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4大易错点)-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解析版)_第1页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4大易错点)-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解析版)_第2页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4大易错点)-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解析版)_第3页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4大易错点)-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解析版)_第4页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4大易错点)-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专题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目录

易错点专攻

【易错点1】汉朝选官制度的全面认识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点2】士族的衰落与唐代科举制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点3】经济重心南移对科举制的影响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点4】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题通关

易错点1:汉朝的选官制度

汉初,实行军功爵制,但在实际选官中也会注意为官能力的考查。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

重点考查被举者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其选官标准并非只有孝廉(品德)。

0m易错陷阱

【例1】(2024年河北卷)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

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

官途径重在()

A.依据政绩实效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D.考察为官能力

【易错陷阱】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查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也注重实际的为官

能力,考察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

国)。根据材料“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

可知,这一选官都是通过考察知识、能力和实际表现来选官的,重在选拔有实际行政能力的人

才,D项正确;这一选官途径主要是考察为官能力,依据政绩实效不是其目的,排除A项;

参考资品等次也非其选官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这一选官制度并非关注家世道德,且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变式1-1](2024江西卷)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

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

员任用注重()

A.伦理道德B.文字技巧C.法律知识D.专业技能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

国)。贾谊的话以及出土的汉简记录反映了西汉时期吏员考核注重的是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包括书写、会计、治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D项正确;伦理道德在材料中未明确提

及,排除A项;虽然“能书”涉及文字技巧,但更侧重于专业技能,且“会计、治官民,颇知律

令,,更强调实际能力,不完全等同于文字技巧,排除B项;虽然“颇知律令”涉及法律知识,但

并非卖员任用的主要标准,且“能书、会计、治官民”更侧重于专业技能,排除C项。故选D

项。

【变式1-2](2024年北京卷)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

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

印证西汉时期()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

入为大司农”可知,朱邑因贤良而被察举为官,这表明西汉政府通过察举制度选拔人才,③正

确;朱邑在担任舒桐乡啬夫时“存问耆老孤寡”,体现了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④正确;③④

正确,B项正确;社会基层组织在西汉之前早已存在,并非此时开始建立,①错误;中正官

负责官员考核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而非西汉,②错误;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

B项。

【变式1-3】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

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

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

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

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故

选C项。

易错点2:士族的衰落与唐代科举制

南北朝时期,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逐渐走向末路。隋朝统一后,由于士族没落,

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隋唐时期将科举制作

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并通过多种方式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

对易错陷阱

【例1】(2024年天津卷)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

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

此举()

A.维护了门阀制度B.破除了门第界限

C.改革了选官制度D.削弱了士族集团

【易错陷阱】唐朝初期,门阀士族已经衰落,但在社会上仍旧有很大影响力,唐中宗到唐玄宗

时期《姓氏录》的编纂有利于削弱土族集团,巩固现实统治。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明确准确时空为:唐朝

(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

氏录》,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单纯依据血缘和门第来确定社会地位的传统做法,开始更多地考

虑个人的实际贡献及才能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士族集团的垄断地位,促进了社会流动,

D项正确;它并不是在维护原有的门阀制度,而是通过引入新的评价标准来削弱其影响力,排

除A项;虽然这项改革有助于破除某些方面的门第界限,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调整统治阶

级内部的关系结构,而非全面打破所有形式的等级差别,排除B项;此事件虽涉及到了官员

选拔的一些因素,但它主要是关于社会地位的重新定义,而不直接反映选官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排除C项。故选D项。

【变式4-1](2023年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

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

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

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

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

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

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

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4-2](2022年湖北卷)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

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答案】D

【解析】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

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

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

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

选D项。

【变式4-3](2022年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

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

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

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易错点3:经济重心南移对科举制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文化重心的南移,进而推动南方科举的发展,统治者为了巩固统

治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m易错陷阱

【例1】(2023年湖北卷)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

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易错陷阱】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以后南方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伴随着经济

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出现南移的现象,文化的繁荣进而推动了科举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

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

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

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

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

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

排除D项。故选A项。

0

【变式3-1】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举

考试中的重大事件。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

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

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证实所录取51人皆是

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共录取北

方人六十一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

朱元璋此举旨在()

A.扩大统治基础B.拉动北方经济发展

C.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

国)。据本题材料“后发榜,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朱元璋大怒,处理了

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共录取北方人六十一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以为明朝

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榜”案中,朱元璋

严惩“科考舞弊”来笼络北方士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这一做法本质上是通过政治公平来扩

大明朝统治基础、加强君主专制的治国策略,A项正确;朱元璋此举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而

不是拉动北方经济发展,排除B项;经济中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材料现象正是经济

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规定“南北取士”并不能起到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排除

D项。故选A项。

【变式3-2】在二十四史记载的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

东籍、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宰相总数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

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陕、冀、鲁、晋

五省占666人,南方苏、浙、皖、赣、鄂五省占225人。这说明了我国古代

A.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B.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D.黄河流域的文明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我国古代的宰相籍贯多为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诸省份,籍贯为苏、浙、皖等

南方省份的宰相相对较少,说明黄河流域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居优势地位,D项正确;材料不能

说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

项;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不能正确解释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北多南少,排除C项。

故选D项。

【变式3-3】洪武三十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均为南人。朱元璋让张信等12

人重新阅卷,所取进士乃以南人为主,朱元璋下旨将白信蹈、张信等人诛死,刘三吾遣戍。这

一事件折射出当时()

A.南北文化差距拉大B.南方势力威胁统治

C.思想专制不断强化D.科举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

国)。据题干中会试录取结果均为南人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本质

上反映出当时南北文化差距拉大,南方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导致录取结果呈现出南人占主

导的情况,A项正确;仅从科举录取情况不能得出南方势力威胁统治,排除B项;材料主要

体现的是科举录取的地域差异问题,而非思想专制,排除C项;这一事件不能说明科举制度

遭到破坏,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引发的矛盾和处理,排除D项。故选A项。

易错点4: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与监察制度

官僚制度对国家机器的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官僚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官僚

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也同样重要,从秦汉时期开始,官员监察制度确立起来,并逐渐强化。

m易错陷阱

【例1】(2024年浙江卷)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

(汉代―史)--------{.代MQ-----------,

I

iS相对象巡双川象垠*,

II

忆干石(自力-------(|)------------4宜人||

1।_____v\___s___1/\____r__y

।।।

!/从一方主,,从.内―■乙_」

内一—[I.内外.史[

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

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

C.地方行政权力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

【易错陷阱】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君又县的主栗官员,属官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

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与此相适应,隋唐时期,九品以上的官员每年都要考核,地方

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

期(中国)。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代刺史的巡视对象是“二千石(官)”,即地方主官;

隋代司隶的巡视对象是“品官”,范围有所扩大;唐代御史与诸使的巡视对象是“官人”,从整体

趋势来看“从流内品官到内外官吏”,巡视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表明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

群体在汉唐时期是不断扩大的,A项正确;图中所展示的监察对象并非仅限于地方官吏,还

有其他官员,所以“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这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

现的是监察制度中巡视对象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地方行政权力不断强化的趋势,排除C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变式2-1](2024年贵州卷)战国时期,官员酬报大多是年俸,而地位较低的胥吏则主要由

官府根据其职事功绩,按月发俸。到汉代,以往主要针对胥吏的酬报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百官

皆考核功过,按月食俸。这一变化体现汉代()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B.官僚体制逐步发展

C.胥吏待遇明显改善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到

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官员酬报方式有不同,地位较低的胥吏按月发俸,而

到汉代,以往主要针对胥吏的按月发俸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百官皆考核功过按月食俸。这说明

汉代在官员酬报制度上更加统一和规范,体现了官僚体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B项正确;仅从

官员酬报方式的变化不能得出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排除A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酬报方式在

官员范围上的变化,而非胥吏待遇的明显改善,排除C项;官员酬报方式的变化与政府财政

收入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2-2】汉代谏议随皇帝左右,谏i争和讽议皇帝言行,隶属宰相。唐代谏官分台、谏两种,

台即御史台,台谏是御史台对百官的监督,已成为天子的耳目。到宋代置谏院,掌规谏朝政得

失,谏官的任免不再由宰相决定,此时台、谏官均由皇帝亲擢。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治理完善的过程B.集权政治发展的历程

C.监察制度优化的途径D.选官制度变迁的创新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

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汉代谏议皇帝,隶属宰相;唐代谏官已成为天子的耳目;

到宋代台、谏官均由皇帝亲擢,反映了谏官已经由谏谆皇帝变为皇帝维护权威的工具,体现了

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国家治理是否完善,只能反映君主集权政治发展,

排除A项;由材料只能反映君主集权政治发展,不能反映监察制度发展,排除C项;材料通

过监察制度的变迁体现君主集权的发展,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2-3】东汉时期,考课的范围大体有两个系统:一是公卿守相或各部门主要官员考课其

下属官员:一是中央对郡.那对县的考课。中央尤为看重对郡国的考课,每年年终郡国上计吏

都要携带计簿到京师上计。这表明东汉时期()

A.考课意在约束官更加强监督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

C.官员的选拔完全依据其功绩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

期(中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课制度是对在职官吏进行考核的制度。东汉政府

通过考课制度考核官吏的政绩、德行和威信,这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有利于督促从中央

到地方的官员勤勉工作,减少损公肥私、贪赃枉法的行为,A项正确;"儒法杂糅"的统治思想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C中"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功利",排除

D项。故选A项。

1.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

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

央。这一变化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行政效率快速提升

C.治国理政注重务实D.官员素质得到提高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

国)。题干中主要讲述的是察举制选拔人才方式的变化,从起初直接授官到后来先委以职务进

行检验,重点在于对人才选拔和检验方式的改进。这种变化体现了在选拔人才时注重实际能力

和实践检验,反映出治国理政更加务实,注重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性,C项正确。题

干重点在于对人才选拔和检验方式的改进,而非直接强调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题干

并没有提及这种选拔方式的改变对行政效率产生了快速提升的效果,排除B项;题干中这种

变化的目的是检验人才是否适合为官,但不能直接得出官员素质必然得到提高的结论,这是一

种预期和手段,而非已经确定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2.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鲁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

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衣”。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西汉时期()

A.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B.大司农负责官员的考核

C.官员选拔公正政治清明D.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

期。据题干“朱邑为政‘廉平不苛”存问窖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些做法体现了西汉时期官员为政注重优抚老弱,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基层组织的建

立,排除A项;大司农主要负责财政和国家储备,而非官员考核,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

及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政治清明,排除C项。故选D项。

3.西汉董仲舒被“举贤良文学”,汉武帝问以“大道之要,至极之论”,要求董仲舒据实回答简

策上的问题,董仲舒逐一具对,直言不讳,由此出现了震烁千古的“天人三策”。这说明西汉察

举制()

A.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时B.具有考试选才的特征

C.引发书写材料的革命D.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

国)。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被举为贤良文学,汉武帝出以题目进行考察,董仲舒都能够逐一

具对,直言不讳,并由此出现了震烁千古的“天人三策”,这反映出西汉时期朝廷考试(面试对

策)选才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察举制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简策”

仍然用的是竹简或木简,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一系列主张后,才确立了儒学主流

意识形态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4.学者阎步克认为,汉代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

佐吏掾属,获得基层经验,之后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中央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

并授官,“试职”胜任者“典城牧民”。阎步克先生认为,汉代()

A.察举制以考试为基础B.官员选拔任用较为理性

C.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D.官员监察注重品德才能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由材料可知,汉代选官制度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德行、

行政能力,将察举选官和考试选官、试任和正式任用相结合,说明制度设计较为合理,官僚选

拔和任用有理性因素,B项正确;察举是指先考察而后推荐,并不以考试为基础,排除;材料

未涉及君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官员的选拔,而不是官员监察,排除D项。故选B项。

江南道30820.00%陇右道845.45%

关内道23315.13%剑南道140.91%

河东道17611.43%岭南道241.56%

A.政治中心变化影响人才分布格局B.科举考试采用南北分卷势在必行

C.进士数量受制于政治局势的演变D.中原地区在科举竞争中占据优势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代进

士籍贯分布情况统计”及所学可知,以淮河、秦岭为界,可以将中国地理大体划分为南方和北

方。唐代出生于北方(河南道、关内道、河东道、山南道、陇右道)的进士数量占比明显高于

南方(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说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在科举竞争中占据优势地

位,D项正确;唐代的政治中心是长安,并未发生变化,无法得出其影响人才分布格局的结论,

排除A项;南北分卷是明代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的制度,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治局势变化对进士数量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

分配录取名额。1426年,又在南榜和北榜中各拿出部分份额,指定录取四川、广西、云南、

贵州这几个西南省份的士人。这一举措旨在()

A.加强统治的稳定性B.促进全国尚学风气的形成

C.完善人才选拔制度D.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

(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时期由于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

不一,设置南北榜主要是为了照顾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实现全国的统一和平衡,从而加

强政治的稳定性,A项正确;科举制是实行就有助于全国尚学风气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

反映的举措主要是为了地域平衡,并不是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的表现,排除C项;科举制在设

立之初就开始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而不是到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1.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

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

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答案】A

【解析】题干所示为唐代737年科举取士的相关信息,规定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确定科

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科举取士的

士人数量也会出现地域性差异,由此可见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A项正确;尽管科举取士加

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诸如下层平民

可以跻身官场这样的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B项;尽管科举取士使社会门第观念受到了冲击,

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寒门地位上升、平民跻身官场、取才不

问出身等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并不能说明行政区域划分

存在弊端,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这也是衡量州发展水平的重要指

标,排除D项。故选A项。

12.下面为中晚唐(800〜880年)“权力地理”表。据此可知,唐中晚期

地域有中央任职经历的士人有家族仕宦传统的士人(三代以上)

长安95%72%

洛阳85%82%

长江下游50%13%

A.北方文化水平高于南方B.寒门弟子不受政府重视

C.世家大族依旧把控朝政D.政治资源影响权力获取

【答案】D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长安、洛阳绝大多数的中央官员有家族仕宦传统,而江南地区这种

现象占比较小,说明官场的人脉资源对官员任职有很大的影响,D正确;材料没有对南北方文

化水平对比,排除A;B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从长江下游的“家族仕宽传统”比例可排除C。

13.图1和图2是唐代前期和后期朝廷录取进士来源地分布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

A.说明了唐代后期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B.反映了唐代前期与后期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C.说明了唐代政治从贵族垄断到平民化的过程

D.反映了唐代各地区教育出现了均衡化的倾向

【答案】B

【解析】根据地图及所学可知,随着江南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

进步,从而出现了由唐朝前期进士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到后期长江流域的进士比例越来越大的

现象,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排除A项;隋代开创了科举制,打破了

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地图无法说明唐代政治从贵族垄断到平民化的过程,排除C项;教育

出现了均衡化的倾向,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说明了当时()

士族小姓寒素

朝廷品官66.20%12.30%21.50%

大理寺卿、69.84%11.11%19.05%

刑部侍郎93.48%6.52%0.00%

刑部尚书95.90%3.28%0.82%

A.官员选拔程序多样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阶层流动不断加强D.选官政治新旧交替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

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但唐代朝廷品官中出身士族的占约2/3,主要司

法官中出身士族的占比更高,士族在官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表明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选官政治

新旧交替,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员出身情况,与选拔程序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明

唐朝的统治基础还是以士族为主,统治基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排除B项;从数据中我

们可以看出,士族的占比仍然非常高,这意味着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仍然有限,排除C项。故

选D项。

15.北魏时期,负责监察的御史中尉往往是从鲜卑贵族或者中原名门之人中,经过荐举和考试

后,由皇帝亲自选拔产生。而同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监察官员的执事官也是由皇帝亲自选拔

确定一般是由效忠皇帝、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人来担任。这说明当时东西方()

A.文明在交流中互鉴B.皇权直接控制社会基层

C.监察体系发展成熟D.注重对监察官员的选拔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

期(中国、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负责监察的官员由皇帝亲自选拔产生,

同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监察官也是由皇帝选拔确定,说明当时东西方注重对监察官员的选拔,

D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当时东西方存在文明交流,排除A项;重对监察官员的选拔说法错

误,排除B项;监察体系成熟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6.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

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

监察体系的演变()

A.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B.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C.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D.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至

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

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到明清君主专制

制度不断加强,题干中的监察体系的演变正是受这一趋势的影响而形成的,说明古代监察体系

的演变适应了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C项正确;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无法为监察权力机

构的高效运作提供保障,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适应了专制权力强化

的趋势,与官员内部矛盾无关,排除B项;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不能用以说明中央的

行政效率得以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7.唐朝御史必须具有担任过地方州县的资历,“郎官御史,先与县令三考以上,有政绩者取”。

唐肃宗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要求监察官吏必须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业务。这体现出

唐朝()

A.重视监察官员任职素养B.官员考核注重政绩

C.地方治理能力得以提高D.监察职权的广泛性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