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四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考号:
一、单选题
1.下面为《西周分封形势图》。这可用于佐证()
A.周王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王B.西周以“家天下”为国家治理理念
C.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理位置是决定分封的首要因素
2.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对官吏的任、免、补,以
及任吏不审或违令、官吏不称职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他如《田律》《仓律》
《工人程》《工律》也明确规定了对相关部门官吏的履职要求,以及对其渎职行为的
处罚方式。这主要反映出,秦()
A.注重官吏的道德修养B.律法严苛
C.吏治管理高度制度化D.吏治清明
3.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西汉盐铁官营的相关记载。由此可推知,西汉实施盐铁官
营的直接目的是()
《孝和孝荡
昔孝武皇帝致诛胡、越,故权收盐铁之利,以奉师旅之费
帝纪》
武帝情存远略,志辟四方,南诛百越……官民俱匮。乃兴盐铁酒《乌桓鲜卑
榷之利,设高缗重税之令列传》
A.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B.打击王国经济力量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地区菜系是地方菜看的升华,它需要该地区具有较发达的商业、交通与文化。”唐
宋时期,以淮安和扬州为中心的地域性菜系——淮扬饮食文化迎来了第一波发展高
潮。淮扬饮食文化发展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各民族交流交往加强D.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5.《旧唐书》对韩愈文学的评价不高,认为韩愈以文弘道、改变世风的目的并没有达
成,苛责偏多;《新唐书》充分肯定了韩文在复古中的革新,称其力改凋敝时风,为
后世散文树立了典范。这一变化反映出()
A.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B.人物评价真实性缺失
C.文献记载不具备客观性D.历史评价受时代影响
6.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人多习诗赋,习经义者绝少”,臣僚要求“稍损
诗赋而优经义”,宋高宗赵构即下诏云:“诗赋不得侵取经义。若经义文理优长,合
格人有余,许将诗赋人才不足之数,听通融优取。”宋高宗意在()
A.凸显理学的官方尊崇地位B.提高文官队伍综合素质
C.巩固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D.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
7.辽朝自圣宗统和(983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汉族士人充任南枢密院和中书省各
级官吏的政治传统。这说明()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B.各民族政治地位趋于平等
C.北面官的行政能力出现弱化D.多民族治理模式日益发展
8.元朝,欧洲旅行者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都曾搭乘海
船,经过东南亚和印度洋,来往于东西方之间。景德镇的青花瓷也远销到了马来西
亚、爪哇岛、西亚、印度阿萨姆、东非沿海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发展促进中外交流B.元朝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陆上丝绸之路日益出现衰弱D.商帮市场意识十分浓厚
9.北宋中期以来,“取其意气所到”成为画家们的共识,他们认为“妙于生意能不失
真”。此处的“生意”指的是物象的生机,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宇宙万物的“道”。由
此可知,当时()
A.绘画创作趋于世俗化B.道家思想影响较为广泛
C.个性解放的思潮兴起D.理学思想渗入绘画艺术
10.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明军平定云南;四月,明太祖下诏“置云南大理府
及蒙化等州儒学";十一月,又下诏云南“选保民间儒士堪为师范者,举充学官,教
养子弟,使知礼义,以美风俗”。此后,明朝在云南所设正规府、州、县、卫官学几
乎遍布全省各地。明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A.强化西南地区国家主权意识B.促进汉族与西南各民族的交融
C.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建立完备的边疆民族文教体系
11.明朝,江南的松江、嘉定等地出现了“十田九棉”的现象,当地百姓往往需要
“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并迫使政府作出了两地赋税永久折银的规定。
该材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增强B.资本主义萌芽的繁荣发展
C.赋税货币化转型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趋势
12.康熙中期制定的奏折制度使奏折绕过了内阁,由皇帝亲信秘密呈报皇帝。雍正时
期,奏折书写权被扩大至大学士和各省督抚、藩、臬、提、镇,而且密折均直达御
前,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奏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A.消弭了君臣之间的政治隔阂B.旨在增强中枢决策的效率
C.规范了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D.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
13.下表所示为1766年至1812年我国人口数、耕地数和人均粮食数变化情况。这一
变化反映出当时()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
耕地
总人口(千农业人口(斤)
年份
人)(千人)总面积(千农夫人均
总额净额余额
亩)(亩)
1766
2000001700001036.10025.221700789439
年
1784
300000255000100935416.751122521171
年
1812
350000297500105043614.941012470120
年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显现B.农业生产进步助推经济结构转型
C.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D.人口数量膨胀阻碍生产力的提高
14.1814年,从中国流入印度的白银为130万两,至1827年共计流入2358万两。
1830年至1839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176万两。下列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闭关自守政策加剧了贸易逆差问题B.英国工业品在华倾销呈加剧趋势
C.鸦片走私引发了严重经济安全隐患()D.印度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幕后推手
15.一位英国侵略者关于鸦片战争记载道:”这真是在战争中出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
现象:在一个地方,我们和当地的老百姓做着买卖,在另一个地方,我们则和他们的
官兵交战;在一个地方,我们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谈交情,在另一个地方,我们竟用真
刀真枪和他们的官兵打个你死我活。”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英军获得中国民众的支持B.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淡薄
C.清政府忽视对基层的控制D.中英矛盾具备可调和性
16.《天朝田亩制度》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人口分配;
在产品分配问题中提出,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旨在建立近现代社会秩序
C.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要D.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二、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雍乾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政治安定,中原地区没
有大的战事,经济发展迅速,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宽裕……繁荣程度超过了汉唐盛世。
——摘编自戴逸《论康雍乾盛世》
材料二翻看世界历史,当康熙正在轰轰烈烈地除鳌拜、削三藩之时,欧洲已进
入科学史成就最高的时期之一,出现了培根、牛顿、笛卡尔等伟大的科学家……当乾
隆正在莺歌燕舞地举办千叟宴、歌颂大清帝国太平盛世之时,英国的产业革命蓬勃兴
起,资本主义社会走向黄金时代。西方列强日益崛起,而“康乾盛世”开启的大清帝
国却正处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境地。这是多么有讽刺意义的对比
啊!
——摘编自王贵成《“康乾盛世”何足道》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康乾盛世”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
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夷夏之辨塑造了传统夷夏君臣观。两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及
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逐渐走向建国称帝的道路,“夷狄不足为君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唯有华夏族能为君,而少数民族
首领根本不具备称帝资格。“夷狄”身份反复拷问着少数民族首领是否拥有天命,从
而使其初期在与两晋正统地位的争夺中,处于劣势与不自信状态。
——摘编自王东洋《“夷狄不足为君论”:两晋时期“夷夏”君臣观的政治宣扬
及其影响》
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明确批判''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观念,而宣称对华夏与
戎狄''朕独爱之如一”。迨及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成为统治民族,他们不再
认为自己是所谓“夷狄”,辽金与两宋都在“天下一体”的框架之中。契丹和女真的
上层都主张“南北一家”,同时,又以继承道统的正统自居。契丹统治者在文化上没
有“夷狄”的自卑感,而视其立国为“承天意”。
——摘编自张晶《辽金文艺对中华美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时期“夷狄不足为君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华夷观念的变化趋势及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承秦制,由丞相参与皇帝决策;丞相多由一、二功臣、贵戚出任,并
有独立的丞相府办公。因职事繁多,至武帝时,丞相府吏员已增至三百余人。唐朝完
善了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形成了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执行的三省分职
制。此外,唐太宗常以''参预朝政”“参知机务”等职名,授予部分资历较低的官员
参与决策。至唐高宗后,须有皇帝加封的“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名方能为相成为定
制。
——摘编自田兆阳《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嬉变及其走势》
材料二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因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
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
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
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玉《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至唐中枢机构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后世嗣君的“调
整”。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趋势。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在丁漕、课税、正供之外,添出厘金、捐输二款,百方罗掘,仍不足
用。……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
税……大宗货物皆免完厘。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
售银三千馀万……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百兴,则彼利自
薄,不独有益厘饷也。……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本,或劝远近富商凑股合
立公司,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其收效当在十年以后。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二洋务事业虽涉军工、民用相关行业,然其兴衰利弊多与倡导之人荣辱与
共。以李鸿章一贯坚持的“官督商办”“官办”为例,严信厚、徐友兰等商人熟识弊
端:“上海织布局自光绪八年三月奉旨创办以来,几易人手,办理终不合法。皆由资
本不丰,而官为经理,未能洞悉商情。是以屡更屡细,迄无成效”。
——摘编自庄和潮《清末洋务实业的创办歧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经济领域出现的挑战及李鸿章的应对措
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洋务实业采用官督商办模式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从分封形势图可以明显看出,同姓诸侯国数量众多且占据关键位置和重要战略
要地,形成对周王室的层层拱卫之势。异姓诸侯国虽然也存在,但数量相对较少,且
其分布往往受到同姓诸侯国的牵制和监督。这都显示出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
族为核心的国家治理理念,即“家天下”的理念在分封制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故选
B项,排除D项。西周的政治体制是以周王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周王的地位和作用
远超于诸侯王,不能将周王与诸侯王混为一谈或简单类比,排除A项;根据西周分封
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周王
对诸侯的控制是相对间接和有限的,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对官吏的任用、免除、补充,以及履职要求
和渎职行为的处罚方式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这体现了秦朝在吏治管理方面的高
度制度化,即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官吏的行为,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法
律的具体内容,无法体现秦的“官吏的道德修养”“律法严苛”,也无法直接说明吏治
的情况,排除A、B、D三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其他开支,国家和民众都陷入了财政困境。
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等措施,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而缓解这一危机,故选D
项。虽然军事征伐与边疆稳定有关,但盐铁官营的直接目的是为军事行动提供财政支
持,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盐铁官营与“打击王国经济力量”的直接关系,排除
B项;盐铁官营实际上是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以淮安和扬州为中心的地域性菜系-淮扬饮食文化迎来了
第一波发展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和发展使淮安和扬州成为交通要
冲,推动各地饮食风格在此交流碰撞,促进了淮扬饮食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与淮扬饮食文化的变化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C项并不是高潮出现的直接
原因,排除;唐宋时期,高产作物并未大量传入中国,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代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差异,这反映了历
史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学术背景都会影响对历史人
物的评价,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学者素养高低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排除A项;
新旧唐书对韩愈的不同评价不能说明“人物评价真实性缺失”,而是反映了历史评价的
复杂性和多元性,排除B项;客观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且仅从材料并不能简单地断
定文献记载都缺少客观性,且“不具备”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科举是选官制度。经义和诗赋保持相对平衡,使统治者能在两方面都能选拔到
足够的人才,提高整个文官队伍的综合素质,故选B项。南宋后期,理学获得官方尊
崇的地位,宋高宗时期属于南宋初年,尚未获得官方尊崇地位,排除A项;根据“绍
兴二十七年(1157年)”“宋高宗赵构”可知,材料相关时间是南宋时期,北宋于1127
年被金朝攻灭,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科举科目设置问题,与科举规模无关,排除D
项。
7.答案:D
解析:辽朝原有自己的一套官僚体系,后来学习唐宋制度,逐步形成南面官制度。材
料体现的是南面官的完善,反映出多民族治理模式得到发展,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
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导的政权,契丹贵族在政治权力的
核心部分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排除B项;辽朝任用汉族士人充任南枢密院和中书省各
级官吏,并不意味着北面官的行政能力弱化,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欧洲旅行者经过东南亚和印度洋,来往于东西方之间。青花瓷器远销到的马来
西亚、爪哇岛、西亚、印度阿萨姆、东非沿海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的都是海
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这反映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故选A项。材
料中无法体现B项,排除;材料仅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无法体现陆上丝绸之路
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商帮无关,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北宋中期以来,是理学思想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画家们主张绘画创作探求意
境,这是他们对宇宙万物的“道”的探究,体现理学探究世界本原的态度,故选D
项。材料看不出绘画迎合社会生活,无法体现世俗化,排除A项;此处的“道”,并非
道家,排除B项;理学压制个性,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在平定云南后便在当地大力发展儒家教育事业,不仅为
当地学堂培养和提供大量儒学老师,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官学体系,这有利于儒
家思想在云南地区的传播,不仅能够改善当地的风气,还能增强当地民众的国家认
同,进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非根本目的,排除A、
B、D二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松江、嘉定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日常
粮食需要通过购买,由于自产粮食匮乏,政府还在两地作出了以银缴税的调整,这反
映出当时农业经济商品化的趋势,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A项。材料不
涉及雇佣关系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秦汉时期已出现以钱纳税的现象,至唐朝两税
法实施,部分地区也开始以钱缴税,“开始出现”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材
料反映的是
农业生产商品化,与“多种经营”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奏折制度由一开始皇帝亲信书写,绕过内阁,专供皇帝阅览,转
为中央与地方众多官员均可撰写奏折,密呈皇帝阅览,这有利于加强皇帝对臣子的控制,
提高专制皇权的统治效能故D项正确。“消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奏折
制度旨在加强皇权专制统治,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皇权呈现下移趋势,这冲击了官僚
机构的运转,故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66〜1812年我国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耕地面积变化较小,人
均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日益减少,这反映出当时人地矛盾逐渐凸显,威胁清朝统治,
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农业发展面临人地矛盾的问题,不涉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情况,
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随着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不涉及土地的集中情
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资源紧张引发粮食安全危机,与生产力变化无关,
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814年开始,我国白银外流问题日益严峻,且多流向印度地
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后期,我国与西方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由于传统自
然经济的影响,西方工业品难以打开中国市场,为弥补贸易逆差问题,英国在印度大
量种植鸦片,并向中国走私,随着走私规模的日益扩大,中国白银流向印度的问题也
日益加剧,引发了中国社会经济安全危机,故选C项,排除B项。白银外流印度是由
于当时英国大力开展鸦片走私活动,与闭关自守政策无关,排除A项;印度是英国的
殖民地,英国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推手,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和当地的老百姓做着买卖,在另一个地方,我们则和他们的官
兵交战”“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谈交情,在另一个地方,我们竟用真刀真枪和他们的官
兵打个你死我活”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淡薄,故选B项。材料只涉
及中国民众和英军进行经济交易,并不代表“获得中国民众的支持”,排除A项;仅从
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忽视对基层的控制”这一结论,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
现,排除。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
根据人口数量和土地质量,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确保每个人都有土地可
耕,体现了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由国家统
一支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和对农民的剥削。因此,《天
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选A项。《天朝田亩制度》根本目的是维
护统治,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实施,因此并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要,
排除C项;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排除D项。
17.答案:示例:
观点:“康乾盛世”暗含着危机。
阐述: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在位的100多年时间里,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出现
了繁荣鼎盛的局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康乾盛世”实际已处于封建社会
末期,是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回光返照。这一时期,统治者在经济上,对外实施“闭
关锁国”,阻断商品的自由贸易;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并
通过征税等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以百姓自身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倒退为代价来换取社
会生产力和生产总量提高的表象。思想文化方面,厉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并通
过八股取士的手段禁锢士人的思想,培养统治阶级的拥龛。此外,受“盛世情结”和
“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缓慢,创新性科技成果寥寥无
几。“康乾盛世”的“光环”在西方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崛起下黯然失色。
总之,在清朝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之下,腐朽的清朝统治早已落后于世界发展
潮流,在''康乾盛世”结束的几十年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陷入丧权辱国的苦难深
渊。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列举了对于康乾盛世的
不同评价,材料一认为“康雍乾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泥路面施工承包合同
- 办公楼装修合同合同
- 委托招聘合同协议
- 招标信息合作协议书
- 出版业数字化出版与版权保护管理方案
- 建筑原材料采购合同
- 楼房租赁合同
-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选择及实施方案研究项目
- 电子行业电子设备保修协议
- 项目进展困难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说明报告
- 雨水管道中粗砂回填
- 团意操作流程详解课件
- SH/T 0356-1996燃料油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28张PPT)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鼻科症状学课件
- 轮胎使用日常说明
- 第8章 动车组空调装置检修动车组维护与检修
-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6400字》
- 英语词汇量测试附答案
- 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化简求值专题训练26914
- 通信工程监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