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
一主题6-
解读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
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
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⑵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
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
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
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
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己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
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
整理并识记。
三、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册h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
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
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
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
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
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五、合理想象式描写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六、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
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
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
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七、对比探究
方法指导:对文言文对比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
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
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
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
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
妙;
(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一主题——
阅读
一、(2023秋•四川自贡•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日:“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始。'天下
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①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
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②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日:'篌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③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④,如之何其
可也?木下国畏齐之强也仝X信担面丕红仁政是动天:T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⑤,止其重器,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奚:为什么。②吊:慰问。③系累:束缚,捆绑。④重器:国家的宝器,⑤旄倪:施,八九十岁的老人。
倪:幼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城:城市。
B.杳而去之委:放弃。
C.齐人伐燕伐:自夸。
D.箪管壶浆食:吃饭。
2.对文中划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B.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D.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三个方面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条件,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乙】文中,孟子是反对攻伐燕国的,他认为会造成“杀兄父,毁宗庙”等后果。
C.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是孟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甲】文和【乙】文都有体现。
D.【甲】文和【乙】文中孟子的观点,都是基于历史经验的判断,而非凭空的悬想。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二、(2023秋•河南安阳•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日:'往之去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图。此之谓大丈夫。”
【乙】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心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
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③延长,为恶者降年④不永?朕又闻桀、纣⑤
帝王也,以匹夫⑥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⑦,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
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
【注释】①其事:治理国家的方法。②惟善是务:凡是好事,就认真去做。③福祚(zu。):福禄,福分。④降
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⑤桀、纣:桀,夏末代国王;纣,商末代国王。⑥匹夫:平常人。⑦颜、闵:指孔子
的弟子颜回、闵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往之玄家:
(2)威武不能侬: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7.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8.甲、乙两个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阐述观点,请从甲、乙两文中各选一例,并结合文段内容加以分析。
三、(2023秋•广西玉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杼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丕艮为勇也。天
工有大勇者,至然脸之而丕惊,天故加之而丕怒。此其所挟持①凌甚大,而甚忠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
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
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当之?
(节选自苏武《留侯论》)
【注释】①挟持:指抱负。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敝。⑤子房: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
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衡于虑,而后作()(2)入则无法家胡士()
(3)而其志甚远也()(4)非子房其谁全之()
10.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12.在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他所提到的“动心忍性”在乙
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用原文句子回答)
(1)必须具备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逆境能成才”,当今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
什么看法?写一段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00字以内。
四、(2023秋•陕西安康•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琴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
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有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男,始齿匕,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然不知其在何处也。及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
溃矣。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多,平时不知在何所,至河暴涨乃麋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②,传响
不争,则决在斯须间③矣,此为数④也!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⑤,则人事也。惟圣人不委⑥过于天,先事
而筹谋,后事而补救。
(节选自纪的《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麋(qun):成群。②筑:猛捣。③须间:转瞬间。④数:天数。⑤神禹随刊: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
导。⑥委:推卸。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基山北之塞()(2)遂率子孙萄担者三夫()
(3)象其形而多()(4)传响不承()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隐土之北中流之水必凸起
B.晅山不加增后事加补救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惟圣人不委过于天
D.基如土石何然不知基在何处也
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及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17.【甲】文中的愚公算得上【乙】文所说的“圣人”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五、(2022秋•福建宁德•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擘门。壁门士吏谓从属
车骑曰:“将军日,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
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
此真将军矣!”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李韬,河朔人。有勇力胆气,善用槊,为禁军队长。周袒延二叛韬丛包文乱攻河中兵傅其越文珂夜诣周祖议
犒军,留韬城下。时营栅未备,李守贞乘虚来袭,营中忽见火发,知贼聚至,惶怖失据。客省使阎晋卿率左右数
十人,遇韬于月城侧,谓韬曰:"事急矣,城中人悉秽黄纸甲,为火光所照,色俱白,此殊易辨,奈军士无斗志
何?"韬愤怒日:"岂有食君禄而不为国致死耶!”即援槊而进,军中死士十余辈随韬犯贼锋。有猛将跃马持戈拟
韬,韬刺之,用胸而坠。又连杀数十人,叛军遂溃,因击,大破之,守贞自是闭垒不敢出。俄而骁将王三铁降,
城遂平,韬由此知名。
(节选自《宋史•李韬传》)
1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字词方法解释(填写文字)
查阅词典:
(1)亚夫乃传言开擘门①墙壁;石壁。②陡直。壁:____
③营垒。④边。
(2)城中人悉祓黄纸甲通假字被:____
(3)胆胸而坠参考词典的如下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洞:打洞。洞:—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
B.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
C.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
D.周祖征三叛韬/从白文珂攻河中/兵傅其城/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2)岂有食君禄而不为国致死耶!
21.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李韬为什么“知名”?请概括。
链接e
中考
一、(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中之,晏婴乃荐穰苴②。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
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杆®国燕晋之师。穰苴日:“臣素卑贱,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以监军,乃可。”景公
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日:“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④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
而已为监,不甚急;亲威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⑤,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⑥。既定,
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日:“何后期为?”贾谢日:“不佞⑦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日:“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
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
相送乎!”召军正问日:“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日:“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来及反,
斩庄贾以徇⑧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改)
[注]①阿、甄:齐国的东阿、甄城。②穰苴:即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③杆(han):抵
抗,抵御。④立表下漏: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⑤仆表决漏:放倒木表,摔破漏壶。⑥申明约束:宣布了各
种规章号令。⑦不佞:对自己的谦称。⑧徇:巡行示众。
22.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景公患之故患有所不辟也
B.贾谢日长跪而谢之曰
C.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上使外将兵
D.何谓相送乎太守自谓也
23.下列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日中而贾不至学而不思则罔
B.夕时庄贾乃至乃不知有汉
C.临军约束则忘其亲其真无马邪
D.于是递斩庄贾以徇三军蒙辞以军中多务
24.翻译句子。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教。
25.阅读链接材料,说说穰直与周亚夫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
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壁们士吏谓认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
徐行。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
一主题6-
解读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
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
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
积是常见文直词适和鳖句空丕断提氤自旦的文宜K阅送熊力一。-
一知识6—
梳理
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阅读要素
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品格志趣—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实词、虚词);
链接考点——借助注释,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文吉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
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
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
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
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己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
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
整理并识记。
三、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册h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
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册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
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
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
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
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五、合理想象式描写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八、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
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
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
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九、对比探究
方法指导:对文言文对比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
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
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
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
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
妙;
(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一主题6—
阅读
一、(2023秋•四川自贡•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目:“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始。'天下
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①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
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②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篌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③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
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借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⑤,止其重器,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奚:为什么。②吊:慰问。③系累:束缚,捆绑。④重器:国家的宝器,⑤旄倪:施,八九十岁的老人。
倪:幼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城:城市。
B.季而去之委:放弃。
C.齐人伊燕伐:自夸。
D.箪食壶浆食:吃饭。
2.对文中划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B.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D.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三个方面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条件,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乙】文中,孟子是反对攻伐燕国的,他认为会造成“杀兄父,毁宗庙”等后果。
C.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是孟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甲】文和【乙】文都有体现。
D.【甲】文和【乙】文中孟子的观点,都是基于历史经验的判断,而非凭空的悬想。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答案】
1.B2.C3.B
4.(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2)没
有听说凭着方圆一千里土地还怕别人的。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A.有误。句意: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B.正确。句意:弃城而逃。委:放弃。
C.有误。句意:齐人攻打燕国。伐:攻打。
D.有误。句意: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食:食物。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语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
语宾语、补语之间应有停顿。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的意思是: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
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天下固畏齐之强也”语意完整,且与后
文主语不同,故此处应有断句;“是动天下之兵也”是“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导致的结果,二者之间应有停顿。
断句为: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乙】文第二段“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
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据此可知,孟子希
望齐国能够施行仁政,不要施行“杀兄父,毁宗庙”这样的暴行。因此选项“孟子是反对攻伐燕国的,他认为会
造成'杀兄父,毁宗庙'等后果”有误。故选B。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
(1)寡:少;之至:到达极点;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
(2)未:没有;以:凭借;畏:害怕。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
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
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
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
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
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
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
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
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企盼他,如同大旱时节
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
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
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
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
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
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
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二、(2023秋•河南安阳•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曰:'往之*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图。此之谓大丈夫。”
【乙】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心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
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③延长,为恶者降年④不永?朕又闻桀、纣®
帝王也,以匹夫⑥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⑦,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
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
【注释】①其事:治理国家的方法。②惟善是务:凡是好事,就认真去做。③福祚(zu。):福禄,福分。④降
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⑤桀、纣:桀,夏末代国王;纣,商末代国王。⑥匹夫:平常人。⑦颜、闵:指孔子
的弟子颜回、闵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往之女家:
(2)威武不能回: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7.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8.甲、乙两个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阐述观点,请从甲、乙两文中各选一例,并结合文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5.同“汝”,你使……屈服
6.(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7.①大丈夫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会放弃自己
的原则。③大丈夫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威武)而改变自己的追求。
8.甲文段把“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进行对比,阐述了“大丈夫必须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观点。乙文段把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将桀、纣与普通百姓对比,阐述了“为
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的观点。
【解析】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到了你丈夫家里。女,同“汝”,你。
(2)句意: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屈,使……屈服。
6.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有:而:表顺承。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
太平。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为: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由此可得:大丈夫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为: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
自己的原则。由此可得: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为: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
我屈服意志。由此可得:大丈夫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威武)而改变自己的追求。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甲
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来阐述观点。
例如,结合甲文内容可知,甲文中的“妾妇之道”在文中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
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
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比之下可知,孟子主张大丈夫必须
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例如,结合乙文“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可知,乙文中唐太
宗把周朝只做善事与秦朝实行暴政进行比较,将夏桀、商纣的恶与普通百姓的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基
业长短的关键在于“善”,同时也告诫他人、勉励自己要行善。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
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
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
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没有不同的。但是周
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肆意骄奢淫逸,喜欢施行刑罚,所以只经历
了两代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施行仁政可以延长国运,施行暴政则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虽为帝王,(但
是)即便与平民作比,平民也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颜回和闵损虽是平民,但与帝王作比,帝王也以此为荣耀。
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被人
嗤笑。”
三、(2023秋•广西玉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杼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丕艮为勇也。天
工直大勇者,至然喳之而丕惊,无故如之而丕怒。此其所挟持①黄甚大,而甚志甚远也0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
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
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当之?
(节选自苏武《留侯论》)
【注释】①挟持:指抱负。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敝。⑤子房: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
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衡于虑,而后作()(2)入则无法家胡士()
(3)而其志甚远也()(4)非子房其谁全之()
10.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12.在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他所提到的“动心忍性”在乙
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用原文句子回答)
(1)必须具备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逆境能成才”,当今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
什么看法?写一段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00字以内。
【答案】
9.奋起,有所作为;同“弼”,辅佐;非常,十分;成全。
10.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11.(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2)古时候被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过普通人的节操。
12.必须具备的条件: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具体的表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13.示例:我认为“逆境能成才”。(观点)孟子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也就是说人必须经历磨难,经
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所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拼搏奋斗的精神,才能够在
逆境中生存发展。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有所作为;
(2)句意: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3)句意:志向非常高远。甚:非常,十分;
(4)句意: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全:成全。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拔剑而起”“拔剑而起”为前后承接动作;“此
不足为勇也”表意完整;
故断句为: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代词,这,这些。
(2)过:超过;节:节操。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甲】文中,根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
命运,必须具备“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的条件。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雇工协议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人事代理合同
- 委托付款三方协议范例二零二五年
- 商铺返租协议书范例二零二五年
- 房屋出租租赁协议书
- 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涵义
- 食堂营养保障管理制度
- 软件部署人员管理制度
- 规范学校教师管理制度
- 葡萄苗木中心管理制度
- GB/T 18655-2025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版
- DZ∕T 0130-2006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正式版)
- 《新疆大学版学术期刊目录》(人文社科)
- 装修项目技术标(范本)
- 二手车营销策划方案
- 中小学科学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操作手册
- 风机基础降水专项施工
- 《松树的风格》原文阅读
- 盾构施工管片渗漏水原因分析及预防堵漏措施
- ATN-AMHS在民航体系中的实现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