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新高考60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8/3A/wKhkGWelh3eAaDLlAABijNDkfD0867.jpg)
![部编版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新高考60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8/3A/wKhkGWelh3eAaDLlAABijNDkfD08672.jpg)
![部编版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新高考60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8/3A/wKhkGWelh3eAaDLlAABijNDkfD08673.jpg)
![部编版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新高考60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8/3A/wKhkGWelh3eAaDLlAABijNDkfD08674.jpg)
![部编版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新高考60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28/3A/wKhkGWelh3eAaDLlAABijNDkfD086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新高考60篇
01曹操《短歌行》
(2022•山东/江苏卷)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了自己希望
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2022•新高考2卷)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后世一直传诵
不已,苏轼《赤壁赋》中就曾引用过。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2.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
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3.《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写姑娘思念情人
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4.曹操《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两句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
前来探望我。
5.曹操《短歌行》中,诗人借《诗经・鹿鸣》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两句表达了招
纳贤才的热情。
6.《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7.《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
难遣)的诗句是:,遣当以慷,忧思难忘。
8.《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唯有美酒的诗句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9.《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自比周公,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
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短歌行》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意诉说,表
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契阔谈谈,心念旧恩”。
0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022•山东/江苏卷)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
今尚在,津水荡漾清猿啼”诗句中。(亦可答''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020年上海卷)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1.晋代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为历代文人传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就化用这个典故,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他对权贵
的蔑视,对自由的追求。
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
工具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
3.在《蜀道难》中,李白借用“猛虎”“长蛇”极写蜀地的凶险。同样,在《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他借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两句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
林兮惊层巅。
4.南宋戴埴曾说“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
这一评价的两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o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
境的句子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津水荡漾清猿啼”o
6.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湖月照我影,送我
至炎溪”。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1-
8.“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风急天高猿啸哀”一
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深水荡漾清猿啼”一句。
9.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感叹欢乐的短暂
和人生的虚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以“一尊还酹江月”的行为消解人生如梦的
感慨。
1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高大险峻的天台山来
衬托天姥山的高峻、雄奇。
1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从现实的对天姥山的向往与想象转入梦境的诗句是“逢遴国之
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o
1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
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1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写出天姥山突然乌云密布、
大雨将至,水面上雾气蒸腾的景象。
1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描写了天姥山电光闪耀、炸雷轰鸣,
好像要把山峰劈开的奇特景象。
1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神山仙府的石门突然发出轰隆隆的巨响,从中间向两边打开
的诗句是:“洞天石扉,tl然中开。“
16.踏进仙府洞门,天空辽阔、无边无际、日月同辉,金殿银宫熠熠生辉。这是《梦游天姥吟
留别》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所描写的奇异仙境。
03杜甫《登高》
(2022•全国甲卷)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都使用了叠
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2022•上海卷)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由眼前之景联
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不仅写出了壮阔的秋景;
而且揭示了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不断产生的哲理,今人常用这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
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
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杜甫在《登高》中把眼前的秋景和心中重重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意境旷达,
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杜甫《登高》中运用双关手法,道出郁积于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
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04白居易《琵琶行》
(2023•全国乙卷)白居易《琵琶行》中“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两句,写琵琶
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2022•全国乙卷)白居易《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两
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021•全国乙卷)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甩。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
-2-
行说明的诗句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020・全国卷I)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
剧名来自诗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
(2018・全国卷n)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两句写昔
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给子弟的追捧。
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表达了白居易对琵琶女深深的同情。
4.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5.月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醉不
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月引发思乡之情,别离之绪。
6.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时有拢、捻、抹、挑四个动作,弹奏的曲子既有《霓裳
羽衣曲》又有《六幺》,从而表现出弹奏两首名曲时的演奏技巧的句子是“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7.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由婉转流畅转为冷涩的名句是“回关黄适花底
滑幽咽泉流冰下难”O
8.白居易《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
前的准备过程。
9.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听众的神情、江心的秋月写琵琶曲绝妙入神,侧面烘托琵琶女技
艺高超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0.白居易《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的美貌和演奏后的音乐效果的句子是“曲罢曾教
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1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
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到
突出刀枪鸣。”
12.《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别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严格地说,沼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嘈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
行》中“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嘶难为听。”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14.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的名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表现了作者被琵
琶女的演奏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样子。
1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的自述身世中,与“年少时受到众多富豪弟子追捧,
收到无数礼物”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16.白居易《琵琶行》中,写出了诗人被贬的时间以及被贬后的生活所在地的两句是:“我
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潺阳城。”
17.白居易《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这两句通过琵琶女的自
述,交代了琵琶女的户籍所在地,为下文与诗人产生感情共鸣作了铺垫。
18.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琵
琶行》中运用此意象的句子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0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019•全国卷HI)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
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018•全国卷I)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羽扇纶巾”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
-3-
装束。“槁橹灰飞烟灭”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L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既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
物的描写,又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两句是:“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人生如
梦,一尊还靖江月。”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战争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两句是:“小
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槁橹灰飞烟灭“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
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视觉、听觉和比喻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具体表
现“江山如画”之意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句,由历史事件发生的
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
0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022•全国甲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
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2016・全国卷I)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
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O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
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天
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
现的惆怅。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两句回忆四十三年
前自己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的情形。
6.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借历史影射
现实,说随着时光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国家的耻辱,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
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7.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年老却依然希望能为国
立功的句子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曹操《龟虽寿》里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异曲同工之妙。
07李清照《声声慢》
1.《声声慢》中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的诗句是“寻寻觅觅,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戚戚”。
2.《声声慢》一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诗句“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3.《声声慢》中通过写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来衬托词人晚年
-4-
凄苦的诗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4.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几句,写黄花满地,
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5.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
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了"O
08荀子《劝学》
(2022・新高考I卷)《荀子・劝学》中“莺马十驾,功在不舍”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
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022•年天津卷)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在《劝学》中也用“建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2020•全国卷n)《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碎以为轮”,就会弯曲到
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用国使之然也”O
(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
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O
(2018•全国卷HI)《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栗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思考,却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O
(2017•全国卷HI)《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
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2016•全国卷I)《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亦可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芨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荀子《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益壬
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O
4.成语“蹉步千里”来源于《劝学》中“(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两句,用以说明学
习应该有恒心,不要半途而废。
5.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
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积水成渊,蛟
龙生焉”这一例作了补充。
6.《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
子是:“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
而二鳌,非蛇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
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
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
1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
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
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
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09韩愈《师说》
(2022•年北京卷)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
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或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
(2019•全国卷HI)《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O
(2018・全国卷I)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
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L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
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中韩愈针对学习时抓不住重点,不知句读从师,不解惑反而不从师的现象,直接点明
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
7.韩愈通过鲜明的对比,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8.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句,交
代了其中的原因。
10.在《师说》中,韩愈说,古代圣人喜欢从师学习,而现代众人耻学于师,后果就是“(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
11.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3.当今是信息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可能比教师更广
泛。针对此种现象,许多人用韩愈《师说》中的两句话抒发感慨,这两句是“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O
14.《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简
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15.韩愈在《师说》中批判了世人在从师学习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孩子“择师而教之”,
对自身“则耻师焉”O
-6-
16.韩愈《师说》中,以问句的形式表明自己从师以“道”为标准而不在乎彼此年纪大小的
句子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苏轼《赤壁赋》
(2023•全国乙卷)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
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2020・全国卷H)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而未尝往也”;月
亮时圆时缺,“而卒莫消长也"O
(2019•全国卷n)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
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018•全国卷n)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O
1.秋江风光向为文人所钟,苏轼《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
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驰胪千里,旌旗蔽空。”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
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苏轼在《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
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
7.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8.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
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9.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童。”
10.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1.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用蛟龙釐妇听箫声的感受侧面烘托箫声的悲
凉与幽怨,以突出客人吹箫的音乐效果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
13.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4.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5.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6.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7.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8.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9.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写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的气势,他站在船头“酶酒临江,横槊
赋诗”,可谓“一世之雄”。
20.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
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21.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
22.《赤壁赋》中,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结,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
-7-
而至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11姚鼐《登泰山记》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刚登上泰山山顶时看到
的景观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在《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
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两句用很少的笔
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
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一句对天气的
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凸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
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6.《登泰山记》,日出之前,“稍见云中白若搏痛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
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其中“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
山的概貌。
7.《登泰山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
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
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8.姚鼐的《登泰山记》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雄峻的句子是:“绛皓
驳色,而皆若偻。“
9.姚鼐的《登泰山记》开篇“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两句中都使用“皆”字,叙述南
面、北面山谷中的水分别流入泰山南、北两条河流的地理状况。
10.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记录了登泰山的经过,他起初顺着中谷进去,“道少半”,翻
过中岭,“复循西谷”,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11.古诗文中常蕴含传统文化常识,比如《登泰山记》中的“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就使用了年号纪年法,“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则体现了古人姓、名及字的习惯性
顺序。
12《诗经•静女》
1.《邺风・静女》中点明女子与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诗经•静女》中描写女子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男子着急的句子是“爱而不见,搔首歌
靖。”
3.在《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爱而不见”,男子只能“搔首蹦遍”。
4.《那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解释了男子对恋人赠物“爱屋及乌”式
的反应。朱熹对此评曰:“非此英之为美,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5.《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亲自采来茅草赠予恋人,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
“自牧归蓑,洵美且异。”物微意深,一如陆凯《赠范晔诗》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
春”。
6.《诗经•静女》中,“彤管有炜,说烽女美。”两句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所赠管箫的
喜爱。
13《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两句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
浩浩。”
-8-
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
诗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在《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
哀,一腔热忱,仿佛遭遇冷水泼洒,写出了主人公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4.《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
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5.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表达情感的常有行为。《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两句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或采用设问手法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
14李煜《虞美人》
(2021•全国乙卷)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
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的应犹在,只
是朱颜改。“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发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秦观《鹊桥仙》
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2.《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金风玉
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描绘了一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一方面
暗喻织女编织云锦的精巧,另一方面给我们营造了人间正是乞巧节的特定意境。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牛郎、织女的爱情像流水一般
温柔,重聚相守的时光又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
16《论语》十二章
1.《〈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为警戒的句子
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论语〉十二章》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欧阳修《朋党论》中“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
也”的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论语〉十二章》中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簧的道理的句子是:“譬如为山,
未成一赞。”
5.《〈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两句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6.《〈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
礼仪也没什么用。
7.《〈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
-9-
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8.《〈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两句是说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
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
9.智、仁、勇是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三个重要范畴,孔子在《论语》中曰:“知者不惑,仁者
不忧,勇者不惧。”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1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自勉。
12.孔子在《论语》中论述了《诗》的社会作用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o
13.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阐述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并且向有道德的人看齐的两句是: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O
14.《论语•十二章•阳货》中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两句,写出学习《诗经》对于
侍奉父母、君主的重要意义。
15.红色电影《1921》中革命者李达说:“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他凝重的神情和扎心的话语让我深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
章》)一语的份量,每一个有志之士都应当担负起民族国家的希望。
17《礼记・大道之行也》
1.《礼记•大道之行也》中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O
2.《礼记•大道之行也》中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3.《礼记•大道之行也》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o
4.《礼记•大道之行也》中能表现人人都安居乐业的语句是“男有分,女有归”o
5.《礼记•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6.《礼记•大道之行也》认为,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公”,不仅选用贤才,而且“进
信修睦”O
7.《礼记•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人们以俭为德,对浪费现象深恶痛绝:”货恶其弃
于地也”;但不是一定要把财货据为己有:“不必藏于己”。
8.《礼记•大道之行也》中,孔子认为“大同”的境界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所安置,即让“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O
9.《礼记•大道之行也》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两句,描述了大道施行的时候广泛任用
人才、以诚信和睦为美的社会风气。
18《诗经•无衣》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衣物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个行动的句子是: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6.《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1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3汪
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
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
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
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
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
明月楼?”。
8.《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
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
流水”。
9.《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
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江流宛转绕芳句,月
照花林皆似霰”。
10.《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
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空
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2.《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鸿雁长
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0李白《将进酒》
1.《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
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
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4.《将进酒》中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5.《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君不见高堂明君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
6.李白一向自视甚高,诗中提及的人物也多气韵非常。如《将进酒》中,他借曹植证明“惟
有饮者留其名”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O
2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
把现实与梦幻混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
-11-
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
的词人诉说。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作,对镜梳妆,“小轩窗,正
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从梦中醒来,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表达出对亡妻永
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22司马迁《屈原列传》
(2024•新高考卷I)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
深远意蕴。
(2021•高考江苏卷)《屈原列传》中,屈原感受到君王听信谗言的句子是:“屈平疾王
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O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
犹离忧也。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
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
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
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
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国
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
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8.《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其文约,其辞微”评价屈原《离骚》文字简练、表意含蓄
的文风。
9.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善,下道齐桓”两句,两相对照,写出《离骚》所写内
容涉及的起止时间。
1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二句通过比较,对屈原的志
向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1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人们在处境艰难时就会追念本源,如在“劳苦倦极”时
就会呼天喊地,在“疾痛惨怛”时则会呼喊父母。
1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盖自怨生也”两句概括了
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3贾谊《过秦论》
(2021•新高考I卷)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然陈涉)瓮
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1.《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国灭亡,国君被杀,遭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一夫作
-12-
难而七庙鬼,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谊总结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强。“
2.《过秦论》中贾谊用“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两句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后得到天下
热烈响应的情况。
3.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贾谊《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
概括。
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北筑长城,焚书愚民,收兵弱民,又派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
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武力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
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6.《过秦论》中最直接反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震慑天下百姓的两句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O
7.《过秦论》中,秦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它的政权,文化上是“愚民”:“<
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8.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不允许民间私藏兵器,所采取
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铺,铸以为金人十二。”但是陈胜吴广起义时,
百姓却能就地取材:“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9.《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据有利地势和地理位置的两句是:“秦孝公据晞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0
10.《过秦论》一文中“良将劲弩守栗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秦
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1.《过秦论》中,用夸张手法写秦灭六国战争惨烈、死伤甚重的句子是:“伏尸百万,流
血漂橹。”
12.《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强国请服,弱
国入朝”。
13.《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
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茶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4.《过秦论》中,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的历史。
15.《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锄暧棘矜,非铭于
钩戟长锋也。“
16.《过秦论》中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的句子是:“(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7.《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
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变法,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内立法度,务
耕织,修守战之具。“
19.《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0.《过秦论》中,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
逡。“
2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2023•新高考II卷)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
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
奔赴战场。
-13-
(2021•新高考II卷)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其意气之盛,可
谓壮哉”;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1.《伶官传序》中,指出应注意防微杜渐,不要过于沉迷于所爱之事物的句子是:“夫祸患
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两句话是:“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伶官传序》借庄宗宠幸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伶官传序》中与《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道理相似,总结庄宗得、失天下的原
因,得出的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伶官传序》探究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得出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日
天命,岂非人事哉!”
6.《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来总结庄宗成败的历史教训的句子是:“满招损,
谦得益。”
7.《伶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吸污车租用协议书范本
- 小型铲车租赁合同范本
- 宁波劳动合同范本
- 司机聘用劳动合同范本
- 钢结构厂房承包合同范本
- 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公式法》听评课记录1
- 活动二《不用土的栽培术》(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基本特征》听课评课记录
- 路基回填及开挖施工方案
- 一年级下学期听评课记录
- Bankart损伤的诊疗进展培训课件
- 护理部用药安全质量评价标准
- 校园信息化设备管理检查表
- 新版抗拔桩裂缝及强度验算计算表格(自动版)
- API SPEC 5DP-2020钻杆规范
- 创新思维课件(完整版)
- DB34∕T 4161-20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理规程
- 部编版小学生语文教师:统编版语文1-6年级语文要素梳理
- 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知识讲解
- 安全生产专业化管理
- 初中生成长档案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