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二中高一历史导学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2.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3.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基本概念】早期国家禅让制世袭制家国一体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一、石器时代(因而被区分为时代和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以的时代。(2)人类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已经学会用。2.新石器时代(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以的时代。(2)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2)文化遗存(已发现1万多处,分布广泛,奠定了的发展基础)代表性文化时间地区社会生活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下游距今约7000——5000年前长江下游种植,养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黑陶(蛋壳陶)距今约5000年辽河上游玉器,祭坛和神庙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3.原始社会组织(1)阶段划分:分为原始人群、社会和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约5000年前-公元前2070年),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4)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三皇五帝传说;黄帝、炎帝部落联盟。2.万邦时代:尧、舜“禅让”;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初始形态(宫殿、礼器等)。3.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及政治制度(1)夏朝:a、建立:约年,禹建立,是我国最早的。禹死后,其子继位,。,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b、统治: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②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c、灭亡: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被汤打败,夏朝灭亡。(2)商朝:a、建立:约年,建立,后来定都于。最后一个王是纣。b、文化遗址:殷墟地点:河南安阳文物:(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和青铜器c、国家机构更加完善: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制: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3)西周:a、建立:年,周武王伐商,定都于,史称西周。b、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②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c、灭亡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②“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③西周灭亡:公元前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2.商周的经济(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2)手工业: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3.文化:商朝的是一种成熟的文字。4.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实行“世卿世禄”制,国家官职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仍较低,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实行奴隶制,进行集体劳动。(3)思想:有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A组一、单选题1.1965年,在我国西南某省发掘出两颗远古人类的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经科学家测定是距今约170万年的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由此判断,生活在此地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与下图叙述的特征相符的是()·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出土了大量彩绘陶器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3.下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新石器时代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最有可能是()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4.考古专家对新石器时代晚期某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够支持此结论的是()A.遗存物品中发现刀杼、骨梭等B.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牲畜遗骸C.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差异明显D.墓葬中发现一些农作物遗存5.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作用圈”理论,把公元前四千年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等。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古代()A.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性B.各文化遗存之间基本趋同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D.各地区缺乏经济文化交流6.下图是发现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陶寺遗址应属于()A.旧石器时代 B.万邦时代C.奴隶制国家 D.封建制国家7.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层化也比较明显。对陶寺遗址的解读合理的是()A.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D.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矛盾8.武王伐纣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徧(遍)封功臣同姓戚者。”这则材料可用于研究()A.世袭制B.禅让制C.井田制 D.分封制9.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王畿B.拱卫王室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10.《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下列与材料记载相关的有()A.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B.青铜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C.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D.绢帛是贵族们的主要衣料B组11.现今存世的有关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许多古籍对此评价是:“商人尚鬼”、“先鬼而后礼”。以上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早期统治者对神权和礼制同等重视D.先秦统治注重神权和王权的相结合12.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13.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反映了西周A.国家地方自治政权已经普遍建立 B.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14.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九州”的出现说明A.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B.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C.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D.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15.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16.历史学界关于夏仍有争论,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推动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不断深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材料二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材料三中国考古学因重建古史而起。殷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