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选修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选修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选修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选修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选修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统编版选修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74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棱伦改革之前;雅典的“山地派”

①都是债务奴隶;

②大都居住在山区;

③不能享受公民权;

④主张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2、完工于1436年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见下图)是布鲁内莱斯基的经典作品之一。他改良了古罗马建筑技术;冲破天主教会把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戒律,穹顶的塔式天窗使光线射入教堂。后人将这束光誉为。

A.西方人文精神觉醒的第一道晨光B.主张以人为本追求现世幸福的阳光C.新教引领下打破教会束缚的霞光D.告别君主专制迎来民主自由的曙光3、“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遣留学生;开办各种学校;将大约2000本欧洲著作译成阿拉伯语。”此材料描述的是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B.俄国农奴制改革C.日本明治维新D.凯末尔改革4、1857年,足足建了27年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完工,穆罕默德·阿里于1849年卒后葬此,故清真寺以其名命之。这一史实最能说明穆罕默德·阿里A.使广大人民得到最大的好处B.得到了埃及广大人民的支持C.对埃及社会影响极为深远D.使社会各阶层都获得了好处5、下表是1947年2月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说明A.中共在内战中已占上风B.《大公报》坚决反对国共内战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6、(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意义重大;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增加枪支。”

——穆罕默德·阿里材料二阿里的迅速扩张与英国的殖民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1839年;在英国的策动下,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1840年,英国联合俄;普、奥签订了干涉埃土冲突的条约。11月,阿里同英国签订《英埃协定》,被迫承认埃及仍然是土耳其的一个行省。

——据人教版教材材料三“日本君臣变法兴治;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不敢伺”。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又取得了胜利,日本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与欧美各国重新谈判,加快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进程。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

——据人民版教材(1)材料一中阿里意识到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其“增加枪支”的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埃、日两国对外扩张的不同影响。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572年明神宗十岁继位;次年改元万历。同年,张居正成为明皇朝最有权势的内阁首辅。史称:“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权势,张居正对明朝旧政积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前五年着重从政治上整顿官府和吏治,后五年重点转向经济改革。为了改变吏治腐败和因循敷衍的官场恶习,张居正创立了“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包括月考;岁考,建立起严密的考核制度。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条鞭法:将赋役以及土贡方物等杂征皆合并为一项,一律征银,按人丁和田亩分摊;赋役额数以州县为单位,原有赋役额不准减少;赋役额由地方官直接征收。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九个月后,明神宗下诏削去张居正的官秩,并抄了他的家。张居正的改革成果也大多付之东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新政的目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的历史进步性及改革失败的根本原。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忽必烈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在利用汉法改革蒙古旧制的同时,又在政治文化的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旧俗。所以,忽必烈吸收汉法是有保留的,是以不危及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忽必烈时期的政治文化政策带有明显的蒙汉二元性。这种二元政策,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内蒙外汉”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原旧俗为代表的蒙古制度相当多得占据了忽必烈政治文化政策的核心部分,汉法制度则往往居外围或从属地位。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如何评价忽必烈既改行汉法又维护蒙古贵族利益的做法?9、【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并在诗中鼓吹:“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散”。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六书中又提出“开国会”、“定宪法”、开“制度局”的建议。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完形,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断。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也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中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1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9题,共18分)11、有史料记载:彼得一世改革时;如果要留胡须就得出钱买留须权,富商溜须每年征税100,官吏每年征税80,农民进城和出城每次征一文,许多保守的贵族和农民反对剪胡须,但由于“胡须税”重,只好把胡须剃掉了。

结合这段材料评说彼得一世改革12、特定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往往有较强的感染力,含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口号。

注释。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北大学生提出;推广到全国。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全国范围内民间口口相传。

摸着石头过河。

陈云在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得到邓小平的赞同,成为全国范围的媒体用语及民间口语。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天津视察时提出;全国广为流传,城市;农村墙上标语中出现率极高。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62年邓小平提出;20世纪80年代在新闻报道,街谈巷议中时常出现,流传大江南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在科研部门;学校、厂矿等单位广为流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成为全国普通民众新时代的政治指南。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出现在1980年深圳蛇口港建设工地;后获得邓小平的首肯。20世纪80年代全国建筑工地;大型工程现场不可或缺。

(1)根据材料;从“时代与口号”关系的角度,对以上口号红遍中国的现象作出解释。

(2)假如你生活在1898年的中国,请你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一句具有时代气息的口号,并对口号的影响力做出评估,简要说明评估的依据。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增加了一种饮料“蝌啃蝌蜡(可口可乐)".名字还不是这种饮料最古怪的地方,它棕褐色的液体、甜中带苦的味道,以及打开瓶子后充盈的气体,让不少人感觉到既好奇又有趣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自此之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可口可乐又重返中国大地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的阶段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概述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①明确所选阶段;②指出该阶段对应的历史现象;③全面准确的评价这一历史现象)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同时;也对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开放提出了目标,作出了部署。深刻领会这些要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对于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至关重要。

——新华社《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开放》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中英比较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说明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虽然19世纪是个政治上疾风骤雨的时代,但并非所有的政治变革都能被冠以“革命”之类的词汇。不过我们依然可以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代”。究其原因,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政治动荡,并且都以激进和暴力为特征。不过这些革命有很多都失败了,还有很多偏离了人们起初的设想。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变通地理解革命这个词,把那些政治集团快速或者基础性的反常的更替也算进去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这个时代有许多非暴力性的政治变革达到了革命性的结果。——摘编自罗伯茨《欧洲史》材料反映了作者对19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围绕“政治变革”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19世纪中外历史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2题,共4分)18、自1789年以来,法国人民为争取共和制历经反复斗争,请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法国人民曾几次建立了共和国?历史上分别称做什么?19、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各项参政员候选人推出后报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置委员九人,其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毛泽东等人发表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称:“虽然在其产生的方法上;在其职权的规定上,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

——摘编自《新华日报》1938年7月5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分为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分别代表表旧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阶层。其中山地派大多居住在山区,他们享有公民权,主张彻底的社会变革,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2、B【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改良了古罗马建筑技术,冲破天主教会把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戒律,穹顶的塔式天窗使光线射入教堂”和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436年”综合说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即主张以人为本力图摆脱教会的压抑和束缚,追求现世幸福的阳光,答案选B,A符合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时期的特征,C表达了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特点,D项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

考点:文艺复兴。

点评:西方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思想得以长足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资产阶级的反专制呼声亦愈来愈高,代表资产阶级政治主张的理论也不断涌现。但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人文主义的含义。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特征各异,但其共同点也始终未变,那就是以人为中心,高度肯定人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性。解题时既要把握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同时也要牢记人文主义的本质。3、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港是埃及的著名港口,根据“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译成阿拉伯语”等信息可知这次改革与埃及有关,所以应该是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故选A;俄国、日本的改革不可能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排除BC;凯末尔改革是土耳其的改革,也不能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排除D。故选A。4、C【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清真寺以穆罕默德•阿里命之,这一史实最能说明穆罕默德•阿里穆罕对埃及社会影响极为深远,故C项正确;默德·阿里改革由于对外战争及过多的苛捐杂税而遭到了人民的反对,改革主要得益者是封建主并非广大人民和社会各阶层,故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5、D【分析】【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多数民众对美军驻华、美国现行对华政策、对民国宪法和内战持反对态度,结合“1947年2月”和所学内容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国民政府失去了信任,故选D项;由民众的政治态度上看不出中共在内战中已经占据上风和美国的政策,排除AC项;《大公报》是做了一次民意调查,没有体现《大公报》的立场,排除B项。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6、略

【分析】(1)本题据材料一“我们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意义重大;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增加枪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增强军事力量的角度回答材料中阿里意识到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再结合所学即可从解除内忧外患;巩固政权、对外扩张等方面指出其“增加枪支”的目的。

(2)本题据材料二“阿里的迅速扩张与英国的殖民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英国联合俄、普、奥签订了干涉埃土冲突的条约”、材料三“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又取得了胜利,日本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与欧美各国重新谈判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埃及的扩张招致列强干涉、未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日本的扩张逐渐实现民族独立等方面指出埃、日两国对外扩张的不同影响。【解析】(1)重点:增强军事力量。目的:解除内忧外患;巩固政权,对外扩张,建立大帝国。

(2)影响:埃及的扩张招致列强干涉,未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日本的扩张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实力,逐渐实现了民族独立。7、略

【分析】【详解】

(1)由材料“对明朝旧政积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可得出革除明朝旧政积弊;由材料“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条鞭法”,结合所学,可得出增加财政收入;由材料“改变吏治腐败和因循敷衍的官场恶习”,可得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关于“进步性”,由材料“将赋役以及土贡方物等杂征皆合并为一项”,可得出简化了赋役制度;由材料“一律征银”,可得出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由材料“一律征银”,可得出赋役货币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关于“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张居正改革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解析】(1)目的:革除明朝旧政积弊(改变吏治腐败和因循敷衍的官场恶习);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进步性:简化了赋役制度;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赋役货币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张居正改革触犯了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导致了改革失败。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汉法对蒙古产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在利用汉法改革蒙古旧制的同时,又在政治文化的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旧俗”和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等信息,可以从对蒙古的农业政策;社会习俗等方面思考。

(2)本题考查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内蒙外汉”和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政治上:可以从中央、地方、民族政策、风俗习惯等角度思考;经济上:可以从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等角度归纳即可。【解析】(1)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本的国策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政治: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在地方,设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民族关系方面,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变过去的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

经济: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桑辑要》)。

(3)忽必烈重用汉官,推行汉法,充分反映了他接受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精神;但他同时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实行民族分治,流露了他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9、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相关内容——清末宪政思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95年”、“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等,结合所学关于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的不足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系列革命浪潮,这样一来,就不难归纳、概括得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了。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相关内容——清末宪政的特点。此考点属于课标外内容,平时学生疏于掌握,而材料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特点”的描述比较少,主要靠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因此,本问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学生不易把握。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A.规模;B.持续时间;C.目的;D.结果等。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清末宪政思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清末宪政运动【解析】(1)兴起和流行的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对洋务运动缺陷的反思促成了思想界的转变;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8分)

(2)特点: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共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折反复;将宪政民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夭折。(7分)10、略

【分析】【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宪政体现的理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间接民主等等,根据材料中的“民国之主人翁”、“直接民主”、“五权分立”并结合所学可以找出相同点有:主权在民;反对专制;权力制衡等。不同点有: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主张“五权分立”;西方宪政基本为间接民主,孙主张直接民主,分阶段实现宪政等。

(2)此题要从材料一中概括分析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以及目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尤其是调动关于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定性和政权实质的知识)分析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实质与目的,最后对二者进行评价简短即可。【解析】三、论述题(共9题,共18分)11、略

【分析】【详解】

材料“许多保守的贵族和农民反对剪胡须,但由于“胡须税”重,只好把胡须剃掉了”体现的是彼得一世改革用野蛮专制的手段推动俄国的近代化,需要从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方式、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野蛮专制手段在落后国家也可推进现代化的结论。【解析】自上而下推进,用野蛮专制的改革手段来推进西方文明取向的改革,改革本身有浓厚的封建思维,野蛮专制手段在落后国家也可推进现代化,先进与落后,野蛮与文明的关系有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12、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口号其实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反映。首先,对材料中的口号进行分类,例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属于思想文化;“振兴中华”属于经济建设等等。然后,结合所学,从口号的归属领域、反映的相关现象和史实等角度对分类的口号进行解释即可,例如“振兴中华”等口号表明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反映出党领导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中改变旧观念,大胆探索创新,勇于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最后,对材料中的口号的作用进行综述,这些口号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反映了时代主题和人民的愿望,推动了改革开放。

(2)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的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不同政治派别提出了不同的挽救民族危机的方案,因此口号要区分不同的阶级和政治派别,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口号,驱除鞑虏,创立民国,但是该口号只限于革命派知识分子范围内传播,因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维新变法,所以影响有限。【解析】(1)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进入新时期,各项事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逐步展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思想文化科技领域的口号,反映了各项事业的拨乱反正;“振兴中华”等口号表明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反映出党领导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中改变旧观念,大胆探索创新,勇于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以上口号顺应了80年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反映了时代主题和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2)示例:口号:驱除鞑虏,创立民国。评估及依据:口号只限于革命派知识分子范围内传播,当时的主流思想是维新变法,因而影响有限。(注意:口号应具有正能量,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13、略

【分析】【详解】

首先依据材料“1927年”“1949年”“自此之后的30年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划分出准确的三个阶段。

其次;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又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之后又再次进入大陆市场的原因;其中,1927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相关,1949年的退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相关,1979年后再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和改革开放相关。

最后,在具体阐述的过程中,注意史实表达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通畅性。【解析】三阶段: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49年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78年改革开放根据以上阶段按要求答题。

具体答案: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大地。评价:可口可乐在1978年以后重返中国大地,首先是我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次是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促进了中美两国经济贸易的往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国内饮料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是个论述题,首先提炼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述。根据材料一“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使因为中国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取得了共识,才会取得突出的成就,从而说明思想解放,促进了改革开放,因此可以总结出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发展。论述可以从改革开放的背景即真开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论述,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南方谈话、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华主义等方面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解析】观点: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发展。论证:1978年,关于实践和真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等。(其它言之有理答出3点即可)15、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论题为历史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特定的政治关系。论述时,可结合图片中的中国建筑分析得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结合英国的建筑分析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再联系建筑所反映的国家政体的特点进行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出,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国家历史建筑呈现出的特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治关系的真实写照。【解析】示例:论题:历史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特定的政治关系。

说明: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开始确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国王“统而不治”,但却是国家的元首,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王宫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的地位。下议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阁,任首相,掌握行政大权。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首相的权力受议会的监督控制。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权力中心,体现了民主的政治风格。

总结: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国家历史建筑呈现出的特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治关系的真实写照。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题目的要求是对此围绕“政治变革”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19世纪中外历史予以阐述。因此可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以来,西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这些内容进行理解概括。如可提炼主题为,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和英美代议制政体的建立,民主政治逐渐成为历史潮流。欧洲许多国家掀起了反抗封建专制,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高潮。论述时,可先分析19世纪以来政治变革的原因,如工业革命、启蒙思想等。再结合所不这,列举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民主政治变革的具体内容,最后总结概括其影响和反映出的世界发展趋势。【解析】示例一19世纪是政治变革的时代。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和英美代议制政体的建立;民主政治逐渐成为历史潮流。欧洲许多国家掀起了反抗封建专制,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高潮。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兴起,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趋于完善。代议制的成熟使得英国政治变革可以通过议会斗争来实现,防止暴力冲突和促进社会稳定。俄国为了化解社会矛盾和巩固统治增强国力,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废除农奴制,极大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走向近代化,并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掀起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加快了走向近代民主的步伐。

法国大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持续不断,最终通过1875年宪法,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确立了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使德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美洲经过反殖民斗争,部分地区实现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也有所发展。

19世纪通过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不断的推动各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

示例二政治变革具有多样性。

英国的代议制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18世纪后期以来的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英国国内各阶层十分重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代议制的成熟使得英国政治变革可以通过议会斗争来实现。

美国建立之初;南北经济差异十分明显。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种差异和矛盾日益突出。南北政治;经济斗争表现为分裂与统一的斗争。

19世纪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变革;既有排除外国势力的斗争,也有国家统一的性质,更有政治民主化的色彩。

中国和日本的政治变革则具有鲜明的反殖民斗争的性质。

示例三非暴力变革可以达到革命的效果。

示例四19世纪是革命的时代,通过暴力革命不断推动政治变革17、略

【分析】【详解】

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中叙述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政治制度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逐步走向完善的,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政治制度的发展也具有双重性。学生可以就这些角度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来拟定论题,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美国民主政治特征等具体内容来分析说明。【解析】示例一:

观点:任何政治制度不会一成不变,应因时而发展创新。

依据:唐朝通过“三省”实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独尊皇权;宋朝实行“两府三司”分化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后期丞相权力很大,左右皇位继承;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这些都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结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因时而变。

示例二:

观点:任何政治制度不会一成不变,应因时而发展创新。

依据:中世纪英国封建贵族通过《大宪章》,以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斯图亚特王朝信奉“君权神授”,削夺议会权力,实行专制统治,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逐渐掌握议会权力;以后英国确立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掌控等,体现了因时代需求而进行议会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