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上册月考试卷81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生物群落B.黑熊根据气味追踪猎物或躲避天敌,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与信息传递方向一致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还可以提高农作物抵抗害虫的能力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B.“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的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发生替代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4、全球变暖会引起海水酸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做下图模拟装置。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该装置可探究海水酸化对轮藻生长的影响B.该装置可模拟过量CO2排入水生生态系统C.海水酸化不只会影响藻类等生产者的数量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主要传递形式为CO25、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利用它们具有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B.取样时,不用将表层土上的落叶拨开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采集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6、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能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只处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固定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7、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和行动迟缓的特点B.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C.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地区D.在热带雨林地区,林中植物的花多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8、关于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猞猁常以雪兔为食,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具有同步周期性B.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池塘内的椎实螺的相对产卵量减少,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D.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林下植物种群数量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9、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选项有关实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部分“三北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违反物种多样性原理C过度放牧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系统整体性原理A.AB.BC.CD.D10、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11、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中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2600m以上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呈现负相关B.2600m以下海拔高度木本植物丰富度大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C.海拔3100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光照条件改变引起的D.温度是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12、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且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迎宾礼炮零污染;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的红地毯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B.零污染环保礼炮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C.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红地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气球时,对照组土壤需60℃处理1h14、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kJ/(m2·a)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6%15、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自养类群可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演替在120天后趋于稳定,生物数量不变C.演替达到稳定后,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数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形D.演替达到稳定后,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能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形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7、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18、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19、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20、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1、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16分)22、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23、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型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将样液稀释102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约为数量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24、黄曲霉毒素B1(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合成AFB1解毒酶。

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下图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图。

请回答:

(1)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最常用的化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

(2)酵母细胞导入AFB1解毒酶基因后,采用_____________技术,检测到AFB1解毒酶基因存在酵母细胞内。实验发现酵母菌中没有检测到合成的AFB1解毒酶,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酶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工程需遵循其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20分)26、黑带食蚜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幼虫(无翅)喜食各种蚜虫。经变态发育为有翅的成虫,可以成群地长距离迁飞。研究者以我国某岛屿为试验站,对黑带食蚜蝇的迁飞行为展开研究。

(1).黑带食蚜蝇幼虫与蚜虫间具有_____关系,该试验站内所有的黑带食蚜蝇形成的集合称为______。

(2).研究者在试验站逐年捕获并统计黑带食蚜蝇成虫数;以获知其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和图2。

①采用黑光灯诱捕黑带食蚜蝇成虫是由于该昆虫具有________性。根据诱捕昆虫的数量可估算它们的__________。

②分析图1可知,该昆虫的迁飞活动会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而图2可看出:黑带食蚜蝇成虫的捕获量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定变态昆虫翅中12C与13C的比值,可反映其幼虫期的食物来源,进而判断变态昆虫的虫源地。研究者检测了观测站捕获的黑带食蚜蝇成虫翅中12C与13C的比值;并推算出不同时间所捕获的黑带食蚜蝇幼虫的宿主植物占比情况,结果图3所示。

表试验岛屿周围区域的主要作物。区域与试验岛屿的关系主要作物A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北侧40km玉米、水稻B农业区,位于试验岛屿南侧60km小麦、水稻

①已知该岛屿上无可用耕地,且不进行农事操作。试说明研究者选择该岛屿作为本实验观测站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图3与表信息,推测该昆虫的迁飞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研究的价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个)27、某地进行的“莲藕生态养鱼”;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新模式。回答下列问题:

(1)藕田养鱼生态种养高效模式中,淡水塘中的荷花花色有粉色、白色和红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2)莲藕生态养鱼塘中,鱼的生存空间有限且数量比较多,所以适宜选择空间特征为__________型分布的鱼类种群,塘中___________(填“适合”或“不适合”)放养肉食性鱼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获得更大收益,人们想清除池塘中各种野生植物,扩大莲藕的种植面积,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该种做法会使池塘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28、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区;这里物种较为丰富,有海藻、藤壶和海星等。在泥质海滩上,栖息着大量的蛤、沙蚕和甲壳动物。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海岸带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要研究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_____现象。泥质海滩上的生物群落_____(填“具有”或“不具有”)垂直结构。

(2)海岸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填“不同”或“相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通常泥质海滩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这些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_____。

(3)生态位可以分成不同类型,营养生态位反映了物种间食物组成的相似程度,空间生态位反映的是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程度。在泥质沙滩上A和B两物种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从生态位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29、猴头杜鹃为常绿灌木;树高约2~5m。为更好的保护猴头杜鹃种群,促进其良性发展,科研人员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猴头杜鹃纯林与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的猴头杜鹃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

(1)在两种林地各选择3块样地,每个样地设置相邻的6个______(“1m×1m”或“10m×10m”)的样方。猴头杜鹃分布不均匀,最好选择猴头杜鹃分布______的地段作为样地。

(2)通过测量植株地面处的基径并划分等级,可间接推出猴头杜鹃种群的年龄结构。对两种林地猴头杜鹃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表。猴头杜鹃种群不同龄级猴头杜鹃的个体数IIIIIIIVVVIVIIVIIIVIII纯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72116141171912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301461100

注:I;II为幼树;其他为成龄。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猴头杜鹃种群增长率较大的是______。

(3)猴头杜鹃纯林自我更新速度慢,高龄树木树冠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高,其他物种很难迁入其中,使其在大面积病虫害爆发时易受到打击。为使猴头杜鹃林良性发展,可适当对______进行砍伐,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

(4)下列与猴头杜鹃有关的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______。A.猴头杜鹃纯林中猴头杜鹃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B.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中猴头杜鹃种群占据什么位置C.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中猴头杜鹃种群的死亡率为多少D.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中猴头杜鹃与长苞铁杉的关系是怎样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AB正确;玉米是一个种群,植株有高有矮,不是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错误;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产量,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中,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将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具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来源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A错误;

B;黑熊根据气味追踪猎物或躲避天敌;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与信息传递方向不一致;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

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不能提高农作物抵抗害虫的能力,D错误。

故选B。3、D【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即演替的过程优势种不断发生替代,B正确;

C;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两者类型不同,C正确;

D;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D。

【点睛】4、D【分析】【分析】

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就是由二氧化碳气体增多而导致的温室效应。

【详解】

A;该装置可利用化学反应试剂提供二氧化碳;因此可探究海水酸化对轮藻生长的影响,A正确;

B、该装置可模拟过量CO2排入水生生态系统;B正确;

C;海水酸化不只会影响藻类等生产者的数量;还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数量,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主要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D错误。

故选D。5、D【分析】【分析】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生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

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利用它们具有避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用诱虫器进行采集;A错误;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上的落叶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采集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防止腐烂,D正确。

故选D。6、A【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

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A正确;

B;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B错误;

C;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C错误;

D;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A。7、B【分析】【分析】

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在我国,东部湿润地区往往随处可见森林;在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大片的草原;再到西部的干旱区,则出现荒漠群落。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

【详解】

A;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A错误;

B;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类型较多;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都能适应湿地的环境,B正确;

C;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主要分布于东部湿润地区,C错误;

D;在热带雨林地区;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D错误。

故选B。8、D【分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猞猁以雪兔为食;雪兔以地衣和苔藓为食,他们的数量波动体现周期性的变化,A正确;

B;火灾、干旱、地震等自然条件对种群的作用与种群密度大小无关;故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B正确;

C;密度制约因素指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生物因素;是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故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池塘内的椎实螺的相对产卵量减少,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

D;光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因为林冠层的郁闭度直接影响林下植物获取光照的多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林下植物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9、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无废弃物农业是将一个系统中的废物作为另一个系统中的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故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

B;三北防护林是人工种植的单一的林木;违背了多种多样性原理,B正确;

C;过度放牧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使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说明没有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D错误。

故选ABC。10、C:D【分析】【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定地域面积内物种的数目。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数目。

【详解】

A;丰富度属于群落的概念;而池塘中的鲫鱼属于种群,A错误;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种群密度高于乙池塘,B错误;

C;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反映了群落的丰富度;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C正确;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也不同,D正确。

故选CD。11、A:C:D【分析】【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详解】

A;结合图示可知;2600m以上,随着海拔的增高,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因此与海拔呈现负相关,A正确;

B;2600m以下海拔高度木本植物丰富度小于或大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B错误;

C;海拔3100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光照条件改变引起的;海拔较高,光照变弱,而草本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较少,C正确;

D;图中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增高先下降后上升;不同的海拔高度温度有差异,因此温度是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D正确。

故选ACD。12、A: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珊瑚礁群落发生演替时;原有条件含有珊瑚礁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错误;

B;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可为鱼类等生物提供更复杂的生存空间,B正确;

C;由题图可知;鱼的种类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C正确;

D;由题图中信息不能得出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的结论,反而可以得珊瑚礁体积的减小导致了鱼类种类减少和鱼的个体数下降的推测,D错误。

故选AD。13、A:B:C【分析】【分析】

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然后通过捕食关系传递到动物,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再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以化石燃料的形式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详解】

A、焰火药剂鸣放产生的含碳气体(如CO2)可以参与碳循环;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环保礼炮零污染,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会导致酸雨,B正确;

C;废旧矿泉水瓶属于难降解制品;对难降解制品进行二次利用可以减轻该类制品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

D;观察土壤微生物对可降解气球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要用来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要在尽可能保证土壤理化性质的前提下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可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进行灭菌,D错误。

故选ABC。14、A:D【分析】【分析】

同化量=呼吸消耗+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以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因此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人为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例如饲料、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的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详解】

A;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由图分析可知;图中生产者的同化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其余的全部进入a,因此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A正确;

B;由图可知;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有机物输入该生态系统,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能量值的单位为103kJ/(m2•a),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2.5×103kJ/(m2•a),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4+9+0.5+2.5)×103=16×103kJ/(m2•a),所以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为(16-2)×103=14×103kJ/(m2•a),即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70+14+3)×103=110×103kJ/(m2•a);C错误;

D、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2.5×103kJ/(m2•a),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16×103kJ/(m2•a),所以由植物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03)÷(16×103)×100%=15.625%;约为15.6%,D正确。

故选AD。15、A:B:D【分析】【分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灭菌后的裸石上无任何生物;该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A错误;

B;由图1可知;演替到120天时,新增物种数为0,即不再增加,演替趋于稳定,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不变,但生物数量不一定不再改变,B错误;

C;由图2可知;120天后,异养类群圆圈面积较自养类群圆圈面积大,即数量可能较多,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据此推测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形,C正确;

D;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因此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D错误。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6、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20、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21、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四、实验题(共4题,共16分)22、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23、略

【分析】【分析】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2)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鼠的天敌增加量变小,鼠种群数量下降速率将小一些,图中α角变大。

(3)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将样液稀释102倍后,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4×25=1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100÷(0.1×10-3)×103×102=1011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

【点睛】

掌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知晓调查的方式和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清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解析】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ef变大抽样检测1011偏大代谢废物大量积累24、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Ⅰ表示提取总RNA的过程,并以此为模板逆转录为cDNA;Ⅱ表示采用PCR技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

【详解】

(1)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等微生物细胞常常需要先用CaCl2处理;使得酵母细胞成为感受态,便于目的基因导入。

(2)检测AFB1解毒酶基因应该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若没有检测到AFB1解毒酶;可能是因为酵母细胞中AFB1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

(3)蛋白质工程的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4)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并能够根据流程图分析两个数字代表的过程名称,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题。【解析】CaCl2处理DNA分子杂交技术酵母细胞中AFB1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脱氧核苷酸序列适当的比例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或“1+1>2”)25、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

(3)高于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NaHCO3##碳酸氢钠设置对照实验净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五、综合题(共4题,共20分)26、略

【分析】【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用黑光灯诱捕法。

2;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小问1】

已知黑带食蚜蝇幼虫(无翅)喜食各种蚜虫;故黑带食蚜蝇幼虫与蚜虫间具有捕食关系,该试验站内所有的黑带食蚜蝇形成的集合称为种群。【小问2】

①由于昆虫具有趋光性;所以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黑带食蚜蝇成虫;根据诱捕昆虫的数量可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②由图2可看出:黑带食蚜蝇成虫的捕获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最高和最低捕获量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3年。【小问3】

①已知该岛屿上无可用耕地;且不进行农事操作。为避免观测站内作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故研究者选择该岛屿作为本实验观测站。

②结合图3可知5、6、8月份该昆虫的幼虫主要以C3植物为食,9月份该昆虫的幼虫主要以C4植物为食;A区域(北侧)主要作物是玉米;水稻,B区域(南侧)主要作物是小麦、水稻,故可推测该昆虫的迁飞方向为:5、6月从南向北飞,8、9月从北向南飞。【小问4】

可以根据该研究判断该昆虫的迁飞方向;为预防蚜虫大规模区域性爆发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

【点睛】

本题以黑带食蚜蝇的为背景,考查种群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