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融入世界接轨国际-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二 融入世界接轨国际-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二 融入世界接轨国际-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二 融入世界接轨国际-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融入世界,接轨国际——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认知一、揖美追欧——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1.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④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⑥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开设工厂,使用自由雇佣劳动)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2)表现①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②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3)特点①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军事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带有强制性。②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各地不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③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在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4)影响①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的反动统治。②使农民纷纷破产,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④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2.近代以来的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经济成分整体特点兴衰过程(发展概况)封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在外国的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解体;三大改造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侵略性鸦片战争前后出现;新中国建立后肃清,经改造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洋务经济封建性;官僚买办性;垄断性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破产于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于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革命性和妥协性;“先天不足,后天畸形”(1)开始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3)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4)较快发展:国共十年对峙时期;(5)日益萎缩:全民族抗战期间;(6)陷入绝境:人民解放战争时期;(7)获得新生:三大改造通过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僚买办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有殖民色彩(1)兴起: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2)膨胀:抗日战争时期;(3)衰败:人民解放战争爆发后;(4)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没收官僚资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二、改天换日——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及转型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特点及原因(1)战略①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②以快速发展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③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采用高关税和高估本币等方式推进进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长方式改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为四项基本的工业化战略。(2)特点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④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3)原因①工业基础薄弱,国内资金短缺,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业化体系建设。②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使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④苏联模式的影响。2.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三次转型(1)第一次大转型是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型,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2)第二次大转型是经济体制的转型,指改革开放后推进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3)第三次大转型主要是推进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转型。“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这条发展主线并没有变,而第三次大转型尚处于进行之中。三、曲折发展——近现代城市建设1.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③通商口岸的开放。④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2)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④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特点(1)进程曲折。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抑制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途径多样。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使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区域化的倾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市群。(4)发展均衡。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四、气象更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变迁(1)从地域看: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呈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2)从过程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3)从水平看: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广大农村变化缓慢。(4)从动力看:社会运动和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了推动作用。(5)从趋势看: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1)小康社会:目前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教育优先: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3)文化发展:民众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4)社会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5)大众旅游:高铁、航空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大众旅游的发展。情境设计设计1李鸿章和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史料一李鸿章的工业化思想大体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期。他认为,经济工业化只能是近代化的第二步,而近代化的首要是“开明专制”。他认为,工业化是国家富强的关键,如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等能增加税收。他认为只有广大百姓富裕了,才能让国家变强,安排扶持工商业的发展是政府应该做到的。——摘编自古林萍《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工业化思想浅析》史料二孙中山在考察欧美各国工业化情况后,认识到欧美工业化不但没有消灭贫穷,反而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他强调,发展中国实业“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即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铁、水力、矿油……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用”。“要使国家富强,必先有一善良政府”。孙中山还认为,中国工业化的实现既要突出重点产业,也要兼顾一般产业。“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他指出:“欲商业兴旺,必从制造业下手”,“盖机器之生产事业利于集中,故城市首先发达,以易致工人也。”——摘编自宋正《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及其影响》[探究]根据史料,指出李鸿章和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共通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李鸿章、孙中山二人的工业化努力均以失败告终的原因。[答案]共通之处:强调政府的作用;重视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均有一定的“藏富于民”的思维。原因:李鸿章,清政府专制统治的腐朽;外商企业的激烈竞争;列强侵略深入内地并逐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传统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民间资本力量薄弱;矿冶、铁路和电报等行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列强手中。孙中山,民生主义经济思想超出中国发展阶段(缺乏可操作性);军阀混战,社会长期动荡;北洋军阀政府出卖国家利权;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阻碍。设计2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史料一1928—1930年间的上海:到处是人潮,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在老式和新式汽车之间,在为争得人力车费而疯狂奔跑的苦力之间,冒险地挤来挤去;远处传来一阵阵清脆的打麻将牌声以及在回力球场和跑狗场里赌博的喧闹声;满街幽微地散发着甘甜而辛辣的鸦片烟气味;无数乞丐及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孩子们哀声乞讨;里弄里,家庭主妇们倒洗马桶的声音和生煤球炉子的青烟以及横跨弄堂的晾衣竹竿上挂着的“万国旗”,使里弄显得狭窄、杂乱和压抑。——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史料二1934年1月,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史料三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后在日记中写到:当地老百姓衣服整洁,乡村来的妇女不穿裙,皆是天足,没有发现绅士式的男子和涂脂抹粉、洒香水、高跟鞋等摩登装束的女子,没有褴褛污秽的流浪者,在街上没有看见过面带烟容而颓唐的人。——摘编自黄炎培《八十年来》[探究]根据史料一,概括当时上海社会生活的特点。根据史料二、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延安现象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