家闹嚷嚷地纪念屈原,很可能把他变做头戴桂冠的楚国朝廷里的弄臣,屈原之灵有知,也该后悔当初干脆不必写下那些抒哀的辞赋了。一个积极地与黑暗政治环境斗争的文人,当他知道终于不能获得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