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岳麓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岳麓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岳麓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岳麓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岳麓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岳麓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2、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B.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必要条件C.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3、南宋画家马远《踏歌图》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画面上方是宋宁宗抄录的王安石的诗:宿雨清矶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此图体现了。

A.寄情山水的文人意趣B.政和民安的朴素企盼C.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D.小农经济的富足生活4、小说家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一致的是A.《巴黎圣母院》B.《大卫·科波菲尔》C.《苹果车》D.《等待戈多》5、历代史书中多有对日食等天象变化的连续记录。统治者残暴时,日食现象的记录就多;统治者开明时,日食现象的记录便很少。据此可知,古代天文记录A.体现了服务生产的实用性B.无法作为研究天象的原始史料C.蕴含天人感应与保民思想D.重视经验总结而缺乏理论概括6、“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奖励耕战与民休息B.厉行赏罚崇尚法治C.仁者爱人尊君爱民D.崇尚贤能厉行节俭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7、美国文学家海明威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8、大唐盛世,国力强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文化的辐射力,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__________;宋元时期,中国的技术发明______和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9、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氾胜之书》

原著失传。

贾思勰。

元朝。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否定,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A.正确B.错误11、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A.正确B.错误12、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A.正确B.错误13、史实: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

推论: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A.正确B.错误14、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14分)15、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的方针,并且提出,“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教育。”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国招收3-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儿堂初等教育7岁入学,年限5年,施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业余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各种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新学制明确规定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央业余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杯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规定设立各级各类补习学被和函授学校,设立聋、哑、言等特种学校;各种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所必需的技术学校被列入了正规的教育系统并建立了必要的朝度;各种学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郄能够互相衔接,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人民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

——摘编自李建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改革》(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特点及意义。16、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计划遮住太阳。”——摘编自(美)唐纳德•活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步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4题,共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30~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共现词丛表。

。排序。

共现词频。

共现词。

1

1593

主义。

2

1114

革命。

3

1056

中国。

4

981

各国。

5

863

文明。

——据邱伟云等《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整理根据如表、如图中的相关信息,从1830年至1930年“世界”语料前5高频词中任选一词或多词,指出其对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的价值,并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阶段

领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知识社会信息文化用技术

(造纸、印刷)电讯技术

(电报、电话)信息技术

(互联同、人工智能)能源水能、风能热能、电能核能、清洁能源运输帆船、马车、轿子铁路、轮船、飞机宇宙飞船、空间站人体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生命科学、再生技术需求层次生存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发展性需求﹣﹣摘编自何传启《新科技革命的预测和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宇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个观点代表了“新文化、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激烈批判,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过激,但也确实揭示了一个事实:历史并不只有光明的一面,而且还有黑暗的一面。一个人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他对历史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摘自李伯重《历史书写真的是可怖的》阅读材料,自拟一个与材料基本观点相关联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不妨说:西化差不多是抄袭西洋的现成办法,有的加以变通,有的不加变通。现代化有两种:一种是将中国所有西洋所没有的东西,本着现在的知识、经验和需要,加以合理化或适用化,例如将中国古书加以句读,或将古文译为白话文;另一种是将西洋所有,但在现在并未合理化或适用化的事情与以合理化或适用化,例如许多社会制度的应用和改良若有人愿意拿‘现代化’一个名词包括上文所说的“西化,那当然也可以,不过不要忘记: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我们不妨说:西化差不多是抄袭西洋的现成办法,有的加以变通,有的不加变通。现代化有两种:一种是将中国所有西洋所没有的东西,本着现在的知识、经验和需要,加以合理化或适用化,例如将中国古书加以句读,或将古文译为白话文;另一种是将西洋所有,但在现在并未合理化或适用化的事情与以合理化或适用化,例如许多社会制度的应用和改良若有人愿意拿‘现代化’一个名词包括上文所说的“西化,那当然也可以,不过不要忘记: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摘编自张熙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

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2分)21、思想解放往往是政治变革的先导。请回答: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在这次运动中涌现的哪一流派顺应了秦国政治变革的需要?

(2)启蒙运动提出的哪些思想观点顺应了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确立的历史潮流?(列举出其中两点即可)

(3)近代中国发生的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参加这运动的人物有哪些?(举出其中两个即可)22、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详解】

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大众化的阅读需求;故材料说明当时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C正确;插图模式突出图画内容,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故A排除;戏曲刻本的出版也不能说明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市民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比较,不能说明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戏曲刻本插图模式与市民阶层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此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A【分析】【详解】

题干中的一场“革命”是指金属活字印刷术带来欧洲的传播方式革命,另一场“革命”则是指路德通过利用这项新技术来传播和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思想利用印刷术传播更快,故选A;由于腐朽的天主教会已经成了阻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才有了宗教改革,而没有印刷术革命同样必然会发生宗教改革,故排除B;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题干仅提到了技术进步对思想解放的作用,并没有提到思想解放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故D的说法错误,所以排除。3、B【分析】【详解】

从材料中的“欢乐场景”和“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等信息可以看出,民众和朝廷均希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即此图体现了政和民安的朴素企盼,故答案为B项;此图表现的是农家生活场景,不是表达寄情山水的文人意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排除D项。4、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因此根据材料“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可知是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其中《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之一,D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A排除;《大卫·科波菲尔》《苹果车》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BC排除。故选D。5、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意与人事交相呼应,因此材料“统治者残暴时,日食现象的记录就多;统治者开明时,日食现象的记录便很少”体现的是古代天文记录蕴含天人感应与保民思想,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古代天文记录可以作为研究天象的原始史料,B排除。故选C。6、B【分析】【详解】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正确;“与民休息”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7、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文学家海明威的作品是《老人与海》。【解析】《老人与海》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一问是考查唐朝时期强大的国力,所以在文化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强大的文化圈,第二问是考查的宋科技发明的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解析】①.东亚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②.活字印刷(或指南针)9、略

【分析】【详解】

联系所学可知,《氾胜之书》是西汉氾胜之的著作;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元朝王祯的《农书》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解析】。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西汉。

《氾胜之书》

氾胜之。

原著失传。

北魏。

《齐民要术》

贾思勰。

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

元朝。

《王祯农书》

王祯。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农政全书》

徐光启。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0、B【分析】【详解】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故判断为错误。11、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故正确。12、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题意说法正确。13、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而非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题干说法错误。14、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14分)15、略

【分析】【详解】

(1)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解放区教育经验的累积、旧教育制度利弊并存和经济困难等方面进行总结。

(2)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特点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有系统全面,如设立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教育体系;方式灵活多样,如设置了各种速成教育、业余教育、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等;重点面向工农,如明确规定工农速成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培养大批人才和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解析】(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学习苏联教育教育经验;老解放取教育积累经验,旧的教育体制利弊并存;经济困难亟待恢复。

(2)特点:重点面向工农;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系统全面;方式灵活多样。

意义:建立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项建设事业所需的人才;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6、略

【分析】【小题1】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南北朝北方经济的恢复这一新增考点。统万城从水草肥美之地变成沙漠的原因,从材料一中“牧业变农业”“植被遭破坏”和材料二“户口增加”等角度思考得出答案。

【小题2】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沙尘暴这一地理问题切入考查历史成因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要打开思路,从“美国中西部地区”联想到西进运动,从“30年代”联想到经济危机,再结合材料“土地荒芜”“农业减产”等信息,就能全面作答。【解析】【小题1】东晋十六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变化:建城之初当地水草肥美;后逐渐变为沙漠。原因:改牧业为农业。植被破坏;人口不断增加,过度开发。

【小题2】原因: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不断开垦土地;植被破坏,粗放式耕作。

影响:农业遭受损失;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使美国人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五、论述题(共4题,共8分)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从高频词入手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学生需要紧扣表格信息,从五大高频词中任选一个或者多个进而说明所选词语对促进中国近代化、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这五大高频词均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元素,如可以通过“主义、革命”两词,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等角度说明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各国、文明”从洋务运动、戊成变法等历史事件中,西方各国科学技术、政治思想、社会生活等文明元素的传人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角度进行说明。【解析】示例高频词:主义;革命。

价值:为近代中国的政治设计注入时代因素。

说明:20世纪初期;在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入和影响下,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权主义目标,即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试图通过革命的暴力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转型,促进近代中国的新世界走向。20世纪20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毛泽东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性质和政治体制的根本转型。因此,“主义;革命”等“世界”语料高频词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走向新世界的方式,加速了走向新世界的步伐。

高频词:中国;文明。

价值:推进中国近代文明发展路径的历史转向。

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语料中“中国;文明”等高频词出现频率不断高涨,不仅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也反映了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剧的情况下,各种文明元素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历史转向的重大影响。1898年以来,“中国”一词出现频率的时高时低不仅与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意识觉醒有密切关系,也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由恪守“天下观”逐步走向“世界观”的心态。在文明视野的刺激下,资产阶级文明、无产阶级文明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转向的基本路径,也成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转型的主要内容。因此,“中国、文明”等“世界”语料高频词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文明发展路径的历史转向。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18、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围绕“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依据表格信息和所学可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提取论题,然后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明清时期科技衰落及其影响、现代科技的积极影响分析说明,最后得出科技重要性的结论。【解析】示例。

论题: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

阐释:科技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又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世界近代的三次技术革命,都离不开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革新,离不开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保障,离不开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蓬勃发展。反之,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僵化,因此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传统科技未能转化为近代科技;另一方面,科技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输方式,逐步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交流与共享;科技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通运输方式,新交通工具的不断出现,使人类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科技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能源利用方式,引发了对清洁高效能源的持续探索。

小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了科技对社会变革中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这个观点代表了“新文化、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激烈批判,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过激,但也确实揭示了一个事实:历史并不只有光明的一面,而且还有黑暗的一面。一个人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他对历史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可得出如古代君主专制统治是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论题,然后结合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对人民的压迫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或得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初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及近代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论题,然后结合中国专制时代的积极影响和产生的成就、封建时代后期和近代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之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压抑人性为维护皇帝的家国天下和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皇权至高无上;中央机构设置、地方行政区划、法律、选官等制度设计和安排,确保皇帝和统治集团的利益,把人民的基本权利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后历代王朝继承秦朝的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发展,但加重人民的赋税、徭役、兵役等负担,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压制人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维护专制君主权威的基本目的始终不变。总之,古代君主专制统治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主要障碍。

示例之二: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维护专制皇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四大发明、中医中药、唐诗宋词、书法绘画、长城故宫等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大大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建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落伍于时代,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20、略

【分析】【详解】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可设定论题。在论述环节,现代化是人类不同文明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呈现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中国的现代化也要立足中国本位,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解析】示例:观点: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

论述:现代化的核心是西方文明;欧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完成了现代化,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欧美现代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现代化虽然源头在欧洲,但西方文明并不是西方人独自创造的,而是人类不同文明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呈现出更多的民族特色;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新文化取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