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部分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部分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部分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部分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

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

累和运用,又是对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

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

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和地

图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

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一定

杀得了秦王。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栗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

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个像这样的逻辑

推理范例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

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

栗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

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

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

“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

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

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

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

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

或从论点推出错误认知,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或是指出论证中存

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栗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

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

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

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

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

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一“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

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

——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

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

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

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

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

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

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

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

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

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

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栗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

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

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

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

“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栗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

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

前提——(2B)和(3A)中,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①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

记载于《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

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

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他不能清晰、有条理地

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

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

活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的“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

老爷的守旧闭塞。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

论据和论证。

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故事的推理过程符

合这一特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

是()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景页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和颈联“矮纸斜

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间有因果联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

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

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

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

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

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

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

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

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

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

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栗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

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

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栗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

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

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

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穹榆

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

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

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

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忘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

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

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

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

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

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

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

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

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

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

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

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

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

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

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杆上,把背包架在老鹄窠里,把枪抱紧,望

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

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

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

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

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

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

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

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

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

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

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

D.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

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7.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

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差别。

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起伏有致之美。

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

8.文中有三处加粗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

怎样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

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日:“子之

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日:“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

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

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

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日:“吾说公以霸道,

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

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孝公

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目: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黑京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

便者,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居五年,秦人

富强,天子致脖于孝公,诸侯毕贺。

其明年,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魅太子之

师,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

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

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从事。愚始读而疑之,以为近于

濡滞迂远而无决,然其使天下乐从而无电勉不得已之意,其事既发而无纷纭异同之

论,此则王者之意也。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然其

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

也。

(选自《东坡全集•书论》,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若夫商君A则不然B以为要使汝C获其利D而何恤乎E吾之所为F故无所求G于众

人之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不,与《兼爱》“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中的“弗”意思相同。

B.与,和,与《五石之瓠》“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中的“与“意思不同。

C.“固见非于世”与《论语・里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见”意思不同。

D.伐,讨伐,与《〈老子〉四章》“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鞅、卫鞅、商君是同一人,即后世所谓商鞅,公孙是姓氏,卫是国别,商是封

地,鞅是名,在名前冠以不同称谓,显示其在三个时期的不同身份。

B.商鞅在魏国未能施展才能,听闻秦孝公下求贤令而来到秦国,因为宠臣景监的再三

推荐,商鞅才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得以出任左庶长而实施变法。

C.商鞅预见到变法会遭到强烈反对,先通过劝说获取了秦孝公的支持,又对反对者予

以坚定的打击,保证了变法的顺利实行,为此苏轼称赞他“勇而有决”。

D.与商鞅变法相比,虽然三代之治招致后世“柔懦不决”的评价,但苏轼认为其仍有值

得借鉴之处,三代之治与商鞅变法只不过是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差异罢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独其师公孙贾。

14.苏轼认为商鞅变法是行“霸道”,这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事实依据?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江城子。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②,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

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

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词人有自注云“丙辰十月,晚登超然台望月作”。当时苏轼已在密州

为官两年,即将离官别任。②马耳九仙山:马耳、九仙山均为山名。③联拳:(鸥

鹭)群聚的样子,语出杜甫诗《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前瞻”三句描写的是所见眼中实景,远眺群山连绵,望见碧山与天相接,晚云

悠闲地飘荡。

B.上阙“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既指词人登上超然台观景,也写出了词人登临之际的

超然之感。

C.下阙“人事”二句是词人感慨的直接表白,有今日登台,追忆往昔,今日亦将转瞬成

为往昔之意。

D.词的结尾两句描写的是词人曾经娱乐歌笑之处,希望故友不忘自己,也含蓄地表达

了虚度光阴的懊恼。

16.本词下阕“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三句手法多样,情感丰富,请赏

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表现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有

“,,

,O

(2),月照花林皆似霰。,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

(3)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

酒》)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o(李贺《李凭箜

篌引》)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杭州丝绸、绍兴黄酒、安吉白茶……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浙江特产,拥有传承千

百年的文化属性与历史底蕴,构成极具辨识度与竞争力的地域产品特色和产业优势。

有观点认为,与高产值的现代制造业相比,①,没必要“小题大

做”。但事实上,对于这样的产业并不能单纯以规模衡量价值,而要放在文化传承、

非遗保护、育才富民等视野下观察。不过,壮大历史经典产业亟待创新手段,解决传

承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

一方面,②。无论是手艺传承,还是产品创新,当前都面临着人才不

足的挑战。要大力发展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工匠培养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既懂

传统文化,又掌握传统手艺,还会经营管理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③O

近年来一些老字号产品因款式缺少新意、功能设计不足引起竞争力下降,因此要推动

老字号产品朝着差异化、潮流化方向。此外,还要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多业态融合发

展,推出更多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感染力强、符合消费者审美的文创产品。如此,方

能守住“老味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昆明的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

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

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

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

高。菌中之王是鸡根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极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

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机的价钱和一碗黄烟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

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

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

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

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厂

恰似鸡油一病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20.文中画框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

得的?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①②两句画横线部分均

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总是希望创造奇迹,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那么,你还会努力去创造

奇迹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重要的是

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B项,“是为了说明

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文本解读常常

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对

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可知,材料一使用《史记•刺客列传》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在

语境中进行词义推断是对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C项,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一段说

的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

理地思考和说理”。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从一对真的前提——(2B)和(3A)中,却推不出

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可知,“美诺悖论”中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

为真,而“自相矛盾”故事中卖矛又卖盾的人所说的“什么矛都不能穿破的盾”和“什么盾

都能穿破的矛”这两个前提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

3.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和论点的关系C项,只能说明程景页对“博闻强识”的看法,不能用来攻

击“玩物丧志”的观点。A项是在质疑隐含前提的可靠性,B项是从论点推出错误认

知,D项是针对论点提出反例,这三项都能对“玩物丧志”的观点进行攻击。

4.答案:材料一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

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在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

果。

解析:梳理论证思路首先,材料一第一段从“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出发提出

语文教学“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的观点;然

后,主体论证部分分别举语文教学中《史记•刺客列传》、《祝福》和让学生找出“兼

听则明”的反例的事例,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最后,

材料最后一段阐明在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能够使学生“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

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5.答案:材料一提到,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

息。陆游诗歌颈联字面意思是诗人作草、分茶,悠闲自在,但首联中诗人先感叹世态

炎凉、人情淡薄,再表达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由此可推断,颈联隐藏的信息

是,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耳贵,所以诗人闲极无聊,只能以作草、分茶来消磨时光。

首联议论、抒情为因,颈联行为为果,一因一果,逻辑自然。

解析:把握文本观点并迁移运用材料一中提到“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

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意思是说通过逻辑推

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陆游诗歌颈联中,诗人无事而作

草书,晴窗下细乳分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生活,但结合首联的内容可知,

诗人先感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再表达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由此可推断,颈

联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其隐藏的信息是,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耳贵,

所以诗人百无聊赖,只能以作草、分茶来消磨时光。由此可见,首联和颈联一因一

果,逻辑自然。

6.答案:A

解析:“与主题无关的闲笔”错,闲笔不闲,该情节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7.答案:B

解析:“分歧”和“支持程度的差别”错。

8.答案: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

和专注的心理;

②“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

之势的振奋之情;

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解析:

9.答案: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

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

力;

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

说主旨。

解析:

10.答案:BDF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