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解析版_第1页
课时作业(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解析版_第2页
课时作业(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解析版_第3页
课时作业(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解析版_第4页
课时作业(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八)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据此可知()A.分封制度下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B.商汤的成功源于他修德务民C.司马迁修史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夏商更替实现了社会的转型B解析根据材料“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可知最终商汤取代夏桀的原因是修德务民,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夏桀和商汤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无关,排除C项;夏商更替是朝代的更替,我国仍然处于奴隶社会,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2.春秋初期,各诸侯国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制刑书“铸之于鼎”,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律。这一现象反映出()A.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B.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D.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不再使用西周的法律,自行立法,这说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D项正确,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项排除。3.周公东征后,武王兄弟康叔受封殷都旧地,建立卫国。当时,周公告诫他,遵循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一措施()A.说明周朝沿袭了商朝制度B.有利于稳定当时周朝的统治C.反映了对宗法关系的重视D.实现周王对地方的直接统治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对殷都旧地进行统治,并将商周方针政策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尽快稳定对殷都旧地的统治,B项正确,排除D项;周朝对商朝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4.荀子在《性恶》中提出了“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的学生韩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要求“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由此可推断出()A.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B.“性恶论”为法家思想的逻辑起点C.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强权专制的内容D.荀子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B解析韩非的思想是在荀子提出的性本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儒家思想为法家思想基础的结论,故A项错误;此时的儒家思想中并未蕴含强权专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韩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故D项错误。5.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时有一女,夫死未葬而遵父母之命改嫁,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春秋决狱”的影响是()A.破坏司法公正,造成伦理冲突B.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C.引经决狱巩固封建专制统治D.礼法合一加强了中央集权B解析“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其实质就是把儒家的道德准则引入法律作为判决的依据,使法律打上了儒家的烙印,故选B项;“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体现了人性,有利于统治者实施仁政,不会造成伦理的冲突,排除A项;“春秋决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方式,但最直接的影响是儒家思想渗透进了司法领域,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6.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C解析材料中兄弟争财案经历了“太守自责”“族人批评”“兄弟感悔”的解决过程,从整体上看,反映了汉代德主刑辅、重视教化的治民思想,所以正确选项为C项。A项中的“无为而治”,B项中的“宗族整体利益”,D项中的“制度完善”在材料中均没有信息支持,不正确。7.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循吏能“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A.儒学影响扩大B.私学发展迅速C.监察制度缺失D.社会秩序混乱A解析由材料“循吏能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可知循吏受儒家思想影响,具有亲民爱民的特点,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迅速,排除B项;由材料“奉职循理,何必威严”可知循吏是法官,反映当时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由材料“教之以礼”可知注重礼乐教化,有利于形成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排除D项。8.《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表明《晋律》()A.注重规范官员私德B.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C.重视传承宗法观念D.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晋律》儒家化倾向明显,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礼与律同具法的效力,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而不是官员的私德,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排除B项;宗法观念包含亲亲尊尊、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方面,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排除C项。9.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唐代以降,政府下令编纂《五经正义》,去“异端邪说”,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一变化()A.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B.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C.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D.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D解析唐代在魏晋南北朝注疏家派别林立、互相攻讦不休的背景下,以官方为标准,展开了统一经学的行动。这使当时儒学内部派别纷乱的情况有改善作用,将其纳入科举范围则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这是儒学内部的统一,并未提到其他思想流派;B项错误,统一经学并将其纳入科举范围与儒学发展僵化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该举措并未扩大唐代的统治基础。10.《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A.轻罪重刑B.礼法结合C.细密严苛D.条文清晰B解析根据《唐律疏议》的内容、规定可以看出,法律和伦理关系相结合,要求子孙服从长辈,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轻罪重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仅涉及子孙分家单过或者诈称祖父母、父母死遭受处罚,不能体现出法律的细密严苛特点,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1.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西汉开国元勋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魏晋时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术;唐代,律学已经完全发展成熟。材料反映古代律家群体()A.成分多元化,社会地位高B.都是政府官员,法律素养较高C.传授经学,培养统治人才D.只重法律研究,不重司法实践A解析由材料“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可知,古代律家群体成分多元化,社会地位都较高,故选A项;著书立说的律学家和经学家并不一定是政府官员,B项说法绝对,排除;由材料“魏晋时期,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术”可知,律学和经学是两个不同的分支学科,C项显然将两者混淆了,故排除;律家群体除了律学家和经学家外,还有政治家和司法官员,这说明律家群体不仅重视法律研究,还重视司法实践,排除D项。12.(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A解析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13.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说明()A.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得以强化C.百姓对封建政府依附关系松弛D.程朱理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B解析根据材料“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可知,明政府从上到下推行共同的秩序要求,本质上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得到上下一致的强化,故选B项;“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这里是指基层治理,而且突出了教化的功能,它不属于行政制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可知,大众学习的制度依然是中央的制度,这样只会强化百姓对政府的精神依附,排除C项;程朱理学在南宋时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14.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以及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体现了程朱理学走向极端D.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A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社学以官办为主,且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和明朝律令,反映了明朝社学以教辅政的目的,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故选A项;儒学早在汉代就已经成为正统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程朱理学走向极端,故排除C项;明朝社学并没有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故排除D项。15.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据此可知,清代司法实践()A.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主要体现了君主意志B解析根据“因时所需”“三到五年修例一次”等信息可以得出,清代的司法实践带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司法的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出其没有法律体系的支撑,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程序,故排除C项;从“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可以看出,司法实践并不是主要体现君主的意志,故排除D项。16.清代,入关后的满族家训族规规定:“不参加家祭者,族长严词以责;抱异姓子为嗣者,勒令将抱养之子归宗;祖坟坍陷,族长重鞭责其子孙,勒令修葺;子孙犯上,媳犯翁姑皆重责;忤逆不孝,送官究办等。”这表明清代()A.完整地保留了八旗制度B.族权制度日益强化C.深受儒家伦理观的影响D.族长掌控地方权力C解析根据材料“不参加家祭者,族长严词以责;抱异姓子为嗣者,勒令将抱养之子归宗;祖坟坍陷,族长重鞭责其子孙,勒令修葺;子孙犯上,媳犯翁姑皆重责;忤逆不孝,送官究办等”可知,清军入关后强调儒家传统的宗法、孝道理念,说明其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和军事组织形式,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族权制度是宗法制度下族长对家族的支配权力,或家长对家庭成员的支配权力,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族长严词以责”“族长重鞭责其子孙”可知,族长有一定的权力惩罚不遵守家规的族人,但没有掌控地方的权力,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2023·浙江选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表。人物政治主张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摘自《论语》《老子》《韩非子》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