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共1小题)
1.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约6000年,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
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同学们以“陶瓷史”为主题,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请你
也来完成下列研究。
任务一:追根溯源-陶瓷的源头
(1)请把下面知识卡片“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图片距今年代出土地点器型解读价值
距今约①______高16.5厘米,口径②______
6000年398厘米,由细泥
红陶制成,敞口卷
唇,口沿处绘间断
黑彩带,内壁以黑
彩绘出两组对称
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
任务二:历久弥新陶瓷的奇葩
材料: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如图)。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
憨态可掬,活现正在击鼓说唱的形象。说唱俑又称说书俑,汉代百戏之一种。汉代徘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
人)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表演时,边击鼓边歌唱。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汉代
画像石、画像砖的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这种说唱俑。
--摘编自马自树《中国文物定级图典》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说唱俑。
任务三:凝重大器陶瓷的突破
材料:如图图片是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高21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3)请参照任务一与任务二的材料,给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写一份解说词。
任务四:思考感悟文化的发展
(4)从陶器到瓷器,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谱写了一部中国文化史。对此,你有哪些思考感悟?
第1页(共33页)
二.商朝的建立与灭亡(共1小题)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
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
材料三:商纣王滥用民力,修建豪华的宫殿,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朝代君主的生活?这一朝代在他的统治下命运如何?
(2)材料二体现了汤怎样的治国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商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中的商纣王与材料一中的君王有何相似之处?总结一下,夏、商两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共1小题)
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
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材料三《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四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也有人引用列宁的话来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
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
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四.商鞅变法(共4小题)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
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
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哪位国君任用他进行了变法?
(2)如果你生活在战国时期,要想获得爵位或土地,你应该怎么做?
(3)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第2页(共33页)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复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三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
君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
(1)材料一中主持变法的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其主张。
(2)结合所学指出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法后的秦国有什么变化?
(4)阅读材料三回答,变法者不仅遭到旧势力的重重阻挠,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商鞅虽然殒命,但改革遗留
下的成果却推动了社会进步。你认为一名改革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6.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
出一批铁制农具。止匕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
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
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概括材料一中的历史信息(不得照抄材料原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三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结合材料四,指出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第3页(共33页)
7.历史上生产工具的革新或者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兴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有关春秋时期的两幅图片
田一偿制农具僧二穿布并环的牛尊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
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试用材料中的原句概括该事件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的感想或启发。
五.青铜器(共2小题)
8.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文物。这些文物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图片回
答相关问题。
(1)图A中的文物在出土之初叫“龙骨”,清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符号,其叫什么?有何
历史地位?
(2)图B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说明了当时什么制
作工艺高超?
(3)图C中的文物是什么?
(4)上述图片中的文物都是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
第4页(共33页)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高1.33米,口长1.10米,重达83284千克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
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膏铜器,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的水平。
材料二:中国汉字“马”的演变图
债二象一M一焉一马|
事骨文小■童,1(电.化字
(1)除司母戊鼎外,请你再举出一个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精品。
(2)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3)材料二中“甲骨文”出现于哪个朝代?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写出两个即可)
六.老子和孔子(共1小题)
10.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的自由竞放】
材料一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他的至理名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主要
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主要收集在哪部著作里?
(2)图二中人物的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开创了哪一学派?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思想在战
国时期被谁继承和发展?
【思想的实践运用】
材料二韩非目睹了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
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后来,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并受到重
用。
(3)韩非是哪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受到秦王嬴政赏识和重用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第5页(共33页)
七.百家争鸣(共2小题)
11.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
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
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
位。
材料二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
的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又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
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理想。
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
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依据材料三,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今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
的营养,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言论出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
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正如汉宣帝所说“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面对全球化形势下人类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危机,举世呼唤理性,呼唤全球伦理。……儒家"和而不同、
天下和平”,可以化解冲突、维护和平,促进融合与交流。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
系,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儒家“忠恕”思想,辅之以“自强不息”精神,有利于构建一个利益共享、
责任分担的环球新秩序。
--摘编自周颖南《儒学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儒家思想对当今世界的价值。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第6页(共33页)
八.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共2小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如图1、2所示
图1图2
材料三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
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
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
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完成于哪一年?都城在哪里?
(2)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后,为加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
一太阳—
皇帝——丞相-一郡——必
-御史大夫-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
(2)材料二中图示反映他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
(3)材料二中“秦王”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什么?
(4)除政治领域外,“秦王”还在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请一一列举。
①经济:
②文化:
③思想:
④军事:
第7页(共33页)
九.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共2小题)
15.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缔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秦朝虽然短
暂,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材料二:嬴政26年,皇帝尽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发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货币一统。
材料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新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1)你认为秦王为什么能扫六合,而其他国家却不能做到?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2)秦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为巩固统一,在其它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
施?
(3)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秦朝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6.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勤与惰、明与昏仁与暴往往和国家的兴与亡有着很大的关系。请结合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帝
王的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史论话秦亡】
材料一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缝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以弱天下之民……
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是秦亡的直接原因吗?你认为秦亡的直接
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观点话汉兴】
材料二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地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
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向社会各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源要素配置要继续向“三农”倾斜,补短板、强
弱项“三农”事业大有可为。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西汉初年汉高祖在“三农”问题上的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秦亡汉兴”给你的感想或启示。
一十.西汉的建立(共1小题)
17.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三: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縻
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
的绳子都朽断了。
--《汉书•食货志》译文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出现哪一盛世局面?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8页(共33页)
一十一.文景之治(共1小题)
18.材料一: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
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中国全史》
材料二:”……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
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
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
乡的仓縻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
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剑桥中国史》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文帝、景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不能照抄
原文)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和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这一繁荣局面后
世称为什么?
(3)上述材料对当今社会的启发是什么?
一十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共4小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秦新破六国。丞相组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
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
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第9页(共33页)
20.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
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
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
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是什么?
材料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
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3)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位期间,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和维护中国的统一格局,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
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该制度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应用?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该
制度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诸
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2)阅读材料二,说说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
上下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这一措施是诸子百
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体现?
(4)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第10页(共33页)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
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
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改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
下的思想。……经济上,秦汉统治者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摘自《“大一统”之梦》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应用?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
么制度?
(2)阅读材料二,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用何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3)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汉武帝听取了
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4)在经济方面,”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秦始皇和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5)概括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一十三.东汉的兴衰(共1小题)
23.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
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
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
--历史学家翦伯赞
(1)根据材料一,谈谈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不能
照抄原文)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
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
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选摘吴嫁祥《公天下》
(2)根据材料二,“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
问题的?
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
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
(3)材料三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材料四: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4)材料四中“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为实现远大理想,曹操作了怎样的努力?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
第11页(共33页)
一十四.汉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共1小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2)你知道秦皇、汉武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什么吗?他们在思想统治方面又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这两位帝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为加强监察制度,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共2小题)
25.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I、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学完丝绸之路后,701班
历史小组开展主题为“丝绸之路的古与今”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史书记史】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1)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情?
【看图说史】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图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材料析史】
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
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请你谈谈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4)古丝绸之路上美丽富饶的新疆,古时称西域。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什么作为管理西域的
最高长官?该设置说明了什么?
【今人论史】
2017年7月14日,“2017.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项目对接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此次项目对接会是
贯彻落实…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演讲致辞精神、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地方工作会议精神,
以“弘扬‘丝路精神’,加快‘五大中心’建设”为主题,旨在搭建多方交流合作的投融资平台,形成各方交流
合作的长效机制。
(5)结合材料回答,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12页(共33页)
26.“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
不断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1)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孟子、墨子体现“和睦、和谐”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①的名称。对开辟丝绸之路作出突出贡献的伟大探险家、
外交家是谁?为了加强对图中③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三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后,大
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
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并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四“一带一路”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
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
球性影响力。
(4)根据材料四指出,古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一十六.纸的发明和改进(共1小题)
2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通常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又十分昂贵,都不利
于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西汉前期,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材料三: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原料来
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①据材料一,造纸术发明前,阻碍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②造纸术发明在何时?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的原料有哪些?
④纸在我国相当普遍使用开始于何时?
第13页(共33页)
一十七.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一华佗和张仲景(共1小题)
28.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大疫出良方,中医药“三药三方”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中医药学再次为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听说)贵(尊重)妇人,即为带下医(妇科医生);过洛阳,闻周人爱老
人,即为耳目痹医(风、寒、湿等老年病症);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至今天
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摘编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材料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摘编自《伤寒杂病论》序
材料三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面貌有壮容。……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郭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
断肠淌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扁鹊对中医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于东汉时期成书,奠定我国医学理
论基础的医学著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写成的医学著作是什么?他在该著作中提出的哪一理论对
今天我们预防新冠肺炎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名医华佗在实施外科手术时使用的麻醉药剂名称是什么?华佗是通过什
么方法“晓养性之术”实现强身健体的?
(4)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中医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为保护和发展中医提出
合理建议。
一十八.赤壁之战(共2小题)
2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人众多,其中有很多人物在历史上评价不一,众
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
强者,非唯天时,亦人谋也。令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
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材料一中的“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有何影响?
(2)材料一这段话是诸葛亮对谁说的?请简要概括诸葛亮的核心观点。
材料二: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唐•胡曾《咏史诗》
(3)材料二这首诗评述的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哪次著名战役?有人说,这首诗的第一句“烈火西焚魏帝旗”存
在历史知识上的错误,他为什么这样说?
材料三: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
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
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
--易中天《品三国》
(4)材料三是易中天教授对诸葛亮的评价与分析。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一下你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
怎样的历史人物。
第14页(共33页)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
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隆中对》
材料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在哪次战役中打败了袁绍?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综上,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一十九.三国鼎立的形成(共1小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
付笑谈中。”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
个当时的“英雄豪杰”来。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英雄豪杰?为什么?
(2)你知道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次战役交战
双方是谁?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3)除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试举出三个。
第15页(共33页)
二十.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共1小题)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二“八王之乱”形势图
材料三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
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
——《常州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汉书》所载的江南地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4)比较材料一、三,概括古代中国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二十一.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共3小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
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
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
逐渐形成客家人。
--摘编自《闽西历史》教材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下列简图比较准确反映这个历史现象的选项是
ttu
tt
B.D.
(3)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4)综上所述,你认为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什么启示?说二点即可。
第16页(共33页)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
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译自《史记》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什么状况?
材料二:江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民辛苦劳作,一年的丰收可以解决很多地方的粮食问题。……江南生产的丝
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译自《宋书》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
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
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改编自教科书
(3)材料三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北方民众的南下
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4)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对如何发展经济的感想。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
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汉书》
材料二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
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
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又一次南迁浪潮。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
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书》中记载的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2)从材料二找出大批北方民众南迁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南方经济发展后,哪个城市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5)人口的内迁和南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17页(共33页)
二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共4小题)
3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请你跟随七年级一班同学,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开放边疆维护国家统一梦】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图1,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图(2)所示的东
西方商路指的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两大事件有何关系?
【政权并立局部趋向统一梦】
材料二
(3)写出上图中A、B、C处政权的名称。
【力主改革共筑民族团结梦】
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下列图片,设计了相关探究活动,请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三
>4
J匕趣若汉服的文官俑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贺赖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
(4)材料三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创业大赛社区服务方案
- 托育培训老师
- 大学物理学 第一卷 经典物理基础 第6版 课件 8 机械振动
- 幼儿可操作的汉字
- 2025年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养蜗牛》说课课件
- 商标注册服务合同(2篇)
- 家居设计工作室出租合同
- 大班关于烟的课件
- 智能化工具使用协议
- 一年级防火知识
- 不同行业的制度分析
- GB/T 45255-2025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规范
-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课件专题12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极地地区(含答案)
- 抵押担保承诺书
- 武汉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八年级数学试题(一)(含答案)
- 完整版高中古诗文必背72篇【原文+注音+翻译】
- 人工智能领域博士攻读计划
- 西亚第1课时 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
- 主管护师200道考点押题和口诀(护考)
- (一模)哈三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
- 20S515 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