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内容理解(两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版)_第1页
古诗内容理解(两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版)_第2页
古诗内容理解(两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版)_第3页
古诗内容理解(两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版)_第4页
古诗内容理解(两种变式)-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的形象与内容

专题03古诗内容理解

题型综述:古代诗歌内容理解

考点解读:理解诗意,明确诗歌主要内容

变式突破:1.客观选择题;2.理解诗歌,拟写脚本

[■型第述]

此类试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需要关注诗题、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诗句等。要结合作

者所处时代,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依据意象特点分析作品的主旨,理解情感。

解题的步骤一般是:

依据题目明确题材、主旨,然后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经历、遭遇、生平、背景等

读诗题和作者

思考。

关注注释提示注意给出的注释,尤其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遭遇、诗中典故的提示。

注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重点词(数量词、色彩词、副词)以及表情达意、抒发议

分析关键词句

论的诗句等。

理解作品主旨基于上述分析,正确理解诗歌的主要意思,明确情感主旨;依据题意回答问题。

(考点解=]

正确理解诗意

理解诗歌意思,需要由表及里:扣住诗句中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理解表层含义;结合诗歌主旨、表

现技巧、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部分作品就有一定哲理等深刻的表达内容,这就需要

对正确感知形象化的手法,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中去感知诗句蕴含、表现、阐明的主旨内涵。

例题一练通

L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二首(其一)®

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此诗写于苏辙晚年,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诗人被免官赋闲在家。为维持生计,一家老小主

要靠种地为生。②社:这里指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按照民间习俗,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们

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蚕麦”明确指向田园乡村,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一,作品风格淡泊平

读诗题和作者

和、语言朗畅。

本题给出两个注释,一是创作背景,诗人被免官赋闲在家。为维持生计,一家老小

关注注释提示主要靠种地为生;二是涉及的民间习俗,收获的季节,农民们立社祭祀,祈求或酬

报土地神。由此可以明确诗作指向田园生活、闲居生活,据此明确情感基调①。

(1)“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意思是自认为自己太过疏懒而遭人嫌

弃,好在老天怜悯,还肯照顾我这贫病之人。首联以自嘲口吻,透露出免官后赋闲

在家的无奈与感慨,透露出他因政见不合而被边缘化的苦楚,同时也表现出他面对

贫病交加的无奈。这里的“可怜”并非他人对自己的怜悯,而是诗人对自我境遇的

深深感慨。

(2)“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意思是桑蚕吐丝作茧,冬裘也已经准

备妥当,田里的麦子都慢慢成熟了,很快就能想用新鲜出炉的汤饼了。颈联通过对

分析关键词句

自己辛勤劳作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劳动的尊重和自我肯定。尽管劳作辛苦,甚至“露

濡足”“尘满身”,但诗人并未因此感到沮丧,反而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既是

他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他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意思是到了收获的时候,村中家家都

不辞辛苦筹办秋社祭祀活动,我也会典当物品,借钱买贡品,并开心地像大家一样,

表达诚心。尾联描绘了家家户户忙碌准备秋社祭祀的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农事

和收获的期盼与喜悦。

(1)对免官后赋闲在家的自嘲与面对贫病交加的无奈。首联直接写出了诗人的心

境,由于被免官,他自认为会遭到他人的嫌弃,“可怜”则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2)对辛勤劳作的自我肯定与宽慰。颈联描绘了辛勤劳作的场景,虽然劳作辛苦,

理解作品主旨

但这也成为诗人自我肯定的方式,以此宽慰自己的心灵。

(3)对农事和收获的期盼与喜悦。尾联描绘秋社祭祀盛况,家家欢庆丰收,祈愿

风调雨顺,诗人也参与其中,期盼与喜悦溢于言表。

①古诗常见的情感基调包括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等。这

些基调是诗人在创作时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景物和语言的运用表现出来,读者在阅读时也能产生共鸣O

欢快:表现出轻松、愉悦的情感,如某些描写节日、庆典或自然美景的诗歌,常常带有欢快的基调。

忧愁:表达出内心的忧虑、悲伤或失落,如描写离别、失意或人生苦短的诗歌,往往带有忧愁的基调。

寂寞:表现出孤独、无助的情感,如某些描写孤独景象或内心独白的诗歌,会带有寂寞的基调。

伤感:与忧愁相似,但更多地强调因某种离别而产生的悲伤情感,如悼念诗、送别诗的伤感基调。

恬淡:表现出平静、淡泊的情感,如某些描写田园生活或自然风光的诗歌,会带有恬淡的基调。

闲适:表现出悠闲、自在的情感,如某些描写隐居生活或悠闲时光的诗歌,会带有闲适的基调。

此外,还有激愤、思念、激昂、消沉、豪迈、清新、明丽、刚劲、低沉、幽怨、哀伤、缠绵等多种情

感基调,这些基调在古诗中都有广泛的体现。例如,王勃的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开

阔和昂扬的基调;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带有悲情的基调;而辛弃疾的“我最怜

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则展现了豪迈的基调。

如本诗中,出现“赋闲”+“乡村”的经典意象组合,要考虑到对田园乡村的喜爱、对质朴民风的赞美、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等,据此只能确定基调,具体情感还要依据整首诗歌分析。

(变式突破】

变式1客观选择题

I分析方法I

①依据诗题、作者、注释、意象,明确诗句意思,诗歌主旨;②关注选项,分析选项的表述细节,圈

画要点,对读诗歌;③分析判断,尤其是涉及手法、情感、创作意图、画面细节等内容要仔细审读、分析。

[j特别提示||

选择题中常见的设误类型

①曲解诗意: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需要在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避

免被命题人的曲解所误导。

②字句误释:对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的解释错误,导致对整句或整首诗的理解出现偏差。

③情感偏差:故意误读诗歌的情感基调,如将喜乐赞叹解读为惆怅,或将惆怅解读为喜乐赞叹等。

④意境错析: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导致考生对诗歌形象意境的概括出现偏差。

⑤技巧混淆: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如将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

胸臆等。

⑥风格误解:故意对诗歌的语言风格进行错误鉴赏,如将清新明丽解读为沉郁顿挫等。

I变式训练I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空城雀

李白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鸽鹑群,不随凤凰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食君糠秋馀,尝恐乌莺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着眼于空城中的一只雀鸟,形象地展现其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

B.守分绝欲的空城雀,生计没有保障,发出嗷嗷哀鸣,显得困窘与悲戚。

C.空城雀即使畏惧乌莺的驱逐,也不愿追随凤凰之流,只得与鹅鹑为伍。

D."黄口"本意为雏鸟的嘴,此处借指雏鸟。饮乳不足是空城雀的现状。

【答案】C

【解析】李白笔下的《空城雀》宛如一幅生动的寒雀图。诗人借空城雀嗷嗷待哺却坚守自我的形象,抒发

内心情志。它"不随凤凰族""耻涉太行险”,正是诗人不攀附权贵、不逐名利的写照。以质朴之语,写雀之困

窘与坚守,托物言志,尽显诗人在困境中安守本分、淡泊名利的高逸情怀。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也不愿追随凤凰之流,只得与鹘鹦为伍”错误,原诗中“本与鹅鹑群,不随凤凰族”意在说明雀鸟本来就和

普通鸟群在一起,并不是表示想要追随却不愿随凤凰之族,反而是表明不愿依附权贵的生活态度。

故选Co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①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②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旅勒燕然。

春思

李白

燕草③如碧丝,秦桑④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①马邑: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沙漠。②机中锦字: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

其妻苏蕙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③燕草: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④秦桑:此指思

妇所在之地。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冉的《春思》,首联描写了莺歌燕语的蓬勃春意与边城大漠的广袤荒芜,引发读者深思。

B.皇甫冉《春思》的尾联通过反问语气,表达出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战争早日结束的盼望。

C.皇甫冉《春思》中的“论"和"笑"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少妇的离恨孤寂之感。

D.李白《春思》中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与"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意蕴相近。

【答案】B

【解析】皇甫冉和李白的《春思》都以春景为隐喻,反映离情别绪。皇甫冉通过首联的对比描绘反差突出

了思乡之情,李白则以柔美的自然景色衬托情感的煎熬。两诗表达了普遍而深沉的思念,皇甫冉重在宏大

的时空对比,李白强调细腻情感的表达,均展现了诗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度。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反问语气"错,"何时返旅勒燕然"不是反问语气,本句借用疑问语气,问军中将领,边塞的战争何时结束?

丈夫何时功成返乡?

故选Bo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干寺①

王安石

梵馆②清闲侧布金③,小塘回曲翠文深。

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

漠漠岑云相上下,翩翩沙鸟自浮沈。

羁人乐此忘归思,忍向西风学越吟④。

【注】①长干寺:位于今南京长干巷,此时诗人政治失意,正闲居江宁(今南京)。②梵馆:佛寺僧

舍。③布金:为佛讲经之所。④越吟:战国时越人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病中吟越歌以寄情思。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概括了长干寺清幽的环境,描绘了小池蜿蜒曲折、涟漪青翠荡漾的美好景致。

B.颔联柳丝暗指天气,荷叶隐写季节,并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荷叶相互依偎的情态。

C.颈联诗人将视角转向寺外,山中白云层层飘动,沙洲上的鸟忽上忽下,任意翻飞。

D.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是作者退居金陵所作,景色虽异,但都给人阔远、壮丽之感。

【答案】D

【解析】王安石的《长干寺》描绘了寺庙的恬静和自然景致,通过精细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和宁静心

境。诗尾折射他内心的惆怅,游赏愉悦掩盖不了失意的深沉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但都给人阔远、壮丽之感”错误。《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描绘金陵壮丽的景色,如“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等,展现出一种阔远、壮丽的气象;而本诗主要是通过描写长干寺清幽、宁静且富有生活意趣的

景色,整体营造出的是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并非阔远、壮丽之感。

故选D。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昼梦①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离夔州时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独”意为不仅,关涉"眼自醉""梦相牵"两句,透露出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

B.颔联笔触浓丽,描绘的梦中景象暖意融融,与下文梦醒后的荒凉形成了对比。

C.诗中第六句与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均用了借喻的修辞。

D.全诗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诗风沉郁苍茫。

【答案】B

【解析】杜甫的《昼梦》通过描述春日困倦的状态与梦境,反映出他逃避现实的无奈与思乡之情。前半描

绘梦境温暖恬静,后半则展现出现实的困厄与斗争。诗中融入对故乡破败与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表达希

望和平与安定的渴望。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描绘的梦中景象暖意融融〃错,颔联“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并不是梦中景象。这两句是诗人

在清醒状态下,被眼前桃花散发的暖香所陶醉,看着春日江边(春渚)的日落景色,思绪被牵引,从而产

生了后面的昼梦,是昼梦之前的铺垫。它与后面颈联所描绘的故乡荒芜(“故乡门巷荆棘底")和国家的混乱

("中原君臣豺虎边")等梦醒后的荒凉现实形成的对比,不是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而是昼梦产生前的美好氛

围与梦醒后的残酷现实的对比。

故选Bo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

汪元量画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汪元量,宫廷乐师。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进逼临安城下,谢太后奉表献国。元

军掳少帝、全太后及嫔妃、宫人以下百余人北迁。作者则随有病在身的谢太后,于同年秋抵大都,也就是

词题中的“幽州”。此词当作于北行大都期间的某个重阳日。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守月长坐,心情寂寞,这两句奠定了全词的感

情基调。

B."永夜角声悲自语",以声衬静,远处不断传来的号角声打破长夜的寂静,让人更感悲凉,只有靠喃喃

自语,来排遣内心的痛苦。

C."肠断裂,搔首一长嗟。"肝肠断裂,搔首长叹。这两句有夸张的修辞,有细节刻画,既抒发了思家的

愁苦,又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绮席象床寒玉枕”,丰盛宴席、象牙床、玉石枕头,写尽了帝王家生活的豪奢,也正是如此使得国家

沦落,让人心寒。

【答案】D

【解析】汪元量的《望江南•幽州九日》通过描绘寂静的秋夜、悲凉的角声和孤独的长嗟,将作者身处异乡、

思念故国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中奢华场景与忠诚尚美的回忆形成鲜明对比,深蕴对故国的忧思和无

奈,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痛。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也正是如此使得国家沦落,让人心寒"错,曲解文意。"绮席""象床""寒玉枕"("寒玉枕”是用质地寒冷的美

玉做的枕头)在这里体现的是故国的具体形象,抒发的是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故选D。

变式2理解诗歌,拟写脚本

|分析方法|①关注设问内容和形式,明确需要完善脚本的重点,如内容画面、技巧方法、情感基调等;

②依据设问回读诗歌,明确诗歌的意象、形象、意境、节奏、情感等;③按照题意要求,组织答案。

恃别提示||形式越创新,考点越传统。

诗歌脚本中的术语解读

场景主要内容

音乐特点诗歌节奏、风格

镜头画面意境

特写镜头画面细节、人物形象、具体环境

视频解说诗句翻译、诗意解读

||变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①

李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②已拟惠休诗③。

[注]:①贾校书:即贾奔(ya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

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

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短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校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短视

频,请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场景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

远镜头

特写镜头

视频解说(可从内—

容、情感角度解

说;不超过60字)—

【答案】抒情低沉、略带伤感(低沉、伤感)暮色,前林送别(雁、山、马)李益提笔伏案写

诗(沉吟、叹息)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

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写诗背景及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短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考生需要对脚本的写作要求

有所了解。填写表格涉及的能力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