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属于群落研究水平的是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2、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常情况下D/C的值大于10%D.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3、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个人或地区、国家中所有人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扩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提高能量利用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D.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4、能正确反映在自然界资源、空间等有限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是()A.

B.

C.

D.

5、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组合正确的是()A.沙漠——雨量稀少,温度高且温差小B.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生长较快C.草原——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之间,代表动物有野驴、黄羊等D.落叶阔叶林——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6、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B.我国提倡的二胎政策直接影响①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②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7、细叶榕的种子被鸟吃掉后随同鸟的粪便一起排出,落在红壳松的树干或枝丫处后,种子就会萌发生根,并从红壳松中吸取养分,之后幼苗长成粗壮的灌木缠绕在红壳松上,依靠红壳松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最终将红壳松缠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叶榕借助红壳松争夺更多的光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细叶榕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和红壳松的关系是寄生和竞争C.鸟粪便中的能量会随着分解者的作用再次进入植物体D.红壳松被细叶榕缠死后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质循环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8、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相对封闭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A.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B.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适度捕捞大鱼,该鱼种群年龄结构将变为衰退型9、以下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B.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C.荒漠群落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D.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是适应环境的表现10、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不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C.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D.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11、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12、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1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出生率和死亡率、λ(等于Nt+1/Nt)、增长率及增长速率是判断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列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的是()A.B.C.D.14、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反映了两物种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B.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3和N3C.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利用该模型能够解释猎物和捕食者双方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15、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6、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7、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9、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0、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1、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22、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2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7分)24、虫是土壤中常见的动物;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体深灰色,在阴暗潮湿;有腐殖质存在的地方都可被发现。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甲装置试管中需要放置湿润的棉花,理由是_____。

(2)若要用装置乙采集大量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作为标本保存,试管中需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目的是_____。

(3)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_____、趋_____和避_____的习性进行采集。

(4)有人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这一建议_____(填“不合理”或“合理”),理由是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15分)25、现有甲;乙两种水生小动物;为探究它们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①第1组:将甲与乙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②第2组:将甲与乙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D所示。

(1)测得第1组实验中乙种动物种群在第15天增长速率最大;且当天种群数量为400只,根据此数据在图中画出第1组实验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实验2中甲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经调查;甲乙均为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甲为对水产养殖有害的生物,可通过破坏其种群的_____________进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若要增加乙的种群数量,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26、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欧洲兔和袋鼠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死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27、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点。

(2)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填字母):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们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

(3)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水泥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分析】

群落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也可以说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详解】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A错误;B、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正确;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错误。故选B。2、D【分析】【分析】

A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详解】

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应是图中的A,A正确;

B、总光合作用A分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和净光合作用C两部分,图中的C和B1+C1+D1分别是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B正确;

C、由图可知D=A1+B1+C1+D1;图中D即表示被蚕同化的能量,因此桑树到蚕能量的传递效率为D/A,该传递效率应为10%~20%,故D/C应大于10%,C正确;

D;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3、A【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即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详解】

A;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错误;

B;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正确;

C;健康环保的方式;如提高能量利用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C正确;

D;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故可以用来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D正确。

故选A。4、C【分析】【分析】

1;“J”型增长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与图C曲线相符,ABD错误,C正确。

故选C。5、C【分析】【分析】

生物和环境相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严寒的环境生长的是耐寒植物,干旱沙漠地区生长的是耐干旱植物。

【详解】

A;沙漠约占地球表面的26%;雨量稀少,温度高且温差大,A错误;

B;苔原气候寒冷;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B错误;

C;草原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之间;草原中的动物一般具有善于奔跑的特点,代表动物有野驴、黄羊等,C正确;

D;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约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11%,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D错误。

故选C。6、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详解】

A;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

B;①是死亡率;我国提倡的二胎政策直接影响出生率,B错误;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C错误;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D正确。

故选D。

【点睛】7、C【分析】【分析】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详解】

A;细叶榕借助红壳松争夺更多的光照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细叶榕可以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是生产者,同时从红壳松中吸取养分,所以是消费者,和红壳松的关系是寄生和竞争(竞争光照等),B正确;

C;鸟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但不能被植物体利用,也就没有进入植物体,C错误;

D;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红壳松被细叶榕缠死后分解,自身物质会被分解者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C。

【点睛】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8、A:B【分析】【分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

A、对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塑,由题表可知,处于幼年期的个体数为(条),处于成年期的个体数为(条),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为(条),因此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均为由此可推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B正确;

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C错误;

D、适度捕捞大鱼后,幼鱼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该鱼种群年龄结构将变为增长型,D错误。

故选AB。9、A:B:D【分析】【分析】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

【详解】

A;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A正确;

B;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B正确;

C;草原群落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C错误;

D;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以适应缺水的环境,是适应环境的表现,D正确。

故选ABD。10、A:B【分析】【分析】

初级生产量指植物借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除去植物呼吸消耗部分剩余部分就是净初级生产量。

分析题图:放牧强度小于b时;植物净初级生产量都大于零,可推知放牧强度在这一范围内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放牧强度小于a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上升,可推知适度放牧可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详解】

A;植物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

B;植物净初级生产量包含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

C;由题图及分析可知;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C正确;

D;由题图及分析可知;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B。

【点睛】

本题涉及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考查根据题图信息分析判断和解答问题的能力。11、B:C【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

C;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C。12、B:C【分析】【分析】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

A;植物的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因此水生生物群落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光的穿透性(光照强度)、温度、氧气,A错误;

B;自养型生物需要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因此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的残骸,水生生物的遗体残骸会遗落在水体底部,因此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B正确;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C正确;

D;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D错误。

故选BC。13、C: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减少。

2;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详解】

A;图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A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当0<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所以B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图中种群的增长率为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正确;

D;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增加地越来越慢),D正确。

故选CD。14、C:D【分析】【分析】

1;循环因果关系: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捕食者——猎物模型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反映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因捕食关系而相互制约数量变化,A错误;

B、分析图可知,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2和N2;B错误;

C、从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减少,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减少后,减少了对被捕食者的捕食,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在N2-N3段;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的食物增多,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增多后,捕食增多,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C正确;

D;该模型是捕食者——猎物模型;利用该模型既能解释由于捕食者的存在,导致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也能解释由于被捕食者的存在,导致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D。15、B:D【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即500时,增长速率最大,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即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C;由题意分析可知K值是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趋近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6、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7、略

【解析】①.速度②.方向18、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23、略

【分析】【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1题,共7分)24、略

【分析】图中甲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据此解答。

【详解】

(1)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故则甲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湿润的棉花。

(2)70%的酒精溶液可以杀死并保存动物标本;防止腐烂,则乙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70%的酒精溶液。

(3)甲装置为诱虫器装置;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的原理。

(4)依据题干信息“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可知,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因此不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

【点睛】

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解析】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杀死并保存动物暗湿(前两空答案顺序可颠倒)高温(或热)不合理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五、综合题(共3题,共15分)25、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三种水生动物的关系判断出相应的生长曲线。

【详解】

(1)根据题意可知;在15天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并且当天数量为400,也就是K/2=400,K=800,绘制S型曲线;

(2)据实验2可知甲乙种间关系为竞争;消费者的功能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通过题意可知;要想降低种群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