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月考试卷62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某地一年太阳可以直射两次,而且第一次直射后,南阳的平均气温仍在不断升高,该地的纬度是()A.30ºNB.60ºSC.15ºSD.10ºN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年降水量能达到2000毫米以上。读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降水丰富的原因是()

A.夏季受印度低压控制B.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C.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D.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3、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解释,马来群岛位于()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4、根据科学家预测,地中海的面积将会不断缩小,主要原因是其地处()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5、索科特拉岛石灰岩广布,岛上生长着独特的植物——龙血树,叶片为蜡质,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读图完成龙血树()

A.树冠宽大,为争夺阳光B.树干粗壮,利于储水C.蜡质叶片,可减少蒸腾D.板状根系,利于吸水6、某太阳能设备生产公司;在我国不同城市测试新研发的“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聚热板可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旋转,使聚热板始终正对太阳,从而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在各城市中,经一年测试,下列测试结论正确的是()

A.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大B.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小C.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变化幅度越大D.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变化幅度越小7、地球公转在近日点附近时,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塔里木河正是枯水期B.罗马正值多雨的季节C.北太平洋上为高压中心D.南亚地区正盛行东北季风8、博格达峰位于我国天山的东段。图中山地针叶林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①阳坡,蒸发强②阴坡,蒸发弱③迎风坡,降水量多④背风坡,降水量少A.②③B.①③C.④②D.③④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9、读“太阳光照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用斜线绘出夜半球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的节气是_________;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

(3)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最先看到日出的是_______。

(4)这天;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________。

(5)图中地方时是12点的是________,B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_点,C地此时正值日出还是日落?_____。10、水分交换:________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11、依据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来判读气候类型。

热带:1____;2____;3____;4____。

亚热带:5____;6____。

温带:7____;8____;9____。12、自转周期。

。名称。

长度。

参照物。

恒星日。

____

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

太阳日。

____小时。

太阳。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北京植物园建有“北纬40°地理标志纪念碑”,纪念碑主体建筑以北纬40°为基本构图元素,上面有镂空的半圆形造型,半圆直径与地轴平行。下图为某日某时摄影爱好者小李逆光拍摄的该纪念碑照片,其中角1约38°。

(1)纪念碑中间的线条指代____,拍摄者拍摄照片时大致位于纪念碑的____(填方位)。

(2)北京位于____(填热量带)的____(选填“沿海”或“内陆”)地区,照片中能反映北京地带性植被的树是____(选填“甲”或“乙”),这种与当地气候____特点密切相关。

(3)判断照片拍摄的时间为当地地方时____前后,判断理由是____。该日太阳直射点在____半球,北京____(填昼夜长短情况)。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4、不同的气候类型一定对应不同的自然带。(_____)A.正确B.错误1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均与副热带高压有关。(_____)A.正确B.错误16、中南半岛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_____)A.正确B.错误17、河漫滩平原发育于山前地带。____A.正确B.错误18、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____A.正确B.错误19、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均与副热带高压有关。(_____)A.正确B.错误20、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高压切断。(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2题,共18分)21、读地球光照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该日正值北半球的____(填节气)。

(2)图中AC位于____(填“晨线”或“昏线”上,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填经纬度)。

(3)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时;A点可以看到太阳位于____方。

(4)该日图中A、B、C、D四点,白昼最短的是____点,B点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国岛是日本四大岛屿之一,位于本州岛西南面,与本州岛之间以濑户内海相隔,南濒太平洋。四国岛气候温暖,南部多雨,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北部较少,在1200毫米以下。下图示意四国岛等高线及主要河流分布。

(1)描述四国岛的地形分布特点。

(2)分析四国岛南部与北部降水量差异大的原因。

(3)概括四国岛河流水系特点,并作出合理解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分析】

【详解】

题意表明;该地一年太阳可以直射两次,表明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由此排除A;B;第一次直射后,南阳的平均气温仍在不断升高,表明一年中第一次直射该地前后,北半球中纬度的南阳气温都在升高,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判断,一年中第一次太阳直射15°S和10°N时,分别处于1月份和5月初,1月份南阳的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之前,南阳的气温下降,而5月份之前和之后,南阳的气温一直上升,因此排除C,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2、C【分析】【分析】

【详解】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南的南亚地区属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从低纬度海洋而来,水汽丰富,该气流沿大拐弯峡谷进来,遇到峡谷两边山地抬升,因此降水丰富,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低压中心在印度半岛西北侧,其强度还不足以直接上升形成丰富的降水,A错;盛行西风位于中纬度地区,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的可能性小,B错;此地气压带和风带受海陆分布影响很大,季风取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因此当地一般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副热逞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降水少,D错。故选C。

【点睛】3、B【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马来群岛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三块板块相互挤压形成,B对。故选B。

【点睛】4、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板块分布状况可知;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由于两板块相对运动,形成消亡边界,两板块板块碰撞挤压使得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5、C【分析】【详解】

受寒流和东北信风影响,该岛屿气候炎热干旱,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减少蒸发,A错误;枝干粗壮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B错误;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小蒸腾,保存水分,C正确;板状根系,主要起到支撑树干的作用,D错误。所以选C。6、C【分析】【分析】

【详解】

新研发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为“追日型”,因此,聚热板沿水平方向旋转的角度取决于昼长。昼长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从日出到日落,太阳视运动轨迹越长,在天空转过的弧度越大,那么,聚热板随太阳移动沿水平方向旋转的角度就越大。我国夏季,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冬半年相反,因此夏季纬度越高的城市聚热板水平旋转角度越大,冬季纬度越高的城市聚热板水平旋转角度越小。故A、B错。由上述分析可知,纬度越高的城市,聚热板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变化幅度越大,故C正确、D错误。故选C。7、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1月初位于近日点,1月初为北半球冬季。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北半球冬季当地气温低,冰雪融水补给量小,塔里木河正是枯水期,A不符合题意;罗马位于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北半球冬季当地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B不符合题意;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副极地低气压带移至北太平洋上,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形成低气压中心,不是高气压中心,C符合题意;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北半球冬季,当地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8、A【分析】【分析】

【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山地针叶林带位于北坡,其北坡应为阴坡,蒸发弱,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同时,西风从大西洋带来一定的水汽,在北坡受地形影响,形成一定的降水,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所以北坡分布有山地针叶林,而南坡无山地针叶林的分布。②③正确,①④错,故选A。

【点睛】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9、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

【详解】

(1)晨昏线为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

(2)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为一年中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近的时间,即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3)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C位于赤道,线速度最大;南北极圈以及以内的地区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图示D点在南极圈,有极昼极夜现象;图示A;B、C、D四点比较A点位于晨线以东,且距离晨线的经度差最大,即日出最早,最先看到日出。

(4)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规律:自北回归线上向南北两侧递减;各点和北回归线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即B>C>A>D。

(5)图示A点和D点所在的经线正好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地方时12时。根据图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C点,地方时为6点,计算B点位于C点以东30°,故地方时为8点。C点位于晨线上,此时处于日出。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属于晨昏线图综合分析的常规性试题,但考点较多,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二分二至日晨昏线的分布规律;②五带划分的基本规律;③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规律;⑤晨昏线图上分析时间问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出6点、18点或12点的位置等。【解析】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CDAB>C>A>DA、D8日出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海洋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给合图中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气候类型。1;2、3、4位于低纬度地区;为热带气候;1位于赤道到北纬10度之间的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2位于北纬10度到20度之间大陆西岸和内部,为热带草原气候;3位于北纬10度到25度之间的大陆东岸,为热带季风气候;4位于北纬20度到30度的大陆西岸和内部,为热带沙漠气候;5位于北纬25度到35度的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6位于北纬30度到40度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7位于北纬40度到60度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8位于北纬35度到55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9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点睛】【解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23时56分4秒24小时13、略

【分析】【分析】

本题通过北纬40°地理标志纪念碑;考查学生利用北极星高度角判断当地纬度,判断方向;热量带的划分、气候与自然带、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必备基础知识。强调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详解】

(1)由材料可知;半圆直径与地轴平行,所以,地球的地轴指向北极星,因此甲一侧为北方,乙一侧为南方,所以纪念碑中间的线呈现东西走向,是纬线,由于北极星的仰角与当地地理纬度是相同的,所以纪念碑中间的线为北纬40°,拍摄者位于西侧。

(2)根据所学知识;北温带范围是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所以北京位于40°N为北温带。根据海陆位置,北京为东部沿海地区。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应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根据图中判断乙为落叶林。

(3)由图中的影子可以判断;影子朝正北(甲一侧),所以当地地方时为12时,因此,角1也就是当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材料可知,角1=38°,由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点纬度差,可以算出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12°S。因此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

【点睛】

1.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等于该地观看北极星的仰角度数,由北极星的方向又可以判断其他方向。2.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点纬度差。【解析】(1)北纬40度纬线西侧(西偏南)

(2)北温带沿海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12照片中纪念碑的影子朝向正北南昼短夜长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4、×【分析】【分析】

【详解】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错误。

【点睛】15、√【分析】【分析】

【详解】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控制,形成“伏”旱。本题描述正确。16、×【分析】【分析】

【详解】

中南半岛夏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故中南半岛的夏季风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此说法错误。

【点睛】

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南亚季风其形成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同时也有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17、×【分析】【详解】

河漫滩平原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枯水期,河漫滩露出水面,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发育在山前地带的流水沉积地貌是冲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就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据此分析可知,本题的结论是错误。18、√【分析】【详解】

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的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据此可知,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故本题结论是正确的。19、√【分析】【分析】

【详解】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控制,形成“伏”旱。本题描述正确。20、×【分析】【分析】

【详解】

北半球冬季;陆地降温较快,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故错误。

【点睛】四、综合题(共2题,共18分)21、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地球光照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球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1)

读图可知;图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可以判断该日正值北半球的冬至日。

(2)

由所学知识可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AC线上各地即将由白天进入黑夜,可以判断为昏线。图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太阳直射的经线,即图中D点所在的经线,图中B点所在的经线为0°,则D点所在的经线为180°,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180°)。

(3)

由图所知;图中B点所在的经线为0°,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则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8时。由第2题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在D点,从A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