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设计思路《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第六课的内容。2020年修订版课程标准规定:“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这一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本课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同组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单元。从历史的演进来看,这段历史大体处于3-10世纪,经历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思想文化的成就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横向看,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民族交融促进了制度变化与创新,推进区域开发,延展了文化内涵,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丰富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核。教学过程导入: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去世前将帝位传给7岁的儿子,朝廷政权由其母杨丽华掌控,此后,政权进一步落在杨丽华的父亲杨坚手中,即隋文帝。清史学家赵翼有言“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即位后的隋文帝在北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励精图治,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发展,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隋唐盛世。设计意图:“隋朝是南北朝的历史出口,隋唐盛世是隋朝的出口。”以隋代北周而立作为导语,意图激发高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脉络的了解,树立大单元的学习意识,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一、隋朝兴亡本子目叙述了隋朝的兴亡。隋朝短暂而强盛,强盛体现在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积极从事各项建设。短暂体现在历时仅37年。隋朝的强盛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而大兴土木,徭役负担沉重,终使人民群众推翻了隋炀帝的统治。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这在隋朝的兴亡上面得以体现。出示材料一:图片史料:回洛仓遗迹——隋朝国家粮仓的见证出示材料二:文献史料: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卷八出示材料三:图片史料: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设问一:请为这三则材料确定一个主题。生一:主题为隋朝的盛世。生二:主题也可以为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设问二:隋朝大运河的影响是什么?生: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沿岸城市发展。板书思维导图:涿郡黄河流域经济区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经济区余杭设计意图:运用简洁清晰的图示,便于直观认识,加深理解。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往东南开通,其经济目的为输送南方物资,客观上折射南方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魏晋时期江南的开发;往东北开通,其军事目的为用兵辽东。此外,大运河将黄河流域经济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区联系起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大运河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联接,整合了区域文明,丰富了中华文明并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本子目讲了唐朝的繁荣和民族交融。唐朝的盛世表现在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疆域版图的开拓巩固,政治局面的清明稳定,思想文化的包罗万象。唐初统治者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先后缔造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统治者因俗而治,富有政治智慧的边疆治理策略,拓展了祖国版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出示材料四:现代音像史料:唐朝盛世视频设问三:请概括唐朝盛世的表现。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文化昌盛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影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盛唐气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设问四:请分析大唐盛世出现的原因。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另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内民族交融,也是推动盛世形成的重要因素。出示材料五:图片史料:唐朝疆域图设问五:结合教材和地图,概括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治理方式,并分析其影响。民族民族政策特点作用突厥战争、设置机构开明包容灵活多样因俗而治加强中央对边疆管理;促进边疆开发;密切边疆和内地经济联系;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回纥册封吐蕃和亲、会盟靺鞨册封出示材料六:文献史料:(突厥)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愿为天可汗奴,死无所恨。——《资治通鉴》修边贡,爱逮朕躬,结为父子,使寇虐不作,弓矢载橐(tuo),尔无我虞,我无尔诈。——《阙特勤碑》汉语碑文我们曾是一个拥有自己可汗的民族但如今我们自己的可汗在哪里?我们在为哪个可汗效劳?……突厥人啊,如去那个地方,你们就将死亡。——《阙特勤碑》突厥语碑文(译)设问六:材料六说明了什么?生:通过《阙特勤碑》的突厥和汉文的铭文前所未有的戏剧性对比,真实反映了当时突厥统治者与中原王朝和平时期的诡谲关系。过渡: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唐朝的归附建立在唐朝强大的国力基础之上,而随着唐朝版图的不断拓展,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巩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也随之扩大,逐步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三、唐末五代教材第三个子目的标题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讲述了安史之乱后唐末五代的历史。这一时期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冲击中央政权,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形成,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最终导致唐朝灭亡。出示材料六:文献史料: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了落镇。而且唐代边疆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形成一种军人割据,本意在中央集权,而渐变所极,却成为尾大不掉......安史之乱后,此种割据局面更形强大、牢固不拔。中央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而有军队首领来充当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钱稽《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教师: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与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的叛乱,是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反叛,虽是少数民族将领,但不是民族间的斗争。设问六: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的原因是什么?生:唐朝统治者为镇压叛乱又增置节度使。教师:唐廷为了早日平定叛乱,设置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之间为互保而结盟;此外,边境形势依然不稳定,需要节度使予以平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非所有藩镇都是割据势力;不是所有藩镇都公开与中央对抗,藩镇之间、藩镇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对抗中央的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依然为唐朝政府纳税的藩镇,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设计意图:高一学生理解唐末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有一定难度,基于此,教师主要采取概念教学的方法,厘清相关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把握历史间的逻辑关联,培养辩证的、批判性的历史思维能力。设问七:唐朝的衰亡除了藩镇割据之外,还有哪些原因?生:还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等。教师:公元907年,唐朝为藩镇节度使朱温所灭,中国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时代。五代十国的建立者大多出身节度使,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际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这使得宋朝开国统治者汲取前朝教训,剥夺武将和地方权力,又走向内重外轻的另一个极端,使宋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失去御侮能力。而十国割据政权的存在立足于魏晋时期江南的开发,反过来又推动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唐宋时期经济重点的南移提供重要支撑。教学后记《中外历史纲要》以宏大叙事来展现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大趋势。本课意图引导学生树立大单元意识,立足于隋唐盛世的前因后果,理解每一段分裂期都孕育着多民族的深度交融,为下一个大一统时代的到来积蓄力量。通过厘清大时间段的历史脉络和逻辑关联,感悟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中螺旋式上升,引导学生增强辩证批判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