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1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1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1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1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重点: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及局限性。2.难点:分析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知识点一商鞅之死1.商鞅死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知识点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知识点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知识点拨]商鞅变法的结果及影响主题一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史料探究】史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毛泽东史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史论归纳】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2)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成功的坚强后盾。(3)措施全面且相互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且相互配合,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4)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严厉打击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5)注重舆论宣传的功效: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6)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题二商鞅变法的作用及评价【史料探究】史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贾谊《治安策》史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史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答案(1)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2)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史论归纳】商鞅变法的作用(1)积极性: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上①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②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政治上①打击并瓦解了旧贵族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商鞅变法中许多具体措施,如二十等爵制、县制、什伍、连坐制度等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军事上①奖励军功,达到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②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方针,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苛。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什伍、连坐制度的推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③变法未能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④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商鞅之死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B.商鞅变法不符合秦国发展的需要C.商鞅本人刚愎自用得罪了众人D.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答案D解析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他们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2.《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处死。本题选A项。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答案C解析公元前361年,诸侯国会盟拒邀秦孝公参加,是因为当时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4.下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殴”。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图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秦国调动军队凭借的虎符由国君控制、发给。5.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在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A.①②③ B.②④C.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国人观看商鞅变法法令时的情形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会有哪些阶级或阶层怀着喜悦的心情观看商鞅变法法令?为什么?(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归纳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社会效果?答案(1)新兴地主、农民和军人。原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农民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提高军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和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管理。(2)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良了社会风气;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称霸诸侯的强国。解析第(1)问,“喜悦”与否,要看其是否能够从中获益。因此,解答该问题的思路是分析商鞅变法措施的作用,理解从中获益的是哪些人。第(2)问,通过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进行归纳概括即可,不需要延伸。基础巩固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史记·商君列传》容易使学生想到商鞅是主张改革的,因此可能会导致误选,而所选材料是甘龙的一段话,他的观点是守旧的、反对变法的。2.“身体未动,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指针,下列思想认识与“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的说法不属同一类的是()A.刑不上士大夫 B.礼不下庶人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克己复礼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思想是保守的反对变革,A、B、D三项与之同类;C项是商鞅的思想,主张变法。3.如图是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图片,商鞅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A.获取人民的支持,减少变法的阻力B.打击贵族势力,废除世袭特权C.树立变法威信,推动变法顺利进行D.赢取秦孝公的信赖和支持答案C解析“徙木立信”的典故使人们对商鞅说话做事给予充分的信任,从而树立了较高的威信,这有利于变法的顺利进行。4.“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答案B解析秦国的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是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所以,他们反对违反他们利益的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5.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C.“集小乡邑聚为县”D.“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能力提升6.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变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答案C解析吴起、商鞅进行的变法都取得了成功,但两人的结局说明改革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7.“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影响深远 B.体恤百姓C.改革彻底 D.法令严酷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商鞅虽死,但其变法措施却保留下来,而且对秦国影响深远。8.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建立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法家鼓吹严刑峻法,其偏颇导致秦朝的短命而亡。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④叙述不正确。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该说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2)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学思之窗】(教材第28页)你对此有何看法?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