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C/wKhkGWepLrGAJ_00AAMMZMO96lc190.jpg)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C/wKhkGWepLrGAJ_00AAMMZMO96lc1902.jpg)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C/wKhkGWepLrGAJ_00AAMMZMO96lc1903.jpg)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C/wKhkGWepLrGAJ_00AAMMZMO96lc1904.jpg)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C/1C/wKhkGWepLrGAJ_00AAMMZMO96lc19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何把时间的流逝反映出来呢?对此,古人一开始是用日晷来完成计时任务的。早期的日晷计时,只是选择在平地上竖一根竿子,在竿子周围画一些用来表示时间的线条,根据竿影在线条之间的位置,来读取时间。这种形式的日器,叫做地平式日晷。日晷计时简便易行,但容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且晚间无法使用,不能连续计时。所以,必须有其他计时仪器的补充。在中国古代,使用最广泛、地位最重要的计时仪器,并非日晷,而是漏刻。早期漏刻的形式比较简单,大概就是一只简单的壶,壶中盛水,在底部开一小孔向外泄水。水中放一浮子,浮子上安插一画有时刻标记的木箭,通过观察木箭在壶中的降落情况来判断时间。随着水的流失,箭逐渐沉入壶中,故这种漏刻称为沉箭漏。但沉箭漏在使用过程中,只有一个供水壶不太方便观察,因而设计了另一种漏壶——浮箭漏,通过增加一个受水壶来观察浮箭。不管是浮箭漏,还是沉箭漏,都属于单级漏壶。显然,单级漏壶的计时精度不会高。因为漏刻是通过水位变化来显示时间的,水位高时流速大,水位低时流速小,这就使得木箭显示的时间也不均匀,导致了比较高的计时误差的出现。因此,东汉时期,人们在漏刻的供水壶上方又加了一个供水壶,这就使得漏刻的发展由单级漏进入到了多级漏,一开始是二级漏,到了晋朝,就出现了有三个供水壶连用的三级漏。而到了唐代,吕才甚至创制了四级漏,使漏壶的级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际上,漏壶的级数没必要一加再加。对于多级漏壶,关键在于调理,要合理确定各级漏壶的初始水位和加水时间间隔。这个技术非常复杂,以至于当漏壶级数达到三级以后,再增加其级数所导致的技术上的麻烦程度的增加,超越了其有可能带来的正面效益。由此,当漏壶级数达到四级以后,古人没有沿着继续增加其级数以提高计时精度的思路走下去,而是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更为简捷的保持直接供水壶水位稳定的方法,其具体成果就是北宋燕肃的莲花漏。莲花漏是二级漏壶,最上一级叫上柜,它通过渴乌也就是虹吸管向下柜供水,下柜再通过一个虹吸管向箭壶注水。燕肃发明的莲花漏直观、简便、有效,因而在后世的漏刻技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漏刻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技术。在中国漏刻发展史上,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漏刻之外,还有一些漏刻也十分有名,例如五世纪北魏道士李兰发明了秤漏,把对漏刻流水重量的称量转化为对时间的显示。十一世纪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了熙宁晷漏,设计较之燕肃的莲花漏更为完善精致,计时精度也更高。漏刻计时是古代计时的主体。中国古代计时精度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直到十八世纪,西方学者根据伽利略发现的摆的等时性原理,把直进式擒纵机构应用到机械摆钟上,使机械钟的计时精度大为提高,达到了日误差几秒的量级,这才赶上和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漏刻。但中国的计时技术早已影响世界,并共同推进着人类的科学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材料二:在自然科学领城,时间是衡量事件发生瞬间及其持续过程的基本物理量,同时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秒”是目前人类测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日晷、漏刻来计时;到了近代,人类相继发明出摆钟、机械表、石英表以及电子表等精密计时仪器,这些仪器的测量精度显著提升,稳定性亦得到大幅增强。可是随着芯片等量子物理的出现,电脑、手机顺势而生,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只有控制在微秒甚至更高量级的时间,才能去更细致地研究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特性。正如利用尺子测量,若其精确度未达到毫米级别,则无法对更小尺度的物体长度进行精确测量,进而无法深入研究其内部更细微的物理属性。因此,只有将时间的精确度提升至一定水平,我们才能探究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性质及其寿命。正是基于这样的科技发展需求,原子钟才应运而生。原子钟的运作机制相对简洁,其核心在于利用原子作为基准,构建一个类似电子振荡器的装置,该装置能够产生特定频段的微波频率以激发原子。当振荡器产生的电磁波频率与原子固有的振动频率相匹配时,原子将经历“能级跃迁”。这一现象表明,振荡器发射的频率与原子的共振频率相一致,我们便可以将这一频率作为原子的共振频率来使用,这构成了原子钟运作的基本原理。评估原子钟性能的两个核心指标是频率稳定性和频率准确性。稳定性指原子钟输出信号频率波动的程度,准确性描述了输出信号频率与既定标准值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射箭为喻,原子钟既稳定又精确,类似于在射箭时准确命中靶心,这代表了准确性;而所有射箭结果均集中于靶心附近,则体现了其稳定性。在天文学中,原子钟可以精确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为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在卫星导航系统中,原子钟也是核心部件之一,其精度决定了导航系统的定位和授时精度。在地球科学研究方向,原子钟通过精确测量时间,帮助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等,为地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未来,在多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下,它将被应用到更多场合和领域,为国际技术交流与进步打开一个新窗口。(摘编自陈江《从日晷到原子钟,我们如何确定时间?》)1.下列对材料一中关于漏刻发展历程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⑤④③⑥②B.⑤④①③②⑥C.①⑤③④⑥②D.⑤①③④②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先后利用日晷、漏刻等计时工具反映时间的流逝情况,并且后者使用的场景更加灵活自由,地位也更加重要。B.我国古代计时精度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世界的前列,直到十八世纪机械钟改良、精度提高后才被西方赶上并超越。C.时间作为衡量事件发生瞬间及其持续过程的基本物理量,在自然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D.原子钟运作机制是以原子为基准,构建电子振荡器来产生特定频段的微波频率,从而与原子固有振动频率相匹配。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级漏壶要想计时更加精确,需要合理确定各级漏壶的初始水位和加水时间间隔,实际上,仅仅通过增加级数就能够提高计时精度。B.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为机械钟的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并使机械钟的计时精度大幅度提高,达到了日误差几秒的量级。C.要想探究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性质及其寿命,我们必须将时间的精确度进一步提升,而这种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催生了原子钟。D.原子钟可以精确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也可以辅助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重力场,拥有着丰富的应用领域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材料二为了解释原子钟的性能评估指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5.从日晷到漏刻再到原子钟,计时技术在不断进步,这对科学发展有什么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消失的养蜂人南翔来自海南陵水的阿强,带着百余蜂箱,一路上追花夺蜜,到了赣西的大关山,只剩二十多箱了。这里山清水秀,且有大量的森林覆盖,农作物也不少,人们不用或很少用农药,阿强便考虑进驻此处。大关山林场三年前分来一个农大林学专业的大学生小许,他告诉阿强,山腰五公里处,有个鸿羽养殖场,私人的,养牛蛙为主,也有二三十箱蜜蜂。阿强遂问,是中蜂,还是西蜂?我们最好不要相隔太近。小许愣问,何谓中蜂?何谓西蜂?阿强告诉他,中蜂全称是中华蜜蜂,是中国蜂农的当家蜂种;西蜂就是外国蜂子,主要是意蜂,估计它们的老祖宗就在意大利吧。小许啊了一声,还有这么些名堂啊!是中蜂本事大,还是意蜂本事大?阿强挠挠头道,各有各的本事,中蜂嗅觉灵敏,善采百花,一些意蜂不愿去的角角落落,零零星星,中蜂都能采到;意蜂采集花期长、面积大的植物,割蜜就多。还有,中蜂不产蜂胶,也基本不产蜂王浆。小许道,如此说来,何不多养意蜂呢?阿强摇头道,在我们海南,大山内外,野花多,野花散,种植也散,中蜂有优势啊。而且中蜂是越来越少了。我爷爷在世的时候叮嘱我们,不要让中蜂灭了种,中蜂灭了种,我们人类就要道大难;起码,吃饭要出大问题。小许将信将疑,跟阿强约定,明天去看山腰的鸿羽养殖场。他告诉阿强,养殖场的场长五年前过世了,现在是他老婆刘桐花在管事。当晚,小许好奇地在网上流连,熬到后半夜才睡,却是掌握了不少资料。次日,一路上跟阿强解读中蜂和西蜂。小许道,中蜂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一直都是中国各地饲养的唯一蜂种。西蜂引进大概才百年,可是现在除西藏以外,到处都有意蜂,中蜂却锐减了百分之八十西蜂产蜜多,像意蜂,生产性能全面;最重要的,意蜂,十分适合追逐各种花期和转场饲养,譬如油菜花开,或者枣花开、杏花开。这么多年了,不能没有西蜂啊!当然,中西蜂能够和平共处最好,彼此互补。阿强蹙着眉头道,难啊,中蜂和意蜂翅膀振动的频率太接近。意蜂到了中蜂蜂巢的门口,先振动翅膀,中蜂识别不了,就让它进去了,进入蜂巢后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好吃好喝好住、中蜂对意蜂完全没有识别能力,最后蜂王也被人家干掉了。小许笑道,到底是养蜂专业户.头头是道,好像讲的是一个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阿强也笑了,道,我高中没毕业就出来养蜂了,有一点经验而已。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意蜂,却是人心,人心例了,环境也就跟着倒了,蜜蜂也就没法活了。没有了蜜蜂,植物不能授粉,想一想,也是很可怕啊。小许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而憨厚的蜂农,言语不多,却好琢磨,有内秀。说话间已经来到鸿羽养殖场、正好出来一个女人,中等个子,圆脸盘,大眼晴,盘着的头发蒙了一块蓝花帕子。她瞥了阿强一眼,却对着小许笑道,林场来客人了?小许道,桐花,这是你的同行,他不是来买蜜的,却是来放蜂的,想来参观一下啊。这样一说,桐花不由朝阿强多看了两眼,延请客人进屋,泡茶喝水。随后便一道去后院参观。一看沿着绿篱用石块垫起的蜂箱,七零八落。阿强感叹,现在蜂子不好养啊。小许说道,哎呀呀要不是阿强养的是中蜂,桐花养的是意蜂,那就干脆合二为一算了!桐花哦了一声,忽道,大学生讲得有道理,与其我们两家蜂子分开养,不如我的蜂子就寄养给你好了……这一晚,阿强翻来覆去睡不着,想到桐花的合二为一说,也是,无论中蜂西蜂,这几年都是一派日落西山的态势。如果能够将中西两种蜜蜂调和作一处,兴许能够挽救蜜蜂大势已颓的败象?第二天,阿强携带了两箱桐花家养的意蜂下到草坪,周遭是他即将迁往山上去的二十多箱中蜂。阿强将两只中蜂蜂王和两只意蜂蜂王搭配,分别关在两只蜂巢里,里面留有两种蜜蜂的气息,但不可以让彼此见到。小许打趣,这真是蜜蜂史上最伟大的实验啊!如果驯化成功,今年年底的诺贝尔奖应该授予我们大关山的阿强!说着,小许拣起两根树枝,一顿噼里啪啦地乱敲。阿强吃喝拉撒都不忘悉心将养两对蜂王,他尝试用音乐引诱,喂食干扰以及作息调配等手段驯化,甚至半夜都在蜂箱边拉起二胡,曲调有欢快的《赛马》,也有忧伤的《江河水》。接下来一周,两组配对,一组成功,一组失败,失败一组的中蜂遍体鳞伤,意蜂也是气息奄奄。他总结教训,认为事先还要观察蜂王的胃口、爱好与性格,不能一味硬来。半个月左右,基本完成了中蜂和意蜂的合并,阿强却不敢掉以轻心,走到蜂箱前的脚步轻轻的,喘息轻轻的,手脚轻轻的。恰巧省报记者来林区采写劳模,小许拽住记者说,我们这里来了一个海南的养蜂人,居然将中蜂和意蜂整合成一家,同采一枝花,同筑一只巢。你赶紧写写吧,写得好,轰动世界,起码也是轰动全国。记者哦了一声,点头答应。可是,阿强却坚拒采访,见小许一脸尴尬,他道,我有一种预感,我这个实验并没有成功。小许惊讶道,为什么?暮色中的阿强一脸忧伤,不再作答。周末,小许和林场的职工起来,猝然发现,阿强连同几十箱蜜蜂全都不见了,草坪上唯有桐花的蜜箱还在,却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他们去了哪儿?上山还是下山?小许去问桐花,桐花眼露忧郁,好像晓得一些,又好像完全不晓得,总之是没得头绪。阿强曾说过想往山上走,越高越安全。可是两三天之后,几路巡山队员的报告,也是没有发现踪影,给山下县城各个乡镇电话,回答也是没有发现养蜂人。吃过晚饭,小许在屋外的小河边散步,忽然双手握在嘴边,对着大山呼叫,阿强,你在哪里?暮色苍茫中的群峰一浪一浪地回应,在哪里,在哪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叙述阿强携带蜜蜂一路追花夺蜜,如今蜂箱所剩无几,可见养蜂人生活的艰辛困顿,也昭示着现实中蜜蜂养殖的衰颓。B.阿强之所以想要进驻大关山,一方面是基于此地良好的生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附近农场人员具备的专业素养和环保意识。C.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没有着墨于人物的外貌、肖像,而是借助对话和细节,来展现各自的性格特征,给人留下较为鲜明的印象。D.小说中穿插使用“次日”“这一晚”“接下来一周”等时间词语,虽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具体事件,却能使得情节脉络清晰。7.关于文中解读中西蜜蜂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蜂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且在西蜂引入前各地所养都是同一品种。B.小说揭示了我国境内中蜂数量锐减的现实,彰显对当前生态问题的深切关注。C.阿强之所以养中蜂,既源于爷爷的教诲,也来自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体验。D.小说通过中西蜜蜂的难以融合,旨在象征不同文明之间彼此隔阂,无法融合。8.随着故事的展开,小许对养蜂人阿强产生了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9.小说围绕蜜蜂养殖来构思行文,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韩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为右司谏。时灾异数见,王随、陈尧佐为相,以疾五日一朝,数忿争,参知政事韩亿多私,石中立好戏谑,琦连疏论其过。于是同日诏罢四人者,又请排斥权幸。王曾见琦论事切直有本末,喜谓琦曰:“比年台谏多畏避为自安计,不则激切近名,如君固不负所职,谏官宜若此。”曾,正人也。琦得此益自信。李元昊叛,琦上疏曰:“臣闻元昊狂谋僭命,不修常贡,必为边患。且四夷内窥中国必观衅而后动,故外忧之起,必始内患,臣愿陛下先治内患,以去外忧,内患既平,外忧自息,傥外忧已兆,内患更滋,臣恐国家之患,非止一元昊而已。”擢知制诰。会元昊将寇渭州,遂趋镇戎军。时环庆副总管任福奉诏计事琦尽出其兵使福击贼授以方略。令自怀远城趣德胜砦,出贼之后,如未可战,即据险设伏,以邀其归。福既行,琦重戒之,福违琦节度,败没于好水川。琦坐夺秩一等,降知秦州,居数月,复为秦凤经略使。琦与范仲淹在兵间最久,二人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入拜枢密副使。前此,陕西帅郑戬以刘沪、董士廉城水洛,役方作而戬罢,泾原守将尹洙以为非便而止之。沪等犹城不已,乃械系沪等,将斩之。戬力争于朝,琦亦以水洛未可城,而沪等违令之罪不可贷,朝廷卒城水洛。故罢琦,徒定州。琦所至,设条教,茸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琦少有大志,天下想望其风采,折节下士,无贵贱,礼之如一。在相位时,王安石有盛名,或以为可用,惟琦独识其奸,终不肯进。神宗曰:“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颌之。政和中,追论琦定策之勋,赠魏郡王。(节选自王称《东都事略·卷六十九》)材料二:韩公之才,磊落而英多,任人之所不能任,为人之所不敢为,故秉正以临险阻危疑之地,恢乎其无所疑,确乎其不可拔也。而于纤悉之条理,无曲体求详之密用。是故其立朝之节,直以伊、周自任,而无所让。至于人官物曲之利病,吉凶变动之机宜,则有疏焉者矣。(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四》)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时A环庆副总管任福B奉诏C计事D琦E尽出F其兵G使福击贼H授以方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内,向内,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C.作,文中指兴建、建造,与《石钟山记》“如乐作焉”的“作”意思不同。D.让,文中指谦让、辞让,与《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曾认为,近年来多数谏官或考虑自身安危而畏惧退缩或热衷追求名声,肯定韩琦论事切中要害,勇于履责。这让韩琦更自信。B.韩琦让任福不要直接迎战,而要占据敌军后方险要地势并加以埋伏,在敌军撤退时进行截击,任福违背他的命令,使宋军惨败。C.韩琦和范仲淹当时在军中统兵时间最长,他们二人既能深得人心,又为朝廷所倚仗看重,因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并且齐名于世。D.王夫之认为韩琦磊落而多英豪气概,可以秉持正气来面对险阻危疑的局面,但处置复杂琐细之事,往往就缺乏思虑缜密的举措。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傥外忧已兆,内患更滋,臣恐国家之患,非止一元昊而已。(2)琦少有大志,天下想望其风采,折节下士,无贵贱,礼之如一。14.王夫之认为,韩琦“秉正以临险阻危疑之地”。材料一中哪些事实体现了他的“秉正”?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酬乐天小台晚坐口忆刘禹锡小台堪远望,独上清秋时。有酒无人劝,看山只自知。当禽啭新竹,孤莲落静池。高门勿遽掩,好客无前期。【注】白居易曾作《小台晚坐忆梦得》:“汲泉洒小台,台上无纤埃。解带面西坐,轻福随风开。晚凉闲兴动,忆同倾一杯。月明候柴户,藜杖何时来。”本诗为其唱和之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白居易原诗题目《小台晚坐忆梦得》可知,本诗标题中所缺的应是“见”字B.诗歌首联以“小台”“远望”“独上清秋”,含蓄地体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活动。C.诗歌颔联运用对比和比拟的手法,生动有力地突出人物孤独、落寞的伤感之情。D.诗歌颈联中“啭”字以声衬静,“落”字化动为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生活场景。16.两首诗的尾联集中体现了唱和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比喻进行说理,如以“
,
”为喻,生动地说明了君子只要广泛学习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2)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以画笔描绘了神仙的出行,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则用“
,
”描写了神仙的出场。(3)作为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的一种,“箜篌”在古代诗歌中多有提及或描述,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望月思乡……一轮明月,既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浪漫诗情,又激荡着历代A
的探月豪情。今年是我国探月工程实施20周年。飞天览月,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征途,让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奔月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这是一场文化意义上的追寻,(甲)。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稀有金属、水冰和氨等资源,还蕴藏着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无穷奥密,更是人类迈向深空的前哨基地和试验厂。38万公里,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条条壮丽而优美的奔月轨迹,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不朽篇章。遣嫦娥、送玉兔,搭鹊桥、赴广寒,古老神话与当代科技在这场远征中完美融合。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从初探月宫到月背探秘,从遥感观测到取样返回……如今,我国在探月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扎实进步,在人类探月史上写下了
B
的一笔。宇宙以包容成其广大,银汉以群星成其璀璨。探索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看当下,与相关国家开展探月合作、探测器搭载多种国际载荷、共享月球样品研究数据……(乙),正成为中国探月的重要内容。望未来,我国将加速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不断扩大探月“朋友圈”,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当一粒棉花种子在月球上生根发芽,当月球车玉兔微博下满是网友的祝福,当中小学教材换上了崭新的中国月面图……越来越多的人与探月工程的某项成果、某个侧面不期而遇,一个共识在人们心中不断凝聚:(丙)!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下列句子中的“天然”与文中加点的“天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假若冠先生出头和东阳竞争,他天然地应当帮助冠先生。B.他天然具有领导才能,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就能带领团队。C.她穿着一身浅蓝的布衣布裤,显得朴素天然,出落大方。D.一条小路通向结冰的池塘,那里就是我们天然的溜冰场。22.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第三段的内容仿写一个句子。(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跑马拉松,其意义早已突破了强身健体的范畴,成为人们彰显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虽然长距离的跑步非常枯燥单调,但是那种突破自身极限的快乐、看得见的步数增长所带来的正反馈,给跑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振奋和意志磨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3分)C(①沉箭漏,②燕肃莲花漏,③三级漏刻,④秤漏,⑤浮箭漏,⑥吕才四级漏,按照漏刻发展历史进程,故选C。)2.(3分)D(“构建电子振荡器”错误,从原文"构建一个类似电子振荡器的装置”来看,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3.(3分)A(“仅仅通过增加级数就能够提高计时精度”错误,选项过于绝对。故选A。)4.(4分)①运用作诠释的方法,将原子钟频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解释得简洁明了,令人一目了然。②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以射箭能够准确命中靶心和所有射箭结果均集中于靶心附近为喻,生动地说明了原子钟的两大核心指标——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6分)①科学发展是缓慢的技术积淀过程,从日晷到漏刻再到原子钟,反映人们长期的孜孜探索。②科学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动,从日晷到漏刻再到原子钟,体现时代进步的现实需求。③科学发展是注重实用的持续探索,从日晷到漏刻再到原子钟,满足人类不同阶段的需要。④科学发展是人类团结合作的事业,从日晷到漏刻再到原子钟,展示合作共赢的价值意义。(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3分)A(B项“考虑附近农场人员具备的专业素养和环保意识”强加因果;C项“没有着墨于人物的外貌、肖像”不合事实,对刘桐花有外貌描写;D项“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具体事件”错误,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故选A。)7.(3分)D(“旨在象征不同文明之间彼此隔阂,无法融合”过度引申,原文只是强调不同蜂种难以融合的习性,并无此意。故选D。)8.(4分)①初识阿强时,对其所说的蜜蜂知识将信将疑,充满好奇。②深入交流后,对其话语里蕴含的认知和智慧,产生饮佩。③混养蜜蜂时,对其驯化中西蜜蜂的实验成果,心怀期待。④听到阿强说预感实验并没成功,感到惊讶。⑤阿强失踪后,对其不辞而别苦思不解,深情怀念。(每答出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小说围绕蜜蜂养殖等相关生物学知识来构思立意,以小见大,彰显作者对生态问题的审视。②小说以中西蜜蜂从不相融到驯化合并来展开故事,前后勾连,促使情节结构紧凑而又缜密。③小说围绕蜜蜂养殖来展现与之相关的人物,特别是凸显养蜂人阿强的形象,自然巧妙,生动鲜明。(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3分)DGH(根据句意与结构断句。“时”作为时间状语,不用断开;“奉诏计事”是人物任福的动作行为,且“奉诏”与“计事”语义连贯,中间不用断开,所以在“计事”后断句;“琦尽出其兵”与“使福击贼”是不同事件应各自断开。原句标点:时环庆副总管任福奉诏计事,琦尽出其兵,使福击贼,授以方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3分)B(“东”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翻译为“向东进军”,与“内”用法不同。故选B。)12.(3分)B(“不要直接迎战……而要……”错误,从原文“如未可战,即据险设伏……”可知,韩琦让任福如果不能迎战就要设伏邀击,选项改变原意。故选B。)13.(8分)(1)倘若外部的忧患已经有了征兆,内部的祸患又滋生了,我担心国家的祸患,不只是一个元吴而已。(译出大意给2分,“傥”“非止”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韩琦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天下人都仰慕他的风采。他降低身份结交士人,无论地位高低,都按同样的礼节对待他们。(译出大意给2分,“想望”“无”两处,每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皖西学院《女性文学专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海南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化学(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周口理工职业学院《机器人视觉算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学院《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节目主持人化妆造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沙学院《纳米加工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结构抗震防灾(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地信息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主题餐厅品牌授权及运营承包合同
- 2024年中国养老产业商学研究报告-银发经济专题
- 高教版2023年中职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册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6篇(含答案)
- 幼小衔接学拼音
- 有限空间辨识参考目录图片对照版
- 成本会计第一章总论
- 桥式起重机试验项目及其内容方法和要求
- 大小嶝造地工程陆域形成及地基处理标段1施工组织设计
- 肺断层解剖及CT图像(77页)
- GA∕T 1193-2014 人身损害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评定
- 现场组织机构框图及说明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