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结构技巧(三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_第1页
古诗中的结构技巧(三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_第2页
古诗中的结构技巧(三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_第3页
古诗中的结构技巧(三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_第4页
古诗中的结构技巧(三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07古诗的结构技巧

题型综述: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结构艺术

变式突破:1.分析诗歌谋篇布局;2.赏析诗歌结构技巧;3.结合名家评价探究诗歌结构艺术

[・型1*述】

此类试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需要明确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能够依据不同知识角度

进行诗歌手法技巧的辨析,并能联系诗句进行效果、作用的鉴赏。

解题的步骤一般是:

明确诗句意思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联系作者经历遭遇、作品意象等明确诗句的主要意思。

能够依据题意辨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结构等,明确其特点和具

辨析具体手法

体运用。

赏析作用效果注意联系诗歌,尤其是关键诗句,分析具体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

规范组织答案分点分条,清晰明确地组织答案。注意设问的形式,要针对题目进行作答。

赏析诗歌结构艺术

手法技巧例讲分析

首尾照应是指诗歌的开头与结尾在内容或情感上的呼应。这种技巧可以使诗歌

首尾照应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更加突出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杜甫的《静夜思》

就采用了首尾照应的手法,全诗层次井然,结构严谨。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直接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这种技巧可以使诗歌更

开门见山加简洁明了,直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杜甫的《蜀相》开头就问“丞相祠堂

何处寻?”,直接点明主题。

层层深入是指诗歌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层层深入

这种技巧可以使诗歌的情感逐渐升华,达到高潮。

重章叠句是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这种技巧可以使诗

重章叠句歌在音韵上具有美感,同时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表达效果。例如,辛弃疾的《丑奴

儿•书博山道中壁》就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这种技巧可以使诗歌的

卒章显志主旨更加明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杜甫的《望岳》最后两句“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这

以景结情种技巧可以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例如,王昌龄

的《从军行七首(其二)》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就是以景结情的典型。

例题一练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梅①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②郁嵯峨。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春,时杜甫寓居夔州,安史之乱后杜甫入川,夔州是杜甫

居川的最后一站。诗人旅居江峡,见腊梅乍开,顿生故园之思,遂作此诗。②巫岫:巫山。

试结合全诗,从结构方面对本诗的写景抒情特色进行赏析。

本诗写梅,但并不仅仅只写梅花本身,而是在写梅花的同时贯穿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明确诗句意思

感情也是在观梅和思考中逐层叠加和升华的。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一一开篇写景

辨析具体手法“绝知春意好”——直接抒情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一一以景结情®

(1)首联从梅蕊初绽到梅花盛开,从腊前到年后,写了时序变化与梅花的开放过

程,体现了诗人天天看花的关注盼望心情,从梅花次第开放之中表现的是诗人盼春、

惜春之情。颔联承首联写“春意好",然而"最奈客愁何”一句说明再好的春光春色也

无法排遣"客愁",暗抒对故园的思念之情。颈联不顺势抒情,而转回写景,展现了

赏析作用效果

一派大好春光。但在此大好春光之中却不能尽情享受,其中原因诗人又在尾联道出,

将"客愁"之意重申。再结合注释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因战乱流离、背井离乡,山水阻

隔,故园之思升华为家国之恨,情感升华,意蕴无穷。

(2)从诗歌的写作手法布局来看,本诗首联重在展现"梅蕊""梅花"开放的美景,

颈联展现了一派江中波映江边梅,岸上梅逐水中波的融融乐乐的春景。可见首、颈

联相连,以景为主。而颔联直抒胸臆"最奈客愁何",尾联说明“故园不可见”,直接

抒发思乡之情。可见颔、尾联相连,以情为主。本诗四联中,既有江梅的婀娜美丽,

也有诗人“客愁一思乡一忧国"的凄凉落寞之情,景与情紧密相联。

(1)本诗写景、抒情交错出现,情感变化为主线,逐层升华。首联写花开过程,

体现"盼梅惜春之情"。颔联承上写"春意好",转抒"客愁"。后两联,在江、梅交映

的春景中道出不能尽享美景之因:战乱流离,"故园之思"升华为"家国之恨",最后

规范组织答案

眼前巫山添愁,以景结情。

(2)景、情隔联相连②且诗意贯通:首、颈联以景为主,绘江梅之美;颔、尾联

以情为主,"客愁""故园"句中,直抒凄凉之情。

①以景结情的作用和题境

指的是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不直接抒发情感或议论,而是通过描绘一幅景象来间接表达内心的情

感或主题。这种技巧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情感在景象中

得以升华。

并非所有结尾出现景物描写的诗歌都运用这一手法,但是应对试题,可以简单、直接地这样回答,目

的是保证不落下答题要点;有能力区分的可以细致区分,但是从现实来讲,这样处理在答题角度更加有效。

②“隔联相连”不矛盾吗?

不。不存在只写景的诗句、也不存在只抒情的诗句。“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知,此处的“隔联

相连”无外乎是,首、颈联以景为主,颔、尾联以情为主,可以理解为写景、抒情交错,交织。这样,本

诗以情感变化为主线,逐层升华才说得通。

【竞式突破】

变式1分析诗歌谋篇布局

I变式讲解I

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解题技巧

1.起承转合:这是最基本的布局方式。一首诗通常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起部分引入主题,承

部分展开描述,转部分进行转折,合部分总结并升华主题。如,杜甫的《登高》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结

构:首联描写登高所闻所见,颔联继续描写秋景,颈联抒发感情,尾联总结并升华主题

2.情景组合:诗词中的情与景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可以先写景后抒情,也可以先抒情后写景,还可以情

景交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先写景后抒情,张籍的《秋思》则是由景引发情感

3.叙事时间:诗词叙事通常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使得事件发展过程清晰。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按照“受邀一上路一作客一辞别”的时间顺序展开。

4.绘景空间:诗词写景状物一般着眼于空间的远近、大小关系对比来结构篇章。可以由近及远或由远及

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5.铺垫、伏笔与呼应:在情节发生前进行交代和暗示,为后续埋下线索,前后互相联系。这种技巧可以

使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6.其他技巧:还包括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

志、以小见大等。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易阳早发

王勃

饬①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②至,空山飞夜萤。

注释:此诗是作者因作《斗鸡赋》被唐高宗逐出长安,去西蜀路上所作,作者感于路途景致,有感而作。

①饬:整顿,整理行装。②凉飙:一作"商风",即秋风。

这首诗布局巧妙,注重写景角度的交错变换,请从写景角度来分析这首词的巧妙之处。

【答案】①从不同时间写景。首联写拂晓时的天空景色"晓月"、"残星",时间尚早,旅途艰辛;尾联写夜

幕降临时,秋风吹面,夜萤乱飞的景象,暗示一天的辛苦将告结束。②从不同空间写景。颔联写山顶上的“危

阁"、"回梁"突出属地的山岭奇、险的特点;颈联则从"云间"、"雾里"观峰看树,突出一种迷离朦胧的状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

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

法。本题具体考查写景角度。

①首联,通过对出行时天空景色"晓月""残星"的描写,突出时间尚早,诗人旅途艰辛,长途跋涉不辞劳苦。

尾联,诗人强调夜色降临,暗示一天的辛苦将告结束。这两句极为巧妙,没有直接道来,而是借凉风的不

期而至,诗人才意识到时间已晚,才看到夜萤乱飞。这两联诗人是从不同时间角度来写景的。

②颔联,从山顶上的"危阁""回梁"写起,描写旅途中见到的景色,突出其特点:奇、险。"丹障"嶂屏"描绘

出山峰的不同形态、不同色彩,表现出诗人新颖独到的写景技巧。颈联,写诗人透过云雾观景,大树、山

峰都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具有隐约朦胧之美。写景角度的不同,从"云间""雾里"观峰看树,突出一种迷离

朦胧的状态。这两联诗人是从不同空间角度来写景的。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①,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

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死,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注】①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

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

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

【答案】一是首尾照应,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

后照应;二是巧用对比,通过昔日杭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了解诗歌中常见的谋篇布局的技巧

类型,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判断。

首先,在结构方面,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

应;其次,在内容方面,整首曲子巧妙地把今日西湖与昔日西湖对照来写,写出的是"昔日"的"笙歌""酒楼""香

风绮罗","今日"的"干戈""渔船""落日沧波",突出了杭州昔盛今衰的情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

之情。

3.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

却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

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了解诗歌中常见的谋篇布局的技巧

类型,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判断。

就全诗而言,诗歌的前三联都是在写诗人渡百里湖所见的干旱的情景,最后一句则是抒情,因而诗歌谋篇

布局的技巧是先景后情,考生需注意题干不是要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是要求回答最后一联在谋

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最后一联是诗歌主旨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

的技巧是卒章显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图®

姜夔

万里晴沙夕照西,此心唯有断云知。

年年数尽秋风字②,想见江南摇落时。

【注】①雁图:指画有大雁的画幅。②秋风字:字,这里指雁字。雁成列而飞,或如一字,或如人字,

所以叫做雁字。南宋时期,北方中原被金国占领,金兵还频频南下骚扰进犯淮南一带,使江南胜景被搅得

残败不堪,作者遂借年年自由地北去南来的鸿雁来抒写胸怀。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征是作者采用了“双线结构”法,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外在的描述来看,诗人是把他对雁图的所见、所感进行了真实而细致的描绘,其形象可触可

摸。

②诗的内里却牢牢把握了作者内在的情思线,即把景物、形象统摄在个人忧国伤怀的主脉当中。

③情溢言外、语意双关,形成象外之象、韵外之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征,是作者采用了“双线结构"法。

"万里晴沙夕照西""年年数尽""想见江南",从外在的描述来看,诗人是把他对雁图的所见、所感进行了真实

而细致的描绘,其形象可触可摸;

诗歌借雁图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内心伤时怀国的深切情思。全诗虚实相成,有无相立,哀婉悲凉、韵味无

穷。诗的内里却牢牢把握了作者内在的情思线,即把景物、形象统摄在个人忧国伤怀的主脉当中,使两者

高度的交融统一,互寓互藏、相为表里;

“万里晴沙夕照西",暗喻了南宋小朝廷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飒景象。"想见江南摇落",读之令

人更加悲戚难当,"想见"是说想象得到、显而易见、理所当然,而诗人是不愿这样.害怕这样,但又无可奈

何、无能为力的。最后,他只有在心明眼亮而又肝胆俱裂的极度矛盾心绪中将痛楚的泪水暗暗地吞进自己

肚里去。全诗情溢言外、语意双关,形成象外之象、韵外之韵,显得委婉蕴藉、语意深远、言有尽而意无

穷,令人咀嚼不已。

陈郁《藏一话腴》评白石云:"意到语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似此。亦可以用张炎《词源》评白石词语

移评此诗:“姜白石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亦颇恰当也。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落日怅望

马戴9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①马戴:唐代诗人,他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诗擅长五律,内容多身世之叹,终是晚

唐风貌。

本诗与《春夕》一诗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两首诗在结构方面的特点都是情景分写,层次分明。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相间

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

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春夕》的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

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诗歌结构层次的能力。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

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解答此类

题目时,应着眼于全诗,在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属于哪种结构形式。

本题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在总体上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情景分写,景与情交错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发展,先是

第一联写景"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意为用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第二联抒情"念我何留

滞,辞家久未还",意为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由眼前之景触发了诗人的乡关之

思。继而是另一组情景交融,第三联写景"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写景由近到远,层次分明,意为夕阳

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

后面;第四联抒情"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意为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

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迟暮之感。

诗歌结构前半景后半情,层层递进,有曲达其意的好处。

《春夕》的前四句写景"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溪水流走,

花儿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往事如梦,离家万里,

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树枝上杜鹃在凄厉地啼叫。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

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

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意为家乡

的来信长年断绝,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

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五湖的风景又有谁来与我争抢呢?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

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据以上分析,这两首诗在结构方面的相同点都是情景分写,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变式2赏析诗歌结构技巧

[j变式讲解|

首先明确古诗行文常用结构手法:

1.铺垫、照应: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

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

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2.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

重大的主题。

3.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4.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

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5.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渲染气氛,深

化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6.抑扬结合: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

抑扬。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7.“起承转合”

“起”:起句为一诗之首,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内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

氛围的作用。

“承”:承句、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一般而言,承句多为写景或事。

“转”: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也是我们体

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合”: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①

黄庭坚

县楼②三十六峰©寒,王粲④登临独倚栏。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鲸桓®。

【注】①本诗是黄庭坚在叶县任县尉时所作。王晦之,黄庭坚的朋友。②县楼:登封县的城楼。③三十

六峰:登封县近嵩山,山有三十六峰。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作《登楼赋》抒写杯念故土之情。王晦

之与王粲同姓,而且先前寄给黄庭坚的诗中有怀土之念,诗中用其代指王晦之。⑤鲤桓:语出《庄子•应帝

王》"鲤桓之审为渊",一说是两种大鱼的名字,一说鲸为鲸,桓为盘桓。

请从诗歌结构安排的角度赏析颔联的作用。

【答案】①颔联写诗人想象友人王晦之独坐高楼,一番春雨过后面对夕阳,思念千里外的自己的情景;②

颔联承接上文,写友人独自登上城楼的内容,其中的“相思"之情与首联中化用王粲的典故,写友人来诗中的

思乡念亲之情相照应;③颔联引出下文友人来诗以及诗人的和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鉴赏作品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在内容上是诗人的想象,诗人从对方起笔生情,想象友人王晦之独坐高楼,写出了楼上人的徘徊之情。

"春雨歇"与"夕阳残"相对,在写楼上之人远望到的景象的同时抒发思念之情。

颔联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诗歌首联上句写登封县楼在嵩山脚下,登上城楼即可望见三十六峰,

可见县楼之高;下句诗人化用典故,以王粲登楼指代王晦之登楼,暗合王晦之来诗中所表达的思乡念亲之

情,颔联中写友人独自登上城楼所抒发的“相思"之情与首联中的情感相互照应,所以颔联承接了上文。同时

颔联又引出下文,颈联上句写友人在寄来的诗中感叹诗人不能和自己同醉,对此感到十分遗憾,体现了诗

人和王晦之之间的深厚感情;下句言诗人从来诗中看出分别后友人能够自我宽慰,并因此而欣喜。这些内

容都是由颔联中所抒发的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相思"之情所引发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

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答案】颈联承上启下:①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

承接春日将近,人至暮年,带有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欲扬先抑,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

②第六句下启尾联:写水边钓鱼,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表现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

抱负这一高潮蓄势。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结构安排特色的能力。

颔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

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

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第三、四句抒发了由暮

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

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

己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

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

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笑,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

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后三句紧跟

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

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

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

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

大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

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

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

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

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下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

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

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

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下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

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

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

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

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

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

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

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楼•秋夜

(宋)周邦彦

水浴清蟾①,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

眠,立残更箭②。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③。梅风地潺④,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

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⑥。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注】①清蟾:指代明月。②更箭:即更漏,漏壶中立箭表示时间。③匀染:傅粉施朱,即梳妆打扮。

④梅风地海:梅雨季节的风含潮气,地面湿润。③江淹:南朝文学家,传说被收五色笔后,再无佳作。

⑥荀倩:三国时魏人,妻亡后,因悼亡伤心,岁余亦故去。

这首词结构精巧,变化丰富,请赏析这首诗歌的结构艺术。

【答案】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体现在以下地方:

①首尾呼应。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

体。

②虚实对照(对比手法)。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片写过去秋夜的

美好,下片写潺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照,增强文章感染力。

③时空转换。上片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

下片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④过渡巧妙。上片结尾写到“叹年华",下片开头写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片情感打通。

⑤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写出词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

⑥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明河""稀星"等处,点明题目中"秋夜"之意,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的能力。

首尾呼应。"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的意思是: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

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喧闹。"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的意思是:只见银河茫

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

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虚实对照(对比手法)。"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美丽的姑娘,在这样凉爽寂静的秋夜里,

我和美丽的姑娘在院子里露井的旁边,姑娘欢笑着拿着手中的扇子,扑打着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把

画罗扇子都弄破了。以上两句作者写的都是和情人在一起时美好的回忆,一起度过浪漫美妙的秋夜。"叹年

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作者感叹时光转眼即逝,眨眼间青春年华就已经过去了,现在作者在离家

千里远的外地,这个地方非常荒凉,连书信都不通,睡梦中,间梦境里都是一片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片几句通过今天的境况和过去的对比,来说明

作者现在的孤独困苦。"梅风地游,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正是梅雨的天气,到处湿漉漉的,一会下雨,

一会又晴天,天气变化无常,地面非常潮湿,遍地生长着无数的青苔,院子里有一架红色的蔷薇花,在雨

中竟然凋谢老去了。上片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片写潺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照,增强文章感染力。

时空转换。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

喧闹。我和她悠闲地倚着井栏,她嬉笑着扑打飞来飞去的流萤,弄坏了轻罗画扇。夜已深,人已静,我久

久地凭栏凝思,往昔的欢聚,如今的孤伶,更使我愁思绵绵,不想回房,也难以成眠,直站到更漏将残。

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上片先写秋夜此时,

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

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下片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过渡巧妙。“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

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听说她相思恢恢,害怕玉梳

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上片结尾写到“叹年华",下片开头写

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片情感打通。

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以见明河侵晓星稀,表出词人凭栏至晓,通宵未睡作结。写出词

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

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但明河影下,

还看稀星数点。”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明河""稀星"等处,点明

题目中"秋夜"之意,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

变式3结合名家评价探究诗歌结构艺术

①正确理解题目中评价的意思,获取要点;②依据题中评价进行诗句分析,尤其是句间联系;③按照

题意要求,组织答案回答问题。

[j特别提示I

题中给出的评价,往往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分析方法”中提到的“正确理解”指的是分析清楚给出

评价指向哪种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要结合所学明晰这些内容“获取要点”,答题方向才能正确。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③,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④?戏马台南追两谢⑤,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本词写于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②鬼门关:指石门关(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

夹好似鬼门关。③气岸:气度伟岸的意思。④颠:头顶。⑤戏马台:一名掠马台。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

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山谷词讲究章法,前人评本词有“一抑三扬”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起篇为抑。前两句点明贬谪环境恶劣,起调消沉。

②上片后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心情畅快,登高痛饮。

③下片前三句是二扬,作者借老翁头上插花的举止,表现不服老的气概。

④下片后三句为三扬,写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

命运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①"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两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

为抑。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

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

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②"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

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

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

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③"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三句,作者借老翁头上插花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

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

④"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

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①

陆龟蒙

平波落月吟闲景,暗幌浮烟思起人。

清露晓垂花谢半,远风微动蕙抽新。

城荒上处樵童小,石葬分来宿鹭驯。

晴寺野寻同去好,古碑苔字细书匀。

[注]①袭美:皮日休,字袭美,与陆龟蒙为诗友。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对“回文"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此诗回文后首联为“匀

书细字苔碑古,好去同寻野寺晴"。请从"意境特点""结构作用""表达情感"的角度简析回文后的首联。

【答案】①意境特点:开篇描绘了静谧安闲的意境。②结构作用:"晴"字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写景的内容,

通篇写的是放晴之后的景色;"同寻"二字照应题目"寄袭美"。③情感表达:表达了想要和友人一同赏景的

期望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诗句意境特点、理解结构作用评价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诗回文后首联为"匀书细字苔碑古,好去同寻野寺晴"。

首先理解句意:生有苔辞的石碑上的字迹精细匀称,因为喜欢便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