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文言文阅读

06《曹刿论战》

(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西见光

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

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日:“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

敢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

常与定计议。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建立及委曲直莫送遁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

利。今日暮,战罢,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

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藜而并进,大破之。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可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孽作气,再而衰,三而羯。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B.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C.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D.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而见光武知非常人"与乙文中"登轼而望之"的"而"用法不同。

B."禹得效其尺寸"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会日暮"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会”含义相同。

D.甲文中“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与乙文中"一鼓作气"的"鼓"用法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和曹刿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与指挥才能,善于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取得战争的胜利。

B.甲文中邓禹深得光武帝信任,君臣同心建立伟业;乙文以曹刿的镇定自若反衬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C.甲、乙两文都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对话的详细描写,烘托出战事的紧迫,表现两位将领的果敢。

D.甲文先写邓禹结交光武帝,向他献策举贤,再写征战有功;乙文所选片段先写交战,后写论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用焉?"刿日:"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停。"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员畔人竽于蒲骚②,将与随、线、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曰:"盍④请济师于王?"斗廉⑤对

日:“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⑥,君之所田也。成军⑦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日:

"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邨师于蒲骚。

(摘选自《左传,桓公H^一■年》)

【注释】①耶(yun):古国名。②蒲骚;哪国地名。③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④盍:何不。

⑤斗廉:楚国大夫。⑥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果却被周

武王所灭。⑦成军:整顿军队。

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思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间"意思不同。

B."必以信"中的"信"是"实情"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中的"信"意思不同。

C."军"有"军队""军队驻扎""攻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那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攻击"的意思。

D."闻"有"听到""闻名""名声""传播"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君之所闻也"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

6.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你认为曹刿是"智者"和"巧者"吗?请结合甲文第二段和第

三段的内容简述理由。

8.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依据中蕴含的共

同道理是什么?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入。"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号i,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

张郃诸军,雍、凉①劲卒二十万,港军密进,窥向剑阁工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合

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里一月,以并声势。亮日:“吾统武行师,

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

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③下

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9.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0.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方法义项、例词及例句释义

狱查工具书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潜关联成语潜移默化

会课内迁移会天大雨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12.【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

是,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O

(请用原文回答)

1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2023•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目:“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

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已。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时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日:“胡人③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颖

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目:“肉食煮必儿戏御剧贼"一座矣裁节度使源海④欲退保江陵,颖

土日:“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消乃按甲不出。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集贤校理:官名。②阴:暗地里。③胡人:指安禄山。④源涌w百:人名。⑤遽:匆忙。

14.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后之学者俚称其才华而已/但微颔之B.颖士不呼/及郡下,遍太守

C.颖士阴谓柳并曰/此中人谓云D.前不久矣/无丝竹之机耳

15.翻译画波浪线的语句。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甲文语言简洁,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C.乙文画横线句子"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断句正确。

D.乙文萧颖士分别从客观形势、退兵后果这两方面说服源消按兵不动,固守襄阳。

17.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萧颖士和曹刿形象的共同之处。

(2023•山西•中考真题)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学习先贤美德•体悟生命

意义,,专题学习活动。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目:“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

18.两军阵前"公将尊之",鲁庄公①—的举止凸显曹刿的从容不迫;乱世之中"三顾草庐",刘备三次到草

庐②—的谦恭引发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

19.从文中或铿锵有力,或感人肺腑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人物深沉的情感。"肉食者鄙”的意思是①――体

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忧虑;"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意思是②-—体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念。

【明其志•探究精神力量】

20.主动请战的曹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捐躯报国的文天祥,他们都是名垂千古的仁人志士。《过零丁

洋》中哪一联诗既是文天祥的自述心志,同时也道出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请写出该联诗句,并说说

你的理解。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句:_______

理解:_________

21.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你从曹刿或诸葛亮身上学到

了什么优秀品格?请结合选文作答。

(2023•辽宁大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呼败绩。

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目:“可矣。”遂逐齐师。

(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癸亥,大军至白团卫村®下营。人马俱渴,营中掘井,及水辄坏,兵士取其泥绞汁而饮,敌众

围绕,渐束其营。是日,东北风猛,扬尘折树。契丹主坐车中岁众日:“汉军尽耒另有此耳仝日无可生擒

然后平定天下。”令下马拔鹿角②,飞矢雨集。军士大呼日:“招讨使③何不用军,而令士卒虚④死!”诸将

咸请击之,杜威曰:“俟风势稍慢,观其进退。"守贞日:“此风助我也,彼众我寡,黑风之内,莫测多

少,羊俟风止,我辈无嘱类⑤矣。”即呼诸军齐力击贼,张彦泽、符彦卿、皇甫遇等率骑奋击,风势尤猛,

沙尘如夜,敌遂大败。寸步骑齐进,追袭二十余里。至阳城东,贼军稍稍成列,(2)我骑复击之,乃渡河

而去。

(节选自《旧五代史》)

【注释】①白团卫村:契丹主带兵攻打后晋,杜威等迎战于白团卫村。②鹿角:指树障。③招讨使:官

职名。④虚:白白地。⑤喔(jiao)类:这里指活着的人。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齐对败绩(2)吾视其辙乱(3)若俟风止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公与之乘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刿日:"可矣。"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C.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D.町步骑齐进元方町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24.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B.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C.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D.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6.曹刿和守贞都善于把握迎战时机,但抓取的战机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7.(2023•四川达州•中考真题)【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入。"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思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羯。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

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

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

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

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目:“介胄之士

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

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盾无何(经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盾(停留)

B.又何回焉(参与)数月之后,时时而回进(间或,偶然)

C.使人称谢(致意,表示问候)长跪而谢之(道谢)

D.其将囿可袭而虏也(必,一定)汝心之囿(顽固)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称善者久之公将鼓之

B.可以一战静以修身

C.下视基辙基真不知马也

D.成礼则去濯清涟顶不妖

⑶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和丝织品,不敢随意增加,一定按照实情报告给神灵。

C.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译文:天子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D.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

⑷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此文节选自《左传》(《春秋左氏传》)。《左传》,

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甲文详细地记叙了战争的整个过程,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

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C.乙文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

称此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甲文中鲁庄公礼贤下士,虚心听取意见;乙文中文帝深明大义,识才敬才。两位君主都有值得肯定之处。

(2022•辽宁营口•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目:“肉食者邺,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信未争,神弗福也。"公日:“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目:“攻备当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

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日:“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

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持®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

逊目:“吾已晓破之之术。”乃茗各持一把茅,以火攻,埃之;二尔赞威通吏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

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持(ji):牵制

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酗)

(2)小信未孚()

(3)乃歌各持一把茅()

(4)以火攻,球之()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3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31.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持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

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32.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

点?

(2022・辽宁盘锦・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目:“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目:“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目:“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目:“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甚。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羯。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目:“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又日:“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鸟五千,先击子常年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

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

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

楚师奔。败诸雍瀛,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

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3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早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B.公问其政政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夫概王以其展五千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3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3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36.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情怀。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乙】文中""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3)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2022•湖北鄂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目:“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目:“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楚将伐齐

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曰:“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见鲁君①。鲁君曰:“齐王惧乎?”

日:“非臣所知也,臣来吊②足下。"鲁君日:“何吊?”曰:“君之谋过®矣。君不与④胜者而与不胜者,

何故也?”鲁君日:“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然则子何以吊寡人?”日:“齐、

楚之权敌也,不用有鲁与无鲁。足下岂如令众而合⑤二国之后哉!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殖⑥,其余兵亡⑦

以待®天下;齐为胜,其良士选卒亦殖。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鲁君以为然,身退师。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鲁君:鲁国国君。②吊:悼念死者。③过:错误。④与:帮助。⑤合:联合。⑥殖(yi):死。

⑦亡:没有。⑧待:防备,抵御。

37.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磺也福:赐福,保佑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监狱

C.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审之患:忧虑,担忧

D.鲁君以为然,身退师身:亲自

38.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入见乃为齐见鲁君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子以齐、楚为孰胜哉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君之谋过矣

D.下视其辙,登轼则望之君不与胜者则与不胜者

39.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一位出

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

B.乙文通过叙述张丐主动出使,劝说鲁国国君撤兵的故事,表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才能。

C.甲、乙两文都是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甲文强调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术才能取得战争胜利,乙

文则说明只有获得别国的帮助才能取胜的道理。

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话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甲文中主要描写曹刿与鲁庄公对

话,乙文中主要描写张丐与鲁君对话。

(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日:"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日:"其城郭高,沟

湎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目:"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致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

渔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①陈:国名。②源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40.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不能窣(2)夫大国,难啰也______________

(3)其城郢高(4)则民怨上矣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便人视之安陵君因使唐雎便于秦

B.夫陈,小国也,加蓄积多狼亦黠矣,画顷刻两毙

C.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兴兵伐书,陈可取也辍耕本垄上

4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43.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

利;【乙】文中陈国因为""(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

(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022•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目:“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

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

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

4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般网的一项()

A.公问其政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军其旗靡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战基勇者也再真无马邪(《马说》)

D.而莫知其方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4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4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47.【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48.【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

子:o

(2022•辽宁锦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目:“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

荆①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日:“城郭高,沟油②

深,蓄积多也。”宁国③目:“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海深,

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②沟泣(X。):指护城河。源沟渠。③宁国:楚国臣子。④罢:通"疲",

疲乏,疲劳。

4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

③芍日

④遂取陈焉

5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后(《桃花源记》)

B.何敢敢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C.兴兵伐之水陆草木书花(《爱莲说》)

D.必以信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5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5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53.【甲】【乙】两文共同揭示出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o

参考答案

1.D

2.C

3.C

4.(1)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称得上人才,光武认为他有识人之术。(2)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

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

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建武元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要进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把守关隘不开城门,邓禹连

攻十天,破关。"建武元年"是时间状语;"禹自箕关将入河东"句意完整,写邓禹的行动;"河东都尉守关不

开"句意完整,写河东都尉的防守;"禹攻十日",是邓禹的行动;"破之",是邓禹的行动结果。据此断句为: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故选Do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理解。

C.有误,"会日暮"中的"会"是"正赶上"的意思;"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会"是"聚集"的意思。二者含义不

同;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乙】文对战争场景描写得比较简略,并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景;

故选Co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举,推举;皆,都;当,相称;知,识别。

(2)重点词:视,看;靡,倒;故,所以;逐,追逐、追击;之,他们。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诵读诗歌,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帝刘秀也在京师

游学,邓禹虽然年幼,但见到光武后就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于是与他亲近交往。等到听说光武帝安定了河

北,邓禹就骑马北渡,追到了邺县。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

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

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

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光武帝非常高兴,常常一起商定计策。邓禹每次举荐

的人都称得上人才,光武认为他有识人之术。

建武元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要进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把守关隘不开城门,邓禹连攻十天,破关。

王匡等集结军队十多万人,再次共同攻击邓禹,邓禹军形势不利。恰逢日暮,战事结束,诸将看到兵力受

损,都劝邓禹乘夜离去,邓禹不听。第二天早晨,王匡全军出击进攻邓禹,邓禹命令军中人不得任意行动,

等到王匡军到了军营里,邓禹趁机传令诸将击鼓并进,大破王匡军。

【乙】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

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

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

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

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

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5.C

6.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7.曹刿是"智者"和"巧者"。他在齐军三鼓后,见齐军士气衰竭,而鲁军士气正盛,立即下令进军;他在齐

军溃败时,判断齐军没有埋伏,立即下令追击。他能抓住机会并果断决策,是"智者"和"巧者"。

8.曹刿的依据是鲁庄公能诚心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尽了职分,能得民心。斗廉的依据是作战取胜在

于军队上下一心,不在于人多,楚军能做到上下一心。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人和"很重要。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字词。

C."那人军于蒲骚"意为:哪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军:军队驻扎;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于:在。

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第二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第三段"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知,当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时,鲁军并未急于出战,而是在曹刿的建议下

坚守阵地,等待最佳时机。而当齐军三次击鼓后士气低落时,曹刿果断下令出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正

是“智者"所具备的,善于抓住机会。

根据甲文第二段"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三段"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在战争过程中,曹刿表现出了果断的决策能力,在攻击

胜利后,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判断对方没有设伏之后才下令追击,这种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

术,果断作出决策的能力,正是"巧者”所必备的。

综上所述,曹刿在战前能够准确判断局势,选择最佳时机出击;在战争中又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

果断作出决策。这些表现都充分证明了他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巧者"。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认可鲁庄公作战

的理由一一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觉得这是尽了本职一

类的事,能够赢得民心,所以可以一战。

根据乙文“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可知,斗廉认为军队的胜利在于内部的团结和

协作,而不是人数的多少。他进一步指出,商朝和周朝的战争并不是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决定胜负的。他认

为楚军能做到军心团结,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自然不必求援。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关于战争是否取胜,他们判断依据是君主是否得民心,军队上下是否士气高涨、团结

一心,所以共同强调的是“人和”的重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

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

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

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

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

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

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

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

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

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

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

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哪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准备和随、绞、州、蓼四国一起进攻楚国军队。莫敖担心这件事。莫敖

说:"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兵?"斗廉回答说:"军队能够获胜,在于团结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敌不过周朝,

这是您所知道的。整顿军队而出兵,又增什么兵呢?"莫敖说:"那我们占卜一下(看看结果如何)?"斗廉

回答说:"占卜是用来解决疑难的,既然没有疑惑,为什么还要占卜呢?"于是就在蒲骚打败哪国军队。

9.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0.狱:指诉讼事件(诉讼案件)或②;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会:适逢,恰巧遇到

11.(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告。(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

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

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3.①曹刿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

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