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P5例1、例2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并掌握递等式计算的方法。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教学目标1、能复述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能用递等式正确运算两步式题。3、能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4、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同一性。教学重点重点: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用递等式来运算两步式题。教学难点难点: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教学准备教材主题情图二次备课2师:今年的春节天气特别寒冷,下了大雪,今天我们看看哪里的数学问题。(观察主题图,根据条(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对简单问题迅速解决。师:这里有补充的信息: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在滑冰?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中午有44人离去”是什么意思?“又有85人到来”又是什么意思?那么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让学生分步列式:72-44=28(人)28+85=113(人)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72-44+85=应用题大家要记住写答案:答:现在有113人在滑2.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1题。提问:这一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综合算式:98-46+25=77(本)3.观察: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那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1、根据已学知识列式。2、提出本课的课题,明1、能复述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2、能用递等式正确运算两步式题。3、能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34.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分析: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用线段图表示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1974(人)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提问:987÷3表示什么?再乘6又表示什么?有没有不同的列式?=1974(人)答:6天预计接待1974提问:6÷3表示什么?再乘987又表示什么?5.练习: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列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6.观察:例题2和“做一做”第2题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那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算的?(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除法运三、.巩固练习1、计算,脱式计算2、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三、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4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照这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113(人)=1974(人)=1974(人)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设计:课堂作业本P1口算训练P2教学反思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在上个学期已经提了一些,学生对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都已经知道了,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主动,可是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特别好,口算经常出错,这方面还要不断加5教学内容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6例3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学会正确计算两步或三步的两级混合运算。较同级运算而言,学生对两级运算的是相对比较陌*B+C”要先算“A*B”,但不清楚为什么要先算,尤其是“式。本课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6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重点:知道两级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两级混合运算。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出示主题图(1)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2)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展开1、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2、学生尝试解答。3、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60(元)1、能在情境7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5、比较:(1)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2)讨论得出: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3)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算式里没有括号,先算乘除、后加减)三、巩固练习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你能说说他们的运算顺序吗?(一)基本练习1、口算2、校对答案:说说错误的原因。(二)巩固练习1、第5题(递等式计算)2、指名板演3、集体讲评(三)解决问题1、出示第2、3题(1)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要求用综合算式,并用递等式计算中,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并明确运算顺序。2、能复述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3、能用递等式正确计算步式题。8(3)集体讲评2、独立练习:第6、7、8、9(1)学生各自完成(2)看到第7题你们有什么想法?那应该补充什么条件?(高速公路的长和普通公路的长相等)(3)指名板演:说一说想法。三、提高练习(1)学生各自尝试(2)讨论交流(3)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4)说一说想法(1)独立尝试(2)说一说想法(3)总结:象这样的你可以从最后一个数开始想,比如3和几经过怎样的运算才是1?(3除以3等于1)所以前面算出的得以了。设计:课堂作业本P2口算训练P3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是乘除混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乘除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先出哪一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9练习一教学内容练习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练习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对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进行练习。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复述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混合运算。3、能解决相应的两、三步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重点:知道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教学难点难点: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教学准备二次备课2、划出P8-1,51的运算顺序。2、说说怎么确定运算顺序。2)小结(板书):3)背一背。2、学生尝试解答。3、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二、计算1、能划出不两、三步混2、能说出确定不含括号的两、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方法。选择展示,评议作业。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诊。展评,请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3、发展练习:P9思考题展评。三、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1、能根据情境列出综合算式,并正确解答。2、能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3口算训练P4教学反思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0例4,P11例5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正确计算两步或三步的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孩子们相对比较熟悉,而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相对比较陌生。本课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先算括号里面的”的原则。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复述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有括号的混合运算。3、能解决相应的两、三步的实际问题。4、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号里面的”。教学重点重点: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二、新授1、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师: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①游人数与保洁员之间的关系,游人越多,保洁员越多②上午和下午标准一样,60人要几位?90?多少游人要5位?你是怎么想的?要求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小组讨论,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汇=3(名)=3(名)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1、知道并能复述含有括号的两步混2、能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理解运算顺3、提出本课的课题,明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板书设计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3(名)=3(名)设计:课堂作业本P4口算训练P5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是带有小括号的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没有小括号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理解,学生决,要先出哪一部分,所以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教学内容0的运算—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3例6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学并整理0的运算。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这些加减法的含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他们对0在除法中的运算缺乏全面了解。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重点: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难点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准备二次备课一、复习1、口算(逐个2、揭题1、观察:请你2、小组互相交3、汇报:关于0的运算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顺序,谁会说?老师根据学生的书上习题1、知道有关于02、知道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出示)学生快速回答们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0乘任何数都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四、总结1、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5口算训练P6教学反思关于0的运算,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但是还没有综合探讨关于0的运算。学生可能对于关于0的除法的解释会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在探讨过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2:我想3÷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3.生3:我还有补充,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比起二年级时,学生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事件上,而且能够根据一道算式来说明。练习二教学内容练习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4[练习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本单元的混合运算知识,提高学生的计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主要出现的问题是:①解决问题中,列综教学目标1.说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2.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教学重点重点:列综合算式和规范格式的训练。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师述:今天,我们对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练习,提高计算能力。2、独立完成:书上习题二、计算练习1、完成P14-11-1划出运算顺序。1-2说出运算顺序。1-4在自备本上独立计算。2、完成P14-42-1在自备本上独立计算。2-2重点讲评计算过程中的格式2、揭题三、应用练习1、独立完成P15-7,8,10各题,再讲评。说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的方法解决一些1、独立完成P15-12,13各题,再讲四、提高练习五、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6口算训练P7教学反思《四则运算》单元反思本单元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以下的特色:(1)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2)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册P18例1教材分析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学准备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项正兴起的时尚运动,定向运动。这是怎样的一项运动呢?请仔细观看短片,寻找答案。(视频播放定向运动的简介)师:通过介绍,你对定向运动有什么了解?师:看来要参加定向运动还要具备一些本领,什么本领呢?复习: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有关方向的知识,谁能跟大家讲讲你了还记得哪些知识?(生说八个方向,师板书。)1、如果上图是一个简单的地图,0是中心点,图上有A地(用点表示),你能非常准确地告诉老师从0点到A点怎么走吗?生讨引导:就说东北方向准确吗?怎么说好一些?生1:量一量通过寻找A号检查点,认识位置图,探讨并初步知道通过方向和师:还有别的说法吗?为什么不说是(A地在0点的北偏东60度)3、小结: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方位,所以应这样就能确定A点的位置吗?(师在此方向上再任意点一点)生:还必须说距离是多少.估计一下吗?5、小结。三、尝试练习:北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巡洋舰鱼雷艇60okm60°60okm60°2、做一做:(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__的方向上,距离是_米。(2)书店在小明家二偏_的方向上,距离是_米。(3)邮局在小明家二偏__的方向上,距离是_米。注意游选择夹角小的来量角度方注意单位长度。还要注意1、知道以“小夹角”描述方位的方法。2、知道用量角器确定角度的方法。3、知道以单位长度来计数实际距离的方法。向与距离确定物体位置。师:刚才我们都是以小明家为中心,如果是从小明先到书店再到邮局呢?应该怎么确定位置?2.量一量,填一填。2.量一量,填一填。北以市政府广场为观测点.电信大楼Q 场(3)工人文化宫在二偏_的方向上,距离是_米。(1)市政府在方向上.距日100米南(4)科技大厦在_偏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米。六、总结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7口算训练P8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前面的学习掌握还可以,但是这节课主要在于怎么确定位置,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第一种说法不是很准,第二种说得很麻烦,第三种比较合理、准确。“那这样说就能找到吗?”学生指出还要量步引出距离,学生就明白了能够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9例2分析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是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继学习的准备。它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而且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经过本单元例1的学习后,学生又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本课要研究的例2的内容是例1的“逆命题”——即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教学目标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量角器帮助下确定方向;用标准长度表示一定距离。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学习了如何更加准确地确定位置,今天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2、复习: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南偏东3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东偏北40°方向上,约45千米处打出一口油井。请你在平面图上确定油井的位置。3、问:东偏北40度怎么画?(东偏北说明是靠近东边往北偏,角度是40度。)距离为45千米怎么画?(1厘米15千米,45千米里面有3个15千米,图上要画3厘米。)3、注意:如果是北偏东40度呢?南偏西40度呢?(靠近哪个方向就以哪个方向为基准。)三、再次尝试:北北(1)独立练习。(3)小组汇报、集体评议,教师进行梳理。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生提问。师: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固练习: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1)文化广场在电视塔的北偏东45°方向1千米(2)体育场在电视塔的西偏南30°方向2500米处。(3)博物馆在电视塔的西偏北20°方向2千米处。(4)动物园在电视塔的东偏北40°方向1500米处。电视塔电视塔L结北。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8口算训练P9教学反思位置与方向(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第三课时)-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22-3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是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继学习的准备。它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本课要研究的是位置的相对性。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由于参照点与目标点的不同,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会有两种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观察书上插图,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汇报讨论结果(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复习巩固1、完成做一做(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1、完成练习第1、2两题2、当堂汇报(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9题1、2口算训练P10教学反思位置与方向(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第四课时)-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23-4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是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继学习的准备。它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和描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本课要学习描述或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教学目标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非常有用!比如说现在非常流行的“定向运动”!你们知道什么叫作“定向运动”吗?二、说说方向与路程:(1)这个图不是很清晰,我们来看看书上一幅差不多的图:校园定完成这个题关键是什么?(确定中心)中心怎么确定?昨天所学?今天的呢?一试。跟同桌说一说。(2)反馈校对(3)小结o能确定目标的方向与距离,并用语言描述简单的1、做一做。说一说怎么做?再试一试。(重点在第二部分:画到哪个地点就以哪个地点为中心。)驶4千米,最后向南偏西30°行驶3千米到达终点站。”(1)根据上面的描述,把电车行驶的路线图画(2)根据路线图,说一说电车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四、总结能根据目标的方向与距离,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0口算训练P11教学内容级下册P27-P29例1、例2教材分析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并整理加法交换律性。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教学重点重点: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同学们,四2班女同学有15人,男同学有19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自主探究(一)加法交换律1、学生提出问题:四(2)班一共有多少人?2、学生列式计算3、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4、这两条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5、这两条算式的答案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40+56=56+40么?单的表达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是怎么说的?9、运用:想一想,在哪里我们运用到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10、对口令,完成做一做(二)加法结合律1、四(10)班36人,四(11)班34人,四(12)班35人,一共有多少人?为什么先算36加34?后两个数先加能凑成整十3、出示相关的算式(69+172)52869+(172+28)6、运用:出示第3题(2)列式计算(3)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2)说一说运用哪些运算定律?2、生活中例子四、总结:你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1、〈<作业本>〉3、找生活中例子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1口算训练P12教学反思课后反思: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以及它们的运用是两课时完成的,但是根据加法运算定律。看到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觉得学生对总体的概念有个把握和了解,效果比较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例3教材分析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优化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教学重点重点: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优化加法计算。教学难点难点:说出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的依据。教学准备二次备课一、复习旧知明确任务1、用字母abc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口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二、应用加法运算定律1、出示:能复述加法运算2、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3、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4、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6、重点讨论:==1)第一步运用了什么定律?为什么要用?2)第二运用了什么定律?为什么要用?*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7、小结: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用它们有什么目的?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三、应用练习1、练习P31-41)独立完成:有没有运用运算定律?运用了什么定律?2)交流:有没有?是什么?为什么是?2、练习P30[做一做]2)讲评。四、总结今天,你用什么收获?化加法计算,进算。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2口算训练P13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4例1、例2教材分析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教学重点重点: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4、揭题二、自主学习1、自学书P33-35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引导学生质疑、解决。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三、巩固运用1、口算:练习六第1题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四、总结:你们在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1、《作业本》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4口算训练P15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圈,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中间两个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5例3教材分析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乘法分配律,提高计算的灵活性。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教学重点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2、理解题意二、探新1、学生独自列式2、小组交流想法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5×(4+9)=25×4+25×9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4、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6、你们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7、概括总结: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三、巩固1、做一做判断并说明理由2、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3、第6题四、总结: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1、口算2、作业本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5口算训练P16教学反思课后反思:在原来的教学中,我是运用以上的情境情境进行教学,但是题意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而后面探究规律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根据情境列式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习题,再让学生总结相关的规律,但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此次上课时,就做了如下的调整:情境改为学校要买25套衣服,每件上衣要20元,每件裤子要10元,一共要多少元?这样的情境比较清晰,学生列出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1:我觉得这样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这一个数相乘,再相加。生2:是呀,一个数好像是公共财产,都是它们共有的。这样学生对这个因数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也觉得比较有意思。再让学生举例,举例时再让学生说明这样写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较轻松。练习六教学内容练习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7-38[练习六]教材分析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复习乘法的三条运算定律的认识,能初步应用。教学目标1、能辨析乘法运算定律。2、能初步运用乘法分配律优化计算。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重点:通过辨析,巩固对乘法运算定律的认识。教学难点难点:变乘法分配律及其变式的认识与掌握。教学准备二次备课能对前一天《作业本》中的第2题进行辨析。1、指出每组算式正误,并说明理由。2、复习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板:和×一个数=积+积二、扩展乘法分配律选择一个正确的算式。1、请学生根据运算定律及已知算式,选择正确的算2、着重(40-2)×25、104×25和125×3+125×4+125的分三、练习5、P37-4与P38-81、说说哪些算式用到了乘法分配律?哪些没有用到,为什么?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P38-6,指名板演,并讲评。4、独立完成P37-4与P38-8,说说哪种方法更四、总结今天,你用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和×一个数=积+积设计:课堂作业本P16口算训练P17减法性质及其应用教学内容减法性质及其应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39例1,P40例2分析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减法性质及其应用。重点:认识减法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重点:认识减法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计教学难点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谈话:我们学校举行了读书节活动,我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这本书一共有234页,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完整的习题二、主动探究(一)减法性质1、学生尝试列式2、根据回答板书:234-66-34234=168-34=200-66=134(页)=134(页)=134(页)3、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4、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做一做第1题)(1)指名板演(2)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减法性质、最后一题有两种方法的理由)5、举例:像上面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多少?7、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汇报:三、巩固练习3、简便计算四、总结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1、口算2、作业本3、寻找生活中关于减法性质的例子并解决。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7口算训练P18教学反思练习七教学内容练习七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1-P42教材分析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对减法性质的应用与练习,提高计算技能。教学目标1、能复述连减的两条性质,并能用算式表达。2、能应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单的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独立完成P41-1,并用字母表示出来。3、用字母表达“性质2”,并举例。4、复述“性质2”。二、解决问题2、展评,强调合理运用简便运算。三、应用性质2、讲评。四、总结今天,你用什么收获?能复述连减的两条性质,并能用算式表达。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简便计算。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7口算训练P18教学反思除法的性质教学内容除法的性质—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3例3教材分析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除法性质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重点:认识除法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计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2、简便计算(略)3、联想: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二、探究除法性质1、讨论: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2、学生证明3、汇报:举例说明三、巩固练习1、填空16÷2÷4=16÷(口□)2、判断:3、简便计算四、总结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1、口算2、作业本3、寻找生活中关于除法性质的例子并解决。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9口算训练P20教学反思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4例4分析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教学目标1、能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或把25、125这样的特征数看成整百、整千数,或把这个两位看成两个数相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根据另外一个因数的特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教学准备二次备课一、复习运算定律性质1、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教师板书字母表达式)2、请学生根据字母表达式说出定律或性质的内容。3、议: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3、适用于乘加或乘减:4、议: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异同?二、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巧妙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1、自学例4,说说12×25求的是什么?是怎么简便计算的?2、议:方法一为什么要把12拆成3×4?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3、议:方法二把25看成了多少计算?为什么要÷4?4、还有什么办法?能不能把12看成8+4计算?试一试。4、同练(左)5、议:这里为什么要把12拆成4+8?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6、议:还有哪些特征数可能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板:125×8=10007、小结:进行简便计算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合理运四、应用性质2、完成P47-5,说说错在哪里?3、完成P47-6,怎样简便能怎样算。(指名板演,再讲评)五、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20口算训练P21简便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简便方法解决问题—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分析例5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教材将简便方法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方法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测发现,学生大多可以自主设计两种以上的算法,包括“把各月看成相同天数列式计算”的方法;部分同学具有初步的策略选择意识。这表明学生有进行教材的例5较完整地展现了该类问题的思考、解决过程,甚至给出了两种算法,压缩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空间,也不全面。我们考虑,把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引入本课以丰富学习材料,扩大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把“练习八”中的2、7两题作为学生应用简算知识、强化简算意识的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关于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知种即可,个别能模仿即可。3、在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尝试与交流,体会不同的简便方法,增强解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一、研究南极科考日程的计算1、材料: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从2005年11月18日出发,到2006年3月28日返港,经过了多少天?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材料及数周数的方法。3、月历表:供学生研究问题时使用。通过讨论,明确第22次南极科考的起止时自主探索“这次南极科考一共用了多少天”的简便方法。4、参与对多种方法的评价,优选出“自己的”最简方二、研究学期天数的计算1、材料:阳光小学上个学期于2006年9月1日开学,计划于2007年1月31日放寒假。由于遭遇暴风雪,提前至1月29日放假。他们上个学期有多少天?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材料。三、研究一周费用的计算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材料四、研究菜地面积的计算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材料和组合图形(菜地)的分割、旋转、拼1、能通过对月历表的观察,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向大家交流。2、能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列式计算"、“把各月看成相同天数列式计算"、“按周列式计算”等方法。3、能按自己的尺五、回顾总结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7口算训练P18教学反思营养午餐教学内容营养午餐—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48-49教材分析这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教材用表格和专家发言的形式,提供了10种菜肴的营养成分和10岁左右儿童应从午餐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合格、自己动手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统计全班同学动。一方面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由于本课的综合性很强,有些学生可能无法正常进入研究状态,需要利用学习小组展开活动。教学目标1、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2、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c?A一1、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午餐?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营养午餐”问题。二、判断午餐是否营养1、说说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2、阅读资料,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3、阅读午餐的营养标准。中,石人送出5种言欢的方氧。1、小组:结合教材中的10种菜肴,参照营养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自行搭四、评选营养午餐 (1)根钢上面的计表.作绘复式条形饮计国吗?(2)一种塔配获取的X白顺最多?(3)了解一下施上临胖成偏理同学的饮食习惜,作 1、评选“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3、小组: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五、对饮食习惯的讨论六、总结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8口算训练P19教学反思小数的产生的意义教学内容小数的产生的意义-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三年级时曾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常见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读写、两位小数的大小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不是很了解。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2.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4.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难点: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教学准备二次备课一、复习铺垫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实际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计算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现在谁能报几个小数?(3.40.5)师:小数点左边部分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部分是小数部分。观察一下这2个小数,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位小数。)师板书:一位小数2、师:谁能报一个不一样的小数呢?(生报出:0.110.01)师:这些小数又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小生再报出5.3330.123……师随手板书:三位小数3、师:当然还有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现在老师也来报几个小数:0.10.010.001二、自主探索(一)产生1、研究0.1的意义师:小数0.1是什么意思?它表示什么意思呢?生:1/10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1份就是0.1米,也就是1分米。师呈现一张正方形纸,告诉学生这张正方形纸的大小用数“1”来表示。这样的两张怎样表示?这样的十张呢?师:如果想在这张纸上涂出"0.1"来,你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大?(学生有手势互相比画着)师:你同意吗?生:不同意!它是1/4了。师:那么你认为它是大了还是小了?生:它比0.1大了。生:它比0.1还要小。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所表示的也是把1平均分成10份,表示的意义一样。师:那0.1到底什么意思呢?生: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0.1。⑤师指着课件上的图形问:除了看到0.1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师:你说的0.9在哪里?生:都有9格。生:都可以用分数9/10来表示。生:都有9个0.1。师:那1里面有几个0.1呢?学生分别报出小数和对应的分数:0.20.40.6师结合板书内容问:这些一位小数都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吗?师: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再板书:十分之几)回顾课前所提出的“0.53.4”。现在你能用分数来表示小数的意义吗?师用课件展示(把1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1份)演示一次。⑦老师可以用1张正方形纸还可以表示什么?(一元钱。)师:那一元钱的0.1表示什么?生:1角。师:用1张正方形纸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二)认识0.012、(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1分米、10分之一米、0.1米)3份是多少?7份呢?你刚才的学习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表示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2)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多少?3份、9份?20份?43份?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百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3)猜一猜:你想说些什么?(4)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多少?3份、30份、300份呢?3、概括: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小数?(小组交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多少?三、巩固练习(1)0.40里面有4个0.01()(2)35克=0.35千克()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4、填写单位名称使等式成立四、总结: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1、作业本2、练习九中第1、2题3、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改写成不同表现形式。板书设计设计:课堂作业本P122口算训练P21小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学内容小数的读法与写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三年级时曾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常见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读写、两位小数的大小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不是很了解。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2、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数位、数值的意义。教学重点重点: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和小数的读、写法。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2、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的读、写法。二、教学新课(一)学习小数的各部分名称1、举例: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2、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有小数点)么?4、分类: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小数分分类吗?(纯小数、带小(二)学习数位顺序表1、看着46.6,你能想到什么?小数点右边的6在十分位上)(2)各个数字所表示的数值(4表示4个十,左边的右边的6表示6个十分之一)2、你能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吗?独立思考4、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5、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和整数是一样的)(三)学习小数的读法1、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1)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2)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3)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四)教学小数的写法1、出示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2、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3、做一做:补充:写出下面的小数。零点零七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一四十点零零二你想提醒同学要注意什么?4、小结:写小数时要注意什么?三、巩固练习1、填空0.9里面有()个0.10.07里面有()个0.014个()是0.04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同桌互相做游戏)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4、第6、7题(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四、总结:你们还有什么疑问?五、作业:1、作业本2、了解生活中的小数,并写一写、读一读3、制作:小数数位顺序表设计:课堂作业本P23口算训练P24教学内容小数的性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58-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三年级时曾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常见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读写、两位小数的大小已有初步认识。本课学习小数的性质。学生有类似“0.1元=0.10元”的经验或体会,但没有形成概念。本课要通过对一些事实的研究,归纳出小数的性质,加深对小数的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二次备课1、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2、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二、探索1、改写: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2、观察: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3、思考: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发现?(1)独立思考(2)小组讨论(3)汇报: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总结得出: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4、实验验证:比较0.20与0.2的大小(1)独立思考(2)汇报展示:画图表示5、辨析: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小数的末尾而不是小数的中间、是在小数里的性质而不是整数中)1、判断练习,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1)示范:0.40=0.4(2)讨论12.000怎么化简,12.000=12(3)完成以上的练习(1)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2)讨论整数的改写: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3)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盐水棒冰每支5角随便每支1元5角可爱多每支2元5角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化简102.020的结果是()3.判断题。(打“√”,错的打“×”)(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5.(1)改写。原数0.7770改写成一位小数改写成两位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5.做游戏。(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50.3050350五十又十分之三1、作业本2、找生活中小数,根据小数性质进行改写。设计:课堂作业本P25口算训练P26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一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60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三年级时曾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常见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读写、两位小数的大小已有初步认识。本课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有根据小数的具体含义来比较,化成整数来比较,利用测量工具来比较等经验,也有自发使用位值原则来比较的体会,只是没有总结出方法。本课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小数的理解。教学目标1、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2、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的乐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难点:知道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教学准备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2、看着以上的四个数字你能组成哪些小数?3、老师根据学生板书4、说一说小数的各个数字所在的位置以及表示的意5、揭题: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二、自主探索1、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小数比较大小2、指名说一说想法(1)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想法(3)概括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3、比较多个小数的大小(1)独立完成(2)汇报:多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可以排成一列,再依次比较会更加方便。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1)各自练习(2)汇报(3)错题讲评2、练习十第5题(看了第二题你有什么想说的?位数多的并不一定大)3、练习十第7题4、提升题: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设计:课堂作业本P26口算训练P27kb1.COm教学反思就从数学情境中引入,学生根据自己编出的小数再比较大小,兴础之上,让学生自己排出各个数的大小,学生想到了运用是方法的选择。这里,我有疑问的是在三下教材中已经出现小数的初步认识,这单元比三下会有所提高,但是具体的目标定位是怎样的?如果学生有能力接我们能否更加加大难度呢!这一点该怎么把握?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内容小数点的移动一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61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三年级时曾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常见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读写、两位小数的大小已有初步认识。本课学习小数点的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到1.3>0.13,至于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教学重点重点:归纳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教学难点难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二次备课一、反馈预习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2、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反馈:1、改变数字的顺序。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3、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二、探究规律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点右移点右移点左移点左移68.32~0.6832:缩小。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小练:能根据要求说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师:左移、右移生: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原数扩大、原数缩小、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师: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0.09、0.9、9)师: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点左移?0.05米=(50)毫米5米=(5000)毫米右移两位~扩大100倍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板书:原数小数点原数缩小左移右移扩大两位100倍1000倍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以原小数扩大10倍。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吗?还有问题吗?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移动的方向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倍数。三、巩练:1、填表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2、填空(1)把6.2扩大倍是62。(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3、判断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设计:课堂作业本P27口算训练P28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我以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学生会比较难理解,所以设计本节课时我就对这个规律进行了分解,先研究移动的方向,再研究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变化,但是在课堂上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这样的规律已经知道了一些,他们真的知其所以然了吗?我就对以上的环节进行了调整:先让学生猜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再让学生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碳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电路开关装置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crv购车合同范本
- 劳动纠纷合同范本
- 劳务合同英文合同范例
- UPVC管材管件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真空镀膜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医疗设备借用合同范本
- 农村老屋销售合同范本
- 一键报警施工安装合同范本
- 2022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化手册
- 年智慧水厂大数据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案
- 光伏电缆桥架敷设施工方案
- 工人工资结清证明范本
-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 工地试验室质量手册
- 江苏省船舶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第二版)
- 高一寒假学习计划表格
- 河北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3(J) T 145 201
- 2023年广东广州期货交易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CKDMBD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