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简述秦统一的条件、过程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通过讨论,能归纳秦朝速亡的原因。3.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能说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与巩固难点:秦速亡的原因【知识链接】远交近攻: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近处的国家。本是一种外交策略。后多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相对,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学法指导】知识建构:阅读教材并结合初中所学,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在书上进行圈画,将不理解的标注出来,上课着重听。(自主学习部分课下时间提前完成,上课前检查)。【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2分钟)图文《吕氏春秋》二、自主学习(15分钟,认真阅读教材,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后用笔标注,并结合初中所学完成填空)(一)完成统一1.条件客观条件经济基础商鞅变法的推动:商鞅变法在秦国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制,鼓励耕织,促进了秦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水利工程的建设:秦国修建了都江堰为秦国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政治形势长期战乱,人心思定百姓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和安定的生活,秦国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通过经济文化交流、战争等形式,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为秦国统一后建立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民族基础。主观条件秦国制度优势建立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法律体系完备:秦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制定了严密而严酷的法律体系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使秦国能够在统一过程中保持高效的社会运转。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纳贤才:秦王嬴政善于用人,不拘一格吸纳各国人才帮助秦国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战略决策正确:嬴政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军事制度先进: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军事将领卓越:秦国拥有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2.过程(1)建立:公元前_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统一: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巩固统一领域主要措施政治创立皇帝制度,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文化风俗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移风易俗:通过行政手段推行统一的社会风俗和道德规范,如在一些地区刻石宣扬封建道德观念,倡导男女有别、夫权至上等。(三)统一的影响1.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四)秦的暴政与速亡暴政表现:繁重的赋税:秦朝赋税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使得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严苛的法律:秦法细密严苛,轻罪重罚,如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即“连坐法”,让民众时刻处于恐惧和高压之下,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沉重的徭役和兵役:秦始皇大规模征调民力,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等大型工程,同时还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百姓不堪重负。思想文化专制:实行焚书坑儒,焚毁大量书籍,坑杀儒生,严重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阻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统治阶层的奢靡:秦始皇及秦二世生活极度奢靡,穷极天下之财以满足一己之私欲,修建豪华宫殿和陵墓,耗费了巨额的财富和人力,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起义代表: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自主小测】1.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攀越五岭的“新道”,从而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A.巩固国家统一B.保障皇权独尊C.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经济发展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C)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D.宗法制与郡县制三、合作学习(15分钟,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以小组的方式合作交流,完善答案。)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试结合所学史实简要评述这一观点。并总结秦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柳宗元观点的评述“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此观点有其合理性。周朝实行分封制,随着时间推移,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壮大,拥有了较大的政治、经济、军事自主权,相互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等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导致周王室衰微,天下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最终周朝走向灭亡,所以说周之失在于制度。但同时,周后期政治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周幽王等君主的昏庸等,也对周朝的衰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说“不在于政”并不完全准确。“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一观点也是有道理的。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层面来说,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打破了以往分封制下地方相对独立的局面,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和发展,所以说秦之失不在于制。而秦朝在政治上实行暴政,如繁重的赋税、严苛的法律、沉重的徭役和兵役等,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秦朝迅速灭亡,因此可以说秦之失在于政。秦速亡的根本原因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残暴的统治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民众的需求严重脱节。秦朝统治者没有根据统一后的社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统治策略,仍然采用战时的高压政策来治理国家,过度地使用民力、物力和财力,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和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双重打击下,秦朝迅速走向灭亡。四、课堂小结(3分钟)1.根据学习目标,简述本节所学。2.尝试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五、当堂检测(5分钟)1.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C)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B.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B)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六、课后作业1.熟读自主学习部分并背诵重点内容。2.完成相应练习。(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是认为前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D)A.楚汉之争B.修建阿房宫C.大泽乡起义D.秦的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